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要在修行上取得成功需要积累许多功德

帕奥禅师 欢喜觉悟 2019-05-04

什么是获得道果的必须条件呢?成就止禅和观禅是其必要条件。但为了成就止禅和观禅需要其他许多的善业作为支持。换句话说为了我们获得禅修上的成功我们需要积累许多功德(布施,持戒,禅修),不只是在今生也包括过去生中。并且这种训练必须是高品质的:始终如一地持续修习。这将是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


明与行

  一个人获得道果(甚至是证得阿拉汉)过去世所需要积累的被称为明(知识)与行(行为)。


1)  明和智慧是同义语,指的是内观智慧,包括世间和出世间两种。世间智慧取有为法为目标,也就是三界内的五蕴或者名与色。出世间智慧所取目标为无为,即涅槃。当讨论获得道果所需要积累的过去世修习并不包括出世间智慧,因为如果拥有出世间智慧表示他已经获得了道果。


2)  行就是那三种基础功德,布施,持戒,禅修。其中禅修指的是止禅和观禅。行的修习是全部这三种功德一贯且持续地练习。


为了解释名与行下面我将从解释行开始。

行包括十五件事情:

1) 戒

Ⅰ.  对于居士而言戒指的是惯常培养五戒和八戒,或者十戒。他包括了正命,采用不违犯任何戒律的活命方式,也包括了不从事买卖武器、生物、肉、酒类等麻醉品、毒药的营生。


Ⅱ.  对于比库来说戒指的是比库戒,更高的戒,四种遍净戒。

  ①通过227条比库巴帝摩卡律仪遍净戒。

  ②通过惯常约束眼、耳、鼻、舌、身、意六门感官的根律仪遍净戒。

  ③活命遍净戒,以不违犯任何巴帝摩卡戒的方式来活命。

  ④资具依止戒,正确地省思衣食住药四资具。


2)  约束根门,与比库的根律仪戒相同。

3)  饮食知量,惯常只食用足以维持修习和维持身体的量。

4)  致力于醒觉,习惯于不在白天睡觉,从不睡超过所需要的睡眠时间,醒来后经常练习禅修。


5)  信:对佛法僧,业果法则,缘起,来生和存在其他趣的生命拥有强有力很深的信心。习惯性的修习布施在这个范畴内,出于信的缘故。


6)  正念:习惯性地修习身、受、心、法四念处。

7)  正知:习惯性地保持正知,不在身口意犯错。

8)  惭愧:惯常保持惭愧于造作身口意的过错。


9)  多闻:经常学习和探询圣典,得以熟知关于五取蕴、界(四界)、以及诸处(六根、六尘)的特相及差别,也就是第一圣谛苦圣谛。同样也学习询问缘起相关知识,也就是五蕴的起因,即第二圣谛苦集圣谛。也学习四念处以了解第四圣谛,导向苦灭之道圣谛。


10)  精进:努力致力于实践四正勤

  ①  努力自制:精进努力避免从事任何身口意的恶业

  ②  努力舍断:精进地舍断已生起的身口意恶行

  ③  努力培育:精进地培育尚未培育的身口意善行,也就是努力积累大量的明与行

  ④  努力保持:已经有培育的身口意善行努力继续精进修习


11)  智慧:这是指内观智慧。当内观智慧带来投生也被视为是一种行。当一个人练习观禅时就算是没有执取但依旧有思可以导致投生。这依旧是业相应的识。这归因于潜在(烦恼)因素,而不是其他的。当然内观智慧也可能会夹杂有对那种知识的非常微细的享受,这也是一种感官执取。如果一个人他没有禅那,那在临死的时候他的观智可能就会作为最强的业成熟,这样的话他会再生为人或者欲界天。


12)  初禅

13)  第二禅

14)  第三禅

15)  第四禅

   这是止禅修习。四种禅那就是佛所说的正定。拥有这四种禅那心变得强有力,明亮,智慧,辐射出光芒也就是智慧之光,利用它可以穿透究竟实像,练习对过去,未来,现在,内在外在,或粗或细,或远或近的究竟名色法进行观照。

  这十五件事情构成了行,接下来讨论明。


  明是内观智慧,它来自于观禅。当一个人通过强有力的近行定或者禅那让心充满智慧之光时他可以辨识究竟名色法从而开展观禅。培育观禅是为了逐步获取内观智慧,前面有提到内观智慧包括了世间和出世间两种。


  为了解释内观智慧的培育巴利圣典有谈到十六种观智。只有第十四种和第十五种观智属于出世间智慧:它们是道智和果智。它们是出世间的因为它们取涅槃为目标。剩下的观智都属于世间智慧。但其实第十二和十三种观智(随顺智和种姓智)虽然属于世间智慧但只出现在道智果智之前,紧跟着就是道智和果智。而第十六种省察智只出现在道智果智生起之后。因此有三种世间智慧只伴随道智果智的生起而生起。剩下的十一种世间智慧需要在过去世有培育,它们中最高的是行舍智。


世间观智

  前面提到世间观智以究竟名法和究竟色法为目标,这两个就是有为法。一共有十一种世间观智。


  1)  名色分别智:当拥有对色法有确定的认识,一个人将知见究竟色法。我们之前在讨论三种功德基础中的内观禅修的时候有讨论过。一个人将会辨识色聚并确定:他会知见四界(地水火风),并且色法都是源于这四界。拥有对名法的究竟认识,一个人将知见不同类型的心识:他将确知五门心路过程和意门心路过程。这就是名色分别智,因其取有为法为目标因此属于世间智慧。


  2)  缘摄受智:通过这种智慧一个人将识知因缘的生起和熄灭,他将理解投生的五因和投生后的五果。正如我们前面讨论过的,一个人将知见过去世的无明、爱、取、行、业是如何产生今生的结生心、名色、六入、触和受的。通常在这个环节会发现这些心识并不具备认知能力:结生心、有分心、死亡心。一个人还将知见在未来某一世投生的五因的熄灭如何导致投生五果的熄灭,证入无余涅槃的那一世。由于此智慧也是以有为法为目标因此也是世间智。


  3)  思维智:在这个观智一个人将知见所有名色法组合是如何呈现出无常苦无我三相的。我们之前有讨论过。他将理解过去、未来、以及现在、内在外在、殊胜或者低劣、或粗或细、或远或近的五取蕴的三相。他同样也将理解内六处、外六处、十二缘起、十八界的三相。由于此智慧也是以有为法为目标因此也是世间智。


  4)  生灭随观智:在这个观智,一个人将会知见已经辨识的每个过去世中从结生心到死亡心期间每个心识刹那的业生、心生、时节生、食生色法的起因及其迅速地生灭。对于今生的以及已经辨识的直到证入无余涅槃的所有未来生的这四种色法也将同样地看到。他也将同样完成对已经辨识的所有过去生、今生、未来生中的所有心识的观照。通过这样的修习,他将知见所有行法的生起和灭去,这意味着他们都呈现出无常、苦、无我。由于此智慧也是以有为法为目标因此也是世间智。


  5)  坏灭随观智:伴随这个观智一个人将完成跟上一个观智同样的观照,只是这个阶段只专注在行法的坏灭上。通过这个方式观照行法将获得关于一切行法呈现出无常、苦、无我的更强的智慧。同样由于此智慧也是以有为法为目标因此也是世间智。


  6)  怖畏现起智:在此观智所有过去、现在、未来的行法由于其不可避免的坏灭性而将显得可畏。由于此智慧也是以有为法为目标因此也是世间智。


  7)  过患随观智:在此观智一个人将视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的行法的生、住、灭为危险的。由于此智慧也是以有为法为目标因此也是世间智。


  8)  厌离智:在此观智一个人将不再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任何行法迷恋。并且只会视无生的寂静,寂静的状态为可意的。然后他的心将自然的倾向于涅槃。由于此智慧也是以有为法为目标因此也是世间智。


  9)  欲解脱智:在此观智一个人将生起要解脱一切行法之愿。由于此智慧也是以有为法为目标因此也是世间智。


  10)  审察智:在此观智一个人将再次辨识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行法呈现出无常、苦、无我,但将辨识得比以往更加清晰。由于此智慧也是以有为法为目标因此也是世间智。


  11)  行舍智:在此观智一个人将改变对一切行法的看法,既不视他们为可畏的也不视其为可喜的,他将变得对其漠然,以一种中舍的心对待他们。由于此智慧也是以有为法为目标因此也是世间智。并且这是最高的世间观智。

  以上就是我们对十一种世间观智的解释。


  明与行是一个人证得道果所要积累的业。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人在过去世必须平衡地积累明和行,他既需要积累明也需要积累行。为什么呢?我们可以采用一个比喻,明就像一个人的眼睛,行就像一个人的脚。因此有四类人:


  1)  有的人只积累了行,例如布施,持戒,止禅等,但没有练习明。这就像一个能走的盲人。

  2)  有的人积累了明,例如观照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缘起等世间观智。但却没有积累行。这就像一个能看见的跛脚者。

  3)  有的人既没有积累明也没有积累行,那就像一个跛脚的盲人,这类人就是经典里面提到的“未受教导的普通人”。

  4)  有的人既积累了明也积累了行,就像一位既能看见又能行走的人。


缺乏明

  如果我们培育的主要是行,例如布施、持戒、学法、培育专注,这就像是培育了健康的肢体。这样的修习可以得遇佛陀的教法。这些行帮助我们投生为人,在一个合适的地方,拥有健全的身体,拥有良好的父母,并且那里有佛法僧。但如果没有培育足够的智慧,例如知见五蕴,十八种究竟色法,十二处,缘起以及关于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的内观智慧,就好像一个视力不好的人。缺乏这些智慧的培育我们将不能见法,就算是有佛陀亲自教导。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乔萨罗国的巴谢那地王,佛陀主要的大护法之一。他能够成为一个国王拥有国王的权威和享乐,这是因为他过去所修习的行:布施、持戒以及其他的功德。并且由于他过去的修习他得遇佛陀,并且成为了佛陀的大护法。但是由于没有培育足够的智慧,内观智慧,他并没有能够见法,他没有证得任何的道果。因此就算我们能在经典里看到他跟佛陀讨论法,也仅仅是浅显的法,在概念的层次。


  另一个例子是比库沙帝,一个渔夫的儿子。由于过去世积累的行,他得遇到佛陀,并且对佛陀生起了信心甚至出家成为一名比库,实践增上三学。但当佛陀向比库们讲述他的本生故事的时候,他却无法正确地理解,他认为是同一个意识从一世投生到另一世来体验过去所造善业不善业的果报。因为缺乏足够的明,他无法正确地理解法。就算他当时与许多智慧的比库在一起,并且被佛陀亲自教导,比库沙帝依旧无法理解缘起。


  第三个例子是萨迦嘎,一位到处跟人辩论的学者。由于过去世积累的行,他遇到了佛陀并和佛陀讨论法,并且对佛陀产生了敬意。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明,他不能完全接受佛陀的教导,没有皈依佛陀。


  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一些其他导师们的弟子跟佛陀讨论法并承认佛陀的教导是殊胜的,但他们仍然不能放弃自己之前的见解。


缺乏行

  让我们接下来讨论如果我们缺乏足够善行的培育的情况:缺乏修习布施、持戒,没有培育足够的对佛法僧的信心,对业果法则、缘起、轮回、其他趣的生命存在的信心,缺乏练习醒觉和惭愧,缺乏实践四正勤,缺乏培育定力。这就像是一个肢体不健全的人。


  那样的话就算我们有能力理解佛陀的教导,但也将得不到机会,因为我们的行属于这样一位未受教导的凡夫,这意味着我们会通过身口意造作许多恶业:比如杀生,偷盗,邪淫,饮酒,以及最糟糕的是怀有邪见。这样的行意味着我们将倾向于投生苦界。如果我们投生到地狱,动物,恶鬼,佛说我们基本上将很难跳出来。在那个时候可能会有佛陀出世,但我们将失去接触到佛法的机会。只有人类和天人才可以接受佛陀的教法。


  即使当我们确实投生成为人,由于缺乏行的积累意味着我们将投生在不适当的时期,当时没有佛陀的教法。为什么?因为佛陀出世是非常非常稀有的。可能许多劫过去了都没有一位佛陀出世。就算是有佛出世了我们也可能会投生在不合适的地方,拥有错误的父母,那里邪见盛行,没有佛法知识或者没有机会接触到佛法。也有可能成为障碍很多的人,或者很多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将非常非常难遇到佛法。


  我们的“视力”可能很好,意味着我们有能力可以理解佛法甚至可能证悟道果。但由于缺乏行,我们将不能遇到佛法,因为“肢体不健全”。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大施长者子,一位富翁的儿子。他出生在波罗奈城一个很富有的家庭,娶了一位同样来自很富有的家庭的妻子。因为他没有修习戒,他把他所有的财富都花在喝酒,花,香,歌舞等上面,最后沦落成了穷人。当佛陀出世的时候他和他妻子已经到了老年期。当他们老年去仙人堕处丛林乞讨时才遇到佛陀的教法。


  当佛陀有一天看到大施夫妇的时候,他告诉阿难尊者,如果大施在年轻的时候从事经商的话他会成为波罗奈城的首富。而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出家的话他将成就阿罗汉,他的妻子将成为三果圣者。同样如果他在中年的时候从事经商的话他会成为城市里第二富有的人,而如果他在中年出家的话他将成为三果圣者,他妻子将成为二果圣者。同样如果他在更老一些做这些事情的话他将成为城市里第三富有的人,或者将成就二果圣者,他妻子将成就初果。但由于缺乏行的训练,他现在一无所有,既没有世俗的财富也没有沙门的财富。死后他将注定投生在地狱。


  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阿闍世王。我们将会在本书中提到他很多次。他父亲频毗娑罗王是佛陀和僧团的大施主也是一位初果圣者。为了获得王位他杀害了他的父亲。后来有一个晚上他去见佛陀,佛陀向他讲述了著名的沙门果经。这位国王像他的父亲一样具备证悟初果的所有条件。但由于他先前没有培育行,他杀害了他的父亲。杀父是重业,结果将不可避免的在下一生投生地狱。所以阿闍世王没有证得道果,依旧是位凡夫。


  另一个例子是投生在没有佛法的国家的人。比如现在僧团里有越来越多的比库来自北美和北欧。这些国家同样也有越来越多的居士对佛法僧产生了信心。但是通常对他们来说难以接受佛陀的教导,这可能是因为在过去世和今生没有培育足够的明。同样通常他们也难以遇到真正的法,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过去或者现在没有培育足够的行,但也难确切的说。当你们能辨识缘起法的时候将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些业的运作。


--摘自帕奥禅师《workings of kamma》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上座部原始佛教

(微信订阅号:NandaBodh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