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历代国号,哪些与山西有关?

太原日报 行政区 2022-04-01
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夏”在古代有“大”的意思。夏朝早期,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内地区,沿汾河、黄河向东南方向迁徙,山西至今有夏县;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之后,陕北、宁夏一带称为“夏”。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在此建立了“大夏”,史称“胡夏”。两宋时期,党项族也在这里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
    
第二个王朝是商朝,“商”的本义是焚柴祭天。商朝贵族十分信仰天帝,重视祭祀、占卜等,因此被称为“商”。另外,盘庚迁都殷(安阳)之后,商朝也被称为“殷商”。
    

周朝的名字源于他称。周人自称是“夏”或“华”。商朝时,周人在关中地区经营农业,他们推行了比较规范的井田制,就被称为周人。“周”在甲骨文中就如同井田的形状,代表齐整的农田。
    
秦朝的国号源于地名。西周时期,东夷嬴姓中的一支迁徙到了关中一带。周孝王时,嬴姓首领因养马有功而受封秦邑,于是他们被称为“秦人”,后被封为秦国。也因为秦国从关中一带兴起,这一带的名称也逐渐成为“秦”,有秦川、秦岭等称呼。十六国期间,先后有两个政权定都关中,都以“秦”为国号,史称“前秦”“后秦”。
    
汉朝的名字来源于地名。霸王项羽分封时,沛公刘邦被分封到了汉中,成为汉中王。此后,刘邦就以“汉”为旗号,不断和项羽争霸。前202年,刘邦称帝,就直接以“汉”为国号。后来历史上多次出现以“汉”为国号的政权,基本都是刘氏建立的,如刘备的“蜀汉”、刘知远的“后汉”、刘旻的“北汉”、刘隐的“南汉”,只有十六国时期的“成汉”是氐族李氏建立的。
    
魏朝的国号来源于地名。魏在古代指的是河南、山西的部分地区,这里在战国属于魏国之地,即“三家分晋”的那个魏国。三国时代,曹操被封为魏王,其子曹丕继位后,逼汉帝禅位,定国号为“魏”。后来的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他们选择“魏”为国号,可能是曹魏政权对他们的印象很深。三国时代的吴国则是因为兴起于吴这个地方而称为吴国。
    
晋朝的国号来源于封号。司马昭在魏国先被封为晋公,后来又为晋王。到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就直接以“晋”作为国号了。晋也是一个地名,指山西。五代时期,李克用占据山西,称“晋王”,后来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就以“晋”为国号,史称“后晋”。
    
隋朝的“隋”的本字就是“随”,杨坚的父亲在北周被封为随国公。杨坚称帝后,就改“随”为“隋”,作为国号。
    

唐朝的国号“唐”是地名,古代在山西。李渊在隋朝为唐国公,镇守太原。李渊称帝后,就以“唐”为国号。后来李克用的后代称帝,建立了“后唐”。
    
,是指周朝宋国之地,包括徐州、商丘一带。东晋时,徐州人刘裕受封为宋公。420年,刘裕代晋自立称帝,以“宋”为国号。五代时期,赵匡胤任后周的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兼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就以“宋”为国号。
    
,是指辽河一带。契丹族建立国家后,就以“辽”作为国号。不过“辽”在契丹语言中是铁的意思。女真族强大后,认为铁不如金坚硬,于是,完颜阿骨打立国时选择“金”作为国号。后来女真族和满族都喜欢“金”,如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
    
元朝的国号是精心选择的。忽必烈继承了蒙古大汗后,崇尚汉文化,于是学习汉族建立国号。忽必烈的文人们提出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作为国号。这个“元”有开始、大的意思,表明忽必烈想开辟一个新天地。
    
明朝的国号和宗教有关。明教又叫摩尼教,是从波斯国传入的。摩尼教宣称世界存在光明与黑暗两种势力的对抗,并且将自己视为光明的一派,因此译为明教。明教在民间的影响很大。元朝末年,红巾军中的许多人士就是明教教徒,如韩山童被称为“小明王”。朱元璋早期也属于红巾军的一支,所以以“明”为旗号,后来国号就是明。
    
清朝的国号是皇太极定下来的。皇太极的一个目标就是灭明朝,他认为明朝的“明”在五行中属于火,因此取国号为“清”,因为清在五行中属水,水克火。而且皇太极还将女真族改称为带三点水的“满族”。另外,“清明”并称也有太平盛世的含义,而且“清”始终位于“明”的面前,有压住“明”的感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