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行山之古道:太行八陉

珠联璧合 行政区 2022-04-01

如今的高速四通八达,但别忘了古道才别有洞天。习惯了驱车四海,也要时常下来走走古道,独辟蹊径(比如穿越太行山)才更能领略祖国的大好山川。

摄影:陈新宇



  上下五千年,也许没有一座大山如太行山这般,和中国的历史发生过如此紧密的联系。太行山的两侧,不是古都,就是交通要道或战略要冲,山间通道众多。中国最古老的字典《尔雅》解释说,“山绝,陉”。太行八陉最初指的也许就是太行山脉中八个断开的山口,陉由南到北分别是: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蒲阴陉、飞狐陉和军都陉。但我们今天讨论太行八陉,很多时候都在意义上做了“陉道”的引申。就是说,陉如果是点,道就是线。太行八陉就是以点带线、由线而发散辐射出的一个道路交通网络。因为山口的存在,就走出了道路。有了道路,就设置出关隘。继而再生发出建筑、城池、名胜等众多古迹来。在历史、经济、军事、宗教和文化等许多层面,太行八陉和巍峨奇峻的太行山一起,已经成为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道漫漫——轵关陉


济源至晋城高速公路上的仙神河大桥


  只要打开山西、河南两省的地形图,轵关陉的重要性就一目了然:轵道通向山西的曲沃、翼城,轵关正是晋南出太行山前往南阳的最后一道关口。这里曾经铁马金戈,对秦国统一中国有着关键的战略意义。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今天河南省新乡到济源的这个三角形平原地带,在春秋、战国时代叫作“南阳”。公元前7世纪,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将晋国的国土从山西扩展到南阳,就是兵出轵道,进而争霸中原的。三家分晋后,南阳分属韩、魏。公元前4世纪,战国七雄的捭阖纵横,使南阳宛如一战前的巴尔干,是各国竞相觊觎的重地。所以苏秦说“秦下轵道则南阳动”。


济渎庙


  几十年后,秦国发动了并吞六国的战争。战势果然就按当年纵横家们的设想步步推进。秦昭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75年),白起率秦军下轵道,破轵关夺轵城,收降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随即切断“太行道”,如在中原腹地上打下了一个楔子,隔绝了韩国国都新郑通往上党(今晋东南地区)的交通,使韩、魏首尾不能相接,兵锋直逼赵国和齐国。上党守冯亭不愿投降,改投赵国,引发了著名的长平大战。随着赵国战败,秦国扫平了其统一进程中的最大障碍。


南北咽喉——太行陉


  太行陉贯通上党和河内(春秋、战国时代的南阳,秦汉时改称河内),以后是洛阳太原间的交通要道。从秦汉直到五代,如果以洛阳为都,太行山就是名副其实的“天下之脊”,太行陉的地位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北魏孝文帝迁洛是从太行陉南下;唐代盛极一时的五台山朝圣,中原地区的僧俗信众也是走太行陉北上的。


碗子城


  太行陉的另一个特色是“行路难”。曹操北越太行山攻打高干,走完太行陉后,写下《苦寒行》:“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因为山道狭窄, 又崎岖蜿蜒, 太行陉还有一个别称“羊肠阪”。今天河南山西两省交界的碗子城附近,保存着一段几里长的古羊肠阪道。坚硬的山石上已被踩出了深深的马蹄窝,道路却依然崎岖不平,窒碍难行。西汉学者刘歆的《遂初赋》中有“驰太行之险峻兮,入天井之高关”的赞叹。因关南有天井泉三口,深不可测,所以取名天井关。如今天井关村就建在关城原址上,蜿蜒的长街就是原来太行陉的陉道。


天井关村


  站在天井关村外的公路边向山下俯瞰,济晋高速公路穿山而过。天井关正好叠压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三条道路的交汇点上,只是古道蜿蜒曲折,完全依山势地形而建;近代公路结合地形,做适当的取齐拉直;而现代高速公路,开山架桥,几乎是一条两点间的直线。从洛阳到晋城,走太行陉古道,跋山涉水需要数天。如今天堑变通途,走高速公路只需一个半小时。站在济晋高速仙神河大桥的观景台上,脚下是深达数百米的冰雪河谷,头上是高耸入云的太行山巅;一桥飞出,横跨晋豫两省。若曹操地下有知,不知会有怎样的吟咏呢?


山水华章——白陉


  在太行八陉中,白陉是个特例。因为历史上,白陉既不是控扼之要,也非出入之冲,而是以绝美的山水华章和独特的人文气质而为人景仰。白陉以白鹿山得名。据《水经注》的描述,白鹿山山峰高峻,山势重重叠叠;山谷深邃,视不见底。山间有飞瀑流泉,悬河从陡峭的山崖上跌落,万马奔腾,声震山谷。白鹿山的南峰北岭,有隐居修道的高人;东岩西谷,散布着寺庙和佛塔。


山高谷深(摄影:任超)


  今日,从河南修武、辉县到林州,美景依旧,到处是奇峰秀谷,仍是太行山脉中最为雄奇秀美的一段。对于仁山智水的古人来说,这里不仅是诗情画意的源泉,也是躲避尘世困扰的桃花源。嵇康是在白陉归隐过的最重要的名士。在白鹿山东南25里外山阳县附近还有嵇康的故居,就在今天河南辉县的鲁庄和山阳村之间。那里是“竹林七贤” 纵情山水,结“自得之游”的又一个重要处所。它位于北魏时,故居的原址上建起了一座纪念竹林七贤的七贤祠。元代末年,七贤祠改为佛教寺院竹林寺。寺边有一处叫竹林泉的山溪。如今,竹林寺虽然早已无迹可寻,但是竹林泉还在茂林修竹间蜿蜒流淌。


张河挂壁公路


  竹林七贤逝去六百多年之后,中原大地又一次地陷入了五代十国的纷乱。一个名叫荆浩的画家也隐居在南太行山这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之中。以后,荆浩居然在此开宗立派,成为中国北方山水画派的一代鼻祖。他一反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惯式,而以水墨为主要的表现手段,开创了大山大壑,全景式构图的山水画风。他在自己撰写的《笔法记》中回忆说:“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他经常登高远望,饱看云海翻滚,乱石穿空的奇妙山色。然后“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可见,是洪谷山的太行山水成就了荆浩大气磅礴,开图千里的山水画风格。


山西平顺虹霓村


  包括洪谷山在内更大的一段南太行,又被称作林虑山。荆浩之后不到一百年,北宋山水画的大家郭熙也被林虑山的美景深深打动。他说过,“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认为林虑山是太行山中最美的一段。两代绘画大师皆出自太行,可见南太行早已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如今,当我们行走在南太行山白陉古道上,也好像正在欣赏一幅立体的山水画长卷。


菩提西来——滏口陉


  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北六十里外,滏阳河蜿蜒东流;神麇山、滏山夹河而峙,形成一道山口,是为滏口。滏口陉就是因滏口而得名的。进入滏口,一路翻山越岭,大约300里即到达古代的壶关(今天山西黎城县的东阳关镇附近)。东汉末年,曹操在滏口击溃袁尚,随即夺取邺城,把它作为自己的“魏都”。五胡乱华,后赵、前燕先后以邺城为都。北魏末年,高欢经营邺城,由此奠定了东魏、北齐两个朝代的基业。可见,滏口自古就是邺城的门户,滏口陉又是晋阳(今山西太原)至邺城的交通要冲。


常乐寺


  北齐的几个皇帝,一方面残酷杀戮,一方面崇佛佞佛。一时之间,菩提西来。短短二十几年间,北齐的皇室和贵族们在邺城和晋阳的周边,以及来往频繁的滏口陉沿途,前后开凿了大大小小几十座石窟寺。北响堂山石窟在滏口以北10公里外的鼓山之中;南响堂山石窟在滏口之内的滏山之下。南、北响堂之外,还有水浴寺、娲皇宫,高欢云洞,晋阳的蒙山,天龙山石窟等等。


北响堂石窟


  只要一走进北响堂的大北洞,立刻就被它那惊人的华丽所震慑。这是一座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巨大石窟。窟内中心柱的正面以及左右两侧都开凿有高大的佛龛,龛楣下装饰着印度式的帷帐。龛中的大佛已被后世重装,两旁站立着的菩萨还是北齐时代的原作。菩萨赤身着裙,膝盖微曲,体态优美,造型朴素无华;虽然头部残失,却充满了残缺之美。石窟左右两壁各凿有六个相连的塔形壁龛。龛顶的覆钵上雕饰对称的莲花火珠,龛楣装饰华带,两侧立柱上雕满了精细的蔓草纹。从形制到装饰,无不体现出浓郁的中亚艺术风格。谁能料想,几个神经质的皇帝,一个荒诞不经的王朝,居然催生出了匪夷所思的伟大艺术!无论是保存至今的历史遗迹,还是新近发掘的考古资料都已证明,北齐的艺术在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就,在很多方面成为了隋唐艺术的先声,即使在北齐灭亡后的很长时间内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秦汉遗迹——井陉


  太行八陉中,井陉得名很早。《吕氏春秋》总结了天下最重要的九座山隘,所谓“天下九塞”,井陉就是其中之一。按顾祖禹的考证,井陉的位置在今天河北省鹿泉市土门关村附近。那里的地势“四面高平,中下如井”,所以被称为井陉。土门关又称井陉关,或者又叫井陉口。如今的土门关村还保存着东、西两座关门。但关门的规模很小,应该不是当年的关隘了。井陉道连接着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有着十分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战役都发生于此,其中当以“ 背水一战”最为闻名。至今土门关以西十几里外的白王庄附近,还保存着一段一里多长的古陉道。古道穿越一个叫白石岭的地方,道路狭窄,古老的青石路面上被压出了两道深深的车辙印。当地人称之为“秦皇古道”。因为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东巡病死在沙丘,运尸体的车就是走井陉道由河北运往山西的。


娘子关


  如果在八陉中做一个比较,南三陉都风光在宋代以前,只是随着洛阳的衰落、邺城的消亡,它们的重要性在后世渐渐减弱。而因为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东移,北三陉的重要性在宋代以后越发显现。只有井陉,自先秦直到近代,一直受到重视,是维系着华北安全的战略重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中,著名的娘子关大战就发生在离井陉古道不远的娘子关。


滹沱河(摄影:任超)


  距井陉不远的滹沱河今天仍是华北地区不多见的一条水量丰沛的河流。可想在古代,水流应该更大,当年的滹沱河道比陆路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正因控制了井陉和滹沱河,才得以在七国争雄的夹缝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雄关固堡——北三陉


  太行山的北部自古就是中原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分界。燕云十六州就分布在北太行山的两侧,失去对其控制权,就失去了太行山的天然屏障,中原地区门户洞开。北宋的灭亡就是其最为直接的历史后果。太行八陉中的北三陉就在燕云十六州的范围内,是连接中原和塞外草原的交通要道。


飞狐陉,今天的高速公路仍取道于此


  北三陉中位置最北的是军都陉,陉道是太行八陉中最短的。从南口经过居庸关到北口,只短短四十多里,地形却极为险峻。在现代地理学上,军都陉又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的地理分界线。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皇帝高洋为防守来自北方的入侵,从幽州的下口起,向西筑长城九百里,或许就是居庸关一带长城的肇始。今天大名鼎鼎的八达岭长城,实际上是防卫军都陉北口的一段工事。出了八达岭“北门锁钥”的关门,军都陉连通着去往塞外各地的道路。


居庸关云台浮雕


  飞狐陉得名于古飞狐关。飞狐道屡见录于史籍中。严耕望先生更是把附近地区的古道一概归纳为“太行飞狐诸陉道”。飞狐道由蒙古草原进入中原,大概从今天河北省蔚县北口,穿过四十里峪,翻越黑石岭,到达涞源城。其中四十里峪的山形最为险要。明代的杨嗣昌形容它“山则如两翼分张,皆北向,而色紫黯如古铁,形竖削如指掌”。今天在黑石岭上,还有明代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所建的黑石岭堡的遗迹。那里也许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飞狐关的旧址。


觉山寺西南的凤凰台山砖塔


  蒲阴陉自然应该得名于蒲阴城,其故址在今天河北满城的南面。南北朝时,鲜卑民族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定都在塞外的平城。北魏王朝就是通过北三陉来控制华北平原,得到物资的供应的。古滱水河谷,今天的唐河畔觉山脚下的觉山寺内,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文成帝南巡御射的纪功碑。因为没有太行山的屏障,女真人的铁骑轻易地就深入华北平原,北宋难以招架。历史在一百多年后重演,已经汉化并盘据在中原华北的金朝又被从北方草原来的蒙古人消灭。蒙古久攻军都陉的居庸关不下,便绕道飞狐陉,然后突破紫荆关,一举占领了金中都。到了明朝,因定都北京,北三陉更加重要。朝廷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沿着太行山修建内、外长城、关隘和堡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居庸关、紫荆关环绕和倒马关。这三大雄关并称为长城内三关。在长城和内三关周边,明代还修建了大大小小几百甚至上千座城、关、堡等军事设施,很多至今仍矗立在太行山的长城内外。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