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戏剧印象记

2017-10-27 盼达盼达求关注 原来你就是盼达君


对戏剧的印象一开始不算好。




第一次看戏是在老家破破旧旧的电视上,化着浓妆的人们咿咿呀呀地唱着我听不懂的词儿。看了一会儿便觉着无聊,吵着要出去玩儿。


第二次看戏就到了高中的语文课堂上,“老学究”的班主任给我们放《雷雨》。

夏天。特别闷热。窗帘还拉着。

电扇吱吱嘎嘎地摇着,汗液味,蝉鸣声,同学叽叽喳喳地讲话声。


说是经典。可我也没心思看下去。

尤其是,看着呆呆傻傻的周聪,听着他夸张的语调,全班人都忍不住哄堂大笑。直到最后周萍与四凤被雷劈死,有调皮的男生抬高声调——“人要装逼,天打雷劈!”整个班迅速炸掉了。


我看到“老学究”摘掉眼镜,轻轻叹了口气。

然后就到了现在。


在视听实验室看《梁祝》,本来以为是看电影,一瞅见男女的服饰妆容,立刻泄气,唉?是京剧还是越剧?梅派还是京派?听都听不懂,看什么?


本想玩手机混过去,没想到已经没电了。

就当打发时间吧。我看向屏幕。

出乎意料。


屏幕底下有字幕,跟着字幕一起看,顿时故事情节明朗起来。草桥结义,同窗三载,十里送别,依依长情。

实验室里很安静,“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嬉笑嗔骂。


哎呀呀。以前怎么没发现,这词儿怎么写得这般好?这唱的每一句,念的每一字,都让我忍不住抄在小本本上。之前觉得他们夸张,现在看来怎么好像没那么浮夸了?

师母揭露英台为女儿身,他们笑,我们也跟着笑,

山伯呆头呆脑,他们急,我们也跟着急。


山伯重病,黑白无常前来索命,我从没想过一场戏,竟然能把死亡排得如此震撼!灯光幽暗,音乐低沉,来回的白色身影笼罩着山伯,山伯还惦念这英台,断断续续,抽抽噎噎地唱着,闻者伤心见者泪。灯光,音乐,演员完美配合。


另一场死亡戏。英台哭坟,二人化蝶。只见那英台一挥披风,向台后跑去,无数的“蝴蝶”从她身后跃出,熟悉的音乐上来,“生死相随梁山伯,梁兄,英台来也。”我几乎落下泪来。


看《曹操与杨修》,本来也是对三国不感兴趣,谁知还是被故事吸引,一边为杨修的足智多谋而感叹,一边又为他和曹操的冲突而心惊胆战。


一开始不懂《雷雨》,后来喜欢繁漪的雷雨精神。

一开始不爱看戏,现在却被一个个故事感动。


我想,所谓戏剧体验,就好比是在学习语文,有可能我们小时候背了很多诗句,这句诗句对我们的影响可能要过很多年后才能体会到。


而戏剧之所以流传至今,而不被电视电影所取代。正在于它极其强调观众直接的感受和体验。

它是一种独立的具有特色的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


剧场艺术相对于电影艺术来讲,是更具有带入感的一种传达模式。剧院的表演可以让你近距离的感受真实发生的一切,而你不会让你在想这个场景演员NG了几次。

剧院的表演会只会让你真实的去体会和感受发生的一切。


从另外一点来讲,电影可以把一切你需要的想象的场景真实的呈现出来,但相对的就会缺失一些想象的空间,而剧场就不会,它会把一切场景用最为合适而且概括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戏剧独有的魅力。绝对不是电影电视可以代替的。


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唤起不同的感官体验。

艺术。永不褪色。


但可惜的是,不久前看了一个视频,看现在小孩对京剧的接受程度,虽然里面有不少小孩了解甚至学过京剧,


但所有的孩子,都不喜欢它。



包括京剧在内的所有传统戏曲艺术是我们民族无比宝贵的文化财富,保存、保护和发展这些艺术和年轻人喜欢不喜欢没有关系,它们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载体,是追溯以往的脉络,是线索,是我们今天为什么会这样,会那样的路痕。

断了没了总是让人心痛。


拿那个视频的导演的话讲。

我可以不喜欢,你可以不喜欢,但我想,总会有人喜欢,总会有人愿意为这些老艺术续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在教育上有这样的觉悟,有意地让孩子们在学校里接触一下传统艺术,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只要不强求,不刻意,并正确地展现我们民族古老的艺术风貌,总有一些年轻人愿意拥抱它们的。但貌似只在教育体制内做这件事情,还是不够的。





文案:原来你就是盼达君

编排:原来你就是盼达君

薄荷风看到我的排版估计想杀了我吧(泪)

快要累死的盼达君 诚邀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