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平台思维与会展活动——从一次“众筹”说开去

2015-09-17 王春雷 活动研究

近两天,我做了一件比较好玩的事情。大致的背景是想筹点经费(初步计划是筹资50万),做一个我一直以来希望推动的项目——以实际行动和富有活力的市场化手段,促进中国会展业的产学研融合。为此,我充分借鉴了“紫外光”感官餐厅(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的模式,提前3个月预订、只告诉你餐厅的地址是Somewhere in Shanghai。这家餐厅的基本情况如下:

1. 一天只接待10位客人,菜单定死,给啥吃啥,还要提前3个月预订才排得上号;

2. 只能通过餐厅官网预订,没有其他渠道。每人3000元,且预订当天需支付定金1000元/人,之后是漫长的三个月等待;

3. 没有具体地址,不能私自前往,统一集合后发车把客人送到用餐地点;

4. 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获得亚洲最佳TOP50餐厅称号,排名中国大陆第一。

接着的事情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我在“上海会展业产学研联盟”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众筹的消息,而且只告知3点:(1)是一个非盈利性项目;(2)承诺有10%的回报,不高不低;(3)1年后的今天,我会将所有参与认购的朋友聚在一起,向他们汇报我做的工作。短短一天多时间,意向支持金额就达到了41万,至本文刊出已经收到汇款27万。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众筹,没有非法集资的嫌疑,其实质是我向大家借钱(我给每位汇款人打了借条),但我运用平台思维,借助了互联网的力量来制造多边体验。

根据MBA智库百科的解释,“平台战略”是指连接两个以上的特定群体,为他们提供互动交流机制,满足所有群体的需求,并从中赢利的商业模式。其实,“平台”自古就有,只不过互联网的发展给它插上了翅膀,助其冲破时空的束缚,成为后劲十足、极具打击力的商业模式。

一、平台思维

在阅读《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一书时(陈威如、余卓轩著,中信出版社,2013年),我收获了这样一个结论:平台商业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完善的、成长潜能足够大的生态圈【其实,这本书更具价值的地方可能在于,平台思维还为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提供了创新的思路。例如,在工作中,选择什么样的时间点实现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在日常消费上,如何把自己从“付费方”调整到“被补贴方”(彭笑玫,去哪儿网COO)】。


可以这么理解,对于企业,所谓平台战略,是指由于开放、分享和自组织的特性,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越来越多时,每一位用户所得到的消费价值却会呈跳跃式增加。

然而,很多人对平台模式的理解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平台是互联网企业的事,和传统产业无关。平台思维恰恰是许多传统企业转型的一个契机。

为此,首先要摒弃产业链是单向垂直流向的传统观点,即将传统垂直价值链的视野转向平台视野的发展,主张增加对横向价值环节的分解,进而构建自己的生态圈。所谓的“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猪来买单”的深层原理是横向价值的创造与传播。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随着平台商业模式的普遍应用,产业的边界将逐渐模糊。在下文的分析中,我会就此讨论这种模糊边界对传统会展及活动项目的影响。

二、会展活动

虽然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做了大量会展或活动(event)方面的研究,但我们一直没有很好地思考会展的本质问题【注:这里先不讨论“会展”二字的边界问题。我个人认为,大会展业就是活动产业】。

会展及商务活动只是特殊活动(planned events)的八种基本类型之一(Getz,1997)。活动的范围更大、天地更宽。

1. 文化庆典,包括节日、狂欢节、宗教事件、大型展演、历史纪念活动等;

2. 艺术娱乐活动,主要包括音乐会、文艺展览、授奖仪式和其他表演;

3. 会展及商贸活动,如会议、展览会/展销会、博览会、广告促销、募捐/筹资;

4. 活动体育赛事,主要包括职业比赛、业余竞赛和商业性体育活动;

5. 教育科学活动,包括研讨班、专题学术会议、学术讨论会等;

6. 休闲活动,包括演唱会、游戏和趣味体育、娱乐事件;

7. 政治/政府活动,包括就职典礼、授职/授勋仪式、贵宾VIP观礼、群众集会;

8. 私人活动(个人庆典,如周年纪念、家庭假日、宗教礼拜等;社交事件,如私人舞会、家庭聚会、同学/亲友联欢会等)。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狭义的“会展”就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合并,但即使在会议或展览某一单一的行业,就有足够多的概念,换句话说,都已自成体系。根据Ladkin(2005)的观点:在会展业中出现不同的定义并不会令人感到奇怪,只要每一个定义能够清晰阐述所表达的信息即可,定义上的不同并不会引起误解。然而,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由于定义的不同而有可能会带来数据可比性方面的问题。

尽管业界和学界都尚未就此形成统一的意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会展及商务活动是双边甚至多边交流、交易的平台。其实,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活动都是一个平台,不同的参与者希望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各自的目标。前面说到产业边界日益模糊,在会展业现实世界中的体现就是会议、展览、活动、体验等不断融合,使得有时候我们分不清楚这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会展公司,或者说这是不是会展。

在移动互联时代,无论是狭义上的会展还是各种特殊活动,都缺不了以下这些基本要素:社会交往、教育、体验、创意设计与服务,这些要素都附着在活动这个平台上,其核心应该是“价值”(图1)。而且,对于不同形式活动的管理,都有共同的原理和规律可循,例如,图2中的活动管理知识体系(EMBOK)、表1中的活动管理的关键成功要素(KSF)。这也正是“活动管理”能逐渐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

图2 活动管理知识体系

Source: Silvers, J., Bowdin, G., O’Toole, W., and Nelson, K. (2006). Towards an international even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EMBOK). Event Management, 9(4): 185–198.

表1 活动管理的关键成功要素(KSF)

敬请关注本文下篇

三、平台思维在会展业中的应用

四、结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