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助力长江大保护 打造滨水生态绿城
助力长江大保护打造滨水生态绿城
——记湖北省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试点工作
□武汉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斐
01
武汉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重要意义和主要思路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地处华夏之“中”,承东启西接南转北,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武汉依水而生、因水而兴,一城秀水半城山,素有“江城”“百湖之市”美誉。全市国土面积8569平方公里,拥有166个湖泊、165条河流,水域面积211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四分之一。
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武汉市治水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武汉市既“优于水”,又“忧于水”,新老水问题交织,水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还不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尚有不足,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作为长江经济带三个“超大城市”之一,武汉当仁不让地积极探索典型复杂水网地区、超大城市的“武汉经验”和水城共生发展模式,力求走出一条具有武汉特色和长江中游特点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新路,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路径。
△武汉长江汉江交汇航拍图
2014年5月,武汉成功入选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江宁河美,岸定湖清,供优排畅,人水和谐”的城市发展蓝图由此绘就。试点工作3年来,武汉市循着勾勒出的路线图,以6大任务、10大行动为落脚点,探索出一条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对标国际一流、国内一线标准,武汉市立即启动编制了《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并于2015年6月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武汉始终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作为全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立足实际,先行先试,全力推进试点工作。经过三年多不懈努力,试点工作所涉及的6大任务10项行动63个项目已全部完成,17项考核评价指标全面达标,12项指标超额完成。2018年7月,武汉市顺利通过了水利部专家组技术评估,水安全保障能力、水资源供给能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能力明显提升,特色水文化与亲水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达到了试点期的建设目标。
02
武汉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主要经验做法和实践成效
武汉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高度重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治水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做到“六个聚焦”,完成了“六大任务”,实现了“十大创新亮点”。
△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示范项目——东湖港
做到“六个聚焦”形成多元化的治水管理体系
一是聚焦党建品牌,引领试点工作。市委召开“拼搏赶超”专题交流会,市委书记亲自点评治水各责任单位工作,全面推进试点工作落地见效。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武汉市紧扣长江大保护战略部署,创新打造党建品牌。目前,“长江主轴党旗红”“爱在江滩阳光志愿服务”“党旗下的泵管家”等党建品牌已在全市层面初步建立,引领着水务人积极投身长江大保护、水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聚焦理念先行,推进战略创新。武汉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水思路,旗帜鲜明地提出“水优势就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以“长江大保护”为担当,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总领,以“打造滨水生态绿城”为目标,作出了实施“四水共治”、全面推进八大工程的重大战略部署。
三是聚焦顶层设计,推进规划管控。按照“一核、两轴、四片、百湖”水生态建设总体格局,2015年启动了《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站在战略制高点上谋划未来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试点期内,完成了《武汉市全域生态框架保护规划》等15个涉水专项规划,完成了《武汉市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等26项研究,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城市一张蓝图绘到底”。
四是聚焦新时期治水形势,化解深层矛盾。武汉市重点从三个方面突破:重成效,压实责任。将试点目标任务分解到全市28个责任单位,将“四水共治”项目计划分解到23个责任主体,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责任单位年度绩效管理目标;重投入,保障资金。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投资为补充的投融资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引入多家融资平台,采用PPP等模式,保障项目顺利推进;重考核,生态问责。印发《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把水资源消耗等水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作为各级党政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率先试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实行生态责任终身问责制。
△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
改造后河水水质得到很大改善,水体清澈
五是聚焦制度建设,推进依法管水。试点期间,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修订《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出台了全国首部《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武汉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规定》等地方性法规;颁布和修订了《武汉江滩管理办法》《武汉市城市居民住宅二次供水管理办法》《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武汉市地下水管理办法》《武汉市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水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地方立法推进速度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六是聚焦社会监督,推进全民治水。在用好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开通政务微博“江城水声”、微信公众号“武汉水务”“武汉湖泊”“武汉环境”等新兴网络媒体,开展全方位的水生态文明宣传;建立武汉全媒体监督督办平台,设立“12369”环保举报热线及微信投诉平台,有效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扶持武汉“爱我百湖”“绿色江城”等志愿者协会,广泛开展水生态保护志愿行动,积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2
完成六大任务,试点成果惠及百姓
一是以节水控污为主线,实现以水定城;二是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实现以水定产;三是以河湖水系空间优化与管控为基础,实现结构优化;四是以城乡供水提质增效升级为重点,实现民生优先;五是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重点,实现生态治理;六是以城市内涝防治为重点,实现城市安澜。
3
树立“十种思维”,形成“十大武汉特色”
一是树立底线思维,实施生态补偿。2016年,《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正式施行,确定了基本生态控制线作为发展底线,不符合准入要求的项目零审批、零进入,“宁可不要上亿的投资,一心守护绿水青山”;2017年,在全国首创实行长江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2018年,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基本生态控制线区域生态补偿的意见》,从制度层面保障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青山江滩航拍
二是树立特色思维,打造南方丰水城市节水典范。武汉作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结合地处丰水区的特点,实现了城市节水工作多层次、多方位、多行业的推进,全市计划用水户达到1.7万余户,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持续攀升超过90%,节水型企业、公共机构、小区创建总数达到552个;强化节水“三同时”管理,在全国率先颁布了《武汉市民用建筑节水技术设计规程》;连续十二年开展“节水文化进学校”活动,建设了全国首个节水科技馆——武汉节水科技馆,该馆被授予全国首批中小学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走出了一条南方丰水城市打造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典范之路。
△武汉东湖磨山秋色作者:胡军
三是树立全面思维,率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武汉于2015年年底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2016年,武汉市海绵城市项目入选全球100个应对气候变化案例,成为“全球榜样”。截至2017年年底,武汉青山区和汉阳四新片区两个试点片区共计287项工程主体完工,改造146个小区、公建单位及33所学校,初步实现海绵城市的“呼吸吐纳”功能。
四是树立头羊思维,首创“三线一路”保护规划。2012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湖长制”;2015年划定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按照水域保护蓝线、滨湖绿化带绿线和控制区建设灰线实施湖泊管理;2017年,全市166个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全面完成。对非法填湖“零容忍”,试点期间,共计查处违法填湖案件11起,问责15人,恢复湖泊面积9635平方米。
五是树立数字思维,构建“智慧水务”管理体系。初步建设完成“智慧水务”综合体系,建立了全市公安、交管、国土规划、城管、环保等多个部门间的信息共建共享机制,为全市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的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智慧化管理手段。2016年武汉市遭遇特大自然洪涝灾害,“智慧水务”系统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为防洪排渍指挥调度提供了全面信息支撑和决策依据。
△武汉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航拍图
六是树立常态思维,创新推行“三长联动”机制。完善以官方河湖长为主导的全方位治理管护责任体系,健全以民间河湖长为主体的全社会监督参与体系,建立以数据河湖长为支撑的全天候智慧治水体系。通过“三长联动”,打破行政区域化和部门化界限,汇聚社会力量,强化科技支撑,着力解决区域内河湖管控乏力等难题。全市河湖长制工作扎实推进,2017年武汉河湖长制工作综合考核全省排名第一。
七是树立公众思维,创建全国知名志愿者团队。武汉“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于2016年注册成立,不断开展巡查河湖行动,持续关注河湖问题,充分发挥民间环保力量与官方管理者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了武汉湖泊第三方调查、沉湖湿地生态研究等科研项目。2017年,该志愿者协会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100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是武汉市首个获此项殊荣的环保类志愿者服务组织。
△醉美沙湖作者:王瑾
八是树立融入思维,重塑“城水交融”的东方水城。持续实施武昌大东湖、汉阳六湖、汉口金银湖七湖等城市生态水网构建项目,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态水网。其中,“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十年磨一剑,举全市之力把东湖打造成为世界名湖、生态典范、城市绿心,东湖水质全面恢复,东湖主湖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东湖水质进入“Ⅲ类时代”,东湖绿道一期、二期工程相继建成。2017年11月,武汉首届水上马拉松在东湖举行;2019年,东湖将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帆船比赛的赛场。
九是树立人本思维,打造长江主轴靓丽画卷。武汉江滩公园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滨江公园,累计建成两江四岸江滩长58公里,面积约671万平方米,被水利部授予“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让百年水患之地变为城市风景线和城市会客厅。优化建设武汉长江主轴,规划将长江主轴武汉段打造为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按照交通轴、经济轴、文化轴、生态轴和景观轴“五轴一体”的功能布局,提档升级武汉滨江空间。2017年,武汉长江主轴左右岸大道示范段及景观阳台已开工建设,至2019年将全面建成。
十是树立历史思维,打造“大江大湖”文化地标。坚持把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放在武汉历史长河中去衡量。以“大江”为水文化载体,加快打造“江汉朝宗”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出了长江首部漂移式实景剧《知音号》等文化产品。以“大湖”为水文化载体,将东湖城市绿心作为样板,打造了月湖+文化中心、南太子湖+体育中心、盘龙湖+遗址考古公园、后官湖+景绿网红小镇武汉花博汇等一批“大湖+”生态生产生活相融模式,推动武汉建设成为最具宜居品质的世界知名滨水生态绿城。
03
武汉市进一步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
建设的思路和打算
武汉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史。独特的水文化优势,使“大江大湖”成为武汉的城市符号。秉承以水定城、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将武汉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刚性约束,武汉正找准历史定位,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力争所实现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下一步,武汉市将持续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严格按照《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高点站位擘画“一核、两轴、四片、百湖”的水生态建设总格局:打造中心城区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区,依托长江和汉江两条生态轴带,构建大东湖、大汉阳等四片生态水网,全面保护市域范围内166个湖泊,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城市一张蓝图绘到底”。至2020年,构建水生态安全屏障,实现“水安、水清”;至2030年,重构大江大湖大武汉的水生态空间格局,实现“水净、水美”;至2049年,全面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滨水生态绿城,实现“水优、水名”,加快打造人、水、城和谐共处的“东方水城”,打造长江经济带上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武汉样板”。
• end •
来源: 新华网
你可能关注
首创!武汉对长江水质“按质考核”:改善奖金百万,下降翻倍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