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意兴城:如何建设创意小镇?

2017-11-20 农创部落

导语:创意城市是一种城市复兴和发展转型的模式。目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毋庸置疑,与我们期望的目标比,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小城镇应当加快发展,现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创意城镇



创意城市是城市规划学术语。创意城市不是严格的学术概念,而是一种推动城市复兴和重生的模式。由此还引申出创意城市网络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创意城市的内涵。创意城市网络指的是富有创造性的城市组成网络,通过合作实现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使命。创意形成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构筑创意城市,创意城市又萌生新的创意。


 

创意城市一般具有发达的创意产业,同时以创意产业支持和推进更为广泛的经济领域的创新;良好的经济和技术基础,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适宜创意人才生存发展的优良生态,不仅集聚一批优秀的创意人才和经营人才,而且重视创意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宽松包容,允许多样化的文化存在与发展,而且具有一定数量和水平的受众,使创意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文化创意开启城镇化新路径



文化创意小镇是根植于乡土文化的就地城镇化新模式,它区别于以标准化流程改造、仅有漂亮名称但缺乏文化内容的房产开发项目和造城项目,而是将整个小城镇视为文化创意的有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核心,以产业为内容,以市场为平台,以科技为支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具有“小而活”、“小而美”、“小而富”的特征。



“小而活”———以文活城的人本理念


“小而活”是文化创意小镇的基本特征,“活”在能够吸引人、集聚人、愉悦人、留住人,通过文化魅力的创造、文化创业的智造、创意生活的缔造和艺术氛围的营造,激发人的动力和活力,使小镇勃发出盎然生机。



“小而美”———以文美城的人文内涵


文化创意小镇的“小而美”体现在其独特的人文魅力,它将地域文化深深地根植于城镇化进程的方方面面,将中华文化的魅力展示于城镇化载体的角角落落。文化创意小镇是展示中华文化的美丽载体,有效改变了“摊大饼”式的规模扩张模式和“千城一面”式的物化思维模式。



“小而富”———以文富城的持续模式


文化创意小镇的“小而富”源自于其遵循创业致富、农民得利的发展准则,以产城融合的思维,大力发展基于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意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开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营资本、创业带动就业、就业致富农民的新型城镇化之路,通过注入动力、释放潜力、形成合力,实现小镇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创意城市网络中的小城镇案例




创意旅游成就小城大产业——美国圣达菲

美国圣达菲是全美第一个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的新兴小型创意城市,凭借其浓厚的艺术氛围、密集的民俗创意活动等成为创意旅游旺地,只有 7万人口的小镇却有 7万个团体从事文化创意产业,每年为圣达菲带来 11 亿美元收入,是“小城大产业”的成功案例。总的来看,圣达菲的成功奥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浓厚的创意氛围。圣达菲在历史上是印第安人的故乡,这个城市的建筑兼有西班牙和印第安人建筑的风格。这里的国际民间文化博物馆、国际民间文化交易会等不仅为这座城市带来游客,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收入。音乐和舞蹈、著名的艺术博物馆和画廊、壁画和雕塑,将人们从四面八方吸引到圣达菲。在圣达菲的经济收益中,艺术和文化产业占到 40%。

二是密集的创意活动。每年圣达菲都举行一些创意文化活动,如“圣达菲设计周”、“绿色设计圣达菲”、“国际民间艺术家训练营造市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工匠,汇集了各种艺术品和艺术表演。这个城市一年四季都有热闹的市场节庆:春天有热气球节兼市场节;6 月和 7月有国际民俗艺术节;7月和 8 月有西班牙节;秋季和冬季有印第安节。

三是“遗产 + 社区 + 创意 + 旅游”的创意发展模式。圣达菲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在传承印第安、西班牙、墨西哥和美国本土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让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广泛参与文化创意活动,并把“文化”和“商业”及社区公益活动进行创意性地跨领域连接,包括民间工艺、民间歌舞、创意烹饪、创意时尚、文化节庆等,这些俨然成为圣达菲时尚型民俗创意的代名词。


农业小镇发展美食艺术—瑞典厄德特松德

瑞典的厄德特松德是一个人口仅 5.9 万的小镇,但却在美食方面获得了享誉世界的成就,可以为类似的农业城镇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一是精准制定城市发展战略。人口稀少的农业地区,拥有悠久的烹饪传统,生产优质的食物原料,美食很自然的成为厄德特松德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个城市,美食被作为重要的城市战略和品牌,不仅意味着传统的餐厅,而是与各产业有效地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二是政府引导和大力支持。通过产业引导、技术培训和产品开发等措施,厄德特松德政府对当地美食企业家和农业生产者提供大力的支持,依托当地生产的绿色食品发展独特的美食文化。此外,在改变整个地区的食物链和饮食习惯等方面,厄德特松德市政府也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以推动整个地区的饮食更环保、更健康。

 

三是小型美食制作机构更易于创新。厄德特松德美食的重要特色之一,莫过于食物的“手工制造”传统。大量小型的生产单位,使得对产品的创新和改变更加灵活和方便,甚至是将艺术融入美食之中。另外,类似“农家乐”的旅游项目正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往,游客可以在这里参观食品的生产过程,甚至亲自动手制作奶酪。

 

四是运用“Facebook”打造美食社交。在全民互动发挥创意上,厄德特松德出奇制胜,运用网络新技术推广城市,在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上打造了一个网络美食会,并拥有6000 余位会员,其中既有专业的美食团体,也有普通市民。会员们会把与厄德特松德美食有关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上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展示和宣传。通过网络,当地的美食工作者还可以与意大利、法国等地的同行交流,游客们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厄德特松德的美食地图,还可以网络点餐。最终,这种全民参与的网络创意推广,成功地为厄德特松德争取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美食之城”桂冠。



 

玉米小镇长出文学之城—美国爱荷华城

爱荷华城是一个极其典型的美国中西部小镇,面积几平方公里,人口不到 6 万,如果不算自耕农,大概只有 3 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爱荷华大学的师生员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学城。恰恰是这样一个微型小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册封”,成为继英国的爱丁堡、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之后的第三个世界级“文学之城”。爱荷华城之所以能够有机缘搭建世界级的文学交流平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大学城培育了小镇良好的文化生态结构。小镇拥有爱荷华大学,是其得以发展成为文学之城的首要原因。在美国,有很多像爱荷华大学这样的排名不差的大学都建在比较偏僻的小镇,这些大学不但为当地带去了平等的教育机会,更造就了用大学的沃土催生本地文化个性的绝佳机会。

二是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爱荷华大学有很多文化活动都是和社区居民的多样化文化诉求捆绑在一起的,注重当地居民的参与。


三是为促成文学氛围、激励文学写作与交流,启动了一些战略性机制。比如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与作家工作坊、爱荷华之夏写作节等。联合国评论这些机制非常值得全球其他小型城市借鉴,它可以被看作规划社区文化生态结构的一个绝佳范例,在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城市发展方面具有高度的代表性。


资料来源:

《创意城市网络成功小城镇的经验及对北京的启示》常艳  

《文化创意小镇的发展路径研究》 王慧敏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