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工作】武汉市发挥河湖长制度优势 提升河湖治理实效
武汉市发挥河湖长制度优势
提升河湖治理实效
武汉市河湖长制办公室
武汉市在推进河湖长制工作中,积极发挥河湖长制制度优势,凸显各级河湖长的关键作用,挥好长江武汉段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指挥棒,聚焦河湖突出问题精准发力,不断提升河湖治理实效。
图为:汉口江滩全景
一、明确职责,创新推行官方河湖长、民间河湖长、数据河湖长“三长联动”。
紧紧围绕发挥河湖长关键作用动脑筋、出实招,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武汉市深化河湖长制推进“三长联动”工作方案》并在汉阳、江夏等区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各级河湖长对责任水域治理保护工作的监督协调作用,重大疑难复杂问题直接向总河湖长、河湖长发文去函,提醒总河湖长、河湖长协调督促解决;
配强河湖长工作班子,形成1+2+3“三长三员”工作体系(即河湖长+督查长、河湖警长+技术员、保洁员、监督员);统一印制河湖巡查记录本,分送至市、区、街、村四级河湖长记录“出征”情况;召集工作联系部门以会代训,建立日常沟通机制,在河湖巡查、议定事项督办、工作协调、检查考核、专项行动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工作联系部门及督查长辅助河湖长履职的重要作用;
全面推行企业河湖长制度,做强做大民间河湖长队伍,严格设置民间河湖长准入标准和选聘考核条件,全市共选聘民间河湖长428名,蔡甸区、汉阳区等区率先选聘了一批企业家河湖长;今年6月,武汉市“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跻身全国百强、武汉市十佳志愿者组织行列;投入近5亿元建设包括数据河湖长系统在内的“智慧水务”工程,将数据河湖长系统作为智慧水务建设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组织研发河湖长APP,在部分街道、社区级河湖长层面试点应用,积极服务各级河湖长巡查和网上办公。
图为:武汉“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
二、强化考核,开展长江武汉段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
去年年底,武汉市制发《长江武汉段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办法(试行)》(武政办〔2017〕127号),在长江武汉段开展市域内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和“改善奖励”“下降扣缴”的生态补偿奖惩措施。市环保局每单月对跨区考核断面水质和入境对照断面水质监测1次,确定跨区考核断面水质改善或者下降比例,每双月通报监测结果和生态补偿奖惩预核算结果,市财政局依据年度核算结果,按年度对各区实行生态补偿奖惩。
汉江等长江主要支流武汉段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和生态补偿依照执行。半年来,该办法试行情况良好。这种对跨区断面进行考核奖惩的办法,将治水压力真正传递到各区和河湖长,被各区和各级河湖长称为“终极考核”。制定2018年河湖长制(四水共治)考核计分办法,落实《武汉市河长制工作督查制度》,组织开展半年工作市级专项督查,将督查结果作为对各区半年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全市河长办主任工作例会制度,先后5次召开全市河湖长制办公室主任会议,围绕贯彻落实市河湖长1号令、2号令、水质提升、“三长联动”、民间河湖长体系建设等,做到一月一主题、一月一通报、一月一布置,表扬先进、督促落后,有力推进了武汉市河湖长制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图为: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
三、围绕重点,全面打响全市水质提升攻坚战。
《武汉市重点水体水质提升专项规划》将初期雨水纳入治理规划,系全国首创。2018年上半年,武汉市“四水共治”项目建设保持防洪水、排涝水力度不减,重点加大治污水、保供水力度,策划实施治水项目446项,计划完成总投资288.67亿元,1-6月,“四水共治”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5.23亿元,比2017年同期(117.84亿元)增长23.24%,占年度计划投资的50.3%,持续开展碧水保卫战系列行动,重点开展府环河、通顺河、黄孝河、机场河、巡司河、青菱河、马影河、东湖、南湖、沙湖等“七河三湖”整治工作,一批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老旧城区及高校雨污分流改造项目全速推进,江夏污水处理厂(一期)等一批重点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完工。
成立市水体提质攻坚指挥部,市委常委、市统战部长和市政府一名副市长任指挥长,相关部门、各区、各平台公司尽锐出战。全面调查全市水体,监测水体水质现状,向社会公布41个纳入行动计划的水体名单。运用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每周对41个水体进行无人机航拍,查找并发现水体及沿岸是否存在排污口、垃圾及违章建筑等问题,及时取证,为整治提供依据。强化各区人民政府、多部门协同作战,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多措并举,将以往常被忽视的初期雨水治理作为水体提质攻坚“必选项”。按照计划,明年军运会前,全市建成区41个水质较差水体将全面提升水质、改善环境。
图为:一架无人机在倒水河面飞起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