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才是咱河北人该追的“星”!

还记得前些天接受央视新闻专访的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

——贾世锦吗?

(此前报道:河北农村娃→航天总设计师!这不是传说!


这位从河北农村走出去的航天总师,

投身中国航天20年,

一路严慎细实、脚踏实地,

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像他一样的河北工匠还有很多,

他们在各个领域精耕细作,

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一件又一件艺术品……


让“地球之眼”的“中国之眸”

从一张图纸变成现实的“大国工匠”



在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区的

中国电科54所工程现场,

矗立着一架天线样机。


这台天线样机名为SKA-P,

是54所历经五年时间

主导研制出的SKA首台样机。

SKA被誉为“地球之眼”,

而SKA-P的成功研制,

标志着中国在SKA核心设备研发中

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

为世界成功提供“天线解决方案”。


让“地球之眼”的“中国之眸”

从一张图纸变成现实的,

是54所钳工,航空、航天通信天线装配

责任人夏立。



作为中国电科首届高技能带头人,

他在2016年6月成立夏立创新工作室。

2019年1月18日,

夏立荣获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是河北省首位荣获国家级大国工匠殊荣的职工。

在20多年的钳工工作中,

他在通信设备生产、组装工艺方面

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天眼”射电望远镜、65米射电望远镜、

太赫兹小型高精度天线、嫦娥工程、

北斗工程、索马里护航船站、国庆阅兵……

在这些国家级重大项目中,

都有夏立及其团队的身影。


2019年3月1日7点52分,

“嫦娥四号”着陆器已实现自主唤醒。

作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

“嫦娥四号”的精准落月,

如果没有大天线——

天马”望远镜的精准指路,

是难以想象的。


“0.004毫米,是望远镜的装配精度,

如果做到0.005毫米,

只是差了这几乎可以忽略的一点点,

但十个月亮也找不着了。”夏立解释。



精准指向的核心,

是个小小的钢码盘。

起初,就算用磨床加工后,

钢码盘的精度也只能达到0.02毫米,

而夏立最终用手打磨到了0.002毫米,

这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四十分之一。


以刀为笔刻画多彩人生的“河北工匠”



曹郁,河北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一级美术师,

河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


曹郁在创研基地为工作人员讲解作品的创作过程。图源:河工新闻网


他深入工艺美术领域,

钟情陶瓷装饰艺术,

遍访我国陶都、瓷都,

与百余位名家大师开展合作实践,

形成了“刻陶画瓷”的鲜明艺术特色。

他独具特色的“刀笔写刻法”

融传统书画笔墨法和时代创意思维为一体,

将陶瓷的装饰技艺推向了更高品位和境界。

获评2022年“河北工匠”年度人物。


曹郁自幼潜心诗书画印及雕刻艺术,

作品传统功力深厚、风格独树一帜。

他在创作实践过程中近乎疯狂,

反复了解矿土、釉料,

反复设计试制器型,

亲历体会柴窑、汽窑、电窑,

以及传统馒头窑、古龙窑等

对同一款泥料的不同效果应证。


曹郁为观众讲解挂盘上的刀刻书法线条。河工新闻网记者杨磊涛摄


他在南方各窑口的作坊,

和工人们一道,不惧炎热和蚊子狂咬,

手中的刻刀和画笔一刻都没停止,

一件件的失败、一次次的成功,

就在这失意和喜悦“交响”中,

他的刻画技艺,在一刀刀、一笔笔成熟。


行万里路,制千件陶。

10多年来,曹郁在四大名陶原产地、

三大瓷都以及福建建窑、云南碗窑、

河北磁州窑等地,都留下了跋涉的足迹。

在他的努力筹备下,

2019年,在石家庄成立了首家四大名陶艺术馆,

将四大名陶厚重精湛的文化

首次系统地展现在省会城市,

引起业界的高度赞誉。


他几乎尝试过所有窑口烧制的陶瓷装饰创作,

和无数的名家大师合作,

创作了千余件陶瓷作品。

他创作的陶刻作品和绘瓷作品,

多次参加大展和获得金奖,

并被国家级出版社出版

和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与“死神”战斗的大匠“名”工



齐名是华北制药集团

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师,

一位整天和机器、仪表打交道的工人。

他身上闪耀着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全国劳动模范、河北大工匠等荣誉之光,

他不仅是行业杰出人才,

也是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


齐名在认真查找电路板故障。河北日报资料片


参加工作30多年来,

他勤学不辍、钻研技能,

从一名电工成长为将电工、机械、

仪表、计算机、自动化控制

融会贯通的创新型人才,

参加工作27年,

他研发200余项创新成果,

6项获国家专利。


2008年12月,

齐名被诊断为M5型白血病。

面对突如其来的病魔,

他却坚定地告诉自己,

既然已经这样,就接受它,战胜它。



在病床上齐名让同事把一些

专业书籍和笔记本电脑送来,

要利用这段时间再钻研一下新技术。

齐名曾说:

“一旦真正进入到知识和书籍里面之后,

身体上的不适就给分散了,

后来我跟爱人就说,

看书有止吐的作用。”


就这样,在医院的病床上,

齐名完成了“自动称重剔除系统”

关键技术的构思。

自动称重剔除系统”的应用,

不但节省了以前三四个人的人工检查成本,

还使药品包装返工率由42%下降到5%。


“让冰冷的铁板打动人心”的非遗传承人



左手执錾、右手持锤,

在铁板上上下翻飞雕刻,

叮当作响,一錾錾下去,

铁板上逐渐浮现出生动的图景……

凡是见过郭海博创作铁板浮雕的人

无不啧啧称赞。


创作中的郭海博。郭海博供图


1962年出生的郭海博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郭氏铁板浮雕”传承人。


他从小喜欢绘画,

有一次在北京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

一下子就被纪念碑上的雕塑震撼了,

从此心中就有了个雕塑梦。

全家定居石家庄后,他开始接触泥塑。

可泥塑易裂、不好保存,

好琢磨的郭海博便产生了

用铜创作浮雕的想法。

考虑到铜的成本太高,

他最终选择了用铁板进行艺术创作。



“铁板浮雕”根本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

全要靠自己摸索。

30多年来,

郭海博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

金属雕刻艺术和西方油画、

雕塑艺术的潜心研究,

不断转化融合,逐渐摸索出一套

完备的铁板浮雕艺术流程。

从设计稿样、拓稿、

勾錾阴文轮廓、锤锻、校平,

到除锈、烧蓝、抛磨、烧色、打蜡,

十几道工序之后,

一幅极具金属质感的艺术品跃然铁板之上,

呈现出其他材质无法表现的震撼之美。


“让冰冷的铁板打动人心”,

是郭海博投身

铁板浮雕30多年来的终极追求。

为此他孜孜以求从不懈怠,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

大一点的作品,

要敲十几万到二十几万锤才能完成。

一米以上的作品,要耗时两到三个月。


多年来,郭氏铁板浮雕的艺术作品

《秋韵》《香格里拉的晚霞》

《丑娃》《农忙》《祈福》《雪山脚下》等,

频频入选省级、国家级大型美展

及工艺美术和民间艺术博览会,

多次摘金夺银荣获大奖。


这才是咱河北人,

该追的“明星”!

点赞、致敬,工匠“明星”!














来源/河北青年报综合自河北日报客户端、河北新闻联播、河工新闻网、全国总工会、燕赵晚报、央视网《人物·故事》、纵览新闻客户端等

对/韩妮

责编/贾阳阳

监制/刘洁


更多热文

高中即可,工资最高9000元!河北1地招聘185人| 潜伏期6-17天,高烧不退!一地连续报告这种传染病

石家庄首套房贷利率降至3.8%!能省多少钱?要不要提前还房贷?专家解析→

省7-15万元!河北1地最新公布:“零彩礼”“低彩礼”占88%

分享、点赞与在看都在这儿点下给小编加鸡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