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理位置那么好,为什么经济落后?
中国四大"阿卡林"省是怎么形成?讲得是安徽经济落后的最主要根本原因。下面将从更深层次去分析安徽问题。
前方超长文预警。现在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去阅读一篇长文,但是,有些问题不用长文去分析是根本讲不清的。如果你是安徽人,或者对安徽问题十分感兴趣,那么建议你花时间去阅读下面这篇文章。(下面文章部分取材于知乎一篇文章,但内容作了大幅度修改)
一、安徽省设立的原因,安徽与南京的关系
明朝1368年,朱元璋以南京为中心建立直隶省(南直隶)。这个南直隶面积就是现在的江苏安徽二合一。
后满清入关,南直隶改为江南省,由于清朝为满族主政,原江南省实力强盛,为了防止汉人危害朝廷,清朝1645年,江南省被一分为二,形成现在的安徽省和江苏省。
其中,原南直隶省会南京被划入江苏省,而安徽境内不设省会,南京依然同时作为安徽省省会。直至1760年,安庆才被作为安徽省省会。也就是说,从1368年至1760年的时间里,南京做了安徽省将近400年的省会,即使是大家口中的“前省会”安庆,也只是从1760年至1952年之间做了200年的省会而已。
可以将江南省近似看做一个圆,圆心就是南京。注:清代地图和现在的有些不同,图中陆地少了一部分。
用下面这张图,或许更为直观。
也就是说,江南省拆分后,安徽省变成了境内没有中心城市的省。从地图上看也是如此:南京三面被安徽省包围。400年的省会历史,让南京成为安徽无可替代的省会,即使是后来的省会安庆也无法取代。这就是为什么如今安徽省仍有很多城市将南京视为省会的原因。
另外,和安徽省这种情况相同(实际省会不在本省境内)的还有河北省。
全国仅有安徽、河北这两个特殊情况的省。
看下面两张地图,分别是北直隶和南直隶。
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北直隶差不多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加上京津,南直隶就是安徽加江苏。
北直隶时期,省会一直是北京,天津则一直是第二大城市。众所周知,如今河北省的实际省会永远都是京津,石家庄早已名存实亡。
刚才说安徽省的时候可能还有网友将信将疑,而在河北省的问题上,一定没有谁有意见。其实,合肥、石家庄面对的问题完全一样。安徽省和河北省的情况完全相同,只是河北的情况较明显,河北是将北直隶的两个中心城市(京津)直接划走了,形成了两个明显的空洞。而安徽的情况不是很明显,安徽是将南直隶从中间划分的。但你仔细观察一下还是可以看出端倪的:安徽三面环绕南京。
河北、安徽的中心城市被拿走之后,也彻底导致了这两个省经济不会有什么大的发展。一个境内没有中心城市的省,是很难在经济上的有大发展的。就连江南省另一个中心城市徐州也被划入了江苏省,原河北省省会天津后来也直辖了。现在的安徽、河北就看作是一个没有分配到任何资源的“边角料省”完全不为过。这种情况之下,河北、安徽就注定只能是京津、江苏的“附属省”了。至于石家庄、合肥,就真的只能是没有存在感的省会了。(说句实话,像河北、安徽这种情况的省根本不需要设立省会,因为这两个省的实际省会在省外,你在省内强行设一个省会也没啥用,浪费了全省资源去建设一个新省会,最后人还是全都跑到外省去了。如今设立省会的原因也只是国家惯例,只要有省就必设省会,而此前朝代并没有这个要求)
另外,至于为什么南京在江苏省被忽视,原因就在于上海。清末上海迅速崛起,如今上海更是中国的经济首都,虹吸能力极其强大,因此原来被南京虹吸的苏南地区,现在大部分都转而投靠上海了。虽然上海强势崛起,但南京也不是吃素的,南京依然有很强的虹吸力度,在江苏省内,镇江、扬州、淮安等城市依然被南京辐射,在南京的西侧,大量的安徽省内城市都被南京虹吸。也就是说,并不是皖南城市抱南京大腿,而是南京的大腿本来就有那么长,被辐射本来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是合肥人偏要一厢情愿地认为安徽省的城市就应该拥护合肥,然而从地理因素来看,事实并非如此。
那么合肥能否成为虹吸的另一极呢?或许很难。首先在政治地位上来看,合肥属于中国省会城市中地位最低的一层级(地级市省会),单从这一点就无法与南京竞争。其次,如开头那张图所分析,合肥的地理位置较差,无法形成主干发展轴交汇,因此,合肥的发展空间是很有限的。
河北省也长期存在省会问题的争论,保定是呼声最大的。不过,和安徽省一样,即使保定作为省会,也永远只能屈居于京津之后,这一点相信保定人也很清楚。毕竟实力悬殊,政治地位更是天壤之别。目前的石家庄自己也很清楚永远只能排在京津之后,而在安徽为什么长期存在诸如“合肥能否超过南京”这类的问题?说到底还是部分网友未理解清楚中国城市等级划分的问题,误以为两市均为省会,就认为两市的政治地位完全一样。事实并非如此,南京区号是三位数,全国三位数区号的城市,除了直辖市,就是大区中心。
从上图来看,南京比合肥高了两个等级。二市虽同为省会,但政治地位完全不同。在中国,政治又是高于一切。在计划单列市(不含)以下级别的城市,基本就没什么话语权了。
注1:城市等级划分并不完全符合GDP排序,比如不少沿海发达地区地级市GDP比内陆的一些高等级城市的GDP要高,但即便如此,这些高GDP地级市的话语权也远低于内陆的高等级城市。
注2:副省级城市的设置规律如下:首先所有大区中心都是副省级,其次沿海省会均为副省级(除了福州,由于对台关系暂未设置,另外广西其实严格来说不算沿海省),再其次东北三省省会均为副省级(这是由于当时特殊国情而设置,其实东三省的哈长二市理论上不应该设置副省级的,哈长也是副省级里话语权最低的两个)。也就是说,副省级城市这种东西,以后是不会增加的(除了特殊的福州有可能)。因为这个的设置与经济无关,而是与国家战略挂钩的,只有大区中心和沿海省会才是副省级(东三省只是特殊国情)。
注3:“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不是行政等级,只是一个规划中提到的定位。举个例子,合肥的行政区有四个: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只有这四个是有行政意义的,而滨湖区、经开区、新站区等等都是没有行政意义的,只是一个方位概念而已。也就是说,“长三角副中心”并不能改变合肥的等级,仍然只是一个地级市省会。
二、解决安徽问题的方法分析
安徽河北长期面临着经济差、人口大量外流的问题。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安徽河北的问题就算是解决了。
经济差、人口外流,很多人是说省内没有大城市。这个说法本身没有问题,但你们不得不承认另一个事实:安徽、河北不可能会有大城市。
安徽、河北并不是自然形成的省,而是由特殊的历史原因人为造成的两个“边角料省”,这样的省是不会有大城市的。
“大城市”是怎样形成的?是百年来历史自然选择出来的。这里提出一个观点:先有“省会”,后有“省”。详解见下。
先有省会、后有省。换句话说就是,历史上先出现大城市,然后国家划省,那么所划的相应区域内的某个大城市就作为该省省会。
但现在很多人都持有这样的想法:先有省、再有省会。他们认为,省划好了之后,在这个省内找一个几何中心就作为省会。这个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打开中国地图,中国绝大多数省的省会都不在几何中心,因此后者想法肯定是不成立的。比如安徽,安徽省设立之后200年都不设省会,省会依然设在南京,因为根据“先有省会、后有省”的原则,安徽省是人为拆解出来的一个省,境内是没有所谓的“省会”城市的。安庆也是安徽建立200年之后才确立的省会城市,安庆原本并不是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
如果一个区域(省)内没有天然形成的中心城市,说明这个区域的划分是根本不合理的。举例如下:
(1)安徽设立的原因完全是清朝统治者担心汉族的谋反而设立,而不是自然形成的省。安徽、江苏的区划完全不合理,但国家到现在都没有调整明显是没有思考过这方面的问题。当今早就恢复了汉族统治了,安徽的存在完全成了一个鸡肋,也根本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2)河北原是北直隶省,面积近似于现在的京津冀合起来。但是在当今的制度下出现了一个新的行政单位——直辖市,特殊地位的大城市实施直辖政策,那么北京、天津直辖之后无异于将河北掏空。河北进而变成了一个边角料省、鸡肋省。
因此,解决安徽、河北的最好办法就是撤销安徽、河北省,并入周围省。
(1)安徽理论上应该与江苏合并。不过明朝江南省的形成原因是定都南京而形成的,如今定都北京,国家或许不会同意在非首都区域出现一个过大的省。因此安徽、江苏整体合并是行不通的了。
因此,应当将安徽拆分,安徽东半部分划入江苏,皖西北划入河南,皖西南划入湖北。如此即可完全解决安徽的尴尬局面。被并入的三个省均为“四纵四横”主发展轴节点省份,其中江苏湖北还是大区级省份。也避免了苏皖整体合并后面积过大的问题。
(2)再来看看河北。河北其实并不能合并,因为中国现在是存在直辖市制度的,京津冀无法合并。也无法像安徽那样拆分合并,因为河北的设立不同于安徽,安徽是因为清朝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而设立的,河北(指原北直隶省)则是由“山川形便”自然形成的省,拥有相对统一的文化,只是京津直辖之后才变成如今这般局面。
因此,河北问题只能国家从政策层面来解决了。现在的京津冀一体化政策及某新区或许会支持河北发展,但效果如何暂时还不好说。
(注意:河北的这个方案不适用于安徽。不拆分安徽,希望通过长三角一体化来带动安徽发展效果是很微弱的,因为河北有某某新区这个国家级政策,而安徽并没有这样的政策,江浙沪也没有理由把自己真正值钱的资源白白送给安徽。某某新区是为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而设立的,而上海并不需要疏解)
另外,其他三个阿卡林省解决方法也是如此,原则上都是应该拆分并入周围省,在不撤销省的情况下是没有解决方法的。但这三个省要撤销或许没有安徽那样来的理由充分。
(1)山西、江西是自然形成的省,这两个省都有相对统一的文化,不像安徽整个省的文化就是一盘散沙,没有“安徽文化”这种说法的,因为安徽本身就是三种文化强行糅合到一起的。这样一来,撤销省可能就不会像安徽人民那样意见统一(安徽人大多数对安徽是没有认同感的,因为省内文化互不认同)。同时,山西和周围的河北、陕西之间有南北向连绵的山脉、黄河阻隔,江西则与周围的湖南、福建有南北向连绵的山脉阻隔,拆分后能否融入相应的省份也是一个问题。安徽则没有这个问题,安徽北部全是平原,南部没有连绵的山脉阻隔。
(2)广西则因为自治区的原因几乎不可能撤销,更何况广西自治区的设立还是示范作用的。
由此看来,目前只有安徽省的撤销是相对合理的。不过国家会不会撤销安徽省就很难说了,首先从安徽自己的角度来说,安徽省政府不可能自己把自己拆了,而从国家层面呢,安徽省并不受国家重视(原因仍然可以参考开头那张图,四大阿卡林省),这一区域经济层面发展的如何国家或许没有必要去关心,因为国家将发展经济的任务交给了江浙沪、大湾区这些地方。那么,国家为什么要撤销安徽省就成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其实安徽省的撤销也是比较难以实施的一件事情。除非国家会关注到安徽发展难的局面、并且想要着手去解决安徽问题的时候,安徽省的撤销才有可能会展开。
说到这里,安徽人民可能有些失望。不过这里想要表达一种观点:通常来说,大部分人对于“地方归属感”应该仅限于两个层次:国家和城市(或县),而“省”并不是必须要认同的一个层次。你们想象一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省界变来变去,你所在城市几百年前属于其他省,几千年前又属于另外一个省,唯一不变的是“城”和“国”(仅限内陆腹地,毕竟边疆国界也会发生变化)。那么认同“省”的意义何在呢?更何况不少省内的文化还各不相同、互不认同呢?设立“省”的意义仅仅在于方便国家管理。
安徽人不认同安徽,其实并不是因为安徽穷。不然为什么隔壁那么强的江苏反而成为中国第一大内斗省呢?江苏人很少会直接说自己是江苏人,都会直接说出自己是哪个市的(在苏南甚至具体到是哪个县的),分的特别清楚,因为江苏省内文化各不相同、互不认同。同样是多种文化的安徽,为什么一定要认同“省”这个层次呢?又为什么一定要认同“安徽省会”呢?
说到这里,就可以适度安慰一下安庆芜湖蚌埠了,你们也不用因为没抢到省会的地位而愤愤不平了,毕竟安徽省本身就是一个“阿卡林省”,不管哪个城市当了省会,安徽的发展都不会上一个台阶的。而且,若你们当了省会,如今合肥背负的骂名可能就背负在你们身上了。当然,合肥也不用窃喜,毕竟一个阿卡林省的省会是没啥意义的,在全国无法形成影响力,只能在省内形成影响力了。然而安徽特殊的建省背景、安徽周边大城市众多这两大原因,又导致了安徽人都往外跑了,最后就是合肥在省内也无法形成影响力。(保定与石家庄之争与此相同)
但是要注意,安徽省哪个城市当省会都改变不了阿卡林的局面,并不代表选在合肥就没问题了。因为安徽有一个重要的城市带——皖江城市带,将省会选在合肥的结果就是,必定造成沿江高铁(发展轴)的争端,沿江高铁本应该沿着皖江城市带走,而如今因为省会在合肥的原因,合肥利用政治 手段将沿江高铁从自己经过,进而导致皖江城市带被架空。这也是为什么沿江四个省份(苏皖鄂川)只有安徽的沿江城市经济最差的原因。沿江5座城市本是安徽经济支柱,如今却被合肥架空,沿江高铁在安徽境内仅经过2座城市合肥、六安,其中六安由于地处大别山较难发展经济。从合肥走明显不如从皖江走,如此这般可谓得不偿失。
说到沿江高铁的问题,争执就来了,在网上看到有人说:
1.合肥正好在南京武汉连接线上,这样走可以节省路段。
2.正在规划的北沿江高铁,如果沿着皖江走,从南京北面要跨江进入马鞍山,到了安庆又要跨一次江。
然而以上两点均不成立。
1.纵观全国高铁网,只有京沪是完全顺直的(因为京沪是中国高铁的门面),其他高铁都要为了经过一个城市而拐弯。就拿上海至西安来说,明明走宁西铁路更顺直,可是你搜一下,没有一辆车走宁西,全部都走京沪+陇海。另外,走皖江与走合肥的距离差别并不大,从安庆直接向西连接武汉。(从图中看,走合肥也不是完全顺直,也是有点绕的)
从图中看,从合肥走是460km左右,从皖江走是500km左右,相差仅40km。那么40km什么概念?350km/h的高铁,多走40km仅仅是多走了五六分钟而已。
至于为什么不带上九江,因为带九江会绕太远,规划中的沿江高铁不也没有带上隔壁的岳阳吗?岳阳和九江的地理位置几乎一样,分别在武汉的两侧,岳阳没带上,九江不带上也不会有问题。
2.跨江问题。现有的南沿江高铁就是从合肥走的,从南京到合肥也要跨一次江、从合肥到武汉又要跨一次你怎么不说?现在北沿江高铁你来说南京到马鞍山要跨江了。
因此,沿江高铁如果走皖江是完全可行的,现在被合肥抢走仅仅是因为合肥是省会。再次印证合肥作为省会导致安徽的黄金水道被短路,安徽发展难上加难。
而且,沿江高铁如果走皖江带,可以串起5个安徽城市,如果走合肥只能串起3个(其中六安由于大别山的原因还不适合发展经济)。最主要的是,这条高铁本来就叫做沿江高铁,你觉得应该走哪里更说得过去?又有人说什么成都不沿江,这就太扯了,因为这条铁路原来叫“沪汉蓉铁路”,成都是终点,只是恰好沿线城市沿江所以改叫做沿江高铁了。而且人家成都自古以来一直就是四川省会,是四川盆地的天然中心城市,重庆直辖之前只是省内第二大城市。拿成都来说事,明显不合适。
至于“合肥是省会所以高铁要经过合肥”,需要提醒的是,首先合肥就不适合作为省会,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上去论证观点是没有意义的。
三、网上一些关于安徽问题的错误言论
安徽问题复杂,网上讨论众说纷纭,但有很多言论都是错误的,近年来合肥由于“关系户”得到了一些政策GDP增长迅速,使得某些人开始散播“合肥省会正确论”,其实合肥从地理因素来看真的很难发展,利用关系户、行政 手段来强行堆造GDP,选任何一个城市都能办得到,但没有优势的地理位置,虚高的GDP迟早会原形毕露。
这里先分析一下前面落下来的一个问题:石家庄、沈阳通过开头的图片分析出来应当是节点城市,为何现在GDP却很低?
其实,你们去翻一下早些时候的GDP排名,石家庄、沈阳及长春、哈尔滨这些城市全都是名列前茅的,石家庄曾排名省会第八,东三省省会仅次于武汉成都这种老牌强市。而如今GDP却越来越低。
石家庄其实作为京广线、青太线两条主干铁路的交汇点,理论上可以像郑州那样形成“火车拉来的城市”,形成河北的中心城市,但问题就在于京津冀地区特殊的区划,京津才是河北的实际省会,随着北京的虹吸力度越来越大,石家庄也就无法像郑州一样了,GDP也逐渐下降。
东三省刚建国时期,由于日本的早期建设、苏联的后期援助,使得东北的条件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国家也将大部分工业发展放在了东北,由此一来,东三省GDP特别高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但是仔细想想,东北的条件适合发展经济吗?当然不适合,气候过于寒冷,许多人其实是不愿意往东北跑的。而如今,日本苏联的红利已经消耗殆尽,东北逐渐现出原形,许多东北本地人也嫌气候过于寒冷,纷纷跑到南方,东北工业人口双下降,GDP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与其说东三省在衰落,倒不如说是在回到其原本的位置。
再来看看合肥,近些年由于“关系户”使得合肥得到了许多政策,GDP迅速增长,可是合肥本身根本不适合发展经济,将来很可能会和石家庄、东三省一样,GDP逐渐回到其原本的位置。
合肥不适合发展经济的原因在哪里?分析见下:
首先交通角度就不用多说了,西面有大别山,交通本来就不便,水路也不沿江。
从地理方面来看,合肥是一个很奇葩的城市,看下图:
以合肥为中心画一个半径100km的圆,这个圆内就是合肥都市圈能够辐射到的最大范围,其他的你再画也只是画饼充饥了。
在这个圆内,仅有2个地级市、不到10个县城。而且各个卫星县城距离合肥都很远,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的空白地区。
合肥地处平原,周边却几乎没有卫星城市,就连卫星县城都很少。实属奇葩。
再看下面的合肥地图:
可以看到,除了肥西肥东之外,其他的长丰、巢湖、庐江都在合肥版图的最边缘处,均远离市区。而肥西肥东本身就是从合肥划出来的(这从肥西肥东的地名就能看出来),长丰是建国后从寿县、定远、肥东强行划出一部分再合成的一个“人工合成县”,巢湖庐江又是从原巢湖市划来的。也就是说,合肥原本周围没有任何一个县。
这说明在历史上,合肥周边本来就不是人群聚集地,更不要说适不适合发展经济了。可以说,像合肥这样奇葩的情况,在平原地带很难找到第二个这样的城市。
再来看看郑州:
可以看到,郑州周围100km内有4个地级市,20多个县,十分密集。和合肥差别巨大。这也是为什么郑州、合肥同为建国后才确立的省会,而如今郑州发展比合肥好得多的一个原因之一。
在地形方面,合肥东南面有巢湖、多处山带的阻隔,不仅阻止了合肥往沿江方向的发展,更阻碍了合肥和长三角的融合。
再看看下面的长三角夜视图,合肥完全是和真正的“长三角”地区隔开的,而且这一片黑色是大部分是巢湖、山带,想让这一片地区全部变亮根本不可能。
图中皖南、浙南地区大片的黑色区域,都是山区。
也就是说,从自然的地形来讲,合肥根本不可能形成都市圈,也不可能和长三角真正融合。
由石家庄、东三省的问题分析了合肥的问题。接下来来分析一下网上关于安徽的错误观点。
(1)安徽作为内陆省,必须学习四川湖北大力发展合肥打造出一个大城市,安徽才有话语权,才能不让省内人口外流?
然而成都武汉之所以强大并不是因为吸血吸出来的,而是因为其自身是国家指定的大区中心城市。武汉是华中大区中心,区号027,成都是西南大区中心,区号028。更何况武汉成都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是大城市了,这两个城市能被选为大区中心也是自然地理形成的。
而且,湖北并不是武汉独大,湖北的政策是“一主两副”(武汉核心,宜昌襄阳两幅),宜昌襄阳的GDP是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的。只是武汉作为大区中心城市太过耀眼,使得人们误以为湖北是武汉独大了。
至于四川,则是因为地形因素了,四川全省大部分是山区,只有四川盆地这一小块是平原,而且由于水路、铁路不够发达,导致四川只有成都一座大城市。四川并不是刻意打造成都独大,只是地理条件不允许。但四川也在出台政策准备打造省内副中心城市,避免成都独大的局面了。
关于话语权,其实有没有话语权还是国家定位的问题,就像上面的那张图:
直辖市就不说了,话语权最高的。此外,话语权较高的城市就是大区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只有这些,其余的基本就没什么话语权了。
同时,若该省省会为副省级城市,那么该省则有较高话语权。若该省省会为大区中心城市,那么该省话语权更高。若该省省会仅仅是地级市省会,那么该省就没有话语权。
安徽省会作为一个地级市省会,没有话语权是理所当然的,根本不是因为合肥弱,就算合肥强了,安徽依然没有话语权。
关于四川湖北,这里引用网上一个观点:
合肥和其他省会最大的区别在于合肥本身是一个出于军事目的建立的城市,而不是历史上自然发展形成的省会。武汉之于湖北,成都之于四川,他们原本就位于省内最适合经济发展和贸易的位置。武汉靠着黄金水道长江,成都则是成都平原的中心位置。相比之下合肥的问题就很明显了——合肥的区位本身就不适合经济建设。水运不如的长江沿线的老省会安庆,而京沪高铁安徽的站设在蚌埠也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顺便说一句安徽省在之后的决定居然不是借着高铁发展蚌埠而是拆了巢湖强行扩大合肥同时提高纸面GDP)。换句话说,合肥被说吸血,主要是因为强行集中全省资源进行低效率的建设——同样的资源投入到安庆或者蚌埠,安徽的总GDP都会不一样。
沿海省份的海港城市经济接近甚至超过省会是一样的道理——区位优势,投入资源产生的效益更高。安徽虽然是内陆省,但是安徽不同于河南这样的内陆省,河南省没得选择,所以只能集中资源于省会,而安徽有选择,却选择了强行发展合肥,这才是合肥被说吸血的主要原因。
(2)合肥发展起来就可以反哺安徽省其他城市?
然而从合肥的地理位置来看,属于不可持续发展型城市,这种城市的发展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输血,挪用省内有限的资源,到什么时候也不会反哺省内城市的。
就拿四川湖北来说,强劲的成都武汉都没有带动省内城市“共同富裕”,更何况自己都没搞清楚的合肥?
有不少合肥网友提到了“阜合产业园”,说是合肥反哺皖北最好的例子。抱歉,这根本不是什么合肥反哺。不过是安徽省内的皖南城市对点扶贫皖北城市的政策罢了,一个皖南城市对点支持扶贫一个皖北城市,类似的还有“亳芜产业园”、“宿马产业园”。
另外有人说合肥把维信诺的项目一部分放在了六安,带动了六安的发展。然而事实是维信诺的项目是六安舒城自己招来的项目,自己吃不下把一部分放在了合肥。
(3)合肥十年超八省会,说明合肥潜力极大?
合肥在近年为何会GDP迅速增长,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关系户的原因,得到了上面的特别关照。但这种不按照自然规律刻意堆造的GDP肯定是不长久的,更何况安徽省还是四大阿卡林省之一,如果没有上面的特别关照之后,合肥迟早会原形毕露。
“合肥十年超八省会”这个问题,特意去查了一下相关数据。合肥超过的八个省会分别是:南昌、太原、石家庄、长春、哈尔滨、沈阳、福州、济南。
这八个省会可以再详细分一下:
1、通过实力超过的:南昌、太原(合肥作为四大阿卡林省会中位置相对较好的一个,超过其他三个是不难理解的)
2、含有一定“水分”因素的:石家庄、长春、哈尔滨、沈阳(为什么说含有一定水分因素,因为这四个城市的GDP由于特殊因素一直是负增长,而不像其他城市一直是正常增长的。这种情况下就算合肥增速慢,这四个城市的GDP自己只靠负增长就跌到合肥的后面了)
3、不稳定因素超过的:福州、济南(为什么说不稳定,因为仅一两年后福州济南又超回来了)
所以说,超八省会这个说法还是要理性看待的。至于潜力问题,肯定是底子越差的城市潜力越大,现在合肥的潜力明显不如从前。总而言之,毕竟是阿卡林省区域的城市,通过行政 手段堆积GDP选择哪个城市都一样。
(4)九十年代安徽不发展合肥而是开发皖江没搞起来,后来孙JL大力发展合肥发展起来了,所以发展皖江不如发展合肥?
但凡有点自主思考能力的人都不会说出这样荒谬的话。
首先九十年代开发皖江请问给了什么具体的政策吗?会不会只是一句口号呢?
再说九十年代安徽不发展合肥明显就是张口就来,自己不能查查吗?事实情况是,安徽自建国以来就很重视合肥的发展。
1、安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在合肥:
总有人说安徽第一个国家级经开区在芜湖。然而真实情况是:安徽第一个国家级经开区1991年在芜湖成立没错,但2年后的1993年就在合肥成立了国家级经开区。
而同年的1991年合肥建立的是国家级高新区,而芜湖的国家级高新区却比合肥晚了二十年。
2、安徽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座立交桥在合肥
百科里写的,“1995年合肥明确提出建设成现代化大城市,城市要向外延伸,辐射更大的范围。”不是说合肥当时不准备搞发展吗?这座立交桥标准还这么高?
九十年代开发皖江,呵呵,开发到合肥的五里墩去了。
3、安徽211工程
1993年,安徽省决定重点支持安徽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此后第二个211工程还是给了合肥的合工大。开发皖江开发啥了?
4、铁路建设
合肥在建国后新建了两条铁路:合九铁路、宁西铁路。还都是在九十年代开发皖江时期建的,而芜湖一条新铁路也没建。开发皖江开发哪里去了?
至于孙JL为什么能让合肥迅速发展,其中原因我相信你们不会不清楚。孙JL完全是空降而来,原因何在?不还是上面特别关照吗?没有特别关照,安徽靠自己发展合肥能搞出来什么?
后来安徽又搞了皖江城市带的政策,来看看这个政策有哪些城市?
皖江城市带这个政策,合肥也被规划在其中。没错,合肥不靠江但也要参与这个政策。而且,既然有合肥,就注定了其他城市只能拿挑剩下的。
所以说,不是什么开发皖江没搞起来,而是安徽根本没有真心去发展皖江,大部分政策还是给了合肥。既然如此再来看看,到底是谁没发展起来呢?合肥从建国起就享有省内各种政策,如今发展依然平平。别被近几年合肥新闻给蒙蔽了双眼,合肥到底几斤几两,请自己去合肥看看便知。
(5)合肥的米字形高铁确立了合肥安徽中心的地位,并且可以收复滁州马鞍山芜湖?
然而并不是。过境安徽的高铁只有一条沿江高铁是主干铁路,其他都不是,无法形成双主干铁路交叉,那么该城市的地位就不稳固。双主干铁路交叉这种东西是强求不来的,只有先天的地理位置可以决定。
这里就简要说明一下合肥的米字形高铁吧(之前写了一篇长篇大论,现在就简要概括一下算了,相关内容相信不少铁路迷会更加认同):
1.南北纵向:京福高铁(合福高铁),其实就是京沪高铁的一条支线。合福高铁客流极差,开通以来每次调图班次越调越少。
2.东西横向:沿江高铁。说真的,这条线路就是从沿江抢过来的。完全可以从沿江走,上面已经论证过了。如今合肥抢过来,仅仅是对合肥有利,对整个安徽并不利。
3.斜向:商合杭高铁。这条线路没有问题,普铁时期就有这条线路。
4.斜向:京九高铁、合新高铁。首先,京九高铁不是干线,普铁时期的京九铁路就是一条扶贫铁路,或者说对香港宣示主权的意义更大。在普铁中,北京到九龙的火车没有一辆走京九铁路的,全部走京广铁路。未来的京九高铁也一样。
一提到京九铁路,不少安徽人和合肥人有心有不服,说当初这条铁路从安徽拐弯,导致安徽经济沦落至此。你们真的高估京九的作用了,京九不是京广,没有京广那样巨大的拉动力。那就直接举一个现成的例子吧,京九铁路从江西全境南北穿过,而如今江西GDP比安徽还低,南昌GDP比合肥还低,江西更是被人们称为阿卡林省。你觉得这个京九有什么用?
不过要说另外一个问题,合肥抢走了阜阳的京九西线。最反对合肥京九高铁的是阜阳。因为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京九高铁分为东线西线,西线就是老京九,即阜阳-黄冈-九江,东线是阜阳-合肥-九江,本来东西两线都会建,然而现在合肥阻挠西线的建设,只允许建东线,西线被无限搁置。这样一来,阜阳就少了一条铁路,人家肯定不愿意啊。
另外,所谓的京九“东线”并不是合肥凭空规划出来的铁路,这条铁路其实就是商杭阜淮段加上合九高铁。就算京九高铁不从合肥走,合九高铁也会修建,到时候京九高铁一样可以从合肥经过。那为什么合肥要百般阻挠西线?还不是因为合肥的位置太尴尬,分分钟被其他城市跨越,所以合肥只能用阻碍其他城市修铁路这种方式来保障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胁了。
那个合新高铁,各位想必也很清楚怎么来的。合肥至新沂,全线都是县城,竟然还是350级别的。而且,这条铁路完全可以从蚌埠直接引出,共用合蚌客专,可以节省不少建设资金。然而非要从合肥引出,意义明显。不过很明显的是,这条铁路的客流肯定比合福高铁还要差,毕竟全是县城。说到这里真的都无语了,高铁修建资金太高昂了,就因为合肥关系户去修这样一条没有客流的高铁,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说到米字型高铁,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合肥在普铁时期就建成了所谓的米字型:
图中是合肥普铁时期的铁路,已经近似米字型,比现在的高铁米字型少了合福高铁和合新高铁,这两条高铁的客流如何前面也说了。
既然合肥普铁时期就建成了米字型,那为什么合肥发展的依然平平?原因就是几乎都 不是干线铁路。
引申问题:合肥没有权利控制省内铁路走向?
然而事实是,合肥完全有能力控制省内铁路。就算是国家铁路,经过安徽境内怎样走还是由地方发改委决定,不然怎么经常有各市之间争高铁的新闻?如果地方没有决定权,那还争个什么?上局总部在上海没错,可是省内哪些铁路需要催促建设或者暂缓建设都是由上局在合肥的办事处和省发改委来共同决定的,合肥现在是省会,安徽省内的铁路怎么走基本都有合肥的干涉。只要不是国家大铁路,合肥想拖多久都没问题。不仅仅是合肥,任何省的高铁怎么走,省会都有决定权。但不同于其他“自然省会”的是,合肥本不是交通要道,你强行把铁路绕过去,就意味着其他城市的高铁走向会出现问题。
举几个例子:合福高铁为什么客流那么差?说实话,合福高铁根本不需要建设,普铁时期根本就没有这条线路。合肥前往福州,完全可以和商合杭高铁并线,到宣城分支出来一条皖赣高铁、接鹰厦高铁至福州,这样的线路不可能没有客流。合福高铁完全就是关系户的产物。如今合福高铁搞成这个样子,完全成了一条鸡肋线路。
至于收回滁州马鞍山芜湖的控制权?省省吧,不可能的。
滁州马鞍山芜湖为什么跟南京走得近?因为距离近啊,跟高铁有啥关系?反问你们一句,南京至苏州的高铁早就通了,而且还不止一条高铁,为什么苏州还是跟着上海?因为苏州和上海距离近啊。类似的,上海那么强大,为什么扬州要跟着南京?因为距离近啊。六安为什么跟着合肥?因为六安距离合肥近啊。都是一个道理。
看看下图的距离,差距明显。合肥再怎么耍大招,滁马芜也不会向着合肥的,就是距离问题。
不管合肥用什么办法,合肥也无法收回合肥以东几个城市的控制权,因为距离摆在那里。
(6)最后说一下安徽省会的选择问题。
1、省会民国时期就定在合肥了?后来毛亲自选定的合肥?
当时只是因为战争时期,刻意把省会临时定在不沿江的合肥。并不是因为合肥适合作为省会。建国后,安徽当局深感省会在合肥的诸多不便,上书给毛请求换省会。
毛给的回信是:
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比较适宜,以为如何?
明显看到毛貌似并没有直接钦定,而且说“从长考虑,比较适宜”,所以毛的意思是:合肥不错,但如果要搬省会也是可以考虑的?一句“以为如何?”可以看到当时毛应该也是拿不定主意,写了一封信让省委自己决定。因此,猜测省会定在合肥最后还是安徽省自己定下来的,并不是毛选定的。
2、合肥不是县城基础?合肥历史文化底蕴安徽最强?
合肥确实是县城基础。这个是有记录的。
引用《合肥晚报》一段话:省档案馆研究人员介绍,当时最多的声音还是将省会搬迁至芜湖,因为合肥刚刚解放时不光是一个刚从县城改为“市”的城市,而且城市规模、人口数量也没有芜湖大,并且与蚌埠、安庆等其他城市相比,也显得规模过小。
当时全国大部分的城市都叫做“县”,没错。但当时的县与县也是不一样的,就像现在,市与市是不一样的。杭州市和银川市都是市,但两地的基础建设水平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当时的合肥、武汉、南昌等都是县,但发展完全不是一个等级。“合肥是县城基础”说的是合肥的发展水平,当时的合肥县只有两条街道、不足5万人口,而同时期的武汉就已经有120万人口了,就连相对落后的南昌在当时也有26万人。就不说和当时的武汉比了,就是和当时的南昌比,合肥也是天壤之别。所以,“合肥是县城基础”完全没说错。
至于文化底蕴。有人说合肥建城史长,可以文化底蕴不是看历史的长短的,没有众多历史事件作为底色,再长的历史也无济于事。合肥的著名历史事件屈指可数,还有被许多合肥网友拿出来说的淝水之战,你可知淝水之战发生在哪里?建议百度一下,淝水之战发生在寿春(今寿县),根本就不在合肥境内,别看了一个“淝”字就以为在合肥了。
还有人说合肥是庐州府的府治。这个能说明什么?古代的“府”相当于现在的“市”,“庐州府的府治在合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合肥市市政府在蜀山区”。看明白了吗?这根本不能说明合肥在全省的重要性,只能说明合肥在庐州府的重要性。
在合肥文化底蕴的争论上,拿一个相对权威的来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列表中,并未出现合肥,足以说明问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列表中,安徽有5个上榜,分别是亳州市、安庆市、歙县、寿县、绩溪县。同时表明,合肥人口中的“安徽哪个城市都比不上合肥的底蕴”完全就是胡扯。如果合肥底蕴很厉害的话,国家早就给你列入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了。
另外,在近代,芜湖、蚌埠的历史都比合肥强得多,合肥的历史都是在很早以前三国时期的了,合肥的近代历史几乎为空白。
3、如果安徽省会定在皖南,皖北经济将会雪上加霜?
其实就算省会定在合肥,皖北经济也不会有多么大的改观。皖北经济差是历史原因,而且前面已经分析了,合肥属于不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需要源源不断挪用省内资源,不会对省内城市有所帮助的。阜合产业园也只是安徽的政策,皖北城市各有一个皖南城市的产业园。另外,就算真如某些网友所说,省会定在皖南会加剧皖北经济衰败,那么你觉得是全省只有皖南富裕更好,还是全省一起穷更好?
合肥如果真那么好心想要照顾皖北城市,那就把省会搬到皖北啊,合肥愿意吗?一涉及到根本利益估计合肥也不说什么照顾皖北了。
省会如今定在合肥几十年了,本该经济富裕的皖南如今也就一般般,皖北依然一塌糊涂,不明白意义何在。
最后引用网上看到的一个观点,其实很好的解释了安徽为何会整体落后:
安徽一直压制沿江城市发展,沿江经济发达各省都最重视沿江,省会都在沿江,但是安徽沿江城市众多却长期忽视。
多年来安徽高层一直担心芜湖超过合肥,在基础设施建设压制芜湖,集全省资源发展合肥。连合福高铁也先通铜陵,在芜湖设立两个县级小站,导致芜湖这个所谓安徽口号中的副中心在合肥成为高铁枢纽多年后仍然没通高铁,要知道国内现在大多数城市都早已通高铁。南京都知道修高铁到芜湖,合肥却先修到安庆、蚌埠、淮南等城市的高铁,改革开放后十分明显的长期压制芜湖发展。
不仅限制芜湖发展,安庆、马鞍山、池州、宣城也同样受到压制,因此导致长期沿江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引资规模小,没有真正发挥沿江城市的经济潜力。甚至有的沿江城市增长率低于皖北城市。一个中部省份经济发展不可能全面铺开,安徽重点应该放在沿江,但是安徽除了重点建设合肥外,有时重视皖北或皖西,没有抓住重点。
其实安徽一直以来都在发展合肥,而且又因为担心沿江城市超过合肥,一直在刻意限制沿江城市发展。
纵观几个沿江省,都很重视沿江,因为大家都明白沿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而在安徽,却是刻意限制沿江,这样安徽能发展的起来才怪了呢。安徽虽然是阿卡林省没错,但安徽省自己错误的发展策略可以说是使得安徽落后的局面雪上加霜。
分析了这么多,还是想说,在安徽这样一个“阿卡林省”里,去争执各种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安徽其实很难有大发展,根本原因已经在开头写过了。
很多人说安徽不受国家重视,不受重视的根本原因在哪里?还不是因为安徽位置不够好吗。就像这个问题里写的一样,许多人以为安徽地理位置好,只能说是没有深入研究安徽的地理位置。开头的中国省份格局分析图,已经很好的解释了安徽的地理位置,其实是比较尴尬的。安徽和河北的情况类似,经济落后是必然的,想要发展起来也是比较困难的。
资料一: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提到的明清较大城市根本没有安徽的份。而清代江苏超过40万人口的城市有南京、苏州、扬州3个,超过20万的还有淮安等,超过10万的有镇江、清江浦、仪征等。
资料二:明代万历年间《歙志》:”今之所谓都会者,则大之而为两京,江、浙、闽、广诸省(会);次之而苏、松、淮、扬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真(征)、芜湖诸县;瓜州、景德诸镇“。这里说了,当时安徽最发达的城镇是芜湖,只不过和江苏的仪真一个档次。
资料三:光绪年间各省岁入岁出总额。江苏当时包括江宁布政司(江宁府和江北诸府州)、江苏布政司(苏南四府一州)和江北漕运总督。看看苏、皖的差距有多大。
---
资料四:1916年各省工人数量,摘自《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
江苏144880人,浙江79165人,安徽27284人
----
资料五:清代嘉庆年间各省田赋。
那时候以农业经济为主。但即使是农业社会,安徽也远远落后于江苏。摘自《嘉庆重修一统志》。
江苏:363.3万两
安徽:162.9万两
浙江:295.2万两
江西:192.0万两
---
资料六:《辛丑条约》各省承担的赔款
大致反映当时各省财政实力。安徽承担的部分也不到江苏一半。
----
资料六:1949年安徽主要直辖市的人口。安庆根本不行。别说是解放后怎么没落的,自欺欺人。
资料七:近代安庆的工业化水平十分落后。
以下摘自《近代安庆工业发展状况初探》一文:}"据1920年安徽省政府统计,当时安庆有工业资本43万元,工人306人,工业原动力808匹马力,每年生产的产品约值46万元;产品中以纺织品、食品为主。”(9)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安庆的工业,仍以轻工业为主,工厂规模不大,工人人数不多。........电厂是解放前安庆唯一规模较大的工厂。”
--
资料八:近代芜湖的工业发展水平也一般,城市规模较大程度依赖于米市。
资料九:1930年代城市人口调查(摘自上海《申报》和其他资料)
江苏超过20万人口的城市4个(南京苏州无锡镇江),浙江3个,江西1个,安徽0个。
资料十:1953年各省直市城市人口。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
安徽当时最大城市淮南仅仅排江苏第六
杭州696608
宁波237491
温州201596
==
南京1091575
无锡 581466
苏州474011
徐州373190
常州296509
南通260412
镇江201354
新海连207561
扬州180213
泰州159854
==
合肥183570
淮南286941
蚌埠252993
芜湖242143
安庆105267
屯溪53734
==
南昌398233
-
资料十一:1952年各省国民生产总值情况,安徽不到江苏一半。
注意,下表有个地方写错了,这里的数据是GNP而不是GDP。但那个年代二者也差不多。
来源:知乎
作者:匿名用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