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上海城,半部民国史
提起上海,你会想起什么?是留声机里的老唱片,飘着《夜上海》悠扬的曲调;还是旗袍,热乎乎的糖炒栗子,黄包车,弄堂雨巷,石库门,亦或是十里洋场、车水马龙……
《长恨歌》通过对上海弄堂画和衣食住行的铺陈,塑造了一个时间凝滞,充满生活情调的老上海;
《色戒》通过性爱场面的刻画,塑造了一个乱世之中,个人命运身不由己,情感挣扎的老上海;
《罗曼蒂克消亡史》则通过大量餐饮场面的刻画,完成了对于民国上海的想象与重构。
而我记忆里,民国的上海,是远去的摩登。
那时的上海有太多的可能性,因为那时的她就像是万国来朝的文化大码头,是多元的,是包容的,是时尚的。
在口耳相传中,我们知道那时的上海风华正茂,登峰造极。
民国时期的上海在当时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第一,当时的日本东京,香港,新加坡等等跟上海相差不是一点点。
民国上海的3个关键词
民国时期的上海,商埠开放、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奢靡繁华之地。“海派文化、海派建筑、海派服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01
| 海派建筑 |1846年,商人阿斯脱豪夫•礼查建造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饭店出现在李家庄一带,它是上海乃至中国的第一家西商饭店。
后来礼查饭店变成了浦江饭店,是中西要人、名媛淑女的经停之地,它的个个空间里洋溢着海上风情。
2
| 夜上海 |周旋的一首《夜上海》,如今已成为上海的标志性的歌曲,也是上海的一张音乐名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夜上海,是人潮拥挤的外滩风光,是灯红酒绿的百乐门,是昏黄悠长的弄堂……是一个歌舞升平、夜夜笙歌的梦乡。
3
| 上海滩 |有了夜上海,怎么能少了上海滩,记忆中,那首“浪奔、浪涌,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也代表了上海民国时期混乱又有着极强的英雄主义、自由主义色彩的时期。
/1932年外滩的人力车夫/
除去黑帮打架的回忆,许文强和冯程程的爱情故事也成了上海爱情故事的最基础想象。
一座上海城,半部民国史
民国从1912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
1911年辛亥革命上海光复,即使是全国混乱的局势下,租界的局势也相对稳定,直到1936年,上海租界都处于高度繁荣期。
1920年,上海拥有4万影院座位,上座率极高,最受欢迎的电影是武侠和家庭伦理剧。
1927年3月29日,国民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区设上海特别市,这不仅助力了上海的发展,也撑起了民国经济的半边天。
1933年7月31日,航空公路建设奖券在上海开出的头等奖号码226622,同时,上海公共交通已具规模。
1936年的上海,广告牌无孔不入,赛马球赛占据了好位置。当时上海男性不少都戴着礼帽,以中分头和吊带裤为时尚。
1947年,拉车的人力车车夫,商业街上的广告非常多见。上海的街边报刊亭里除了本地化报刊,《时代》、《君子》等报刊也都是热销品。
而民国时期的上海,其生活风情、经济发展等方面深刻地印上了民国的烙印,还有一部分不可抹去的建筑,流传至今,延续着民国风情的传说。
“诺曼底公寓”,又称“东美特公寓”。1924年投资建造,外观为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
它就是现在的“武康大楼”。
上海北站在1937年沦陷时期改称“上海驿”,经过修复和扩建,1950年复名上海北站。
北站目前已改建成为上海铁路客技站,仍然由上海铁路局管理。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始建于1924年,造价为320万银元,拥有号称“远东第一大厅”的邮政营业厅。
上海邮政总局坐落于四川路桥北堍。
欧战纪念碑,又名和平女神像,民国时期坐落于爱多亚路外滩,面朝西,1924年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外国侨民回国参战的死难者而建。
和平女神雕像这一和平和美好的象征,是进入上海水上门户最理想的标志物!
孙中山曾有一个设想在江湾地区建设成为上海市中心,并有“大上海计划”,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1933年10月10日建成。
现大楼在上海体育学院内。
培恩公寓又名:培文公寓,始建于1930年,是法租界霞飞路著名公寓建筑,1956年上海妇女用品商店开设于此底层。
现位于淮海中路重庆南路路口。
国泰电影院原名国泰大戏院,1932年正式对外营业,1954年公私合营,1966年被更名为人民电影院,1979年后恢复国泰电影院之名。
现位于淮海中路870号。
民国上海留声机里的老唱片,《夜上海》悠扬的曲调,热乎乎的糖炒栗子,黄包车,弄堂雨巷,石库门,十里洋场、车水马龙,都令人向往不已...
也令人不得不感叹,一座上海城,半部民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