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科幻动态】世界科幻游戏发展脉络初探

高玮明 方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2023-08-25

科幻游戏是电子游戏的热门类型之一,亦是当代科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游戏平台迭代和科幻创意更新的过程中,科幻游戏的发展推动了电子游戏的繁荣和科幻文化的丰富。本文以电子游戏史为参考,简要呈现各时期世界科幻游戏的发展特征和产业面貌,在此基础上对世界科幻游戏发展的主要脉络与趋势进行梳理归纳。


一、起源:太空题材与射击游戏的结合


科幻游戏的发展史几乎与电子游戏本身的历史同行。早在1962年,《太空大战》(Space war)就已经在PDP-1[1]小型机上诞生,该游戏的流程极其简单,以两名玩家通过控制设备在点状绘图显示器上操作飞船互相射击为主要内容,还可以借助恒星重力穴、超空间跃迁等元素展开更多玩法。《太空大战》在电子游戏史上可以说是“鼻祖”级游戏认可的地位,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款科幻游戏,奠定了太空射击类游戏的基础玩法,在后世诸多科幻游戏中都能看到其影子。

电子游戏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获得商业成功。在这一时期,雅达利(ATARI)公司出品的家用游戏机、太东公司(Taito)出品的街机等游戏平台开始发行科幻游戏, 70年代后期,任天堂(Nintendo)、世嘉进入游戏业界后,电子游戏市场格局初步形成,科幻游戏亦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在1970年至1980年之间,风靡一时的科幻游戏有《爆破彗星》(Asteroids)、《月球登陆者》(Lunar Lander)、《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s)、《小蜜蜂》(Galaxian)等,由于当时处于“太空竞赛”时代[2],[3]这些游戏多以太空题材为主,在具体玩法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可玩性逐步加强。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科幻游戏是南梦宫(NAMCO)开发的《太空侵略者》及其续作《小蜜蜂》,玩家通过操作飞船射击屏幕上方的敌机阵列,根据摧毁敌机的数量计分。该系列作品在受到《太空大战》影响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游戏内容,完善游戏机制,成为卷轴太空射击游戏的雏形。进入20世纪80年代,电子游戏市场进一步发展,在1980-1982年期间涌现出诸如《防御者》Defender)、《紧急行动》(Scramble)、《星际之门》(Stargate)、《太空蜜蜂》(GORF)、《重力战机》(Gravitar)、《月球战车》(Moon Patrol)以及《铁板阵》(Xevious)等一批太空射击游戏,这些游戏开创了新的游戏机制和游戏设计的先河,对电子游戏可玩性的提升起到一定作用。

游戏史上臭名昭著的“雅达利大崩溃”事件使得电子游戏行业遇到第一次低谷,这场事件亦与一款科幻游戏——《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直接相关。1982年雅达利买下当年大热的同名科幻电影的游戏改编权,在经过高调宣传之后于1983年初发行了这款游戏,由于制作周期只有六周,最终问世的《E.T.外星人》仅是一款远未达到玩家消费期望的低质量游戏,恶评如潮,直接导致雅达利游戏产品的大量滞销。《E.T.外星人》的失败成为电子游戏产业衰退的导火索,此后雅达利股价大跌,连带整个北美电子游戏行业进入凛冽的寒冬。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日本游戏公司任天堂发行的“红白机”[4]畅销,电子游戏开始回暖并步入蓬勃发展的时代。该时期,一批家喻户晓的经典电子游戏登上历史舞台,其中相当多作品属于科幻游戏范畴,如《魂斗罗》(Contra)、《忍者神龟》(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沙罗曼蛇》(Salamander)、《宇宙巡航机》(Gradius)等。虽然这些动作射击类科幻游戏的玩家更多为其操作与玩法所吸引,对游戏具体情节往往缺少关注,但仍不能忽视这些游戏的科幻属性及其取得的进步。相比前一时期发行于雅达利家用机、街机等平台的往往不具备完整故事设定的作品,该时期以动作射击类型为主流的科幻游戏普遍开始重视游戏剧情,多具有出色的背景设定和不俗的科幻创意,如《魂斗罗》在汲取《异形》(Alien)电影情节灵感的基础上,设计出完善的关于未来人类对抗外星人入侵的剧情。可以认为,正是从这一批游戏开始,科幻游戏日益注重构筑完原创科幻情节内核。


二、发展:从动作射击主导走向多元并进


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电子游戏类型的多元发展,动作射击类游戏不再在科幻游戏当中“一家独大”,诸如《哨兵》(The Sentinel)、《叛星》(Rebelstar)以及享誉世界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银河英雄传说》(Ginga Eiyuu Densetsu)等解谜类、策略类游戏开始在科幻游戏大家庭中绽放光彩,这些作品引入了更为复杂的游戏系统,在新颖的游戏体验当中实现对科幻创意的探索,在后世也演进为科幻游戏当中十分重要的类型。到80年代末期,科幻题材也进入到盛行的角色扮演(RPG)游戏当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拉格朗日点》(Lagrange Point)、《最终幻想》(Final Fantasy)等作品,这些游戏承袭了角色扮演游戏已经较为成熟的游戏玩法和模式,与此同时在剧情设计方面亦是精彩丰富,作品质量很高,在成就经典的同时,也为科幻类角色扮演游戏奠定了很高的起点。

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家用个人电脑的迅速普及和电子游戏机从8位机向16位机的革新换代,设备机能的大幅提升使得电子游戏在多种平台百花齐放,科幻游戏也在其中大量涌现,许多作品参与到这一时期电子游戏的形式革命当中,成为许多游戏类型的开拓者,在游戏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动作射击、太空射击类科幻游戏在1990年代大放异彩。这一时期诞生的动作射击类科幻游戏有《毁灭战士》(Doom)、《雷神之锤》(Quake)、《毁灭公爵》(Duke Nukem)《网络奇兵》(System Shock)《半条命》(Half-Life)等系列作品,尽管这些游戏的剧情大同小异,无外乎八十年代动作射击类科幻游戏常见的“大战外星人”主题,但得益于图像技术的进步和运算能力的加强,这些游戏无论是在拟真度、表现力还是游戏性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因此上述游戏也成为当代第一人称射击游戏(FPS)的先驱。在这一基础上,太空射击类游戏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以《雷电》系列作品为代表的卷轴射击类型游戏日趋完善和成熟,另一方面诸如《银河飞将》(wing commander saga)系列、《星球大战:星际战士》(Star Wars Starfighter)等第一人称形式的太空射击游戏也不断涌现,凭借精良的画面吸引了众多玩家。

20世纪90年代是策略类科幻游戏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即时战略游戏(RTS)正是在这一时期从科幻游戏当中诞生并走向兴盛。1992年,西木工作室(Westwood Studios)根据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游戏《沙丘II》(Dune II: The Building of a Dynasty)问世,游戏依据《沙丘》原著展开剧情,玩家需要在不同的地图当中即时进行资源采集、选择兵种、组建并部署部队等一系列行动,根据敌方反应,综合决策以取得战役胜利。正是在这款科幻游戏当中,即时战略这一游戏类型的诸多核心概念得以确立,对当今的策略游戏市场以及电子竞技运动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这之后,西木工作室又推出《命令与征服》(Command & Conquer)及《红色警戒》(Command & ConquerRed Alert)系列即时战略原创科幻游戏。《命令与征服》系列基本剧情为“Nod兄弟会”与“GDI全球防卫组织”围绕外星陨石“泰伯利亚”矿物展开的争夺战争,而《红色警戒》系列则是在“爱因斯坦制造时间机器,穿越并杀死希特勒,苏联发动二战”的故事背景基础上,叙述苏联与盟军[5]的战争。在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之下,这两部互有联系、平行发展的游戏系列以其过硬的玩法、丰富多样的剧情选择,成为迄今为止最畅销的即时战略游戏之一,为无数同类游戏立下标杆。1998年,暴雪娱乐公司(Blizzard Entertainment)在其先前推出的奇幻类即时战略游戏作品《魔兽争霸》(Warcraft)系列的经验基础上,开始制作并发行著名的科幻类即时战略游戏《星际争霸》(StarCraft)系列。该系列游戏以星际空间为背景,玩家可以在“人族”(Terran)、“虫族”(zerg)和“星灵(protoss,或译神族)”这三个拥有各具特色的兵种、单位的种族当中选择阵营战斗。由于游戏支持多人联机对战,加之出色的游戏平衡性,《星际争霸》在新世纪成为即时战略类电子竞技的代表性游戏。九十年代还有许多其他诸如《家园》(Home world)、《星云战记》(Mankind)等优质策略类科幻游戏,前者被认为是史上第一款真3D游戏,后者则是网络游戏的先驱之一,这些游戏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后来的科幻游戏设计理念,推动了游戏形式的革新。

在许多经典日式科幻角色扮演(RPG)游戏如《最终幻想》系列不断推出续作的同时,欧美也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了许多新生的优秀科幻角色扮演作品,其中黑岛工作室(Black Isle Studios)开发的《辐射》(Fallout)系列最具有代表性。该系列以石油枯竭引发核战之后的世界为背景,玩家需要扮演避难所中的幸存者,在充满辐射的废土世界冒险生存。由于该系列对核战后世界面貌丰富详实的刻画,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科技伦理等诸多经典科幻命题的深度探索,《辐射》已经成为当代“废土”题材科幻游戏公认的典范之作,其中“核战之后的世界用瓶盖作为货币”等设定在当代众多科幻创作当中得到致敬。该时期众多大型电子游戏开发商日益重视游戏的剧情叙述,角色扮演元素也融入到动作、冒险、策略及许多其他类型的科幻游戏当中。卡普空(CAPCOM)旗下的游戏《生化危机》(Biohazard/Resident Evil)系列作品在情节设计方面格外成功。游戏中,由于保护伞公司研究出的“T病毒”泄露,浣熊市居民几乎尽数被感染并变成可怕的丧尸,玩家需要操作主人公一边逃避追杀、对抗丧尸,一边调查事件的真相。这款游戏作品不仅开启了恐怖惊悚类游戏的全新时代,也凭借极其丰富的故事内核被改编为一系列好莱坞科幻大片,取得出色的票房成绩。


三、进入次世代[6]:跨平台产业生态日益成型


新世纪以来,在个人电脑、游戏机以及手机等电子产品高速迭代的基础上,游戏平台生态逐步成型,游戏市场总体指向一种稳固的繁荣期。在这种背景下,电子游戏厂商多紧随游戏平台的发展动向,围绕各平台制定长期战略,许多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游戏在新世纪持续推出续作,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前述《魂斗罗》系列、《最终幻想》系列、《星际争霸》系列、《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系列以及《辐射》系列等,均在新世纪跨越多个平台,继续发行续作和相关衍生作品,一些作品如《红色警戒》《辐射》等还进行了网游化、手游化的尝试。这些系列化的科幻游戏通过长时间的发展沿革,建立起完善的科幻背景设定,活跃玩家会围绕其中的人物、情节和世界观展开讨论交流,形成专门的互联网社区,甚至衍生出大量同人作品,这些游戏也逐渐成为科幻文化多元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新世纪,沙盒游戏[7]和开放世界[8]游戏受到极大追捧,许多科幻游戏也在这种追逐“自由度”的游戏热潮当中诞生并带来新颖的创意,《自由枪骑兵》(Freelancer)和《X》系列就是其中典型。2003年由Digital Anvil制作的《自由枪骑兵》是一款以人类在数千年后殖民宇宙深空为背景的游戏作品,玩家操作飞船进行远航、探索、战斗等诸多行动,游戏中存在庞大的宇宙社会,玩家可以在复杂的派系关系当中任意选择参与,通过贸易、劫掠和战斗等方式自由推动游戏进程。该游戏是当时玩家自由度最高的电子游戏之一,被公认为奠定了此后太空模拟游戏最主流的玩法。在德国游戏公司Egosoft发行的相近题材游戏《X》系列当中,这种玩法被推动到了新的高度。得益于开发水平极高的动态经济系统和社会模拟系统,玩家在《X》系列游戏过程的任意阶段都能自由抉择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针,既可以充当一名独行的太空游侠,也可以成为垄断经济的贸易大亨,亦或是建立拥有庞大舰队、工厂和空间站的星际殖民地。在《X》开放式剧情的基础上,该作几乎具有无上限的游玩空间。随着PC平台在新世纪的发展进步,大型多人在线网络游戏在电子游戏市场当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份额,为满足庞大玩家社群的游戏需求,沙盒模式也成为了许多网游的开发方向,尤其在科幻类网游当中得到极尽发展,较有代表性的有《星战前夜》(EVE Online)、《方舟:生存进化》(ARK:Survival Evolved)等。其中,冰岛游戏公司CCP Games旗下的《星战前夜》继承了《自由枪骑兵》、《X》系列等太空模拟游戏奠定的玩法,并给予了玩家更高的自由度。游戏内容涉及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诸多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范畴,在整个银河系的尺度上,玩家群体自由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势力,由此构成了“社会复杂度最接近真实”的完整社会体系。玩家群体的活动对游戏里的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影响,诸多玩家的行为一同推动着这款游戏当中的历史进程,玩家的游玩记录也由此成为《EVE编年史》的一部分。近年来,伴随新世纪中、美等国太空探索工程的全新进展,太空模拟类科幻游戏当中亦出现了许多围绕航天模拟、太空建设与生存题材设计的沙盒游戏,包括《异星工厂》(Factorio)、《坎巴拉太空计划》(Kerbal Space Program)、《无人深空》(No Man's Sky)、《缺氧》(Oxygen Not Included)以及《戴森球计划》等。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由重庆柚子猫游戏于2021年发行的《戴森球计划》,玩家在游戏中扮演一名太空工程师,从事寻找资源、制造零部件和建立工厂的工作,通过星际物流网络串联起太空中的工业体系,为人类文明的活动提供能量供给。这款游戏不仅是该类科幻游戏当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国产科幻游戏“走出国门”的典范,具有里程碑意义。

4X游戏[9]是策略类游戏的一个分支,这一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游戏类型在新世纪诞生了许多优秀的科幻题材游戏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瑞典著名游戏开发商Paradox Interactive于2016年发行的《群星》(Stellaris)。在该游戏当中,玩家可以建立自己的星际文明,对文明的探索、发展进程作出规划,从战略角度把握与其他文明的交往或冲突关系,并设法对抗“天灾”以取得最终胜利。知名的4X类型科幻游戏还有《太阳帝国的原罪》(Sins of a Solar Empire)、《银河文明》(Galactic Civilizations)系列、《星际之剑》(Sword of The Stars)系列、《无尽太空》(Endless Space)系列等,题材普遍以太空战略为主,这些游戏在游玩兴趣较为固定的策略类游戏玩家群体当中有很强的吸引力。

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幻游戏——“3A大作”[10],具有代表性的是波兰游戏厂商CD Projekt推出的《赛博朋克2077》(Cyberpunk 2077)。该游戏以虚拟世界中2077年的美国社会为背景,玩家操控一个名为V的角色在“夜之城”这座具有“高科技,低生活”特征的赛博朋克城市当中与黑客、军火商、企业安保以及街头帮派周旋,努力为城市带来改变。《赛博朋克2077》体现出过硬的游戏质量,融开放世界、动作冒险、角色扮演等诸多游戏要素于一炉,具有海量的游戏支线、丰富的剧情选择以及的多样玩法策略,成为当代3A科幻游戏的集大成者。在2022年还被改编为大热的网络动画剧集《赛博朋克:边缘行者》。科幻类3A游戏的代表还有诸如《虐杀原形》(Prototype)系列、《求生之路》(Left 4 Dead)系列、《刺客信条》(Assassin's Creed)系列、《光环》(Halo)系列、《看门狗》(Watch Dogs)系列、《泰坦陨落》(Titanfall)系列、《守望先锋》(Overwatch)系列等,这些作品往往一经发行便畅销世界,长期拥有极高的讨论度。诸如《刺客信条》系列、《光环》系列等许多游戏亦多有被改编成小说、漫画、影视剧,成为当代世界科幻发展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与展望


通过对科幻游戏在全球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较为宏观地把握科幻游戏产业蓬勃发展的整体性趋势。随着科幻文化与流行文化产业的联系不断紧密,科幻游戏在当代科幻文化当中也确立了其日益牢固的重要生态位。当下,迅猛发展的国产科幻游戏正与中国科幻一同迈入世界舞台,陆续涌现的国产独立游戏[11]如《戴森球计划》、《艾希》等优质作品,以及《明日方舟》《少女前线》等许多成功的科幻手游,均已“走出国门”,在海外市场获得佳绩。在中国科幻游戏为世界科幻游戏市场注入新生力量、带来多元互动的情况下,科幻游戏的未来无疑值得更多期待。

作者简介

高玮明,利物浦大学科幻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新世纪中国科幻文学与文化。

方舟,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新诗,中国当代科幻。

注       释

[1]PDP-1是迪吉多(DEC)公司于1960推出的一款计算机,被认为是史上第一款商用小型计算机。

[2]一般指美国与苏联在冷战期间为了争夺航天霸权而展开的一系列太空探索方面的科研竞赛。

[4]任天堂旗下的第三世代家用8位游戏机,官方名称为FC(Family Computer),因为其机身颜色红白相间,中国民间俗称该产品为“红白机”。

[5]指《红色警戒》中与苏联敌对的“欧洲同盟国”阵营。

[6]“次世代”是翻译自英文“Next Generation”的一个日语说法,意为“下一代”,游戏业界常用“次世代”形容2000年以来的新一代家用游戏机与游戏作品。

[7]沙盒游戏(Sandbox Games)是一种以“模拟”为中心的自由度极高的游戏类型,往往包含多种游戏的玩法要素,玩家可以自由选择游玩方式,并与游戏环境有丰富的互动可能,一般以“创造”为游戏核心。

[8]开放世界(Open World)也是一种自由度较高的游戏类型,玩家能够在广阔的游戏地图当中自由探索,通常能任意选择完成任务、推动游戏进程的方式。

[9]“4X”是探索(eXplore)、扩张(eXpand)、开发(eXploit)、征服(eXterminate)的总称,以“4X”为核心玩法的策略类游戏类型被称为“4X游戏”。

[10]“3A”一般解释为A lot of time(大量时间)、A lot of resources(大量资源)、A lot of money(大量资金),游戏开发进程具有“3A”特征的游戏往往被称为“3A大作”。

[11] 独立游戏(Independent Game)一般指由独立的游戏开发者、游戏工作室在没有外部发行商介入的情况下开发制作的游戏。

本节选自《世界科幻动态》2023年第1期“行业洞见”栏目





《世界科幻动态》长期征稿,招募特约通讯员。邮箱:csfsc_crisp@126.com


期刊征稿信息:《世界科幻动态》2023年全新改版升级,欢迎广大读者来稿!


排版:沈 丹

编辑:闫进芳

审定:姚利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