一条微博引发的骂战:冯钢教授说错了什么?(上)(杜课351期)
编前语
近日,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钢四年前的一则微博被网友挖出,再度引起了网络上一场关于“女性是否适合做学术”和“性别歧视”的争议。随着事件发酵,一些网友跑去冯钢的微博进行谩骂和攻击,而冯钢也在自己的微博进行激烈地“回怼”。今天,我们来听杜老师谈一谈他对冯钢事件的一些看法。
点击收听
茶叙“冯钢事件”(上)
(谈话实录)
Q1
小王同学:
杜老师您好,我们今天想和您聊一聊浙大冯钢教授的事情。第一个问题是,您之前在杜课谈博士与女博士那篇推文里曾说“学术领域永远奉行知识至上,而不是性别和年龄优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存在对性别的偏见,所以这是不是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杜骏飞:
我们要分清楚何为实然,何为应然。应然是什么呢?以学术圈为例,我们应该以什么为本?学术水准。倘使你写了一本《存在与时间》,谁会关心你的性别呢?无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权主义者,倘使你写的东西一团糟,有谁会看呢?所以,在应然层面上,性别是被超越的,它应以学术为本位。
至于你说的实然的情况,在知名的学者中,究竟是男性多还是女性多,也许有数据能证明,的确是男性多,大师级的人物也是男性多,如果事实的确如此,我们也不能不承认。那么,我们不必探讨应该是“男的多还是女的多”而是要探讨一下“为什么”。这才是一个科学的命题。
Q2
小王同学:
就是想要探讨一下这背后到底是为什么,就是您说的那个实然的状况下,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偏见?我觉得这种状况存在的原因,可能是长期以来的传统,形成了对女性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刻板印象,这种固有的思维定势造成了这种偏见。
杜骏飞:
这个看法过于单纯了。在实然的条件下,确实在很多职业中,男性居多,同时也可以看到,在某些职业中,女性做得非常优秀。
我们首先要承认男女有不同,如果你对这一点视若无睹,就太虚伪了。毕竟性别不同,生理构造不同,心理优势也不同,差异总是存在的。这个不同不是指个体与个体比,而是指两个性别群体各有优势,各有差别。只有在承认有差别的情况下,才能去努力寻求给予两性机会上的平等。
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同样去关怀、支持、帮助任何一个性别,给他们足够多的教育条件、教育资源,给他们尽可能平等的工作竞争机会,然后看他们的天赋如何。社会的不公平在于,很多时候没有给不同的性别以相同的机会去竞争。这是社会管理的弊端。
把过程管理好,把制度管理好,比对结果说三道四更重要。
我们假定,这个世界上,顶尖级的大厨男性多。然后,一般的厨艺大师女性多,那么我们与其去为这个事情去指手画脚,臆测很多是非,不如把这个厨艺的教育资源向各种性别开放,对这些制度、资源的供给,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是男性的大厨更多一些,说明是天择。打个比方,肯尼亚选手长跑基因更好一些,但是你不能说,因为非洲人跑得快跑得好,就不给亚洲人训练的机会,我们不是还有王军霞嘛。
你没有必要为肯尼亚选手长跑冠军多而生气,这不是理性的批判姿态。我们要讨论的是应然,而不是争论实然。如果一定要讨论实然,那就要讨论过程、制度、伦理,而不是只讨论结果。
Q3
小汤同学:
有一个特别吊诡的现象是,女研究生比较多,但是女教授就很少,基本上我们学院里也是男教授会比女教授多,那就证明在人才选拔角度,或者在教育角度是比较公平的,但是在晋升的过程当中,是可能存在着不公平现象的。那女性在晋升的过程当中,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缺陷,或者是什么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的东西,导致了这样的一个结果呢?
杜骏飞:
你说我们学院女生多,那我也可以说,物理学院男生多。博士硕士,它有一个性别分布,同时也因行业而不同。
在顶级竞争环境下,压力更大,消耗更强,而很多女性受到牵累更多。
比如在事业冲刺阶段,男性可能就义无反顾全心全力了,但是女性,会受结婚生孩子的拖累,还要干家务。特别是中国。
可能也有社会公平问题,在同样可以晋升的条件下,女性出于文化传统的原因或者性别心理的原因,又或者干脆是资源匮乏的原因,可能要受到更多困扰。
所以,种种因素会导致中高级竞争阶段女性多,但是在顶级阶段,女性少,这有个人的原因,性别特征的原因,也有制度供给的原因,也有社会文化习俗的原因。
我没有做过专门研究,我想这是一个主客观复合的原因。但是你如果说,就因为在顶层女教授少,你就认为女性做不了学术,那吴健雄呢,居里夫人呢,这可不都是顶级的吗?所以你要想探索这些女学者的成功之道,你得去研究这些成功案例为什么成功。至于失败的案例,那各有各的失败。
Q4
小汤同学:
但是我也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在冯钢老师说完这番言论之后,大家有一个联名书,参加那个联名书和愿意为自己发声的,基本上属于女博士,而女博士是一个刚刚走进学术之门的,学术比较底层地位的这样一个人群,而真正的女教授,全是地位比较高的,她们不愿意去发声。她们在课堂上可能会表现出自己的愤慨,表示为这些女博士骄傲,但是她们自己却不发声。这个原因我也想了解一下。
杜骏飞:
这个其实和成就动机有关系。在女博士这个层面上,她们还正在想证明自己,在证明自己的过程中,对这种外界的刺激变量特别敏感。而女教授已经功成名就了,不需要用这个言论来证明自己,因为她们自己的学术成就就说明了一切,所以她们没有必要站到前台来说什么。
成熟的学者,可能也会自重身份,用科学来说话,而不是很冲动地跑到微博上去围攻。
同样,这位浙大的教授其实也没有必要用微博来回应。
其实,他们所有人都应该看看我写的那个“微博掐架定律”。他们如果真的媒介素养高一些,没必要那么做。如果他们都是在以一个科学的姿态在讨论这个问题,就像我们现在说话一样,带着平静的心情,带着科学的观念,去收集数据,分析社会制度,探讨性别心理,然后大家共同来完成一篇如何培养顶级学者、如何能让社会出现更多女学者的论文。
而微博上的掐架,可以忽略。
【通知】杜课小助手之前出现了一些异常,导致很多粉丝未能及时进群,现在异常已修复。请想进群的粉丝重新扫码添加小助手。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当得起“风骨”二字的,大约只有他这样的奇男子了|鲁迅先生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我们去露天上课吧?|杜骏飞:“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做沉静的飞鸟”|这是你步入大学的第一门课
关注:“微博掐架定律”突然火了,作者杜老师怎么看?|杜骏飞:一个教师的自白|发现一位雅典的公民|“蚂蚁财富”做错了什么?|什么油腻?什么中年男?|“家委会”是这个社会的缩影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喜欢同一首歌,我们会是灵魂伴侣吗?|微信里的楚门世界|一个互相称“亲”、互扔表情包的时代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美|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汤佩兰
责编|胡园 王静颖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