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能否在此生解脱

雷迪西亚多 欢喜觉悟 2019-05-04

人的三种类型

  根据上述所提及的三藏经典中,佛陀又说到另一种分类,按照病人的三种状态,把人区别为三种类型。三种状态的病人是:

  一、即使没有服用药物或接受治疗,这种病人在一定的期间之内,就痊愈了。

  二、无论是服用药物或接受治疗,这种病人病情沉重,很难复原,濒临死亡境地。

  三、这种病人只要正确服用药物,接受治疗,就可以恢复健康,但是,如果没有正确服药、接受治疗,就难以痊愈,而且会病发身亡。

  获得过去佛授记,且在今生中,会由世间的痛苦中解脱的修行人,类似第一种状态的病人。

  文句的行者,类似第二种状态的病人。正如处於第二种状态的病人没有机缘恢复健康。文句的行者今生也没有机缘从世间病苦中解脱。不过,在未来世,他或者会与佛法相逢,因而获得解脱。从年轻的乔达摩那瓦(Chattamanava)(译按:出《天宫事》),青蛙变为天人(译按:出《天宫事》)以及苦行者萨遮迦 (Saccaka)(译按:出《中部》)等故事,都说明了在现世与佛法相逢,却到来生转世时才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

  未了的行者,类似第三种状态的病人。或者痊愈,或者一病不起;未了的行者

  也面临两种难以预料的情况,或在今生中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或者不解脱。

  如果这位未了的行者,及早投入修行,抛弃应该抛弃的事物,寻找一位正确的导师,能从这位导师获得正确的引导,并且适时精进,他就能在今生中,从世间的病苦解脱。不过,如果他陷入邪见邪行,不能抛弃感官的享乐;或者纵使他能抛弃感官的享乐,却不能寻获良好导师的指引;或者他虽然获得良好导师的指引,却不能全心投入,精进修行;或者他虽然全心投入,却不能恒守至命终;或纵令他还很年轻,却弱不禁风,这样子,这位未了的行者还是不能在今生中,从世间的病苦解脱出来。阿阇世王(译按:见《沙门果经》)、富豪摩诃达那(Mahadhana)之子(译按:见《法句经注》、《饿鬼事》)、须提那比丘(Sudinna)(译按:见《律藏》波罗夷第一),他们都是无法在今世从世间病苦中解脱出来的人。

  阿阇世王之所以无法证得解脱,是因为他犯了弑父的行为,在未来两个阿僧祗劫中,他会漂流轮回,之後,他才会蜕变为独觉佛。

  富豪摩诃达那之子,在年轻的时候,过度沉溺在感官的欢娱中,年老的时候,心灵一直无法宁静下来。他不但无法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出来,甚至没有机缘遇见三宝。看到他这种情境,佛陀向阿难说:「阿难啊!如果这位富豪之子,年轻就出家,他会变成一位阿罗汉圣人,在今生证得涅槃。再不然的话,如果是中年出家,他会变成一位阿那含圣人,往生的时候,化生五净居天,因而证得涅槃。再不然,如果在老年选择我的僧团出家,他也会变成一位期陀含圣人,或者预流果圣人,并且永离四恶道。」佛陀向阿难尊者如是说。因此,虽然这位富豪摩诃达那之子,拥有足够的波罗蜜,可以让他从今生中解脱,终结轮回,却不是一位获得佛陀授记的人。虽然他有机缘遇见佛法,却因为内在烦恼的驱使,无法在今生中从世间的病苦解脱出来。如再进一步来看,由於在现世所作的恶行,他处於四恶道的状态会延长,那么,就没有办法适时从四恶道中脱离,再生为人,与未来的弥勒佛相逢。此後,接续而来的轮回世界,都是佛陀未出现的世界,因而不能接触到佛法。啊!虽然这位富豪之子拥有足够的波罗蜜,可以让他在今生解脱,可是他想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距离是那么遥远。

  现在时下流行的意见认为,如果一个人具足波罗蜜了,即使不想,他还是会与佛法相逢。同样的,虽然不想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他还是会证得解脱。不过,持这种看法的人必须注意到授记与未授记的情况。请思索一下上述提及的两部经典,以及富豪摩诃达那之子的故事,请务必记住,即使是未获佛陀授记的人,如果全心精进修行,还是可以在今生中,从世间的病苦解脱出来。然而,纵使拥有足够的波罗蜜可以证得解脱,要是不精进,还是不能在佛法中证得道与果。

  除所举例的几类人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众生,例如苦行者阿罗逻(Alara)与郁陀伽(Uddaka),虽然拥有足够的波罗蜜证得解脱,却没有机缘,这是因为他们身陷八难当中。在八难中,是不可能藉此证得道与果的。

  未了的行者与文句的行者的修行必备资粮

  上述所提人的四种类别当中,敏锐的智者与广说的智者,只要听到开示,就可以证得预流道果以及其他较高阶的智慧,例如毗合佉(Vlsakha)(译按:见《法句经注》第一偈颂)以及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译按:见《法句经注》第十八偈颂)。对於这种类别的人而言,修习「法」并不需要依照「戒清净」、「心清净」等等的修行次第。请谨记在心,当天人与梵天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也是相同的情形。

  因此,我们必须指出,像「戒清净」、「心清净」等等记录在三藏经典当中的修行次第,是针对证入预流道果之前的未了行者与文句行者所提出的。这些修行次第,对於人的前三种类别而言,远比证得更高层道果,还来得重要。即使阿罗汉圣人已经走过这些修行次第,在证得阿罗汉道果之後的阶段,这些修行次第是用於「现法乐住」的目的。

  佛教的第一个千年,是所谓的无碍解型的阿罗汉圣人时代,之後,也就是现阶段的佛教,只包括未了的行者与文句的行者这两种类别的人。现在,只存在著这两种修行人而已。

  关於这两种修行人

  未了的行者

  关於这两种修行人,未了的行者,如果实实在在地修习「三十七道品」,其中包括了四念住、四正勤等等,他可以在今生成为预流道圣人。不过,如果他在修行上松懈了,只有当他转生天界之後,才有可能成为预流道的圣人。当他离开法(译按:「三十七道品」),例如四念住等等,不幸往生了,就佛法来说,他是整个迷失了,不过,要是能遇见未来佛,还是可以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残存的文句行者

  文句的行者,如果在今生能够实实在在地修习法(译按:“三十七道品」),来世转生天界之後,就可以在现阶段的佛法时期证入解脱。

--摘自《阿罗汉的足迹》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欢喜觉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