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迁徙:地球上最伟大的生命旅程

行政区 2022-04-0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地图会说话 Author 地图君

由于技术条件有限,请阅读者自配赵忠祥口音。

东非热带稀树草原被认为是人类的发源地,但它最负盛名的却是当地的野生动物。

每年的七到九月,草原便上演着各种动物迁徙的画面。

▲东非稀树草原

从规模和场面来说,没有哪个能与塞伦盖蒂大草原食草动物的迁徙相比。

无数食草动物会轰鸣着穿越炙热的塞伦盖蒂大草原,身后扬起阵阵沙尘,去寻找更新鲜的草场。

▲角马

每年有超过200万头动物沿着迁徙路线进行迁徙,总行程超过1600公里

其中以角马(150万-180万)、汤氏瞪羚(35万-45万)和普通斑马(20万-25万)的数量为最。

▲迁徙的角马会结成超大群,

排成一列纵队以“之”字形逶迤前行,

穿越塞伦盖蒂大草原,

它们会朝着地平线的方向行进。


在这漫长的迁徙之路上,三种动物以一种被称为“采食演替”的和谐采食顺序得以完美共存。

斑马采食最高最硬最干的茎秆,把更软、更有营养的叶子和茎留给后面的角马。斑马和角马成堆的粪便又促进了汤氏瞪羚喜食的嫩芽的生长。

▲斑马-角马-汤氏瞪羚的采食交替。

斑马采食干纤维含量高的高草;

角马偏好低矮的草种;

而汤氏瞪羚是其中最挑食的,

它们更喜欢糖分含量高且多汁的嫩芽。


▲ 角马迁徙路线示意图


不过这温馨的场面还只是迁徙途中的序曲,最惊心动魄的场面随着马拉河进入汛期而到来,动物们不得不在少数几个渡口集结成群,那里潜伏的鳄鱼汹涌的激流都对食草动物们产生了致命的威胁。

据统计,每年会有多达20万头角马会丧命于此。但事实上,角马群因惊慌失措冲撞而死的数量远比鳄鱼捕食的要多的多。

▲马拉河上的“天堂之渡”

(成功渡河就等于到达了水草丰厚的天堂)



迁徙作为自然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之一,非洲草原的食草动物们以其气势恢宏的场面博得了众多看客的眼球。

殊不知,从巨大的鲸鱼到微小的浮游动物,地球上的许多生物也从未停止过迁徙的步伐。

可是,

 

动物为什么要迁徙?

人类在石器时代就开始注意到动物迁徙,从那时起,动物迁徙就引起了人类的好奇、惊异,甚至是宗教般的热忱。

每个社会发展阶段都产生了相应的故事来解释这一神秘的自然现象,而仪式和节日也被发展起来用以纪念这些迁徙动物无休止的来回。

▲位于非洲纳米比亚的岩画,

为人类提供了迁徙物种存在的历史线索


到了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意识到了许多鸟类都有迁徙行为,有些夏候鸟(如燕和莺类)会突然消失,他认为这些物种神奇地变换成了冬季出现的不同物种。

他的变换理论在欧洲一直盛行至中世纪

直到有一天,一位瑞典鞋匠突发奇想,给自家屋檐下筑巢的燕子腿上绑了一个小条:上面写着:燕子,你是那样忠诚。请告诉我,你在何处过冬?


第二年春天,燕子果然又飞回了鞋匠家,腿上绑了不同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它在希腊雅典,安托万家过冬,你为何刨根问底打听此事?由此,燕子迁徙的谜题才被解开。


18世纪以后,随着生态学这门学科的诞生,物种分类系统的发明,博物学家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探险,发现和命名了数以千计的物种,也慢慢地增进了我们对动物迁徙模式的了解。

进入20世纪后,我们对动物迁徙的了解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发现迁徙对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它使得动物个体能够逐渐进化,在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在一个地区长期生存的情况下,通过在两个或多个地区生活而生存下来。

这些具体的原因会包括:

1. 季节更替

2. 潮汐变化

3. 食物缺乏或极端天气变化

4. 寻找水源或必需的矿物质

5. 寻找配偶

6. 在安全的地点产仔、产卵或育幼

7. 躲避捕食者或寄生类昆虫等

8. 多种因素共同驱使的结果


从远古时候起,

每逢春秋两季,

在欧洲上空都能见到灰鹤优美的身影。

在《伊利亚特》中,

荷马称灰鹤的召唤声就如同

逐渐靠近的敌人方阵的声响一样洪亮。


时至今日,科学家已经可以通过各种科技设备和手段,系统的研究动物迁徙,甚至可以获得实时、详细且多种形式的动物迁徙地图

利用卫星追踪技术绘制出的鸟类迁徙路线图


许多人类曾经认为的神秘旅程,都被记录下来,看着地图上色彩鲜艳的线条,让我们不得不惊叹,生命的意义高过一切,一切辛劳,都是为了活着。


白鲸利用北极浮冰的裂缝,

沿着数百公里长的传统路线迁徙


每时每刻,地球上都有数目繁多的动物在陆地、水域和空中进行着或长或短的迁徙之旅。无疑,他们的旅程惊险又让人着迷。


 

无所不在的迁徙

陆上驯鹿、欧旅鼠、圣诞岛红蟹


驯鹿

 孩子们,醒醒吧!

圣诞老人的驯鹿可去不了你家


驯鹿活动范围及迁徙路线示意图


驯鹿被圣诞老人选中是有道理的,它们是鹿科动物中的迁徙冠军,也是陆生哺乳动物中一年里迁徙路程最远的物种。

不过即便如此,这些持续的漫游者们也只是会在6-7月自由穿越北半球上一些最大的荒原,从夏季栖息的苔原带迁往冬季越冬的北部森林(少部分驯养的群落会分布在更偏南的地方),甚至不会到达赤道

如果圣诞老人真的存在,那南半球的小朋友每年的圣诞节都会在失望中度过。

不过也许会有个例外!海贼王里的乔巴也是一只驯鹿,它看起来哪里都能去的样子。


已知的数据中,一些驯鹿每年可迁徙6000公里

途中,驯鹿能通过视觉地标电磁场太阳来确定迁徙路线,保证每年夏季返回苔原中的同一块繁殖地。

一群阿拉斯加的驯鹿穿过松软的苔原,

往北迁至采食地,

并在那里为即将到来的冬季积攒脂肪。


驯鹿不仅跑的远,还跑的快,刚出生的幼鹿在只有1天大时,跑步的速度就可以赛过奥运会短跑选手。



 欧旅鼠


 我的生活是:

生孩子、坐月子、生孩子、坐月子、

生孩子、坐月子......卒


▲欧旅鼠种群大爆发路线示意图


数量占优的雌性欧旅鼠具有超常的繁殖潜力

在春夏季食物丰富时,每只雌性个体单次最多能产下12只幼崽,怀孕周期只有16至20天,两次怀孕的间隔在一个月左右。它们的雌性后代在2~3周大时,就开始参与繁殖。

因此,一旦条件允许,旅鼠的种群数量会激增,有时秋季的数量可以达到春季数量的200倍。


一定也会有读者跟我一样,

对下面这篇课文摘抄非常感兴趣


"一对旅鼠从3月份开始生育,

假使它们一年中生了7窝,

每窝12只,一共84只,

这是它们的第二代,也就是儿子和女儿。

再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则为6对。

20天后,第一胎的6对开始生育,

每胎12只。

一下子就可生出72只,

一共可以生6胎,则为432只。

40天后,第二胎的6对也投入了生育大军,

它们一共可以生5胎,

若每胎12只,则为360只。

以此类推,那么,

它们的孙子和孙女能有多少呢?

一共可以有1512只。这是第三代。

不要忘了,40天以后,

第三代的第一胎共36对也开始繁殖了,

它们的第一胎就可以生432只,

一共可生5胎,为2160只。

还有第三代的第二胎到第七胎呢,

所以第四代一生可以生出6480只。

照这样推算下去,

第五代为25920只,

第六代为93312只,

第七代为279936只,

第八代,

也就是这一年的最后一批为559872只。

你看看,从3月份的2只,

到8月底9月初

就会变成1647086只的庞大队伍!

就是由于气候、疾病和天敌的消耗等原因

中途死掉一半,

也还有82万只!

天哪,这简直像是一个天文数字!"

他把推算的结果摆在我的面前,

用手指着那些数字说。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

《旅鼠之谜》位梦华



而欧旅鼠的种群规模不可能无节制地以这种速度增长,因此每3~5年,旅鼠由于饥饿和空间的限制,数量会突然下降。

这种循环会不断重复,并每隔30~35年会有个种群数量的高峰,这时逐渐形成的过度拥挤会驱使旅鼠做大规模的迁徙。


当旅鼠的数量激增时,

捕食者的好日子也到了,

如图中的这只北极狐的捕猎将变得非常容易,

捕食者的家庭规模也会由于食物的突然增加而扩大。


迁徙的旅鼠群不朝特定的方向移动,它们受极度饥饿的驱使,会随机向外扩散,穿越村庄、田地,疯狂的寻找食物。

而在一些特定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旅鼠被迫聚集在狭窄的地域中,由于紧张而变得富有攻击性,并且不再惧怕人类,甚至有时这些动物会跳下悬崖试图游向大海


▲欧旅鼠自杀


早期动物学家认为旅鼠游向海洋是为了寻找古老的家园,就像啮齿类动物寻找亚特兰蒂斯一样。

但是比较令人信服的解释是:旅鼠在食物被吃光后因为食用有毒食物产生疯狂举动


圣诞岛红蟹


图片来自网络

 我能横行、也爱霸道,

因为:我红啊!


圣诞岛位于印度尼西亚以南,是印度洋上的一个绿色斑点。

当岛上雨季的第一场雨降下时,无数的红色螃蟹会从热带雨林中蜂拥而出,奔向海洋去产卵,这就是一年一度的圣诞岛红蟹大迁徙。


▲圣诞岛位置示意图

圣诞岛红蟹属于陆栖蟹,没有在淡水中繁殖的能力,所以每年的印度洋季风便成了它们奔赴海洋的信号,在三个月球运行周期内完成迁徙的过程。

这些平时的宅男宅女们要跨越最长4公里的距离到达海岸,而就是这短短的四公里,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超过百万个体死于非命。

▲红蟹们在迁徙途中会遭遇各种生死考验


那些能够成功到达目的地的圣诞岛红蟹主要分两拨到达。

第一拨雄蟹到达之后会浸泡在海水中补充身体所需的矿物盐分和旅行过程中丧失的水分,然后再寻找距离内陆较近的平坦海岸挖洞,相互争斗来占领最佳的领地。

第二拨几乎都是雌蟹的群体蜂拥而至时,它们会在洞穴中或洞穴附近与雄蟹交配,交配后雄蟹会返回森林,而雌蟹则留在洞穴中哺育受精卵。

▲成功到达目的地的圣诞岛红蟹


雌蟹会在洞中继续停留两周,等待受精卵全部成熟,然后在夜色中爬出来,在下弦月的高潮时将卵抛向海中。

成群的雌蟹会在较低的环绕岛屿的悬崖顶端聚集,它们震动身体,轻轻拍打卵的边缘,这些卵在落水时会破裂,数以亿计的在显微镜下才可见的蟹类幼虫会把整个海面染成血红色,之后雌蟹会返回森林采食和恢复。

接下来的四周,幼蟹需要足够好的运气躲过闻风而来的捕食者,并最终发育为成体返回雨林。


▲圣诞岛红蟹迁徙示意图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政府和居民非常关照这些横冲直撞的小家伙们,甚至为它们专门修建了迁徙公路,更是在迁徙季节视情况封闭公路或者铁路,尽量降低人类活动在迁徙过程中产生的威胁。



水下座头鲸、红大麻哈鱼、南极磷虾


 座头鲸


▲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

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


座头鲸是已知哺乳动物中迁徙距离最长的物种,它们从热带海域迁徙到食物丰富的极地海域,然后再返回热带海域

▲座头鲸迁徙路线示意图


对座头鲸来说,吃饱肚子比一切都重要,即使是极地的冰冷海域也值得一去。

在北极,营养丰富的上升流促使微小植物大爆发,从而支撑起了一个多产的生态系统,包括浮游动物、鱼类、乌贼和大型捕食者。在那里座头鲸们可以享受盛宴。

在这里,可以看到座头鲸进化出的鲸类中特有的合作捕食方式——泡沫网捕食法:3~4只座头鲸合作,把鱼群或磷虾群赶成一个密集的群,再呼出泡沫包围这些惊慌的鱼群,阻住它们逃跑的路线。

▲座头鲸泡沫网捕食法


不过幸福时刻总是短暂的,当海水温度下降时,浮游动物都会到海底休眠。

座头鲸在填饱肚皮后,每条会增加约10吨的鲸脂。酒足饭饱的鲸鱼们会沿直线迁徙至温暖的低纬度海域交配和产仔。

从地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南北半球都有座头鲸的分布,它们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到达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可是极少相遇,因此虽是同一个物种,基因型却有很大的差别。



红大麻(马)哈鱼

▲ 只有强者才配拥有后代


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红大麻哈鱼溯流而上,把整条河染成血红色,产卵后就死去

过去,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红大麻哈鱼大迁徙会阻塞整条河道,使河岸决堤,这些地区的居民每年都要庆祝它们的回归。

▲红大麻哈鱼的迁徙路线示意图


红大麻哈鱼出生于淡水生活于海洋

当它们在四岁龄时会洄游到出生地完成繁衍的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陷入一场与水流的无休止斗争中,这中间还要穿越湍流和瀑布,从奔涌的水流中不顾一切地挣扎而上。在此期间它们并不进食,而是消耗储存在身体中的厚脂肪层。

它们的迁徙充分体现了“适者生存”的法则——只有最强壮的个体才能到达上游,并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洄游旅途艰难险恶


红大麻哈鱼通过记忆和敏锐的嗅觉而获得令人惊讶的返回出生地的能力。

在艰难的迁徙过程中,生殖激素会促使雄红大麻哈鱼的形状变得很奇怪:它们的下颌会变成钩状,称为“倒刺”;平滑的背部会隆起;雌雄鱼也都会改变颜色。它们的头部变绿,银色的背部会变成深红色。


当红大麻哈鱼最后抵达产卵地时,这里富含氧气的水粗糙不平的砂砾水底能保证它们的卵在整个冬天的发育。

所有雌红大麻哈鱼在产卵后的数周内都会筋疲力尽而死,届时浅水区会布满红大麻哈鱼的尸体。这些渐渐腐烂的尸体会成为熊、白头海雕和狼的食物,并将重要的养分返还至淡水食物链中。

不幸的是,由于红大麻哈鱼的迁徙总是遵循一个固定的模式,人类对河流的改造增大了洄游的危险系数,甚至有些区域的红大麻哈鱼已经灭绝


南极磷虾

▲ 别人迁徙都是为了吃,我迁徙是为了不被吃


南极磷虾群是有记录的世界上最大的动物集群,当它们以极大的数量游过南大洋时会将海面染成红色

这些数量众多的类虾甲壳动物会随着每年海冰的融化和冻结而运动,同时也作为食物,养育着从企鹅到鲸类的众多动物。

▲ 南极磷虾迁徙示意图

磷虾的寿命在5年左右,每年冬季在冰盖下迁徙。成年磷虾冬季在极地的6个月内,几乎不采集任何食物,而是靠前一个夏季积攒的脂肪越冬,它们会缩小体型、减慢代谢速率、外表会退回幼体时的模样,甚至吃掉自身的外壳来维持生存。


夏季来临,浮冰融化,南极磷虾喜食的硅藻突然大爆发,此时南极磷虾群的规模达到顶峰,它们经常绵延数公里

为了安全起见,南极磷虾每12个小时就沉入更深的海水中,躲过多数捕食者的攻击,12个小时后再浮到海洋上层。这种日迁徙每天都在重复,直到冬季海面结冰,南极磷虾群被迫扩散时为止。

南极磷虾作为南极地区最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是南极食物链的基础,无数只磷虾被所有更高级的生物所采食。

不幸的是,由于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无休止的捕捞,它们的种群数量已被证实下降了80%,长此以往,必将给南极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空中北极燕鸥、沙漠蝗虫、家燕

北极燕鸥


▲ 如果你们早就认识我,

就不会再有夸父逐日的故事了


北极燕鸥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南极浮冰边缘间进行惊人的环球航行,消耗巨大的能量。

它们当中的某些个体会在一年内既经历北极的夏季又经历南极的夏季,比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都要经历更多的白昼。

▲北极燕鸥的迁徙路线


出于对太阳的热爱,北极燕鸥竭尽全力迁徙更远的距离,一些个体每年的迁徙距离可达5万公里,终其一生也许总里程会接近百万公里

它们的繁殖地在夏季平均每天接受18到24小时的光照。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它们能够配对,建立和维护活动区域,抚养后代,再一起返回海洋生活。


因为北极燕鸥的全球性迁徙特性,

它们也是唯一一种在地球上7个大陆都固定出现的鸟类。


 沙漠蝗虫

▲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我对食物的向往


沙漠蝗虫种群会不时爆发

这些昆虫会变成贪婪的迁徙型,并往周围地区大规模入侵。

蝗群会快速达到灾难的规模,它们飞过之后的所有地方就只剩下了光秃秃的茎梗。

▲沙漠蝗虫的迁徙



一个非洲沙漠蝗虫群的生物量(体重)大得惊人。

其中最大的蝗虫群包括500亿只个体,覆盖面积达1 000平方千米,需要6个小时才能完全飞过你的头顶。这种大小的蝗虫群一天可吞食足供500个人吃一年的庄稼。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巨大的昆虫群通常在数天内就不知从何处冒出来。

想要预测沙漠蝗虫种群何时爆发异常困难。

▲一位农民在竭力保护自己的农田不被蝗虫毁坏,

但一切都是徒劳的。


尽管被命名为沙漠蝗虫,但它们对栖息地却毫不挑剔。

它们能在任何开阔或半开阔的地域生存,平时不甚引起注意的物种一旦遇上连续降雨就会变成灾难。

不断的繁殖和变异使得蝗虫数量呈指数上涨,不久以后,它们就以密集的大群出发,借助风力完成极远距离的迁徙,它们远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寻找新的领地产卵

▲被蝗虫侵害的土地


最严重的沙漠蝗灾能够入侵非洲和亚洲约3 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20%的地球陆地面积,所过之处有如世界末日的情景。而通常能够令其消亡的方式是:食物缺乏、被捕食、疾病或恶劣的天气。


家燕


▲ 还叫我家燕?

我们年年都能出国游,你呢?


作为北半球最受人喜爱的迁徙鸟类之一,家燕通常和春季的到来相关,也一直被认为是好天气的预兆。

▲家燕的迁徙路线示意图


家燕的到来确实可以看作是非常可信的春季的预兆,而且繁殖地非常固定,它们会年复一年返回同一片繁殖地。

它们在北半球除了北极地区以外的广阔地域繁殖,南半球在澳大利亚和北非的干旱地区以外的地方越冬。

和多数小型食虫类鸣禽不同的是,家燕主要在白天迁徙,因此可以在飞行时捕捉食物(这一规律的最大例外是,它们在大型沙漠,如撒哈拉沙漠上空连续飞行时,则会选择在凉爽的夜间捕食)。

家燕每天清晨出发,傍晚时聚集成数百只的大群,栖息在水中浓密的芦苇叶上躲避陆地上的捕食者。一些家燕,尤其是未成年的个体通常在特定的栖息地待几周,然后再继续前行,这意味着家燕的南北迁徙与其他长距离的迁徙者相比相当缓慢

以上,

几个例子就可以证明动物迁徙无疑是自然界最令人着迷的奇观之一。不过我们通常都会在电视上看见非洲是观察动物迁徙的热点区域。实际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区,也是近距离观看迁徙行为的绝佳地点



 

全球动物迁徙热点区域



 

结语

动物的迁徙复杂而又神秘。

人类也是地球上“运动中的生命”中的重要一员,

从远古人类的全球迁徙,到现代人类最大规模的迁徙——城镇化。

我们与动物,其实都只有一个目的——为了更好的生存。

然而,我们很少在意其他物种的迁移,只看到眼下通往前方的路。

无休止地化石燃烧,盲目的城市扩建,

气候变化给敏感的迁徙动物带来了致命的威胁。

加之海洋污染、捕猎与栖息地破坏,

动物可能无法再适应各种惊人的变化,无法再承受更大的伤害。

当然,随着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行动的开展,

我们已开始着力扭转局面。

未来,我们需要对动物迁徙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需要全球范围内广泛的生态治理与恢复,

让地图上的迁徙路线不再减少。


本文部分图文来自: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大迁徙:地球上最伟大的生命旅程》

转自:地图会说话

非洲:非常之洲

非洲几个特殊气候的成因

非洲偷走了每个摄影人的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