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豫记创办人杨桐和他的两个“女儿”

2016-08-27 洪博 洪博说


文 / 洪博  


第一次听说“豫记”是在2014年10月份。


2014年10月26日,笔者去郑州中州大学参加了一场叫做“河南爱故乡”的专题研讨会,在这个会上见到了杨桐和他的团队。


“豫记新媒体”是作为战略伙伴出席的本次会议,杨桐在会上讲述了豫记新媒体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的发展规划。


笔者写本文的时间是2016年8月27日,距离第一次见到杨桐已经过了20多个月。透过他的朋友圈,我看到他写了这么一段话“两年前创办豫记时,我对10个月的小七说,爸爸要跟你赛跑,她很快学会了说话、走路以及奔跑,现在即将有了自己新的身份,从家庭融入社会。不得不承认,她确实比我快,必须要加速才能赶上她成长的步伐,加油!


因为他的女儿出生于2013年7月,所以有了小七的小名。据说小七被抱出产房时,只有5斤7两重,呱呱坠地,嚎啕大哭,女儿眼角的泪珠彻底融化这位从业13年的调查记者。


任何理性的人在亲情面前总是弱不禁风。第一次当爸爸的喜悦让这位资深记者兴奋而惶恐,一个新的“突发事件”等着他去撰稿报道,这个稿件很难写,因为需要一生的陪伴,稿件的主人公叫:杨雅纤(小七的大名)。



杨桐和女儿小七


一年后的5月21号,杨桐的第二个“女儿”出生了,这个女儿出生在一篇叫做《三百豫记试水新媒体》的长微博,“女儿”的名字叫做“豫记”,女儿的妈妈是由数百名河南籍记者组成的QQ群。


大女儿杨小七,二女儿豫记,两位嗷嗷待哺的闺女需要这位30多岁的河南汉子拉扯长大。每天,早醒的小七菇凉会叫他起床,抱她站在一面贴满家庭照片的墙上,指认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最后,她会指着一个鼻子长笔的小象说,豫记加油,粑粑加油。


他们选择了一头绿色的大象作为豫记的logo。之所以选择这个吉祥物,是因为中原地区古时候有成群的大象出没,河南简称为豫,寓意一个人牵一头象。而小象鼻尖的那支笔,其实代表了一群人——河南籍媒体人。



豫记的logo是一头绿色的大象


2013年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开始抢占移动端市场,刷朋友圈成了人们的习惯。这一年整个传媒行业都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显得晕头转向,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被新媒体这把钝刀割得只剩下了骨头。


试水之初,他们给豫记想了两句貌似装逼的口号——“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国内首个乡土社交平台”。将受众群体锁定在河南人群体上,希望能在一个碎片化的阅读时代,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径。


外人看来:在现代人普遍浮躁的大背景下,“搞原创、搞情怀、搞乡土文化”就像是和妓女谈恋爱一样,你想的是“海枯石烂、地久天长”,她想的却是“别他妈废话,二百元一次。”


但是事实证明,原创的乡土人文内容虽没有时政猛料和网络段子带给人的刺激感强烈,但受众的粘合度非常之高,铁杆粉丝越来越多,无论阅读、转评还是转化率,都在呈上升趋势。在这个粉丝为王的时代,豫记追求的似乎并不是粉丝,而是“知己”。就像小七的成长一样,不苛求她成为天才或者神童,健康快乐,保持天真,就是一种最大的期盼。


我喜欢读豫记里面的文章,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胜过繁华都市的汽车尾气。著名媒体人刘万强曾说:““豫记在发掘、传播中原历史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很多河南的官方媒体,豫记所传播的内容、话题是很多是官媒不愿做、不屑做、不好做或者想不到的。豫记,让更多的在外的河南籍人更加了解河南、更加关注中原。”


对新媒体而言,河南最大的红利就是文化。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历史传奇,这里的市井百态,这里的风花雪月都可以被挖掘,被整合,被关注。


2016年5月7日主题为“发现河南”的头条号大会在郑州举办,来自全省的300多位自媒体从业者参与了本次大会。笔者作为刚刚入行没几天的自媒体新手,揣着200块钱,从濮阳来到了郑州。





我去参加这个大会之前,从工作了6年的金融岗位上辞职,搞了一个叫做”洪博说“的公众号。在许多人看来,我已经疯了。放弃了稳定高薪的工作,进入一个完全不懂的新行业。


自媒体到底是干啥的?我也说不清。我做自媒体的唯一信心来自于我对原创文字的热爱。我想通过做自媒体让更多人看到我的文字,然后我看着后台上万的阅读量获得满足和快感。会上今日头条的刘总提到了“风口”的概念,似乎在隐晦的告诉与会的自媒体人士,内容创业就是下一个互联网风口。


会上杨桐分享了豫记近年的发展,累计5000万的阅读数据让我们震撼,原来在河南和全国竟然有这么多人在关注原创和人文。


媒体圈曾有这样的疑问:“豫记新媒体靠什么盈利,如何走下去?能赚钱吗!杨桐就是在瞎忙活!”


其实这个问题和“杨小七长大了能成才吗?能出国吗?能出人头地吗?”一样,幼稚而且可笑。


试问谁养女儿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呢?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豫记和杨小七作为杨桐的两个女儿,都是世间美好的精灵,她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朵盛开的鲜花。


豫记和杨小七都会慢慢长大,杨桐和他的团队还有无数豫记的作者、读者都是两个女儿成长的见证人。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我们这些忠实的观众此刻就坐在台下,看你的破茧成蝶。


最后我想用杨桐的原话来结束本篇文章“我们不知道豫记新媒体将来的走向,但我们清醒地知道,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在看着我们,我们不敢懈怠,只有前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