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家族多人感染!河北也有孩子中招,医生提醒→
注意!
有种急性传染病因蜱虫而起,
已击倒了很些人,
最近,浙江一位老人被蜱虫叮咬后去世,
家族好几人都被感染病毒!
离奇发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大家症状相似,
只是严重程度不太一样。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媛媛(化名)妈妈甚至出现了昏迷,
时而混沌,时而清醒,
清醒时又烦躁不安,无法与人交流。
↓↓↓
家族里密切接触过老人的
都感染了这种病
4月15日,媛媛一家先后被送到了浙大一院急诊科,医生怀疑,他们很可能得了急性传染病,血液核酸检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怎么会染上这种奇奇怪怪的传染病?
其实最早染病的是媛媛82岁的姥姥,姥姥在这个季节都会去茶田里采茶。媛媛发现老人状态不对,便将她送往了医院。病情发展很快,姥姥终究没有挨过去。
“她生前身体很好,怎么说走就走了。”还没等大家回过神搞清楚情况时,亲人们一个接一个倒下了。就在4月18日,家族里又有一人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只是无症状的感染者。
蜱虫是源头
一人被咬后,病毒传给家人
“这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他们感染的原因,应该是首发的病人去了野外,被含有病毒的蜱虫叮咬感染的。后续的病人则是因为密切接触了这个病人,病人的体液、血液都含有大量的病毒,是可以传播这个病毒的。”浙大一院感染病科医生说。
这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是2010年中国疾控中心分离并确认的一种新病毒。主要通过携带该病毒的蜱虫叮咬传播。近年来,该病在蜱虫活跃的丘陵、山区和林地频发,密切接触病人也有很大感染风险。
虽然新型布尼亚病毒是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的,但是密切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也能导致人跟人之间传播。
“任何一个传染病新出来时,往往比较重,因为人体没有抵抗力,没有免疫反应。轻型的病人基本上能自愈,一个星期左右就好了,那么重型的病人就要重视了,这个病的病死率在5%~33%不等。”浙大一院感染病科医生介绍。
有网友说自己的家人
也是因为被蜱虫咬伤而感染离世。
↓↓↓
天气转暖,
每年4月到9月
是蜱虫的活跃期。
新型布尼亚病毒
主要是通过蜱虫叮咬感染的。
蜱虫在荒郊野外,
平时它可能吸食鼠类、鸟类
或者其他哺乳动物、温血动物的血,
当人进到山林里时,
蜱虫就会叮咬人。
近期,河北一两岁女童被蜱虫咬伤
日前,沧州一名两岁的女童欢欢(化名)头上出现了一个米粒大小的黑点。起初,家长没太在意,可到了第二天,这个黑点变大了。家人仔细一瞧,发现那个黑点竟是一只会动的虫子。
家长不敢自行处理,于是赶紧带着孩子去当地医院就诊。经检查,欢欢右侧太阳穴旁边有一个绿豆粒大小的蜱虫,且蜱虫的头部已经钻进了她的头皮里,吸食着她的血液。
根据蜱虫的大小,医生推测这只蜱虫大概已经在欢欢的头上“住”了两三天。欢欢的妈妈说,两三天前,欢欢曾在自家小区的院子里玩耍过,蜱虫很可能就是那时咬伤孩子的。
医生为欢欢进行了局部消毒、清创和取虫。经过治疗,孩子已无大碍。
“五一”假期快到了,
医生提醒大家,
外出游玩务必做好个人防护。
不幸被蜱虫咬伤该怎么办?
据悉,蜱虫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体表寄生虫,也是一些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可传播多种疾病,严重时甚至致人死亡。
医生介绍,被蜱虫咬伤后,做一个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就能明确诊断,医生可以给病人进行对症治疗。
春游、露营怎么防蜱虫?
被蜱虫咬伤怎么处理?
医生提醒:
蜱虫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以及动物体表,尤其在春、夏季比较活跃,这一时期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或打猎都可能增加蜱虫叮咬机会。
近几年,露营、野营十分流行,野外游玩时应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地长时间坐卧、玩耍,出行时最好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不穿凉鞋。如果不慎被蜱虫咬伤,千万不要用手强行捏拽取出蜱虫,因为蜱虫口器是倒刺式的,会紧紧钩住人的皮肤,硬拽很难把蜱虫整个身体都拽出来,可能只拽半截身子出来,蜱虫的头还留在身体内,会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正确的做法是,尽快到医院进行专业的处理。
建议大家出游可带上消毒酒精,同时注意与还未确诊病因的患者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密切接触导致病毒传染。
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
千万别小看了蜱虫,
转发提醒身边更多人警惕!
来源/综合潮新闻、钱江晚报、宁波晚报、沧州晚报、网友评论
编辑/杜璐宁
校对/张亚微责编/贾阳阳监制/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