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中的中国与印度:2030年竞争净评估
善若水/编译
转自: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
【知远导读】
本文编译自澳大利亚国防军准将米克·瑞恩发表于2012年10月的一份净评估报告。报告认为,随着中国和印度的不断崛起,其未来将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另两个世界级大国。同时,中印双方作为亚洲大国,由于地缘政治和历史原因,必然会为争夺资源和影响力而展开全方位竞争。文章采用净评估的方法对两国竞争本质和关键平衡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为2030年两国关系设定了三个场景,最后指出了中印竞争分别对中国、印度和美国的启示以及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领域。
该报告全文长约45000字,推送部分节选自探讨中印两国关键平衡能力的章节,本章包括两国指挥控制能力平衡、战略力量平衡、常规海上能力平衡及常规空地能力平衡。因篇幅有限,这里只选登指挥控制及战略力量平衡两部分,需要参阅报告全文的读者请直接与我们联系。
中印关键平衡能力
通过使用竞争本质的环境,我们将考察中印竞争的要素划分为若干个关键平衡能力。正如马歇尔在其净评估中发现的那样,这些平衡能力既不详尽,也不相互独立。重要的问题会因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每一个问题的衡量标准都可能不同。1这些关键平衡能力是:
a.指挥控制能力。这包括联合一体化和条令以及天基和网络能力。这些能力是和平与战争时期国家和军事活动的基础。
b.战略力量。印度和中国都拥有核武器,核指挥能力,以及控制和远距离投送这些武器的手段。
c.常规海上能力。两国在这一领域有很大的竞争潜力。海上能力包括支持海军行动的空中力量。
d.常规空地能力。在过去的十年里,这两个国家都提高了陆军和空军的质量。鉴于共同的边界,以及该地区任何冲突都有可能发生在空中和陆地上,因此,该平衡能力是战略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种平衡能力将考虑以下内容:
b.关键的不对称性。这包括组织或认知的不对称。
c.趋势。印度和中国过去的发展和未来可能的趋势。
d.影响。这项研究考察了中国和印度在和平与战争中可能发现的获得优势的机会,以及两国如何评估自身力量和学说中必须进行纠正或保护的弱点。
指挥控制平衡
中国和印度都在积极追求先进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C4ISR)能力。这些能力是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所有军事计划、指挥、打击和行动的基础。到2030年,它们的能力将至少在数量上(如果不是质量上)与美国相匹敌。
基本评估
两国都认识到有必要使其理论现代化并开展联合作战。中国军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一体化联合作战(IJO)能力,中国认为这是现代战争必不可少的概念。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特点是在一个联合指挥部下集成多个军种要素,并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化指挥平台。在这方面,印度落后了一点,他们的一体化防务参谋部(IDS)是一项创新。一体化防务参谋部总部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军种联合。
中国对美国在波斯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所开展军事行动的分析得出了一个关键看法:当代和未来战争过分依赖复杂但容易暴露的,由指挥、控制、通信和基于计算机的、在太空中和通过太空协同运行的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构成的精密网络。因此,它们发展了一系列复杂的天基能力、发射能力和反太空能力。印度也认识到天基能力的重要性,也发展了本国航天工业,尽管其反太空能力非常有限。
关键的不对称性
根据现有的信息,很明显可以看出,中国在这一平衡所考虑的因素中处于领先地位。鉴于当代联合作战理论和太空/网络能力对现代军事组织的重要性,这应当引起印度相当大的警觉。到2030年,天基和网络能力的重要性只会增加不会降低。
趋势
走向联合。印度一体化防务参谋部于2001年10月1日成立,该组织是内阁小组(Group of Ministers)根据卡吉尔(Kargil)委员会报告所作决策的延续。一体化防务参谋部总部的工作人员来自国防部的三个部门和其他部门。2010年期间,印度一体化防务参谋部发布了四项机密联合条令:电子战;海空作战行动;感知管理和心理战;空中和地面作战行动。关于次常规作战行动的第五版联合条令强调,使用武装部队不是对付内部威胁的自然选择。
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印度军方仍然主要以军种为中心。正如(科恩)(Cohen)(2010年)所指出的,这些军种基本上是独立的;它们遵循不同的战略,并准备好打不同的战争。2强大的机构倾向性仍然存在,军种各自颁布了以军种为中心的作战理论——尽管最近正在走向联合。陆军关注的焦点是其以巴基斯坦为中心的冷启动理论。空军专注于战略渗透、制空权和防御。印度海军的关注点则正如他们在《2007年印度海上战略》中所表明的那样。印度距离戈德华特-尼可拉斯(Goldwater-Nichols)转型还有一段距离;目前的联合参谋部是一个象征性的行动。3
没有公开的官方文件来描述中国的军事理论。中国认为这些是机密信息,不向外国人公布。西方关于中国军事理论的结论是从期刊文章中获取的部分信息,以及从解放军军事学术书籍和中国军人与外国军人的互动中得出的。众所周知,中国对待作战理论的态度与西方不同。在西方,作战理论是分等级的,理论从战略到战役再到战术,中国把军事理论分为作战理论和作战实践,并且都通过军事科学进行联接。
此外,中国的战争观包括三个层次:战略、战役和战斗。这是在1999年新一代作战条令中明确的,据信这是最高级别的作战和训练指南。有人认为,这些新一代作战条例已经下发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后勤部门,但尚未得到明确确认。4
天基能力。印度认为,成为并被公认为一个航天国家具有巨大的价值。在过去几十年中,印度制定了一项明确的太空政策,其重点是民用活动。在过去的十年里,印度扩大了其活动范围,并拥有越来越强大的军事太空计划。5
印度国家卫星系统(INSAT)为印度通信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由多用途卫星组成的印度国家卫星系统在电视广播、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和搜救任务等领域提供服务。印度还拥有最大的遥感卫星群,为国家和全球客户提供服务。印度遥感卫星提供了一系列空间解析度,据报道,其最先进的相机可以提供不同光谱波段的地球图片。6通信卫星和传感卫星在民用和军用领域都有明确的双重用途。
过去几年,中国的太空计划一直在展示之中。它已将宇航员送入轨道,发射了数据中继和全球定位卫星,并证明了其反卫星能力。根据大多数当代评估,中国的太空能力远远落后于美国和俄罗斯,排在第三位。快速发展的空间侦察能力凸显了中国卫星的发展道路。直到最近,中国一直致力于建造和发射两用卫星,这一趋势似乎正在让位给具有更清晰军事应用前景的空间能力。7中国也在部署具有军事用途的图像、侦察和地球资源系统。
2009年12月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海洋环境卫星侦察能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遥感七号”卫星发射后的一年内,中国利用卫星定位和识别军舰的每日时间可能翻了一番。这标志着一个转折点:中国的卫星群正从收集一般战略信息的有限能力过渡到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它将能够支持战术行动。8
反太空能力。中国的战略家认为,利用太空和拒止对手进入太空的能力是现代信息化战争的核心。尽管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理论似乎没有将太空作战作为一项独特的作战行动,但太空作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其他作战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9中国在对美国当代军事行动分析后得出的许多经验教训中,有一点是美国过分依赖复杂但暴露的指挥、控制、通信以及在太空内外运行的基于计算机的情报、监视与侦察的精密系统。中国批准的反太空能力建设计划因其全面性和多样性而引人注目。10
据信,中国反太空能力的关键要素包括:
a.太空物体监视和识别。使外国太空系统失效,无论是通过动能撞击或拒止它们获得或传输信息。
b.直接攻击武器。这些措施对近地轨道卫星尤其有效,因为大多数遥感、气象和光电、红外及雷达情报卫星,相关的中继卫星目前都在近地轨道运行。
c.定向能武器。作为开发“新概念武器”更大努力的一部分,中国已将大量资源用于反太空定向能系统,特别是地面高能和低能激光。中国的激光项目已经成熟,其国内研发工作被公认为世界一流水平。
d.电子攻击。中国的军事规划者集中精力于电子攻击方法,以阻止位于中空、地球同步和偏心地球轨道上的关键外国太空资产,因为在这些轨道上这方面的其他技术效率较低。
e.地面攻击。最简单的反太空行动样式包括对地面部分进行与遥测和控制有关的物理攻击。11
众所周知,印度没有反太空计划,也无法在短期内部署这种能力。然而,在未来20年里,印度人可能别无选择,只能这样做,即使只是为了威慑目的。
网络能力。自从第一次海湾战争展示了网络战的潜力以来,中国一直在寻求吸收这项技术。据估计,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部队目前约占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总数的10%。自从向一体化联合作战方式过渡以来,中国显著改善了其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活动。从2000年开始,中国人建立了一个新的一体化C4IKSR(K代表杀伤[kill])系统,它集成了蜂窝和卫星通信系统,并与卫星、飞机和电子传感器相连。12
中国是计算机网络战中进行监视和侦察活动最积极的用户之一。他们被认为有能力攻击和关闭西方国家和其他地方重要的军事和民用网络基础设施。13
过去两年,印度曾多次进行网络战。这为印度建立国家网络司令部计划提供了动力。目前,网络战的责任分散在各个情报机构之间。印度国家网络司令部的职责之一是采取跨部门、多机构、多学科的方法应对新出现的网络战威胁。
启示
印度:
a.计算机网络战能力。中国担心的一个问题是,他们意识到自己容易受到网络攻击。每当有人指控中国政府批准的黑客行动时,中国政府发言人的默认立场是强调中国也是此类行动的受害者。尽管这些评论有一定程度的不真诚,但其中也有一些真实的成分。
b.发展反太空能力。解决印度新出现的太空漏洞的办法就是发展进攻性的反太空能力。随着中国逐渐成为大国,上述这些资产可能对达成经济和军事目的非常重要。印度进攻性的反太空能力服务于有限但关键的目的,即提高中国不断发展的太空封锁战略的成本,增加北京停止对印度太空资产进行非对称攻击的可能性。14
c.提升太空监视能力。印度必须提高其太空态势感知能力,以便能够全面识别和评估所有在轨物体,有效识别任何攻击的来源。
d.生存能力。应尽早制定通过增加机动性、自主作战选择、一体化有机融合攻击报告技术以及可能的在轨主动防御来提高太空平台生存能力的计划。
e.备用能力。印度应加强其从太空攻击中恢复的能力,投资于在轨或地面备用卫星、快速反应的太空发射能力,以及能够在主控制中心受到损害时无缝管理太空作战的冗余,最好是移动控制站。15
中国:
a.太空监视。日益增长的天基侦察能力暗示着2030年中国的全球覆盖潜力。从狭义的能力角度来看,强大的侦察系统及其所支持的军事系统是解放军远离本土作战能力的一个小但重要的组成部分。16
b.计算机网络战能力。中国的网络攻击能力可能已经危及印度的系统。中国在这一领域可能会保持一段时间的优势,可以预期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都会利用这一优势。
印度和中国都拥有核武器、核指挥和控制能力以及远距离投送核武器的手段。使用核武器是中印竞争中最糟糕的情况,因此需要对此进行研讨。
基本评估
虽然核战争不太可能发生,但它仍在探讨的范围内。此外,当前的环境是中印巴基斯坦核三角。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稳定的威慑机制没有历史先例。尽管次大陆和公海都有核武器存在,但到2030年,中印两国在共同边界或公海仍有可能发生局部冲突。
中国历来视核武器为胁迫工具,其价值来源于拥有而非使用。各国领导人认为,核武器有助于阻止核攻击和对抗胁迫,但不利于战斗或赢得战争。这促使中国采取最低限度的威慑态势,其基础是一个保持戒备状态的小型核武库,以及对敌方城市进行报复性打击威胁的、不首先使用(NFU)核武器的宣言性政策。17据估计,中国拥有大约240枚战略核弹头,用于装备三位一体的导弹部队、潜艇部队和轰炸机部队。在射程、精度、机动性和生存能力方面,中国正在改进其运载系统。虽然中国可能有能力为其导弹配备多枚独立弹头,但据信还没有这样做。18
中国近年来在进一步发展进攻性核能力方面取得了稳步进展。此外,中国努力提高其战略导弹部队的质量和数量,19并正在通过增加更多的运载系统来实现其核力量的现代化。例如,近年来,道路机动、固体推进剂DF-31和DF-31A洲际弹道导弹(ICBM)已经投入使用。
印度的核能力是“旨在保持最低限度的可信核威慑力……这不是一个固定的量化指标,而是在我们的安全环境中规定和确定的政策方针”。在军事上,印度的小型核武库意在威慑巴基斯坦和中国。印度的核理论是以“可信的最小威慑力”为前提的。与中国一样,印度也宣称实行非核力量政策,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并长期致力于裁军。
据估计,印度拥有80-100枚组装好的核武器,其中大约50枚处于战备状态,还有弹道导弹和轰炸机,印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具有核能力的弹道导弹。射程5000千米的“烈火”V型(Agni-V)弹道导弹装载核弹头后,可把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内的中国主要城市纳入印度的打击范围。印度消息人士明确指出,“烈火”III型和V型旨在震慑中国。印度分析人士猜测,有效的报复性打击将要求印度至少打击10个中国主要城市。
关键的不对称性
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中国的核力量都比印度有优势。
a.核力量的生存能力。中国拥有地下设施、机动发射系统和现存的海上核导弹基地,在部队的生存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优势。
b.投送系统。中国拥有更多的运载系统和更多的远程导弹,能够将印度的目标置于危险之中。然而,到2030年,随着印度远程导弹系统的部署,这种情况或许将有所改变。
c.弹头数量。据评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核武器库存比印度多。中国目前拥有的核武器数量是印度的两倍多。到2030年,这种情况不太可能改变。
改善对核力量的指挥和控制。中国的第二炮兵负责组织和指挥本部队进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作战。印度的核指挥机构现在控制着国家的核武器。20
增加导弹部队的规模。在过去20年中,中印两国继续保持着增加核导弹数量的趋势。
发展远程导弹。两国都在继续发展能够安装核弹头的洲际导弹。
发展潜艇发射核武器。尽管当前和2030年(可能)中国在潜艇数量上都占有优势,但两国都认识到了潜艇核威慑的重要性。双方都在为其弹道导弹核潜艇需求开发本土解决方案。22
增强核部队的生存能力。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和第二炮兵部队已经建造和使用了地下设施(UGF),并利用它们来保护和隐藏最新和最现代化的机动导弹。自2009年12月以来,中国和外国媒体的一些报道提供了关于隐秘隧道网的信息,据报道,这条隧道网的长度超过5000千米。23
发展导弹防御系统。中国正在研制导弹防御系统,印度也正在寻求导弹防御能力,以降低其遭受核打击的脆弱性。有报道称,印度正在开发一个双层弹道导弹防御系统。24
战略启示
印度:
a.确保拥有足以保证进行第二次打击能力的导弹和弹头,以达到适当的威慑水平。
b.发展使中国城市处于危险境地的洲际弹道导弹能力,从而增强威慑力并尽量减少因有限冲突而使用核武器的机会。
c.将远程核力量投资在陆海部署系统之间平均分配。
d.与中国保持“热线”,并建立类似于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建立的额外控制措施。
e.寻求中国公开澄清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明确含义。
中国:
a.继续发展反弹道导弹部队,迫使印度选择把自己比较有限的财力放在这方面进行研发。
b.继续加强地下设施建设,以确保核部队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