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姑娘→县城医生→国家荣誉获得者!她的56年让人动容……


56年前

一位学儿科的北京姑娘

大学毕业后选择奔赴陕北佳县

扎根黄土高原

一干,就到了今天


面对留在北京的邀约、

高薪聘请机会

每一次,她都选择留下

“你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

老师叮嘱的话,她记了一辈子

她就是路生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

15人获授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其中,路生梅获得

“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


也许很多人是第一次听到

路生梅这个名字

她的文字介绍很简单,只有16个字

“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

而她的经历说不尽、道不完……


左图为1968年12月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时的路生梅,右图为2021年1月18日在佳县窑洞接受采访的路生梅。


1

“祖国哪里需要我

我就到哪里去”


路生梅是北京人,生于1944年

在她出生时

家里屋檐下正有一株含苞待放的梅花

于是便有了“生梅”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1963年,品学兼优的路生梅

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

(现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

毕业后,她响应国家号召

被分配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


1968年的冬天

24岁的路生梅第一次离开北京

乘火车,搭卡车

一路西行,一路颠簸

来到黄土高原上的陕北小城——

陕西榆林佳县

她服从分配的理由很简单:

“我是祖国培养的。

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佳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会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条件艰苦路生梅住在窑洞里日常用水都得靠驴从黄河里拉沉淀后才能喝,而且每天只有一瓢



整个佳县人民医院就是两排老式窑洞只有4个医生,2个护士放射科只有一台x光机化验室只能做血常规和妊娠试验


在佳县接诊的患者

是北京见不到的类型:

三十多岁的男人

肺腔一振,血就积了一整盆

三度营养不良的娃娃

一层薄薄的皮紧紧包着骨头

甚至有胎传梅毒、新生儿破伤风……


到了如此严重的程度

往往是因为“拖”和“熬”

而“拖”不仅是因为医生不够、医疗不够

更是健康意识不够



病人情况复杂,医生数量少

患者一听是“北京来的大夫”

眼睛里都是希望

为了能给更多病人诊治

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

都得样样精通

还得学护士扎针

为了精进技术

路生梅和医生们用彼此的手臂练习扎针

每个人手上都有好几个窟窿眼


经过不断地互相学习

专业是儿科学的路生梅

生生变成了

“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


2

“为党工作五十年

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当时,对无法到医院就诊的病人值班医生要翻山越岭到病人家里诊断和治疗而佳县位于黄河西岸,三面环水很多乡村位于大山深处沟深壑险、峭壁林立没有汽车,也无路可通汽车往返只能依靠双腿


8月21日,路生梅向记者讲述她的故事。健康时报记者 石梦竹 摄


让路生梅下决心留下来的

是两次难忘的出诊

有一次,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

路生梅走了十几里路

摔了四十多跤

到患者家时几乎成了一个泥人


患者是个孩子,得了麻疹肺炎

这是种典型的呼吸系统传染疾病

经过一系列治疗

孩子的病情终于稳定

路生梅刚松了口气

有村民告诉她

还有几个孩子得了同样的病

路生梅果断将患儿集中在一起

阻断了传染源


几天后,孩子们痊愈了

临走时,孩子的母亲拉住路生梅

塞给她一双千层底的棉布鞋

看着大姐熬得通红的双眼

路生梅感动得说不出话


另一次难忘的出诊

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

路生梅徒步一个多小时

来到一位待产妇家中

眼前的一幕让她无比揪心


产妇家的老人正准备用一把

锈迹斑斑的家用剪子来剪脐带……

路生梅立马制止

她一把抢过剪子

一边向家属解释,一边迅速拿出消毒器械

给孩子断脐、包裹

她终于知道

那些新生儿破伤风是怎么来的了

这里有多少母婴

是因为这种传统的接生方式而丧生的?


路生梅下定决心要推广新法接生

回去的当天她就拿出纸笔

坐在书桌前向医院党组织

郑重地写了一份思想汇报

那一刻

路生梅像一名即将冲上前线的战士

坚定地写下自己的承诺:

“为党工作五十年,

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3

“救回每一个娃娃”

整个科室的第一要务


1981年,因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

路生梅重返北京

一别十三年

曾经那个懵懂的北京姑娘

快到不惑之年重返故乡

甚至没来得及见父亲最后一面

从佳县到北京,从县医院到协和

路生梅又成了一名从头学起的“学生”

协和严谨治学的风格

也烙印在路生梅的执业生涯中


一年多的学习中,她的电话没停过

都是佳县的来电:

总有人家的娃娃头疼脑热,问她该怎么办

她感受到一种信任的牵引

“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


当时,有几位老师问她要不要留在北京?

那是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北京意味着更好的医疗环境

更多施展医疗知识和技术的机会

但路生梅拒绝了留在北京的邀约

她还要践行“为佳县服务五十年”的诺言

佳县还有人在等着她


在佳县店镇贺家沟村农家窑洞里,路生梅跪坐在土坑上为瘫痪不起的66岁村民乔爱芬义诊。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从协和进修结束后重回佳县

路生梅下定决心要把儿科建起来

建科的过程中

一个四个多月大的患儿

成了她一生的痛


那个孩子是百日咳

到医院时正处于痉挛性咳嗽期

治疗从早上9点开始

一直持续到下午6点

抢救进行了30多次


遗憾的是,孩子最终没救回来

孩子的母亲装裹好小小的婴孩后

突然扑到一位护士面前下跪说道:

“谢谢你们,你们尽心了。”

这一跪,让所有人更自责


1984年

佳县人民医院终于有了独立的儿科

路生梅作为科室主任

秉承了北京协和的治学标准

和医学院的人文精神

“救回每一个娃娃”

成了整个科室的第一要务


医院设施经过几轮换新

如今,昔日的窑洞医院

早已变成了十几层高的大楼

一砖一瓦,都融进了路生梅的心血


在路生梅的院子里,一抬头就可以看到佳县人民医院新建的医疗大楼。健康时报记者 石梦竹 摄


4

她选择“超期服役”

“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在佳县的第31年,1999年

路生梅退休了

又一次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

她婉拒了高薪聘请

选择继续留在佳县


除了定期到医院义诊

很多人还来她住的窑洞看病

不论白天黑夜,休息与否

患者随时可能来找

她便放下饭碗、放弃睡觉

认真诊治

“饭可以晚吃,但人的病不能等”


她只开便宜的药、管用的药、适量的药

“一定要让老百姓少花钱治好病”

年轻的同事发现

有些药的包装是100粒

路医生会开出十粒甚至几粒的药方

病人也能省下一笔开销


8月21日下午,路生梅为到家中看病的患儿手写药单。健康时报记者 石梦竹 摄


佳县人称她路姐、路姨、路奶奶、路大夫

他们都说她是个

“花小钱治大病”“不花钱治小病”的好大夫

当地有些家庭

四代甚至五代人都找路生梅看过病

她成了佳县好几代人的医生

也是他们的“定心丸”


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20多年里

路生梅义诊的患者就超过10万人次

她的电话号码

早已成了患者的生命热线

无论何时何地

这份医者仁心的温暖与希望,始终在线


2018年底,服务五十年承诺期满

路生梅又选择了“超期服役”

还向自己做出新的承诺:

“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当地群众带着孩子来家里找路生梅看病。人民网记者 吴超 摄


“榆林好人楷模”“诚信之星”

“全国三八红旗手”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全国道德模范”

“最美巾帼奋斗者”“最美医生”……

越来越多的荣誉和奖项纷至沓来


得知获得

“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

路生梅反复强调“担不起”:

“我只是一个县城里的小医生,

凭什么和那些研究航空航天的英雄人物

放在一起?

但只要我有一口气在,

能做多少我就会做多少。”


获得诸多荣誉后

路生梅依然是那个有些倔强的路大夫:

每个未接来电都要回复

坚持每周一、三、五到医院坐诊

成立了老年志愿团

去义诊、去做志愿服务……

到生命结束为止的承诺

和年轻时的五十年相比,难上加难

如今的路生梅更担心耳聋、瘫痪

或者脑梗的突然侵袭

2023年有整整3个月

因腰椎骨折她只能躺在床上休养

患者来家里了,她就躺着看诊

年年岁岁

她至今仍践行着最初的诺言


从北京到佳县

从韶华到白头

一句承诺,一生扎根

她是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间

最铿锵的梅花


致敬守护一方健康的路生梅!

致敬所有奉献在基层医疗战线的

医务工作者!















来源/新华社、健康时报、 央视新闻、首都医科大学等编辑/樊一帆

校对/张亚微

责编/贾阳阳

监制/刘洁


更多热文
王楚钦,考编成绩公布

“亲爹牌”家具火了!河北80后宝爸这波操作,千万别让娃儿看见🤣

石家庄这对夫妻火了!把家中后院打造成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河北青年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