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年50起性侵犯案例,这就是滴滴顺风车打造的“sexy场景”?

刀笔律 2020-11-12

编者按:

8月24日,20岁出头的赵小姐乘坐滴滴顺风车被司机钟某残忍伤害。目前钟某已被警方逮捕,案件正在进一步的侦破处理。

滴滴又一次处在了舆论和监管的风口浪尖上。

百天前的郑州空姐乘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刺痛着公众的神经,使得人们对网约车的信任感降至冰点。

但是我们也只能一边骂着滴滴,一边依旧“滴滴一下,美好出行”。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也渐渐忘掉了那起血淋淋的案件,然而在三个月后,“负有不可推卸责任”,尚在“全面整改”的滴滴又一次又出现了乘滴滴顺风车被奸杀的案件。

只不过,这次是从半夜杀人变成了白天抛尸。

滴滴顺风车事业部的总经理黄洁莉曾描绘顺风车是一个“非常sexy(性感)的场景”。

然而,在4年里发生了至少50起性侵犯案例,这就是滴滴顺风车打造的“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性感)的场景”吗?

滴滴到底“罪”在何处?

⊙ 本文长约3100字,阅读需时6分钟


滴滴的“原罪”是垄断

权力没有制约必然导致恶,缺乏竞争的垄断也会导致恶

这几年,滴滴疯狂圈地扩张,所向披靡,尤其是随着uber(优步)的出局,滴滴已然成为了市场的霸主。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更是喊出:“我们的目标是100%的市场份额”这等豪言壮语。

一家公司,有多大的能力,就应承担起多大的责任。

然而,独霸市场的滴滴,为了达成那“百分之百的市场份额”显然已经“顾不上”那么多责任了

根据智研咨询的整理,2017年网约车市场份额,滴滴独占92.5%,“,可以说是一骑绝尘。


“一骑绝尘”的滴滴。智研咨询图


在滴滴创始人程维年初的演讲中,他提到了一组数据:

每天服务的用户订单超过3000万笔,4000万人次,整个2017年,共有70亿次用户出行发生在滴滴

与之相呼应的是,根据贝恩发布的《2018中国新型出行市场研究报告》: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市场,在调研过的2000名消费者中,62%的受访者表示曾使用过网约车替代传统出行。

这个数据,在德国是29%,在美国是23%。

多年以来,我们的传统公共交通、出租车等,都大大限制了出行的效率。网约车之所以能迅速做大,皆因切中这一痛点。

或许,在更痛的痛降临之前,我们已悄然默认了出行市场已被垄断这一暴力事实。

垄断只是一种概念,一个表象,它的背后,是资本。

马克思说过“资本是自来到人间,每一个毛孔都是肮脏的和血淋淋的,随时都要向外扩张的”

关于“垄断”,几千年前的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下》中说过“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翻译过来直白的说,就是“将利益一网打尽,狠赚一笔”。

于是,垄断后的滴滴,带着资本的“原罪”,开始“狠赚一笔”

利用“两性交往”标签“狠赚一笔”

2015年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接受网易采访时,为顺风车描绘了这样的场景:“过去你每天在路上两个小时,对于你的人生来说是消耗,但现在通过顺风车你可以认识比较靠谱的人,获得好的社交体验,它就变成了一种收益。这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一个场景,就像咖啡馆、酒吧一样,私家车也能成为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黄洁莉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性感)的场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这个方向打。”

黄洁莉定义的顺风车是一个“很性感”的场景,将网约车贴上了“两性社交”的标签。

黄洁莉还提出,“绝大多数(顺风车用户)是男性,平均年龄32岁,这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课题,我们很希望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

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滴滴推出了大量“很性感”的广告。

滴滴早年广告



滴滴充满“性暗示”的营销广告

在顺风车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滴滴用这种满是“性暗示”的营销广告营造着暧昧的氛围,明目张胆地撩拨着司机们的性幻想。


王志安评滴滴的“原罪”

这些广告为滴滴创造了多少订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过去四年里,滴滴司机涉及的性侵、性骚扰案件,至少有50起。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过去四年里,媒体公开报道及有关部门如法院处理过的滴滴司机性侵、性骚扰事件,至少有50起,几乎每个月都有。

50个案例中,有2起故意杀人案,有19起强奸案、9起强制猥亵案、5起行政处罚案件、15起未立案的性骚扰事件;涉及50个司机,53名被害人均为女性。

但直到2018年5月6日的郑州顺风车杀人案曝光,女性乘车安全才引发全社会的关注。

事发后,滴滴进行了“悬赏百万缉凶”的完美公关,并进行了“全面的整改”。

郑州空姐事件后滴滴进行了“全面整改”

然而,还有更多没有见诸报端和引起公众关注的案件,肯定远远不止50起。

一边出事,一边整改的滴滴就这样踩着这些血淋淋的现实“狠狠地赚了一笔”。

同时,“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滴滴,导致部分司机将滴滴顺风车变成了自己的“猎艳场所”。

网曝滴滴司机官方群聊天记录

面对这样的滴滴,我们一边骂着滴滴,一边继续选择“滴滴一下,美好出行”。

垄断带来的弊端,是我们没了选择的权利。

滴滴的恶,监管的锅,社会的痛

中国经济网评“一家独大”的滴滴

附《老徐时评》观点:

这几年,滴滴疯狂圈地扩张,所向披靡,但我们看到,管理并没有同步跟进,甚至到了混乱的地步。试想,如果滴滴真正吸取教训、狠抓司机管理的话,悲剧还能重演吗?遇害事件的再次发生,让我们看到,在人员层面,体现出的是它对规则和常识的蔑视;在管理层面,体现出的是它视教训如儿戏、视生命如薄纸的傲慢。

不错,资本的意志都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在悲剧发生后业界还在谈论滴滴5000亿上市计划或受影响。试问,这样的公司治理水平,这样漏洞百出的运营模式,焉能安心上市?

所以,滴滴首先须反思治理模式,不是处理几个玩忽职守员工、发一些声明、赔偿些金钱就能解决问题的。

再说法律制裁过轻问题。在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凡遇消费者人命相关的大案,法律通常是采取重罚的方式,有些案件甚至罚到涉事企业破产,相关企业负责人还可能受到民事起诉。

反观滴滴连续发生的消费者遇害案,法律对该公司的处罚是过轻的,只是短暂暂停相关业务进行整顿,然后罚点款了事。试问,这怎么能告慰受害者家属?又怎么能让广大消费者安心享用其“服务”?更不能还业界一个理性的经营环境,仍然是唯快不破,认识不到这种所谓“快”是带血的“快”。

第三是监管不严问题。悲剧发生后监管到位也行,给滴滴这样的涉事企业带上紧箍咒。但事实是,在所谓互联网创新的大旗下,一些公司和资本肆意扩张、无序竞争,严重破坏了正常的行业秩序,这其中监管的缺失应负一定责任。

当然,先发展再监管几乎成为互联网创新的常态。但网约车领域顺风车一再暴露其安全隐患,这种模式的去留需要一个决断,监管方该痛下决断了。共享的便利不能以严重损伤消费者权益甚至失去生命为代价。顺风车的性质与出租车完全不同,也与专车不同,其安全性已经到了必须叫停的地步,监管应及时出手整治——安全不过关,再便利也应被一票否决。

最后,破除滴滴一家独大的垄断问题。除了加强企业责任、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与严格监管之外,改进网约车服务水平唯有依靠加大竞争,开放市场,让更多的竞争对手进来,以促进业态良性发展。

权力没有制约必然导致恶,缺乏竞争的垄断也会导致恶。唯有终结滴滴一家独大的状况,才能标本兼治。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曾就市场与道德的关系作过经典表述。他认为在市场中追逐私利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利也必须遵守社会正义的一般法则,必须具有“谨慎之德”和“克己自制之德”。另一方面,个人或企业只有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才能逼其建立长远考量,将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列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唯此才能实现基业长青,否则必然是短期行为、急功近利。

我们目睹了金钱欲、资本扩张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痛感斯密所称《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同等重要,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而这些道德情操必须藉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维持,企业所谓“自觉”“反省”是靠不住的。

不破除垄断,我们不但要面对一个高价的滴滴,还要面对一个危险的滴滴。从全民支持到恶之蜕变,不过就是两三年的时间,这个结果难道不是整个社会纵容的结果吗?应该反思的不仅仅是滴滴,还有养大滴滴的舆论和社会。

卸载滴滴,“让滴滴滚出去”,终究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来源:普通财经网 老徐时评

转自:我在抱住

关于我们

“刀笔律”系北京大成(太原)律师事务所 - 刑事专业组的微信公众账号,由大成太原刑事组负责人马俊律师发起,大成太原刑事专业组是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刑辩团队,已承办近千起刑事案件。

专注领域:职务犯罪、经济犯罪、毒品犯罪、暴力犯罪等刑事辩护、刑事风险防控,法律顾问以及相关法律服务。

电话:0351-2340800           

网址:www.daobilv.com 

地址:太原市万柏林区长风西街万国城MOMA16号楼3层



长按扫码

关注我们


往期精彩回顾

实务| 涉黑犯罪辩护16个辩点及46个论证方法

实务| 案犯被撤销批捕不必然导致其供词无效

原创| 醉酒获刑后再审改判无罪,竟是因为这两个证据

实务| 不批捕案件的办理要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