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宋本周礼疏》(全12册)

张丽娟撰序 书目文献 2019-06-16


宋本周礼疏(全十二册)


编著者:(唐)贾公彦等 撰

定价:¥240.00

ISBN:978-7-5013-6683-5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正文页数:2480页

所属分类:影印-哲学宗教




内容简介


《周礼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明递修本,即编刻于南宋绍兴中的八行注疏合刻本之一,是最早将经文、郑注、贾疏有机组合而成的《周礼》注疏版本。此书传世者凡三本,一为商邱宋牧仲旧藏,仅存二十七卷,今归北京大学图书馆。一为故宫博物院旧藏。当年董氏诵芬室曾据上述两本影刻。再有一本即本书,原归朱氏结一庐收藏,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钤有“结弌庐臧书印”“子清真赏”等印记。今据之高清扫描影印,以飨读者。

 


其他亮点


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订,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内页欣赏











序言


《周禮疏》五十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彦疏,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明遞修本,據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

  

《周禮》爲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其撰者與成書年代歷來衆説紛紜。目前多認爲其撰作在戰國時期,而採取西周、春秋時期制度資料,參考現實政治制度,並融入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全書分爲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六官分掌邦治、邦教、邦禮、邦政、邦刑、邦事;每官下設若干職官,皆先敘官名、爵等、員數,再分述各自職掌,構建出一個龐大精密的官制體系。《周禮》對我國古代政治制度影響深遠,古代官制中的吏、户、禮、兵、刑、工六部,即脱胎於《周禮》六官。其中“冬官”一篇在漢代已不存,以記述百工製作工藝的《考工記》補入。

  

《周禮》爲古文經,其發現時間較晚。《漢書·景十三王傳》載河間獻王得“古文先秦舊書”有《周官》,至王莽時劉歆奏置博士,此後治《周禮》者漸衆,著名的有鄭興、鄭衆父子、賈逵、馬融等。東漢鄭玄總諸家之説,爲《周禮》作注,成爲後人研習《周禮》的經典注本。鄭玄字康成,高密(今屬山東)人,從學於馬融。其學問兼取今古,博採衆長,爲漢代集大成的經學家。他曾遍注群經,其中《毛詩箋》《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完整流傳下來。至唐代,賈公彦在前人舊疏基礎上,對《周禮》經文與鄭玄注文又進行全面疏解,成《周禮疏》五十卷。賈公彦爲洺州永年(今屬河北)人,高宗永徽間官太學博士,他曾參與孔穎達主持的《禮記正義》修撰工作,又獨自撰著《周禮疏》《儀禮疏》,此三部義疏皆成爲後世通行《十三經注疏》的組成內容。

  

賈公彦撰作《周禮疏》的體例與其他唐宋義疏相似,並不舉出經、注原文,而是僅出經文、注文起訖若干字,下以“釋曰”起始,對本句經文或注文作疏解,此即後人所謂“單疏本”。南宋以前經注與義疏各爲一書,讀者研讀經注或閲讀義疏,需持經注本與單疏本兩相對照,頗爲不便。南宋紹興時遂有兩浙東路茶鹽司合刻注疏之舉,成爲我國最早的注疏合刻本。當時所刻包括《周易》《尚書》《周禮》三經,此後又續有他經編刻,皆半葉八行,世稱“八行本”。單疏本和八行本後世皆不顯,今單疏本《周禮疏》僅日本京都大學藏有一部殘抄本,八行本《周禮疏》亦僅寥寥數部傳本存世。元明以來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文本,皆源自南宋建陽地區書坊編刻的一套附有音義的注疏合刻本,世稱“十行本”。十行本《周禮注疏》分卷爲四十二卷,已非賈疏五十卷舊次,注疏綴合中多有牽合變亂。又因源出坊刻,文本質量本就不高,歷次翻刻中更多譌誤妄改。即使經衆多學者校勘而成的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本,由於以十行本爲底本,其體例與文字上的先天不足亦難避免。

  

本次影印的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周禮疏》,即編刻於南宋紹興中的八行注疏合刻本之一,是最早將經文、鄭注、賈疏有機組合而成的《周禮》注疏版本。此本卷次、題名皆沿單疏本舊式,其經、注、疏綴合形式大體是“經文—經文之疏—注文—注文之疏”的次序,其中經文大字,下以雙行小字接經文之疏,再以大字“注”標識,接小字注文,注文下空一格接注文之疏。根據李霖的研究,八行本《周禮疏》的這種綴合形式,乃順應賈疏原本體例,以單疏原貌爲基礎,以經注全文替換單疏出文而成。這樣不僅較好地保存了單疏本舊式,其綴合方式也更貼近賈疏原義[1]。

  

關於八行本《周禮疏》的獨特價值,近人张允亮曾指出:

越本注疏之可貴,在一循單疏次第,未加移易,故鮮舛誤。即如此本“天官冢宰”疏後大書“鄭氏注”,即綴釋此三字之疏文。至十行本移“鄭氏注”三字於後,而以此疏聯於上節,讀者幾不知其所指矣。文中如《天官冢宰》“以爲民極”疏“百人無主不散則亂”,自十行本誤爲“一日人無主”,殿本遂改爲“人一日無主”。“九嬪”疏“故云坐而論婦禮無官職”,十行本脱“婦”字,阮氏校刊記遂疑注中“婦”字爲衍文。“女御”疏十行本譌奪尤多,致難索解,賴有此本得以是正。其餘佳處不可勝舉,略著一二以見大凡[2]。


八行本《周禮疏》用以綴合的經注與義疏,其文本源自北宋國子監刻經注本與單疏本,無俗本牽合變亂之弊;又以一地官府之力編校刊刻,不惜成本,其校勘精良、文字優勝,遠非十行本及後世諸本可比。清阮元《周禮注疏校勘記》曾利用“惠校本”,糾正十行本及閩、監、毛本大量譌誤,此“惠校本”主要體現的即八行本異文。但阮元所據僅爲輾轉傳校之本,未能親見原本,故多失校及誤校[3]。今日研讀《周禮》鄭注賈疏,八行本《周禮疏》實具有無可取代的價值。

  

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周禮疏》今存主要有三部傳本,除國圖藏此本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部全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一部殘二十七卷本。其中北大殘二十七卷本印刷時間最早,僅有少量宋代中期補版;臺北“故宮博物院”本印刷時間最晚,經宋、元、明三代遞修。本次影印所據國圖藏本,前人多著録爲“宋元遞修本”,我們通過版刻分析並與北大本、臺北“故宮博物院”本比對,認爲此本主體部分的補版情況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本相當(卷十八、二十一、二十二除外),同樣亦經過宋、元、明三代遞修。其中有明顯的明代補版葉,如卷二首葉、卷三首葉等,皆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本一致,故可稱爲“宋元明遞修本”。國圖本印刷時間或稍早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本,兩本未見明顯文字差異;與北大藏殘二十七卷本相比,則存在相當的版刻與文字差異。北大本更多保存了宋刻原版,文字較優;國圖本有修正北大本譌誤之處,也有誤改及新增譌誤。特别是補版葉及原版葉上下四角的局部補刻處,往往有手民之誤[4]。讀者閲讀中如有疑問,可參考北大藏殘二十七卷本(有民國間董康影印本)、京都大學藏單疏殘抄本(有網絡全文圖像)以及阮元《十三經注疏》本[5],從中探尋賈疏文字之真。

  

此本原爲清怡府藏書,見録於新發現的怡府書目《影堂陳設書目録》[6],卷前“安樂堂藏書記”鈐印可證。朱氏結一廬多得怡府舊藏,此蓋其一。《結一廬書目》稱此本爲“明晉府藏書”,蓋據此本卷十八、二十一、二十二所鈐“晉府書畫之印”“敬德堂圖書記”而言。按此本全三十册,各册首末分鈐朱氏“結一廬藏書印”“子清真賞”印,惟卷十八、二十一、二十二所在的第十六册、十八册、十九册鈐印特殊,除朱氏二印外,另鈐有“君子堂圖書記”“沈彦忠章”“晉府書畫之印”“敬德堂圖書記”等多方藏印。又全書惟此三卷有通篇朱筆點讀,紙張亦與他卷有異。從補版情況看,全書他卷皆經宋元明三代遞修,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本一致;惟此三卷未經明代補版,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本不同(如卷二十二第七葉、十七葉,臺北“故宮博物院”本爲明代補版,此本尚保存宋刻原版)。今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八行本《周禮疏》殘葉一册,亦鈐“君子堂圖書記”“晉府書畫之印”等,通篇朱文點讀[7],與此本卷十八、二十一、二十二特徵吻合。我們推測,此三卷與傅斯年圖書館藏殘葉源出一本,其配補入全書的時間當在結一廬之前,此三卷確可稱爲“宋元遞修本”。


張麗娟

二〇一九年一月


注釋:

[1]李霖:《宋本群經義疏的編校與刊印》,中華書局二〇一九年版,第二五一頁。

[2]張允亮:《故宮善本書志》,《圖書館學季刊》第四卷第三—四期合刊,一九三〇年十二月。

[3]昌彼得:《跋宋浙東茶鹽司本〈周禮注疏〉》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八行本,指出阮刻本譌誤及《校勘記》失校誤校處。《增訂蟫庵群書題識》,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七年版。

[4]關於《周禮疏》原、補版的版刻特點與文字差異,參見筆者《八行本〈周禮疏〉不同印本的文字差異》,載《圖書館雜誌》二〇一七年第八期。

[5]北京大學藏八行本《周禮疏》存卷一至二、十三至十四、二十七至四十七、四十九至五十,共二十七卷;京都大學藏單疏抄本《周禮疏》存卷一至三、七至八、十二至十四、十八至四十,共三十一卷。

[6]參見侯印國《清怡親王府藏書考論——以新發現的〈影堂陳設書目録〉爲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八十期,二〇一四年五月。

[7]《傅斯年圖書館善本書志·經部》,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二〇一三年版,第一〇一頁。




目录



第一册

序一

卷一 

天官冢宰第一一七

卷二 

大宰六一

卷三 

小宰一一九

宰夫一四三

宫正一六〇

宫伯一七一第二册

卷四

膳夫一

庖人一四

内饔二四

外饔二九

亨人三二

甸師三三

獸人三九

人四三

鼈人四五

腊人四七

卷五

天官冢宰下五一

醫師五一

食醫五四

疾醫五八

瘍醫六五

獸醫六九

酒正七〇

酒人八九

漿人九二

凌人九四

籩人一〇〇

卷六

醢人一〇九

醯人一一六

鹽人一一七

幂人一一九

宫人一二一

掌舍一二三

幕人一二六

掌次一二九

大府一三七

玉府一四三

内府一五一

外府一五三

司會一五八

 

第三册

卷七

司書一

職內五

職歲八

職幣一〇

司裘一二

掌皮二五

内宰二七

内小臣四六

閽人四九

寺人五三

內豎五四

卷八

九嬪五九

世婦六三

女御六五

女祝六七

女史六八

典婦功六九

典絲七二

典枲七六

內司服七八

縫人九一

染人九五

追師九八

屨人一〇五

夏采一一五

卷九

地官司徒第二一二一

大司徒一一六二

 

第四册

卷十

大司徒二一

卷十一

小司徒五三

卷十二

鄉師八七

鄉大夫一〇四

州長一一七

黨正一二二

卷十三

族師一三一

閭胥一三七

比長一三九

封人一四二

鼓人一四八

舞師一五七

牧人一五九

牛人一六四

充人一七〇

卷十四

地官司徒下一七五

載師一七五

閭師一九九

縣師二〇五

遺人二〇九

均人二一四

 

第五册

卷十五

師氏一

保氏一一

司諫一六

司救一七

調人二一

媒氏二七

司市三九

卷十六

質人五七

廛人六〇

胥師六二

賈師六三

司虣六五

司稽六五

胥六六

肆長六七

泉府六八

司門七二

司關七四

掌節七九

遂人八六

遂師一〇〇

遂大夫一〇七

縣正一一〇

鄙師一一一

卷十七

酇長一一三

里宰一一四

鄰長一一六

旅師一一七

稍人一二一

委人一二五

土均一二九

草人一三二

稻人一三四

土訓一三七

誦訓一三八

山虞一四〇

林衡一四四

川衡一四五

澤虞一四六

迹人一四八

卝人一四九

角人一五〇

羽人一五一

掌葛一五二

掌染草一五三

掌炭一五三

掌荼一五四

掌蜃一五五

囿人一五六

場人一五八

廩人一五八

舍人一六二

倉人一六七

司禄(闕)一六八

司稼一六八

舂人一六九

人一七〇

第六册

卷十八

春官宗伯第三一

大宗伯一四二

卷十九

大宗伯二五三

卷二十

大宗伯三一〇一

小宗伯一一二〇

卷二十一

小宗伯二一四一

肆師一四七

鬱人一六五

鬯人一七一

雞人一七七

 

第七册

卷二十二

司尊彝一

司几筵一八

天府二九

典瑞一三七

卷二十三

典瑞二五一

典命六〇

司服一七三

卷二十四

司服二九一

典祀九八

守祧九九

世婦一〇四

內宗一〇七

外宗一〇九

冢人一一一

墓大夫一二〇

職喪一二二

卷二十五

春官宗伯下一二七

大司樂一二七

卷二十六

樂師一七三

大胥一八六

小胥一九一

大師一九六

 

第八册

卷二十七

小師一

瞽曚五

眡瞭七

典同九

磐師一五

鍾師一七

笙師二二

鎛師二五

韎師二七

旄人二七

籥師二八

籥章三〇

鞮鞻氏三四

典庸器三五

司干三六

卷二十八

大卜三九

卜師五八

龜人六〇

菙氏六五

占人六六

簭人七〇

占夢七三

眡祲八一

卷二十九

大祝八五

小祝一一八

卷三十

喪祝一二九

甸祝一三九

詛祝一四三

司巫一四五

男巫一四九

女巫一五一

大史一五三

小史一六六

馮相氏一六九

卷三十一

保章氏一七七

內史一八七

外史一九〇

御史一九二

巾車一一九三

卷三十二

巾車二二一一

典路二二四

車僕二二六

司常二三〇

都宗人二四一

家宗人二四三

凡以神仕者二四五

第九册

卷三十三

夏官司馬第四一

大司馬一三五

卷三十四

大司馬二五七

小司馬九一

軍司馬(闕)九二

輿司馬(闕)九二

行司馬(闕)九二

卷三十五

司勳九三

馬質九八

量人一〇二

小子一〇六

羊人一一〇

司爟一一一

掌固一一四

司險一二八

掌疆(闕)一二〇

候人一二〇

環人一二一

挈壺氏一二六

卷三十六

射人一三一

服不氏一四四

射鳥氏一四六

羅氏一四七

掌畜一四九

夏官司馬下一四九

司士一四九

諸子一六三

司右一六八

卷三十七

虎賁氏一七一

旅賁氏一七三

節服氏一七四

方相氏一七六

大僕一七八

小臣一八七

祭僕一八八

御僕一九一

隸僕一九二

弁師一九四

司甲(闕)二〇三

司兵二〇三

司戈盾二〇六

 

第一〇册

卷三十八

司弓矢一

繕人一一

槀人一三

戎右一五

齊右一八

道右一九

大馭二〇

戎僕二三

齊僕二四

道僕二五

田僕二六

馭夫二七

校人二八

趣馬四〇

巫馬四一

牧師四二

廋人四三

圉師四五

圉人四六

卷三十九

職方氏四九

土方氏七三

懷方氏七五

合方氏七六

訓方氏七八

刑方氏七九

山師七九

川師八〇

邍師八一

匡人八一

撢人八二

都司馬八三

卷四十

秋官司寇八七

大司寇一一四

卷四十一

小司寇一三一

士師一四五

鄉士一五五

遂士一六一

縣士一六四

方士一六九

訝士一七二

卷四十二

朝士一七七

司民一八七

司刑一八九

司剌一九二

司約一九五

司盟二〇〇

職金二〇五

司厲二〇八

犬人二一〇

司圜二一二

掌囚二一四

掌戮二一八

司隸二二二

罪隸二二四

蠻隸二二五

閩隸二二五

夷隸二二六

貉隸二二七

 

第一一册

卷四十三

秋官司寇下一

布憲一

禁殺戮三

禁暴氏四

野廬氏五

蜡氏八

雍氏一一

萍氏一二

司寤氏一三

司烜氏一五

條狼氏一九

脩閭氏二二

冥氏二三

庶氏二四

穴氏二五

翨氏二五

柞氏二六

薙氏二八

硩蔟氏二九

翦氏三一

赤犮氏三一

蟈氏三二

壺涿氏三三

庭氏三四

銜枚氏三七

伊耆氏三八

卷四十四

大行人四一

小行人七五

卷四十五

司儀八九

行夫一二〇

環人一二一

象胥一二三

掌客一二五

掌訝一五〇

掌交一五四

掌察(闕)一五六

掌貨賄(闕)一五六

朝大夫一五六

都則(闕)一五八

都士(闕)一五八

家士(闕)一五九

卷四十六

冬官考工記第六一六六

輪人一八六

輿人二一二

第一二册

卷四十七

輈人一

攻金之工二一

築氏二三

冶氏二四

桃氏三〇

鳧氏三三

氏三九

段氏(闕)四五

函人四五

鮑人四八

韗人五一

韋氏(闕)五七

裘氏(闕)五七

畫繢五七

鍾氏六一

筐人(闕)六三

氏六三

卷四十八

冬官考工記下六七

玉人六七

楖人(闕)八四

雕人(闕)八四

磐氏八四

矢人八六

陶人九二

瓬人九三

梓人一〇二

廬人一一一

卷四十九

匠人一一九

卷五十

車人一五九




相关推荐



长按识别二维码

获取《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图书信息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立即8折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