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撤市改区,并入济南!山东省城市17变16
2019年1月9日经过国务院的正式批准,同意莱芜市并入到济南,并成立济南市莱芜区。对于区域的行政调整,主要的变化体现在设立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作为新的行政区域。其二设立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以原有莱芜市的区域化作莱芜区作为新的行政区域。
莱芜是山东省行政区划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地级市。济南、莱芜地域相连,人缘相亲,风俗相近,经济联系紧密,人员往来频繁。尤其是近年来,山东省大力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已初步形成融合发展、一体发展的良好格局。莱芜并入济南意味着,自2000年山东形成17地市格局以来将第一次发生变化,17地市变为16地市。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家王开泳认为,此次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济南市城市空间布局,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有利于更好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示范、辐射作用,构建与京津冀地区多元互补、协调联动、合作共赢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格局。
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济南市,辖10区2县,面积10244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内人口870万,一个强省会即将诞生,济南在与省内经济强市青岛的竞争中将不再毫无还手之力。一个强省会时代到来!
一、省会济南新增莱芜区、钢城区两个区
地级市莱芜撤销后,济南市增加了两个区:莱芜区、钢城区,新增土地2246.33平方公里,增加人口137.58万,整个济南的版图一举超越1万平方公里。
1、济南市莱芜区(原莱芜市莱城区)
莱芜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在这里发生过“长勺之战”,解放战争时期曾在此发动了“莱芜战役”。
2、济南市钢城区(原莱芜市钢城区)
钢城区地处山东省中心,北依济南,西邻泰山,境内有棋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冠世桃花源等风景区等
二、济莱高铁全线开工,莱芜加快融入济南主城区
莱芜市被济南吞并后,济莱高铁将成为济南的“市域铁路”,有利于加快莱芜区、钢城区与济南主城区的融合。
济莱高铁,又称济莱城际铁路,简称济莱高铁,起自济南东站,止于钢城东站。
2017年12月29日,济南至莱芜高速铁路已开工,目前,已全线开工。
济莱高铁全线设置济南东客站、港沟站、章丘南站、雪野站、莱芜北站、钢城东站共6个站点,原莱芜市境内设雪野站、莱芜北站、钢城东站等3个站点。
1、雪野站
雪野站,又称雪野火车站,站址在山东省济南市雪野镇,是济莱高速铁路的中间站,站台规模为2台4线。
2、莱芜北站
莱芜北站是新建济莱高速铁路上的一个中间客运站,位于莱城工业园翟家沟村,站台规模为2台6线(含正线 2 条),预留滨临高速铁路(博莱城际铁路)、青莱高速铁路接入。
莱芜北站,中心里程 DK85+960,北纬 36°16'53",东经 117°41'51"。
3、钢城东站
钢城东站,济莱高速铁路的终点站,站址在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预留南延临沂方案。
延伸阅读:
莱芜并入济南,一场跨越两千年的“久别重逢”
文 | 钟柳体
一、“本是同根生”却走上不同“道路”
其实,济南和莱芜“本是同根生”。
两地在先秦时同属齐国,也同于秦朝建立后不久设立县治,不仅如此,莱芜境内最初的县治——赢县,和济南境内最初的县治——历城县,在秦、汉两代同属于济北郡/济北国,可以说,在追求“大行政区划”的秦汉两代,济南和莱芜原本就是“一家”。
不过随着人口的繁衍,行政区划越分越细,济南和莱芜很快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处于齐鲁大地之中、得地利之便的济南先是在西汉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从济北郡分离,单独设立济南郡,后又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步“升格”,直到1929年首次出现“济南市”的名字,以山东数一数二大都会的身姿傲然屹立于黄河之滨。
而莱芜则命运多舛:先是西汉将赢县分为赢、牟二县,继而又在今天淄博市境内设立了莱芜县。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朝廷在昔日赢县故地设置莱芜县,从此“莱芜”和今天的莱芜市区终于合并为同一个概念。
此后一千三百多年漫漫长途里,莱芜始终是一个县治,“屈尊”于泰安州、泰安府的管辖下,和昔日“小伙伴”、此时已“平步青云”的济南“咫尺天涯”。
二、在过去百年间两度“重逢”
帝制废除后两位阔别两千年的“小兄弟”曾两度短暂重逢。
第一次重逢在民国三年(1914年),山东省设济南道,治所在济南市区,莱芜县则被划归济南道管辖。
但这段“重逢”为时甚短,只有区区11年——民国十四年(1925年)莱芜县被改划给泰安道。
第二次重逢则在1958年,当时出于发展济南市的考量,将时属泰山专区的莱芜县划归济南市管辖,但这次重逢为时更只有短短3年,1960年后,莱芜县再次被划给了泰安专区(后改泰安地区)。
直到1983年莱芜才撤县设市(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则已是1992年了。
这两座源出同时同郡、阔别两千余年的齐鲁古邑,在过去百年间两度“重逢”,这表明几代城市发展专家英雄所见略同——济南的发展需要更大空间,而莱芜的“质变”则需要更大舞台,两地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这是大势所趋。
三、两市合并,终究是瓜熟蒂落了
但济南和莱芜毕竟是阔别已久的“两大家子”,合并需要耗费大量资源,需要缜密的规划和人事安排,也需要适合的时机和“土壤环境”,百年间的两次尝试均浅尝辄止,也是当时历史情势所致。
不过,如今情势已大不相同:改革开放至今已历40年,山东省在全国省区市中GDP总量已名列前茅,不论省会济南市还是“全省最小的地级市”莱芜市,都已今非昔比,鸟枪换炮,并不约而同站在了“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上——
尽管“山东境内是一家”,但省会“老大哥”被“二弟”青岛超越,终究会有不少“甜蜜的苦涩”。
而对“一步慢、步步慢”的“地级市中年轻小兄弟”莱芜市,尽管升格以来锐意进取,不断探索发展道路,却终究被格局所囿,需要找到更广阔的腾挪空间。
承平年代,都市经济发展的不二法门,是“融合”。正是依靠一个“融合”,国外的巴黎、伦敦、多伦多,国内的昆明(1998年与地级市东川合并)、合肥(2011年将地级市巢湖大部并入)才豁然开朗,走入发展的快车道。
或许,一开始莱芜人对身份的转变会有些不适,就像那个段子讲的——
“姑娘,你家是哪里?”/“济南府。”/“你莫不是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不,我是当年大汶河岸的二妮子!”
但在大概率1+1>2的预期下,这又算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