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哈工大计算机专业50年庆典的价值

徐祖哲 计算机六十年 2020-02-03

重发此文的前言:

今天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国家工业遗产(第二批)”名单,第一名是国营738厂,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是因为其理由只是我国第一代0500系列微型计算机,而不是以1958年试制的103、104电子管计算机,让人高兴不起来。

738厂仿制103、104电子管计算机与中科院计算所签订协议是1957年的事,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实现了小批生产。

而该厂研制开发0520系列微机是从1982年引进美国IBM—PC和IBM—PC/XT个人计算机开始的,两者相差25年。

不由得想起了10多年前国人对计算机历史的态度,当然现在各单位都轰轰烈烈地纪念自己的创业史,高等学校不仅以学院建立、以系建立,而是以开创计算机专业的时间来认定起点。可是,因为阴差阳错的体制变革,曾经作为新中国荣耀的738厂,却遗忘了自己的光荣,遗忘了国家领导人的托付,遗忘了川流不息的用户的希望。我不仅希望工业和信息化部早日更正这个失误,还应当研究一下我们工业的历史,应当如何传承。特地重发一次为哈工大纪念计算机专业建立50年的评价文章。

738厂厂史,1992年编印


2006年6月7日,中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专业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隆重举行了计算机专业建立50周年庆典。我为这次庆典欢呼,因为这是中国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和“50年”第一次链接起来。对许多人来说,大概也是第一次将中国计算机的年代“忽悠”到了上世纪的50年代。 

当计算机及其应用在中国几乎成为全民的宠物之时,还少有人捉摸中国的计算机史,似乎计算机史也仅仅在外国才存在。一下子看到哈工大的50年庆典标题,可能会使人感觉意外,“居然都50年了”?

 

王树国校长说,“作为我国最早的计算机专业之一,在50年里的时间里,我校计算机专业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相信他意识到这次“盛典”自身的价值,技术和学科的价值固然重要,而“荣耻”和“传承”却更甚于有形物的价值。

        哈工大计算机庆典的价值就在于,一是公开宣告了“货真价实”的五十年历程;二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不同历史时期的见证人和在各个领域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校友们,纷纷勾勒不同时期的图景,先驱们的光荣,是我们永远不应当遗忘的。

校党委书记郭大成向计算机专业创始人吴忠明教授颁发纪念牌

        吴忠明教授特别缅怀了3位推动计算机专业创建和发展的先驱--高铁校长、陈光熙教授和李仲荣教授。我们曾为芯片的品质翻番速度感叹,而人们的思维和信念不也在这种对目标的执着追求中传承和扩展吗?

       前数日,有的不了解历史的人提出,如果要庆祝计算机事业50年,主管部门应当下达“红头文件”才能算数,以示准确。还有人推敲,应当由那个主管部门管辖才对路?哈工大的庆典上宣读了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航计算机学院、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等兄弟单位的贺信、贺电,北大、上海交大、浙大、武大等院校还送来了贺礼,总算说明这段历史就是不争的事实。 

1956年是哈工大计算机起步的日子,也是中国计算机起步之时,看来是没有问题了。哈工大是第一批挥舞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旗帜,为建设中国计算机大厦基石添砖加瓦的先驱者。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成就是创业精神和拼搏意志的体现。所以,记念中国计算机就不单单是哈工大、也不仅仅是当年参与的那一批大学和研究机构。这种精神和贡献也应当由50年来所有的计算机和信息化领域的人员分享,由所有关心中国信息化事业的人士分享。

       50年来,哈工大计算机专业的研究水平始终处于国际前列,至今(2006年)已培养博士生231人、硕士生1411人、本科生4745人。哈工大从计算机专业起步,从计算机系诞生到计算机学院成立,这也是中国计算机事业整体发展的写照。

       柳克俊教授就是这样的一位光荣典型,他毕业于清华;1956年在哈工大师从苏联专家完成计算机研究生的学业;随后又被哈军工动员穿上军装。1958年,柳克俊因研制了第一台军用计算机而载入史册,我们的计算机单位的开发就是这样紧密地交错在一起的。

       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在1956年起步,不是偶然的。是新中国奋发图强的写照,是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现代化的科学规划的映照。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先辈们看到的是“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的理想和“拖拉机种田、电气磨米面”、“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憧憬。所以,新中国的建设计划和科学规划也大多是围绕着“工业化”展开,其重点也在于“重工业”,炼钢、机床、飞机、坦克、交通、水利等等。因为中国太贫穷,我们太需要一个工业化和机械化的社会环境,才能满足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1939年,计算机已经在美国问世。在没有工业化基础的中国,计算机的发展能不能提到日程上来。回顾计算机事业50年,我们知道了,一方面是华罗庚等专家的提议;一方面是周恩来总理的当机立断。计算机和微电子、半导体、自动化终于作为四项“紧急措施”列入了12年科学规划。

        50年前的条件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在这个“紧急措施”的安排之下,进程井然有序。二年后,300位大学本科的毕业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仿制到自制的计算机投入使用;若干计算机管理、科研、教育机构开始运作。总之,体现的是中国人民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决心和科学态度。(而今日“信息化”中一些项目的科学态度和进度,远不能与先辈们相比。)

        问题不在哪个学校或研究所率先庆祝,而是要不要庆祝中国的计算机事业,有没有必要庆祝。看到庆典的照片和热烈的效果,肯定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们会承担起中国计算机“百年庆典”的重任。“庆典”宏扬的是我们今天所不应遗忘的历史,应当继续传承的精神,这也就是哈工大率先隆重纪念中国的计算机事业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由三联书店2015年出版,三联书店和诸多网站有出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