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菩萨的波罗蜜

明昆三藏持者 欢喜觉悟 2019-05-04

第一篇:什么是波罗蜜?

  这问题的答案是:波罗蜜是那些以大悲心和行善之方法善巧智为基础的圣洁素质,例如布施、持戒等。而且这些素质必须不受渴爱、我慢与邪见所污染。

  进一步的解释:当行布施时,若作此想:「这是我的布施。」,那它已被渴爱污染了;或作此想「这布施就是我。」,那它已被我慢污染了;或另作此想「这布施就是我自己。」,那它已被邪见污染了,这类布施被称为已受渴爱、我慢及邪见所污染。

  只有不受渴爱、我慢及邪见污染的布施才配称波罗蜜。(持戒波罗蜜等也是如此。)

  为了具备成为波罗蜜的条件,诸善行如布施、持戒等不单只必须不受渴爱、我慢及邪见所污染,而且必须以大悲心(maha-karuna)和行善之方法善巧智(upaya-kosallabana)作为基础才成。

  大悲心: 菩萨必须对无边众生,无论远近,皆培育深切的怜悯,视众生为自己的亲生孩子。他视众生为同是在生死轮回中打滚的天涯沦落人,受尽贪、瞋、痴、生、老、死、愁、悲、苦、忧及恼之烈火所煎熬,而不以分别心来分辨他们为朋友或敌人。他以此观想而对众生培育起强大的悲愍心。他的悲心必须强大至足以使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如此的悲心即是形成所有波罗蜜之根基的大悲心。

  当须弥陀隐士在遇到燃灯佛(Buddha Dipavkara)时,他的修为已圆满至足以使他自己脱离苦海。(若是他愿意的话,他即可在那一生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他是一个具有大悲心的伟人,为了圆满所有的波罗蜜以便得以解救苦难的众生脱离苦海,他愿意在生死轮回中多受苦长达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的漫长时间。

  方法善巧智: 这是对行布施、持戒等善行的方法善巧智,以使它们成为成就正等正觉的管道与助力。发心修菩萨道者必须只抱着唯一的目标,即是成就正等正觉,而以此心全心全意地投入修习布施、持戒等善法。他不可祈求投生天界等福报,因为这些事实上是导致生死轮回之苦的原因。他只可以以涅槃为最终的目标。方法善巧智即是能令他只视正等正觉为唯一的成果之智慧。

  上述之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即是修习波罗蜜和成佛的根基。发心修菩萨道者应该先致力于具备这两个基本条件。只有具足这两个基本条件的布施、持戒等波罗蜜才是真正的波罗蜜。

  

第二篇:为何称为波罗蜜?

  有个疑问可能会生起,即是:为何布施、持戒等十种素质被称为波罗蜜(parami)?

  答案是: parami在巴利文是parama和i的组合。Parama的意思是「至上」,而在此被用以代表菩萨,因为:

一、 他们具有超凡的素质,例如布施、持戒等,因而在众生之中他们是最高尚的。

二、 他们修习与护持这些特别的素质,例如布施、持戒等。

三、 他们的作为有如以这些特质来吸引其他的众生。

四、 他们以最热诚的方式来化除他人的烦恼。

五、 他们只是朝向正等正觉这唯一的目标。

六、 他们以观照今世而得知来世去到何方。

七、 他们以无可匹比的方式来修习这些特质,有如它们已根深蒂固地深埋在他们的心流里。

八、 他们排除与消灭所有威胁他们的烦恼。

  因此,菩萨被称为“parama”。

  

  菩萨无可匹比地具备了布施、持戒等特别素质。因此才有「此人是菩萨,他是parama──至上的人。」的声称与知识出现。因此布施、持戒等特质被称为“parami”(波罗蜜)。

  再者,只有菩萨才能以无可匹比的方式来修习布施、持戒等诸善法。由此,这些善法被称为波罗蜜(parami),意思是菩萨的责任(paramanam kammam parami),或是菩萨的财富(paramanam ayam parami)。


长按二维码关注欢喜觉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