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仅凭一个人,撑起9.6分,这档国产深夜节目,太孤独了...

写字的乌鸦 乌鸦电影 2019-10-16


大家好,我是乌鸦。今天这篇推送来晚了,写了5000多字,费了很大劲,阅读大约需要10多分钟...
尽管我想尽办法想把它写得简单易读,但是,考虑到微信公众号这个载体的特殊性,它还是会有些艰涩...
不过,我还是衷心的希望,你能耐着性子读完,倒不是因为什么别的原因,主要因为:写得不差,值得你为它花点时间。


这节目,太可怜了...


深更半夜,有一个人,夹着一本书,在北京街头到处乱走,边走边说...


这个人,相貌平平,口才一般,又不会讲相声,也不会说评书,却凭着一张嘴,对着镜头高谈阔论: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


有时候,说着说着,就傻笑起来...


有时候,说着说着,又像要哭了...


有时候,说着说着,就愤怒了...


有时候,说着说着,好像又释怀了...


据说,他想把这个节目做上1001集,但我看这越来越寒碜的击量,恐怕那只是他的幻觉:《一千零一夜》



2015年,北京,深夜。


街上忽然出现了这样一个人:圆圆的脑袋上,戴着一副圆圆的眼镜,手里拿着一本书,不停的说话...


他是梁文道,视频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唯一的主持人。


他说:这个节目,就是每晚为观众读一本书,读到一千零一夜为止。



他的身影出现在地铁里、马路边、天桥上...


喧闹的街头,寂静的巷尾,旁边有行色匆匆的路人,路口有烤红薯的大爷,地下通道里时不时还能撞到流浪歌手...


但是,这些热闹,都和梁文道无关...


因为,他在读书...



壹 | 江南逢李龟年


只要是中国人,都会背诵这首诗,幼儿园读过,小学教过,初中考过...


但是,我们很少去想,在中国唐诗的璀璨星空中,为什么看似平平无奇的这一首,竟如此特别...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它究竟好在哪里?



歧王,崔九,是谁?


歧王,是唐玄宗的弟弟,是皇亲。


崔九,是皇帝的宠臣,是权贵。


虽是贵族,但歧王和崔九都十分热爱文艺事业,长期资助艺术家,也经常搞些文化沙龙...


参加这些文艺聚会的,有诗人,有画家,当然还有音乐家,而这首诗题目中的这位“李龟年”,正是当时长安人尽皆知的大音乐家...



所谓: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翻译成白话文大概是:曾经在岐王府里经常见面,也曾经多次在崔九家里听到您的演奏...


这前两句,就是简单的叙事,似乎并无惊人之语...



然而,经过安史之乱,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后来又流落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又遇到了李龟年...


此时,当年那个出入权贵府邸的大音乐家,却沦为了街头卖艺的流浪歌手...


梁文道模拟了一下两人见面时的寒暄...


杜甫说:李先生,您还记得我吗?我是小杜啊!当年在长安,歧王府里我们常常碰面,崔九那儿我也听您演奏了几回,您还记得吗?



那接下来,还能聊些什么呢?


按理,这话接下去,似乎就要说:


您怎么沦落到在街头卖艺啊?


哎,这些年,我比你还惨!


...


但是,杜甫却隐掉了这些激烈的情绪,淡淡写道: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时此刻,兵荒马乱,山河破碎,两位故人流落至此,忍不住回忆起当年那个物华天宝的美好时光...


此时,杜甫59岁,此时的杜甫还不知道,他将在这一年死去...


此时,李龟年也已是油尽灯枯,距死不远...


此时,两人都已知道,此次之后,恐怕再无相见之日...


这些年的乱世飘零,这些年吃的苦,遭的罪,遇的风险,受的委屈,杜甫忽然什么都不想提了,他将所有的苦难,全部隐去...


他只是轻轻的说:李先生您看,眼前正是江南的好风景,没想到,在这落花时节又遇到了您...



梁文道说:


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里的“又逢”对上了开头的“寻常”...


岐王宅里寻常见,当年在盛世之下的聚会,我们只当是“寻常”,我们曾经以为那样的好日子是永远不变的,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没想到,一转眼,它竟已不可再得...


没想到,在这落花时节,我们的人生都已经走到尽头的时候,我们又碰面了...



为什么《江南逢李龟年》是伟大的作品?


为什么杜甫被我们中国人尊为诗圣?


因为,这种克制的哀而不伤,这种伤感而不过度宣泄的表达,才符合我们中国人对于文化美学的定义。



贰 | 国史大纲


谈到《国史大纲》这本书,有个朋友对我说:光听名字,老子就不想看!


是啊,《国史大纲》这个名字,太学术,太严肃,太枯燥、太乏味了...


在这个轻浮时代,这本书,显得太古板,太不合时宜了。



有趣的是,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开篇处就已注明:凡读本书者,请具以下诸信念...


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你不具备这些信念,就给老子滚蛋!你丫不配读我的书!


那么,老先生要求我们具备哪些信念呢?


1、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2、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3、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4、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在这段开宗明义的序言中,有一个关键词:温情与敬意。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对待中国历史,应该有一种温情与敬意。


这话,如今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在钱穆先生所处的时代,则另有一番滋味...


要知道,在1937年,很多中国人认为,应该抛弃所有中国传统文化,接受全盘西化...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古代的东西都是封建糟粕,应该全部被打倒...


因此,钱穆先生所说的“要对中国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在那个时代,则被认为是保守主义,是保皇派,是封建王朝的卫道者...



就连梁文道也承认,年轻的时候曾经“看不上钱穆”...


梁文道说:直到现在,我才了解,我年轻的时候太轻蔑了,我深以那时的自己为耻...



要知道,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的时候,正值抗战时期,钱穆和当时的很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会不会亡国。


当时,日军如狼似虎,前线败绩连连,国家一片败亡之气,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会不会战败,中国会不会灭亡...



钱穆先生则认为:此时的中国,虽然败落了,但我中华民族自有一股生生不息的原生力量。


而他就是想用这本《国史大纲》告诉国人:中国不会亡。



叁 | 不畏风雨


1896年,宫泽贤治,出生在日本东北部的寒冷贫困之地:岩手县。


宫泽贤治出生的第七天,岩手县就发生了大地震,没过多久,又发生了海啸...


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这个孩子的一生,多灾多难。


宫泽贤治


不知为何,也许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宫泽贤治的一生,都和天灾紧紧连接在一起...


1933年,宫泽贤治因为急性肺炎离开人世,岩手县又发生了地震...


也就是说,宫泽贤治的出生和离世,都伴随着一场巨大灾难...



2011年,日本爆发著名的311大地震,并引发10米高的海啸,造成超过15000人死亡,2000多人失踪,岩手县又是重灾区...


灾后,有记者造访一所废弃的小学,记者发现,在教室黑板上写着一首诗...


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大地颤动,海啸即将袭来,却有一位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了一首诗,让孩子们铭记于心...


这是一首什么诗?


为什么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老师要让孩子们记住这首诗呢?


是的,这首诗正是:宫泽贤治的《不畏风雨》


插图版《不畏风雨》中译本配图
图:山村浩二


不要输给雨


不要输给风


不要输给冰雪和炙热


保持健康的身体


没有贪念


绝对不要生气


总是沉静的微笑


一日吃四合的糙米,一点味噌和青菜


不管遇到什么事


不要轻易加入己见


好好的看、听、了解


而后谨记在心不要忘记


在原野松林的树荫中


有我栖身的小小茅草屋


东边若有生病的孩童


去照顾他的病


西方若有疲惫的母亲


去帮她扛起稻秆


南方如有快要离世的人


去告诉他:不要害怕


北方如有吵架的人们


去跟他们说:别做这么无聊的事情了


旱灾的时候担心的流下眼泪


夏季却有寒流袭来,不安的来回踱步


大家说我像个傻子


不需要别人称赞


也无须他人为我担忧


这就是


我想成为的人


2011年311大地震后
日本演员「渡边谦」朗读《不畏风雨》
视频截图


这首《不畏风雨》虽然是一首诗,语言却非常浅白,任何人都能看懂...


我们能够提炼出三个关键词:恬淡低欲、宽容善良、人格独立。


它涵盖了宫泽贤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他所认定的“身而为人”的理想标准,也就是他最后说的那句:这就是,我想成为的人。



说起来,宫泽贤治写这首诗的时候,并没有打算发表...


事实上,宫泽贤治生前不过是个默默无闻的文艺青年,当时他困守乡下,卧病在床,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首诗(直到他死后,友人在收拾遗物时发现了这首诗,然后几经辗转,最后才广为流传)...


他写这首诗,不为名,不为利,甚至没想过有人能够看到...


现在,问题来了。


如果,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看到,为什么要去写作呢?


那一定是因为,这首诗并不是写给他人的,更不是心灵鸡汤,宫泽贤治也不是想要成为谁的“人生导师”...


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写给自己的,都是他的真实所想,真实所愿,真心想做的事,真心想成为的人...


用宫泽贤治的话说就是:这就是,我想成为的人。




话又说回来了,既然这首诗不是写给别人的,那它为什么又能打动我们?为什么能成为日本小学生人人背诵的国民诗呢?


那是因为,尽管我们多数人都做不到,但读完这首诗,或许你也会觉得: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这个读书视频节目《一千零一夜》首播于2015年,是梁文道继《开卷八分钟》之后,做的另一档读书节目...


到2019年,《一千零一夜》已做了四季,每季豆瓣得分都在9.5分以上...



这个节目,很有些古怪...


作为一个读书节目,它不在摄影棚里录制,也不在茶室、书店、咖啡馆等雅致空间里朗读...


而是走上街头,在摩托轰鸣中、路人的吵闹中、广场舞的歌声中自说自话...


街上,有散步的大爷、刷手机的快递小哥、窃窃私语的情侣、捡垃圾的老人、天桥摆摊的小贩、刚下班买夜宵的社畜...


有网友评论道:深夜,一个人对着镜头,讲述着与这个时代不匹配的理性和常识,街边的车水马龙太吵了,淹没了他的声音,但却没能遮掩他的智识...




室外录制,总有很多无法预测的情况...


比如,录着录着,有人跑过来问:哎,你们在录什么啊?


比如,录着录着,有人跑过来说:你们的主持人,是不是那个唱歌的罗大佑?


好像确实有种微妙的相似感


比如,录着录着,摄影机没电了...




比如,有小区保安跑过来挡住镜头:这里不允许拍摄!



比如,在瑞士拍摄时,突然跑出来一个很戏精的路人,一把抱住了梁文道...




在节目中,梁文道讲解了很多我们熟悉的书:《了不起的盖茨比》《伊索寓言》《人间词话》《一九八四》《李尔王》《活着》《四世同堂》...


也解读了很多没那么多人读过,至少于我而言有些望而生畏的书:《费马大定理》《般若波罗蜜心经》《神义论》《国史大纲》...


绝大多数,都讲得生动有趣,并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有时候,你会深表同情...


有时候,你又会觉得无法苟同...


比如,对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的作者余华的解读,梁文道认为他的写作最大特点是“残酷”...


作为余华粉丝,我就不能认同...



要我看,余华的最大特点,在于他是以一些小人物为切口,将他们置身于时代洪流和诡异命运之中...


刚开始,你看到的是一个普通人,他的每个选择似乎都是合情合理,但在时代的高速巨变中,却逐渐偏离轨道,最后酝酿出巨大的悲剧和荒谬...


余华在《兄弟》后记中写道:


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


四百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四十年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


连结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当然,在这个时代,读书已经不再是一件时髦的事了,但作为一个曾经爱读书的人,我还是喜欢这个读书的节目,我也喜欢梁文道绝大多数的解读...


比如,谈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他说:


大家只看到老人的失败,但是老人知道自己胜利了,他的凯旋,是专属于他一个人的滋味,那些世俗的人把精神上的凯旋,当成是失败,那是他们的事。



比如,谈到《生存与命运》时,他说:战争,没有邪恶正义之分。它是极端邪恶与善良的人们之间的斗争。


比如,谈到《论友谊》时,他说:无关乎利益的友谊,不是在一起吃喝玩乐,而是互相砥砺,互相提醒,彼此尊敬,这才是真朋友。



据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速朽”时代,万事万物,快速兴起,快速消亡...


而“读书”这种古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历经千年,来到现在,据说,很可能会消失在我们的时代...



就像是《一千零一夜》这个节目,它很可能没有办法更新到第1001集...



果真如此,那也没什么关系...


毕竟,它曾经存在过...


毕竟,它曾经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哀而不伤”...


毕竟,它曾经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对中国历史保持一种“温情与敬意”...


毕竟,它让我们明白了:这就是,我想成为的人。



祝《一千零一夜》好运...


祝每个读书人,都能在苟活之余,在深夜里,点亮一盏读书灯...


后台回复 一千零一夜

获得正版观看链接



为这档清流节目,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