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思维在会展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6-07-24 王春雷 活动研究

注:本文已通过IEMS订阅号推送,标题为《第二届会展专业师资“双实务”培训手记之一:我们用活动思维做培训(上)》


去年在筹备会展专业师资“双实务”培训班时,我提出要用做活动的思维策划和执行会展专业师资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年我们继续深化了这一理念,而且所有团队成员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从目前的反馈情况来看(培训还有两天结束),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


下面,我想从3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这一理念的理解。


活动思维在会展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前不久的第三届会展与节事活动学术沙龙上,我主持了一个工作坊,主题为“活动思维在会展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中山大学的赖坤、广州大学的杨铭德以及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的朱娴3位老师应邀参与对话,并与听众进行了很深入的互动。在做引导性发言时,我提到了Getz(2007)的event education的3个层次以及活动思维在会展教育教学中应用的4个层次。

活动教育的三个层次(Getz,2007)

上述思想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活动管理知识体系(EMBOK)、IEMS的人才培养体系构成了我们团队策划全国会展专业师资“双实务”培训内容的基础理论框架。


层次1:

依我个人的观点,Getz所提到的“event studies”与Goldblatt所提出的“Eventology”本质相同,应该成为会展学科的名称(您理解为“活动学”或“会展学”均可,这个话题不在此讨论)。换句话说,在不久的将来,今天的许多会展管理系或会展经济与管理系都有必要改为“会展学系”。


层次2:

尽管EBMOK尚不完善,但根据我自己在过去十几年从事会展教育和研究的经验来判断,它的确是目前国内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设计课程体系的最佳参照。当然,关于EMBOK,最好综合参照不同的框架。

在具体执行中,还将遇到两大挑战:一是形成学界和业界公认的会展经济与管理知识体系(请注意,落脚点不能只是管理,同样的道理,从学科的层面,谈会展,也不能只是谈会展管理);二是在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凸显各个院校的培养特色。

IEMS的人才培养体系

层次3:

KSA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但对于会展教育似乎是一个新问题。关于如何贯通K-S-A,我觉得最好的途径是让学生亲身策划和组织真实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然而,这种实践活动必须满足3个条件:


  1. 真实性(甚至完全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2. 科学性(在全过程都要有良好的教学设计,不能为了实践而实践);

  3. 全员性(需要处理好全员参与和项目需要的问题)。


关于这个话题,我分别在“活动研究”和IEMS订阅号上推送过一些小文章,感兴趣的同仁可以关注。


层次4:

第4个层次是让学生将专业思维、职业习惯和实践技能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我甚至觉得,这是会展专业的最大魅力之所在。只有将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能力,才是学生可以携带的。

作为会展专业教师的我们同样应该有这种意识,把对专业、行业的热爱与激情自然地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诚然,活动即人生。

以第二届“双实务”培训为例,我自己根据活动管理的理论和常用工具,对截止到目前的相关文档进行了如下梳理:



敬请关注下篇,我们将在IEMS订阅号上具体讨论另外两个话题:

活动思维与“双实务”培训的内容设计

“双实务”培训中的活动元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