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考 |汉服复兴运动(连载1)

2017-09-13 ☯本阁☯-宣传部 道炁阁PavilionOfTaoAndQi010

1




☯本阁☯(道炁阁)-思考 |汉服复兴运动(连载1):

走向重构汉族服饰的汉服文化




         ☯来自我们的讯息(道讯)        

来自我们的讯息》(道讯)公告

此平台是☯本阁☯(道炁阁)-Pavilion Of Tao And Qi的公众平台,旨在道院与广大道众道友进行有效便捷的沟通

汉服品牌的汉服歌舞展演。

(点击下方绿色图标播放,

建议在WI-FI环境下)

赞美道祖!赞美道祖!

赞美道祖!赞美道祖!

赞美 赞美 更快乐!

往往平凡中有奇迹闪现。“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与自上而下推广而远播中外的“中山装”“唐装”“新中装”相比,汉服运动走了一场截然相反的道路,它依托的是无数“小人物”的自觉选择,以及无数“小事件”的发酵积聚而成。


汉服的推广历程,可以认为是立足民族民俗服饰的重构,“以春蚕一口一口吃桑叶或蚂蚁啃骨头的劲头,慢慢获得了生存空间”,逐步辐射到了全国各地的一线、二线城市,藉此也获得了可能重新换回“汉民族服装”的可能性与先决条件。

 (汉文化研习者 同袍 -道俊居士身着居士服头戴东坡巾)



他山之石(经济学统计说起):

立足“草根”阶层的消费定位


作为一件从“草根”阶层逐步蔓延的亚文化商品而言,汉服的消费群体也决定了他的消费区间不能走“上层”路线。毕竟,现实社会中服装不是因为有意义而有用,而是因为有用而有意义。在参与者不断增长且呈现出向学生阶层拓展的趋势后,近年来汉服的平均消费价位可谓是“每日俱下”。


根据微博公共账号“汉服资讯”对2016年至2017年淘宝网汉服商家的服装销量统计结果显示,汉服的平均价位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在统计的2016年12个月的数据中,200元至300元价位区间内的汉服成品共有10件,占据了总数的83.3%;其销售量累计24734套,占据总套数(38244套)的64.7%,因此可以认为200元至300元价位的汉服最受汉服爱好者们青睐。


此外,汉服的销量也在持续增长,甚至最热成品的销售呈现出过万的现状。这种风格和价位的转向与民国时期的“现代旗袍”流行及2001年APEC后大范围流行的“唐装”现象颇为类似,归纳起来可有三点共同的特征可供借鉴:


一是服装的物理实用性都得到特别的强调。早在新文化运动前面(也就是那个时代摧毁了不少汉族传统)巨人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曾反复强调的:“今日民众所需要的衣服之完全作用,必须能护体、能美观又能方便,不碍于做工,那才是完美的衣服。”从中山装、现代旗袍、唐装的流行来看,服装的实用性原则(加上美式实用主义者胡适的推波助澜)可以说影响了近现代中国人的穿衣理念。


二是改良后的服装质地可以适用现代生活多个方面。民国时期兴起的旗袍,在制作工艺上,从高档绸缎到化纤面料应有尽有;在装饰上既可华贵繁缛,也可简洁朴素;在穿着中,既可作为晚宴礼服,也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在年龄上,则是老妇幼女皆宜。“唐装”的流行也颇为相似,从最初上万元一套国家领导人高端定制的“礼服”价位,不断跌至几千元、几百元,最后在大型超市的服装区中,往往几十元就可以买到一件。也就是说,某一款式的服装流行在于多种元素、工艺、制作、面料共存,藉此实现大众化、现代化的方式。


三是它们都有较为明确的“民族服装”意识形态需求。尽管中山装、现代旗袍、唐装都是取自西式剪裁技术,与传统中式服装的平面剪裁、连袖通裁截然不同。但是,其创立初衷和用意也都是为了在一些典礼和特殊场合中被人们穿用,虽然是被故意用作替代传统文化,而加速西化渗透腐蚀 ,但是由于真正民族服饰的空白,客观上替代了民族服装的需要,尤其是在国际舞台上,一定程度上发挥民族服装的认同效力,也使它们成为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代表着装。


总而言之,就像“旗袍和唐装”的快速发展历程一样,随着汉服运动的不断扩大,大部分汉服商家走向了批量生产、现代化面料、改良创新的设计模式,把汉服的消费和风格引向了新时代的时尚,以服饰自身的实用性、流行性、大众性的属性,推动汉服穿着群体的不断扩大,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对于“宽袍大袖是古装”的心理定位,这也正是未来汉服运动的发展指向。


端午节,为小汉服爱好者点朱砂。



推陈出新:

现代审美的实践与“汉元素”的发明


当代意义上文化是由普通人的生活实践所构成的,服饰的创作设计更是饱含了“血浓于水”的厚度与情感温度,这种在民间生活场域内形成的服饰文化,其艺术和价值才是不可磨灭的。汉服在中国历史长河里展现了千般风姿,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也应该有着万般旖旎,只有符合现代化的审美风貌,才能真正地“活”下去。


事实上,近年来的汉服设计已经呈现出了与大众服饰接轨的现代化设计趋势,正如汉服团体道炁阁(社)-华夏会“道俊居士”所说:“什么时候汉服大众化,汉服复兴也快成功了。”


在面料上,从初期的织锦缎面料开始转向现代化的聚酯纤维面料;在风格上,复古的味道越来越淡,现代化的配色、花纹越来越明显,近年来甚至呈现了“萌”的发展路线;在形制上,完全遵照出土实物或影视剧服饰设计的汉服也日益减少,更多的在保留核心交领、右衽、系带等元素的基础上,对裙子的长度、衣缘的宽度、袖口的长度进行改良设计,甚至引入西式剪裁方式“发明”了“汉元素时装”……


汉服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与适应性,借此进一步扩大。汉服同袍们也希望通过“平易近人”的服饰来展示其身份象征。


而“汉元素时装”的发明与实践,也可以认为是给汉服运动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这种“改良”设计,促使更多公众可以接受现代社会中的汉服,也帮助汉服走入了更广阔的视野。


“汉元素时装”市场的扩大,也促使着汉服工艺,诸如面料、刺绣、印染、配饰、妆容等系列配套市场的成长。汉元素时装的推动,在引领着汉服的样式更加贴近民俗服饰领域,并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进而消解其庆典服饰、舞台服饰、“古装剧”服饰的特殊性,打破“特殊”与“日常”的边界底线。


汉服之美可以呈现于任何地方。这不仅是汉服产业的基业保障,也是汉服回归民族民俗服饰的前景出路。


端午节活动上,系五彩绳。



民之俗也:

重正“古装”之名为汉服


民俗,民之俗也。民俗服装看似平庸世俗,却是民族文化的最真挚表达。立足民俗文化的传播与建构,也正是汉服运动的发展方向所在。对于汉服而言,作为一个逝去的物品,它能够在今天的现代化社会中“重生”的理由,必须是能够为现实所用。如果仅仅作为国学复兴、传统文化复兴的符号而言,那么汉服也完全可以被其他符号所代替;如果定位仅仅在于舞台表演或节日展示时的衣服,那么汉服复兴的意义并不大,它依旧可以凭借“古装”“影楼装”“戏服”的名义而继续存在,汉服运动的关键是要让汉服融入现代人生活。


因为日常生活是人的社会生活视野之外,最接近人的本真存在的对象化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消除汉服运动中存在“特定群体”“特定时间”“特定空间”中的建构文化属性,把汉服的理念引入到民间文化领域。汉服的复兴目标不应该是“必须穿”,而是“可以穿”,无论选择“宽袍大袖”还是“短衣窄袖”,也都是藉由个人的选择和爱好,在现代的社会空间中,体现出或强或弱的传统文化价值。


而汉服也必须回到中国民间,回归民俗服饰的定位,才能真正地取回汉民族服装的名分。又如网友“月曜辛”在《汉服》文中所写:“不论什么文化,没有广泛的民众基础,那它就只能是一个小圈子范围内的‘业内人士交流’,又或者只是一群自诩时尚风流的人弄出来的昙花一现的‘流行’。如果一味炒作高档汉服,走‘上流社会’路线,在民众看来,也不过是一群有钱人在炫耀奢侈品,在彰显小资范儿,与普通人的生活毫无关系。”


总而言之,汉服运动的核心在于重正“古装”之名为汉服,只有让社会公众们适应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广袖飘飘”“衣裾渺渺”,让世人把穿汉服的人群从“演员”“出家人”“古人”等特殊群体,甚至是“怪异青年”的认同景观,逐步拓展成为现代正常公民的历程,才是促使传统服饰成为正常民俗服饰的历程。


而对于“民俗服装”和“民族服装”的关系,“民族服装”往往会是在具体的族际场景和情境下被定义的,既需要有“民俗服装”的依据和根源,,又需要有族际情境或环境、条件的筛选和来自“他者”的认知 。只有成为了民俗服饰,才能被更多公众所接受,在特定场合中成为了民族服装的代表,也是任何一个公民可以通过“购买”便可以穿在身上,藉此表达自己审美、喜好、身份的认同情节的最佳服饰选择。这也才是真正换回汉服是“汉民族服装”之名的方式与路径。


下期继续连载:



汉服复兴运动要将汉服融入日常生活


学位与汉服,今朝我都有~


汉服美女在栾川道教圣地老君山演绎古典风情:

美醉了!


“你不穿出去,谁知道这是汉服?”



汉服之美 ,一梦千年!


『走进道教』原来汉服这么美


[明代] 正一灵宝净明祖师爷 朱权王爷对汉服详解

(附《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等等,,,,

 


同袍嘉宾互动留言

杨娜,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16年出版专著《汉服归来》,这是当代唯一一本记录汉服复兴运动的书籍,讲述了汉服运动发轫十三年来背后的思考与行动,藉此也映射了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现代社会中推陈出新的巨大潜力。





汉服复兴,你认为原因为何?

杨娜:我觉得汉服运动兴起有很多因素,最重要的就是中国综合实力崛起后,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热。汉服运动的兴起与成效,一定是伴随着传统文化升温的整体效应的,包括国学热、古琴热、民乐热等等,还有像《中华诗词大会》的热播,其实也都推动了汉服运动的进程。此外的原因,则为国际化舞台的增多。民族服饰出现的场景往往是需要立足多民族的交往场合,而服饰往往是体现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表现,在这类场景增多的情况下,人们对于民族服饰的诉求也自然增多。


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汉服爱好者?

杨娜:主要原因大致有三点:首先还是放到大背景下,大国崛起让现代年轻人的心态起了变化——物质需求保证后,人们考虑得更多是精神诉求。文化自信心的提升,使得新一代年轻人希望通过一些手段和符号来表达出这种文化自信。其次,现代的汉服爱好群体,其实很多都是一二线城市的中产阶级子女。他们本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家庭背景也不错,在如何表达个人价值的定位上,更期望表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也更容易接受汉服文化。历史长河中,推动社会变革的往往是年轻人,汉服运动也不例外,只有年轻人喜欢了,才有传递与推动的可能。年轻人居多,这是汉服运动发展成今天的必然原因,不是结果。




汉服文化传播的意义是什么?

杨娜:意义在于以服饰为载体,建构当代人身份认同的一种显著表达方式。着手方式就是依托广大汉服爱好者坚持不懈、翻来覆去地穿,穿到世人们适应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宽袍大袖”为止,把世人记忆中“峨冠博带是古装”的定义变为了“峨冠博带是汉服”的定义为止,只有让汉服真正地复活为一件民俗服饰,才有继续演变为民族服饰的可能。




你在现代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

杨娜:在现代社会中的汉服,其价值一定要为生活所用。如果它只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那完全可以被其他符号所代替。如果只是某一个时空、某一个场景、某一个人群的服装,那它则没有复兴的意义。因为它已经存在了,只是被叫做了“古装”。今天汉服运动的意义在于重新找回汉服的生活意义,如何成为个体身份认同、文化认同、集体认同的外在表征,则是我们要重点挖掘的。



汉服是怎么产生的?


汉服小知识:汉服的起源


老君在伏羲时,号郁华子,说《元阳经》,教画八卦、造书契,使天下义理必归之文字,文字必归六书。作甲历,岁起甲寅,干支相配 [ 即六十甲子 ]。岁纪不差,年月不乱,昼夜是纪,东西南北而方不惑。始制嫁娶,以正人伦。定礼乐,以叙尊卑。造衣裳,以明贵践。作宫室,以代巢穴。为舟车,以济不通。造弧矢,以威不顺。服牛乘马,引重致远。宇内以治,政化大洽。

注:六书:一、象形 [如日、月 ]。二、假借 [令“长”一字两用 ]。三、指事 [ “人”在“一”上为“上”,“人”在“一”下为“下”。各指其事而言也 ]。四、会意 [ 武、信:止戈、人言。会合其意也]。五、转注 [ 左右相转以为言也,如“考”、“老”等字 ]。六、谐声 [“江”、“河”以“水”为偏旁,以“工”、“可”声谐也 ]。
   依类象形之谓文,形声相益之谓字,著于竹策之谓书。



——————(洞神本文
《太上老君历世应化图说》第十五化

汉服 ,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道门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渊源始于老君在伏羲时,号郁华子下降通过教化早期华夏原始部落定礼乐,以叙尊卑。造衣裳等等始有华服,经过历朝历代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老君在黄帝时号广成子,隐于空峒。黄帝往见问之,广成子曰:“汝所问者,物之质也。奚足以及至道?”黄帝退,捐天下,斋心除形,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曰:“吾闻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蹙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夫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神将必清。勿劳汝形,勿摇而精,少思寡欲,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神将守形,形乃长存。谨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杳冥之门矣,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谨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修身千二百岁,吾形未尝衰也。”黄帝闻之,乃叹曰:“吾于广成子之谓天也!”因授以《自然经》、《阴符经》等。


注:    《前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赵宋欧阳文忠公《崇文总目•叙》云:“道家者流,本清虚,去健羡,泊然自守,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虽圣人南面而治,不可易也。或不究其本,弃去仁义,而归之自然。以因循为用,则儒者病之”。
    “神将必清”一本作“必静必清”,“勿摇而精”,“而”读“尔”字。
——————(洞神本文《太上老君历世应化图说》
第十八化、居空洞)从民族角度又有一说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轩辕黄帝受老君教化(老君分身在黄帝时号广成子)而制冕。并且逐渐发展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清朝剃发易服统治下,汉服本身消失了,但汉服的部分元素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在,道教、民间道教以及一些边远山,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道教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近年,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同时通过恢复传统节日,恢复传统礼仪,祭祀先贤,推广传统学说等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并称之为汉服运动







                                                                                                  

往期精选

➤ 当代二十一世纪是烂贱不值的“大师”泛滥的世纪

道教跳出三界轮回返回种民天的修为功夫附(道教三十六天的讲解

往期汉服活动:2017中考高考加油▪道炁阁(社)及其慈爱会与你同行


   一波净明闾山表情包/道教学译丛新书推介:(朝鲜)李能和辑述《朝鲜道教史》

   道教 修道成仙的三重境界,您修到了第几重了?




(以上图文动画来自平台外数字信息)






       

       

正在阅读此文





欢迎点击右上角按钮就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关注上海道炁阁公众微信号方法:

1、直接添加本公众号:道炁阁-Pavilion Of Tao And Qi

2、“朋友们”-“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号”-输入“道炁阁-Pavilion Of Tao And Qi”-打开后关注

3、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点击关注

4、扫下方二维码关注



☯传承中华文明,弘扬道教文化!


☯期待您的关注!感恩您的支持!

(此文完毕)





入道、学道、论道,从学习道教知识开始!


信号  道炁阁-Pavilion Of Tao And Qi

搜索





                             或扫描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修行交流

腾讯QQ交流群:

群名称是

道炁阁·普道群 425728306

 

 


点击“阅读原文”登录平台,一键加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