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段关于宝鸡的神秘历史

行政区 2022-04-02

宝鸡,古称"陈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在大唐中期,这里出现一个"石鸡啼鸣"的祥瑞,皇上一高兴,就把陈仓这个地名改成了宝鸡。

在地理位置上,宝鸡位于关中平原的西端,地处陕西、甘肃、四川等省的结合部,是西北地区连接中原、西南重要的交通要塞。但直到陇海铁路通达以前,宝鸡只是一个僻处关中的内陆小县城。


陇海铁路修至宝鸡后,宝鸡逐渐成为西北工商业的荟萃之地,发展为关中西部的一个重要都市。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伴随东部工商企业沿陇海线的大量内迁,宝鸡更是加速发展,逐渐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交通枢纽和工业重镇,是近代中国铁路交通枢纽型城市崛起的典型代表之一。

1941年宝鸡街道两旁,有很多汽车停靠

首先,陇海铁路在陕西的修建,奠定了宝鸡在关中乃至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初建成的陇海铁路宝鸡车站有站线4条,货物线2条。1937年3月1日正式运营,每天从宝鸡开往西安的客、货运列车各一对。
至抗战中期,宝鸡站每日开行客车2对,客货混合列车1对。1945年12月宝鸡至天水支线开通后,客货运量进一步增长。至1949年,宝鸡车站每天到发客、货列车各2对,客车每列挂9节车厢,货车每列挂20辆左右。
据统计,1935年陇海铁路年旅客发送量为189.5万人次,次年宝鸡站投入运营后,陇海铁路全线旅客发送量激增至278.6万人次,极大便利了关中的人员与物资交流。


依托陇海铁路大规模的转输能力,宝鸡迅速成为关中西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地。20世纪30年代,西路商货咸集宝鸡,再集中东运;东路商货则先在宝鸡落地,再发往川、甘、新等地。由此也打破了传统以凤翔为关中西部货运集散地的格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宝鸡作为陇海铁路的西端终点,更成为东通中原与华北战场,南与川滇后方相连,西北与甘宁青相接的物资周转枢纽。


其次,陇海铁路西线的通车与运营,也促进了宝鸡城市工商业的繁荣。陇海铁路西线通车前,宝鸡城内仅有零星作坊,生产方式仍以传统的手工制作为主。1936年陇海铁路通至宝鸡后,洛阳机车修理厂随即迁至宝鸡城东关铁路南,改建为宝鸡机车修理厂,成为近代宝鸡机器工业之始。
1937年后,宝鸡因有铁路交通之便,成为东部厂矿企业内迁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如汉口的申新第四纺织厂、福新第五面粉厂就迁至宝鸡火车站北。时人对此也寄予厚望:"宝鸡自陇海铁路通车及汉口申新纱厂移往后,一般人颇以为本省(陕西)将来工业区预期。宝人亦颇以未来江苏无锡自负。"


此后,汉阳的红顺机器厂,河南漯河的大新面粉厂,许昌的裕华烟厂,陕西华县的泰昌火柴厂,西安的润记汽车修理部相继迁往宝鸡十里铺等地。西安军需局、华业铁厂等也陆续在十里铺建厂,宝鸡十里铺逐渐发展为各类厂矿汇集的新兴工业区。
据统计,至1949年,宝鸡有各类厂矿500余家,涉及机械、纺织、烟草、发电、造纸等9个门类,工业总产值3114万元。年产卷烟200箱,棉纱2614吨,发电836万度,机制纸432吨,原煤1078吨、起重设备309吨等,宝鸡作为关中新兴工业城市的地位由此确立。


民国时期宝鸡陇海饭店门外,小贩商店林立,显得十分热闹。
在商业领域,自陇海铁路西线贯通以后,宝鸡城市商业迅速发展。当时的《大公报》就指出,"宝鸡在陇海铁路未到达前,仅一普通县城,至为僻陋,城内不过有资本微薄之商号百余家"。1944年即猛增到1030户,1946年更是增至1350户。此时的宝鸡不仅商贾云集,还成为关中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
铁路通车前,宝鸡仅有陕西省银行设立的办事处,从事地方金融业务。至1941年,宝鸡城内已有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等6家银行。到1948年,宝鸡新设立的银行与私营钱庄更是达17家之多,逐步形成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中心的区域金融体系。


最后,陇海铁路伸入关中平原,还推动了宝鸡城市人口的增长,也促使城区范围进一步扩展。陇海铁路通车前,宝鸡城只是关中地区的一个小县,城内人口只有六七千人,且工商业者仅占其中一小部分。陇海铁路西线通车后,宝鸡站日吞吐旅客达2300人,伴随人流的集聚输转,宝鸡城市人口开始急速增长。特别是卢沟桥事变之后,东部逃难者乘坐火车蜂拥而至。

作为陇海铁路的终点,宝鸡也吸引了东部地区的党政机关、工厂企业、高等学校的迁入。因此,人口的迁移增长成为这一时期宝鸡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据1946年的统计,当年宝鸡城区共有91872人,其中本地人口46344人,外籍和流动人口45528人,绝大多数是因抗战迁入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及其眷属。与此同时,陇海铁路在促进宝鸡城市经济繁荣与人口增长的过程中,也促使宝鸡城区范围的外向型发展。


陇海铁路通车前,宝鸡城市范围仅有近三里长,城区范围仅限于城墙之内,未形成有街市的城郭。铁路通达后,宝鸡城东门外火车站新市区开始形成。至1941年,为适应城市发展的影响,还拆除了东城门和部分城墙,拓宽了城内大马路,东城内外商户林立,商店云集,成为宝鸡最繁华的闹市区。1942年宝平公路竣工后,大批商号和行栈在火车站以北涌现,与城东的商业区连成一片,城区面积较原来扩展数倍。

当年宝鸡城东门,一辆人力车夫正经过

此外,抗日战争爆发后,伴随申新、大新等工业企业相继迁至宝鸡旧城以东的十里铺,很快在这一区域内形成一个宝鸡新城区。


至1949年,宝鸡城区范围扩展至6.7平方千米,城区街道总长7.44千米,并铺设路灯、排水等公用设施。1941年,著名作家冰心先生途经宝鸡,十分感慨宝鸡城市的变化。在《西北三日》一文中,她这样写道:"在抗战以前,这里是个不大出名的小县,而今却成了西北工业的中心。"


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因为陇海铁路伸入关中平原,宝鸡从一个僻处关中的小县城,快速发展为西北地区的新兴工业城市。时人姚维熙在《宝鸡社会概述》一文中这样写道:
自陇海铁道西展以来,本县轮樯辐辏,市廛栉比,全国工商学各界来此经营者如过江之鲫。于是地方藉交通以繁荣,交通赖地方更重要。……宝鸡骤跻而为后方之重镇,故不惟为战时物品输送出纳之汇点,亦为我陪都所在与大西北整个联系之枢纽。


换言之,利用陇海铁路修筑所带来的交通区位优势,不仅方便了战时人员的往来和物资的集散,还为宝鸡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正是陇海铁路的通车,宝鸡迎来了近代工业发展的黄金期,宝鸡的城市职能也得到加强,并带动了关中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历史经验看,铁路交通自诞生以来,无论是社会生产的增长、工商业的繁荣,还是城市的兴衰,莫不与铁路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1919年,德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韦伯就明确指出:"铁路是历史上最富革命性的工具"。无独有偶,孙中山先生也曾指出:"交通是实业之母,铁道又是交通之母"。铁路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式交通工具,不仅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还推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的演进。


陇海铁路原名秦豫海铁路,是以清末光绪年间开始修建的汴洛铁路为基础,不断扩展,逐渐延伸而成的。其间受经济成本、技术条件与社会政治局势的限制,一直修修停停,断断续续,艰难维持。
直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陇海铁路只修到河南灵宝。此后,在国内知识界"开发西北"浪潮的影响下,陇海铁路的西延问题逐渐成为国内舆论的焦点,如著名学者马宵石就认为,要开发西北,首先要在"最短期间完成陇海路线"。
陇海铁路西线通车典礼
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宣传下,陇海铁路的西延建设很快提上国民政府的议事日程。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正式发文,决定继续扩建陇海铁路。从1930年底破土动工,经过八年的艰苦建设,至1937年3月,陇海铁路由河南灵宝一路向西延伸至陕西宝鸡。陇海铁路西延工程全线贯通,堪称抗战爆发前西北交通建设的最大成就。

在近代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史上,陇海铁路在陕西境内的兴建,无疑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不仅改变了陕西的交通运输格局,方便了人员的往来和物资的集散,还有力推动了铁路沿线城镇的发展,加速陕西社会经济的外向化与近代化。其中,宝鸡城在抗战时期的崛起,就是陇海线伸入关中平原,从而提升城市区位优势的显著一例。


注: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本文部分图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