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年人的朋友圈都在发什么?看看谁和你一样?

点击关注👉 北京大妈实话实说 2021-10-23

如今,网络正逐渐改变着老龄群体的生活方式及养老状态,朋友圈成了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以往,在年轻人眼中,老人的朋友圈关注的大多是“养生鸡汤”,其实他们也是爱生活、爱分享的。

朋友圈的质变——虞王孙

十一年前,母亲在我即将退休的前一年,不幸突患脑溢血,经医生全力抢救挽回了生命,之后虽然脑子很清醒,但口不能言,右边身子不能动,只能长期卧床住院了。母亲一生辛苦,现在身患重病,特别是心力衰竭已好几年了,如今半身不遂,卧床不起。虽然请了医院里的护工阿姨照顾,但我这个做儿子的更应该陪护在侧。于是退休时,我坚辞了单位的高薪留聘,做好了在医院里陪侍母亲的长期持久战准备。


我在单位里负责的是业务方面的工作,业务范围广,人脉也多。一下子交接了工作,跳出了原来的朋友圈,整天陪护在医院,看周围,都是躺着的病人,感觉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还真有点不能适应。


老妈因病周转于几个医院之间,在各个医院里少则待半月,多则住月余。时间久了,病人家属间成了熟面孔,逐渐有了交流,于是新的朋友圈形成了。

病人家属群、老同事群、老同学群、老邻居群、家庭群……朋友圈里朋友多,各种信息、故事也是五彩缤纷,大家碰面就更新着信息,从此少了寂寞,多了乐趣,圈儿越来越大,朋友也越来越多。


从工作中的朋友圈,转型到了退休后日常生活中的微信朋友圈,我的朋友圈经历了一个质的转变。退休后,朋友们联系更频繁,交流更广泛,我们在朋友圈里每天关心时事新闻,相互祝福着健康快乐!

线下舞友 线上“圈友”——姚亦敏

我已过古稀之年,却常常被人戏称“冻龄”。我想,究其原因不外乎跳舞吧。我是20年前退休的,刚从繁忙紧张的工作中退下来,一度失落、彷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参加了成人舞蹈班,我发现舞蹈使我愈发自信,班里同学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们由此搭建了一个舞蹈圈。

当年,互联网还没有普及,要搞一次活动得一个个、一家家地通知,所以我们都十分珍惜每次上课的时间。上课时,我们在把杆上练功,下了课,大家一起品美食、喝下午茶。其实,真正的目的是希望聚在一起说说话,交流喜怒哀乐。


自从有了微信,我们这群舞友更是成了线上“圈友”。每年春暖花开之际,我们早早地在群里策划好,一群时髦老太换上漂亮的衣裙和旗袍外出旅游,嘻嘻哈哈地徜徉在鲜花丛中、山水之间,忘记了年龄、忘记了岁月,亮相朋友圈的,是一张张返老还童的“靓照”。


这几年,一批新上海人加入了舞蹈班,这下更加热闹了,群里又增加了普及沪语的课程。一边是学生不标准地“吾,吾(我)”,一边是老师不厌其烦地纠正:“阿拉,我,我”……真是笑痛肚子。舞蹈是我们共同的爱好,它拓宽了我们退休后的朋友圈,也像沐浴在心头的春风,温暖着我们退休后的生活。

和汤圆共成长——傅萍

女儿怀孕了,我这个准外婆喜出望外,女儿工作忙碌,所以今后带孙辈的重任就由我们夫妻俩来承担。


领养第三代我没啥经验,当我把自己要做外婆的喜讯发在微信朋友圈时,收到了许多祝福,还有朋友提议,可以把孙辈的成长过程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将来再看会别有一番滋味。这是个好主意,没想到的是,我这一记录就收不住了:从小汤圆在妈妈肚子里开始,一直到现在,18个月来,我几乎是一天不落地把宝贝的点滴成长进步发在朋友圈里,当初的想法仅仅是与朋友们一起分享快乐,可渐渐地我发现,我输送的是与小汤圆互动的信息,收获的除了点赞,更多的是育儿的建言献策,让我受益颇多。

圈内往事如烟——王坚忍

我的微信群中,有一个退休同事群,和其他退休群一样,大家也会发送一些待人处世的“心灵鸡汤”,但因曾是同事,我们谈得最起劲的还是当年的往事。


去年“秋老虎”肆虐,某个高温天,有群友说,当年这时候应在单位游泳池里凉快了。十多个曾当过渔船出海的船员,纷纷接起了话茬,他们说,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这个游泳池是职务船员考证用的,其中一项是在游泳池游200米合格。两位当过厂医的老同事说,当时有一个溺水了,她俩还参与了抢救。曾在单位经营部的老同事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游泳池的水被抽干了,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提供给我们用来剥海上捕捞回来的橡皮鱼,供应上海小菜场。我忆起了当年:“后来游泳池又改为清洗杂鱼用水的蓄水池。”


群里虽然东一句西一句,合起来却是一张老单位游泳池的历史拼图,也可以说是单位的兴衰、转型的历史拼图。回首往事,大家都感慨说,现在上海发展得这样好,也有我们当年出的一份力,我们应该更珍惜当下的晚年生活。退休后,有这样的朋友圈子,真好!

童心未泯的成熟之美——赵荣发

不讲远的,就说前阵子,一群平均年龄74.5岁的清华学霸登上央视网络春晚,唱起了一曲《少年》,瞬间就走红网络,更在老年微信群里激起朵朵浪花,众多银发老人在转发视频时,不忘献上一串表情包和鲜花,记下一句深情款款的话:“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在我的老友群里,有一个是区老年大学艺术团队成员组成的。群里圈中,内容层峦叠嶂、多姿多彩,最多最热闹的话题,当数老友们参与的各项活动了。其中,不时会有人把自创自录的诗朗诵、歌曲舞蹈训练场景,以及各类艺术作品的视频发到群里,请大家点评;大家都会认真听、认真看,仔细品、仔细评。


学会手机群聊的老人,自然而然地会顺应新思想新潮流,在这个方寸之地演绎出丰富的话题,在创新、活力、激情等方面难免会逊色于年轻人,但肯定也有后辈小生所无法企及的成熟之美,透彻之悟。


我有一个流动的圈——章慧敏

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不少是从线下到线上的朋友,他们和我之间属于那种“有事必有人”的特殊关系。


大概在五六年前,家里的旧报纸、废纸箱和过期杂志堆得像小山般高,我想请人回收,可是小区里专门回收垃圾的一对夫妻回趟老家便一去不复返了,钟点工阿姨自告奋勇帮我去找人解决。不多时,胖哥按响了我家门铃。原来我认识这张脸,他平常就坐在菜场前懒洋洋地刷手机,脚跟前放一块收冰箱彩电的硬板纸,身旁一辆黄鱼车,我真不知他还收报纸等杂物。临走时,胖哥让我加他微信,他说以后随叫随到。和胖哥的网上之约使家里再没了堆积的废品,朋友圈让家也变得整洁了。


我的朋友圈里比较多的另一类朋友是快递小哥。什么顺丰陈、圆通李、申通张、邮政王……这些都是上门来拿过快递的小哥。今天的快递小哥已是大众不可或缺的朋友了,他们拉近了天南海北亲情友情的传递的距离,这样的朋友少不了。

小区物业修理工也是朋友圈中的一员。已有十几年房龄的住家,这里坏、那里漏是常态,有时一个小问题却让人很抓瞎,脑子里第一救星就是找物业师傅。早几年,我要么打电话求助,要么直接去物业办公室叫,碰到师傅在别人家忙,还不知啥时轮到自己?现在好了,我和小朱师傅互加微信等于建立了联络暗号:时间地点目标都有了。


前几天电脑突然死机,最快捷的办法就是花钱修理。发出求助信息后,朋友立刻推荐了和她有过联系的维修员,最中听的一句话:“靠谱!”果然,两位小伙从上午10点开始,一直忙到下午近3时,连中午饭都耽搁了。我除了感动,更多的是庆幸遇到了“靠谱”。于是,我的朋友圈里又多了这俩兄弟。


朋友圈的范围越来越大,一个好汉三个帮,老年人的生活,处处有人帮。


知识“万花筒”——张林凤

我一直认为,老年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所以他们的朋友圈更像一个知识“万花筒”。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圈友尽可在其间畅意地秀一把得意之作,不仅愉悦自己,更让我们有了随时学习的机会。

有花与诗的园地。诗人郭先生晨练,藉此拍摄花草树木,并作简介配以诗文,即便无名花草,经过诗意的“拂拭”,也能透出柳绿李红、姚黄魏紫的精彩,每天跟着刷屏,感受“花言巧语”的美妙,还纠正了我错将木瓜花当作红梅花的谬误。


也有镜头里的世界。老同事凯蓉,退休后成为社区侨联志愿者,不但用镜头记录侨联活动,还迷恋上了拍摄鸟类,与“摄友”行走祖国大地,拍摄了众多珍禽异鸟。曾是摄影发烧友的我,欣赏她镜头中捕捉飞鸟的千姿百态,放飞了思绪。


还有迷你型的画展。画家“老民工”,隔三岔五地晒出画作,有建筑、风景、人物等专题,每次点开他的画面,犹如进入一个微型画展,随着字里行间的介绍,了解作品表达的主题,与之有所共鸣。


掌上的圈内带给了我圈外的精彩世界。


本文来自新民晚报


猜您想看

↓↓↓


82岁老人被护士输错药后离世,医院推卸责任,老人死得不明不白


数字惊人!奥运冠军有多爽?奖金有多少?中国运动员奖励清单曝光!


为逃避帮父母还房贷,男子竟干了这件“大事”!

80年代,八一厂十朵“金花”才貌双全,如今她们都怎么样了


大妈说


因为公众号更改了规则,如果不想错过北京大妈的文章,记得给我们加个“星标”,这样每次大妈发文第一时间就在您的列表里。


人生总有遗漏,但是别忘加“星标”哦!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关注“北京大妈实话实说”后,在任意文章中点击"北京大妈实话实说"



第二步:点击右上"●●●"




第三步:在下边菜单点击"设为星标",大功告成!




 

退休人点这里,上千节课免费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