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示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429处,各有来头!
历史建筑保护是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城市风貌的重要内容。6月21日,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网站公示,公示期10天,人民大会堂等429处建筑物位列其中。
西四北二条59号院位于西四北二条西侧,是坐北朝南的一进院落。这里曾居住过清朝皇帝溥仪,也是抗日英烈佟麟阁的旧居。据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落具有典型的北京四合院特征,反映北京内城地区传统民居特色,同时映射出新街口街道的文化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故入选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
第一批历史建筑主要集中在西城、海淀、东城三区。其中核心区273处,体现北京作为千年古都特别是明清及近现代以来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体现古都风貌及共和国发展历史的建筑代表;海淀区146处,主要集中在清华、北大校园内,集中承载近现代以来一大批知识分子求学报国的历史信息;另有10处位于核心区和海淀之外。
从建筑功能上看,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主要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文化教育建筑、医疗建筑、商贸建筑、工业建筑等。其中,既涉及传统四合院,又包含近现代公共建筑、近现代住宅等不同的建筑类型,体现了北京多元的历史文化遗存。
科源社区“特楼”,是位于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北区的宿舍区。这里是上世纪50年代为中科院科研人员建设的三栋住宅楼,因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最好,以安置海外归来的著名学者和国内知名科学家居住,所以被称为“特楼”。先后共有39位两院院士在此居住,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等举世瞩目的科学家都曾是这里的居民。
北京大学燕南园历史建筑群、清华大学照澜院历史建筑群也入选首批历史建筑名单。其中,燕南园当时主要作为燕京大学外籍教师的住宅,按照当时所有中外教师住宅的编号顺序,燕南园的住宅被定为51号到66号,这一编号从燕大到北大,始终没有变更。今天,在某些宅院的门口,还能看到黑底白字的木门牌。曾经居住在这里的学者包括历史学家洪业,数学家江泽涵,物理学家周培源,经济学家马寅初、陈岱孙,哲学家冯友兰、汤用彤等。
来源:综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网站、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