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卧牛城”:河北邢台与牛的不解之缘

贾兴安 行政区 2022-04-02

邢台城是河北最古老的城市,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浪花与风流都渐渐随风消散,但“卧牛城”的名字却在民间广为流传。相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邢台人都会有一两张与曾经的地标性雕塑“卧牛城”的合影留念。我还相信,尽管这尊“卧牛”由于种种原因,已迁至达活泉公园了,但它在众多邢台人的心里已然是难以忘怀的心灵寄托和城市象征了。至今,邢台本地人仍然会习惯地说:“咱今儿卧牛城那地儿见。”


“卧牛城”源自于一个神话故事,是流传在邢台的一个民间传说。邢台是一座地地道道以“牛”的形象筑造而成的城市,普天之下,独一无二。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某一天早上,人们一觉醒来,这个神话传说却忽然间出现在市区最繁华地带——老城区西门外新华北路与大通街交叉口的正中心:一头坐北朝南、高大健硕的“卧牛”石雕巍然耸立。在那足有三米高的由大理石筑起的台基上,一尊巨牛席台而卧,高昂的头颅向右稍微偏扬,目光安稳而肃穆,厚大的嘴唇紧闭着,两只耳朵警觉般挺立,犄角似月牙弯翘,显得威武、精壮、沉静、踏实、神圣。台基正前方,镶刻着三个篆书大字:“卧牛城”。事后得知,这尊雕塑是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基先生的作品。



从此,“卧牛城”成了邢台的城市标志,那头卧牛也成为邢台人“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精神图腾。


“卧牛”牵引着我寻找和呼唤邢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记忆。


近日翻阅旧相册,发现我和家人、亲朋好友以及外地来客,以“卧牛”为背景的照片不胜其数。我清晰地记得,在1983年12月初,“卧牛城”雕塑落成剪彩的时候,那里人山人海、群情激昂的场面。我还清晰地记得,在那几年里,我们去那里摄影留念,每次都是观者众多,要寻找和等待机会才能抢到最佳的不被人遮挡的角度。
当一个传说凝固成一道风景的时候,当广布于民间的文学嬗变成触手可及的物象时,居住在这座古城的人们当然也包括我,开始打捞那些封存已久的梦幻般的记忆和故事。
“卧牛城”自古以来就是邢台的俗称,后来邢台也被称为“牛城”。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市井坊间的版本诸多,无需考证哪个正宗,总之邢台命中注定与“牛”有了不解之缘。在建造“卧牛城”雕塑时,台基座的另一面,铭刻有《卧牛城碑记》,其中曰:“古时某夫妇流落此间,见沃野百里而无人烟,遂定居,日夜辛劳,而苦无耕畜,诚感天帝,降黄牛以助其耕,自是生产日殖人口日繁,遂建城郭。又传洪水逼城,牛卧城头,水涨城高,百姓得免遭灾难,遂以卧牛名其城。此说虽属神话,然颇具深意……”是什么深意呢?又曰:“所谓天帝者,劳动人民征服自然之理想与力量之化身也,而牛之本色,朴实勤奋,利民克己,实劳动者品格之象征也……”原来,邢台这座城郭,之所以有了流传千古的“卧牛城”之说,是在负担着承载人们道德品质和精神意志之象征和符号的重任啊。
翻遍概述邢台地名由来的典籍和史书,并不见有关“卧牛城”的正式修建者的记载,只有沈括《梦溪笔谈》中只言片语,先说是石勒,又说是郭进,且语焉不详般均为“修建”。其实,古老的邢台城,从我们考究不清楚的历史和年代里,就开始以“卧牛”的形体和姿态建城了。如今,纵观整个邢台城区,其大致框架酷似“卧牛”。老城区的主干道路是其骨架,古城墙、围寨河、牛尾河等是组成“牛形”的轮廓。而邢台的街、路、村等,也多以“牛”来命名,如“东牛角村”、“西牛角村”等。倘若在地图上将这些地名按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显示的是一幅“身长4.5公里,体宽1.5公里,头南尾北”的“牛形图”。牛头部位是南头村,牛角部位是东牛角、西牛角村,牛尾部位是牛尾河;牛身子由护城墙和护城河构成;城内原有四个水坑,称牛市水坑、羊市水坑、马市水坑、靛市水坑,传说是卧牛的四个蹄印;牛胃的部位是一大一小相连的两个水泊(韩家坑、王冒坑);肠道脉络部位是南长(肠)街、北长(肠)街。此外,还有栓牛橛、牛头桥、肚子巷等,其地名的位置和牛的器官部位基本吻合。

至今,这些地名仍在沿用着。牛的元素和符号在邢台俯首皆是,如同永恒的山河和岁月,无论经历多少世事的沧桑和变迁,依然在邢台城内熠熠生辉,讲述着邢台古城的尘封往事。

“邢台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不是之一,是唯一。”


“邢台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不是之一,是唯一。”这是著名考古专家、河北省文物局原副局长谢飞对邢台的评价。“有一个邢侯墓足矣!就从邢侯墓开始挖掘邢台的历史文化……”那个夜晚我失眠了,久久不能入睡。一直在幻想,难道,“卧牛城”仅仅是一个流传在民间的传说吗?邢台古城整个的“仿牛”城建体系,是不是从邢侯开始的啊?
我居住的楼房,就在邢台县南小汪村城中村改造时建设的一个社区内。1992年6月,在我居住的楼房地基下的底层里,发掘出震惊世人的珍宝。“大量的周代陶器鬲、盆、豆、罐等出土,有的地方还发现马坑和小型墓葬等。这些都表明南小汪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埋藏丰富的周代遗址。”(见《文物春秋》1992年第11期)。还出土了一枚用牛肩胛骨制成的刻辞卜骨残片。这是河北省出土的第一版带字西周甲骨,被专家称为“国宝”。同时在南小汪遗址附近的葛家庄,还发现了230座西周时期的墓葬群,其中大型墓5座,中型墓31座,车马坑28座。共同组成了一个面积达二百多平方公里的庞大遗址群,专家们据此推定,此处为邢国的初封地。此后,自1993年至1999年,考古工作者对这一带进行大面积勘探和发掘,惊人地发现了4座邢侯墓、1座邢侯夫人与邢侯并穴墓葬、1座春秋时期的赵襄子墓。在墓地中南部还发掘出先商、中商遗址4000平方米。

邢侯墓墓道全长35米,墓室长6米、宽4米。墓道与墓室连接处随葬6辆车,有11批精美的车马器。邢侯墓的发现,解决了学术界争论多年的邢国地望问题,邢侯都城就在当今的邢台市区或附近的郊区,为先商文化的深入研究及商族起源提供了考古新资料,为佐证商代“祖乙迁邢”提供了一批实物资料。



是夜,我陷入了深思。在古人长眠的土地上,遥望着满天星斗,盘点以往那些模糊不清的历史概念和知识。
揭开邢台建城史第一页的人,是商王祖乙。祖乙本姓子,名滕,是商王河亶甲的儿子,商朝的第十三任君主。河亶甲死后,祖乙继任了君主之位。

祖乙是从现在的山西省河津市(一说是今河南内黄县)将都城搬迁到邢台来的,原因是那里发生了大洪灾。迁都之前,他派人在全国各地选址,最终才决定在邢地安都。邢地土肥水丰,百泉竞流,故称“井方”。黄帝曾亲率邢人开发利用井水,建井田,史称“黄帝凿井,聚民为邑”。后世邢人为了纪念黄帝的凿井筑邑之德,合“井”“邑”二字为一字,这就是“邢”字的起源。可见,笃信风水的祖乙和他的幕僚们,是邢地的“好风水”将他们吸引过来的。在“邢”定都后,祖乙以这里为基地,数次出兵平服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东南方的夷族对商朝的威胁,使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使一度衰亡的商王朝再度兴盛繁荣起来,被后世称为“中兴之王”,从而也揭开了邢襄文明的序幕。据说,祖乙从这里将都城迁走,也是因为洪水。史书载:“……由于水患,而迁都于庇……”庇,是指今山东省郓城县。而“卧牛城”传说之一,就是因为“牛卧城头,水涨城高,百姓得免遭灾难”。也许,从那时候开始,邢人筑城,便开始以“牛”形来谋划建设自己的家园并进行顶礼膜拜了。

把“卧牛城”从雏形拓展至全面完善的人,似乎是冥冥中带着某种使命的邢侯姬苴了。
邢侯是周公的第四个儿子,名叫姬苴,又称邢靖渊。他的封地据《汉书》所载是在“襄国县”,即今邢台市。疆域主要在太行山以东,滹沱河以南,漳河以北,故黄河以西,包含今邢台市全部、石家庄南部、邯郸大部及衡水、临清之一隅,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邢国在当时我国北方占有重要地位,是西周早期分封的53个姬姓封国之一。
这个本名“姬苴”,后改姓为“邢”,名叫邢靖渊的王侯的到来,对于后来的邢台,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第一,他将自己和全体的臣民改为“邢”姓,成为普天下“邢氏”的祖宗和起源之地,在中国姓氏排名中列第131位。第二,他在这里高筑“邢侯台”,祭祀神明,炫耀封建威仪,“邢台”地名由此诞生至今沿用。第三,他死后葬在这里,让今天的我们找到了“归属感”,标榜悠久的建城史不再“空口无凭”。第四,他是古邢台城池“牛形”的奠基者,至今城市的基础,仍坐落在此地基础之上。第五,他在邢封国后,实力得到增强,边境一度东部达到山东聊城一带,北部达到元氏一代,西界太行,南到河南滑县一带。邢侯先后传二十世,历五百余年。

从祖乙迁邢定都到邢侯建国,邢台已经发展繁荣成一个建城六百余年的著名大都市了。

然而,历史仍在继续。

将“卧牛城”推向建设高潮的,应该是“后赵王”石勒。

石勒是山西上党人,羯族,奴隶出身,他目不识丁,但机智过人,善于率兵打仗,作战勇敢,“拼命三郎”的成语就是源自于他,“鹿死谁手”也是他亲口所言,他还将“胡瓜”改称现在的“黄瓜”。石勒打遍天下,可谓“一代枭雄”。公元319年他46岁时在邢台称王定都,建立了后赵政权,称襄国。十年后在这里称帝,60岁因病去世,史称“后赵明帝”。如今邢台人所说的“邢襄大地”,就是出自于这里。后赵成立后,邢台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其统治疆域辽阔,与曹魏不相上下,相当于统治了三分之二天下,这在邢台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因此,在表述“卧牛城”由来时,排除民间的神话传说外,据史书记载:“邢台城为春秋时邢侯所建,十六国时期由后赵皇帝石勒扩修,北宋时又进行重修。城墙周九里十三步,阔六步,上可卧牛,故俗称卧牛城。”

很久以来甚至到了现在,我们也很难找到邢台一脉相承的城市精神和最靓丽的地域名片以及独具特色的“唯一性”。我们不妨简单一些,我们就是“卧牛城”,就是“牛城”的子孙和后代。

生于斯长于斯的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是勤劳的,他的勤劳在于他的勤奋,他的理想就是要改变我们的生存状态,因此也就有了他的聪明和智慧。他的开拓精神举世无双,他所做出的科学贡献,对世界科学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被称之为中国古代科技圣人。“牛城”人郭守敬的科学成就遍及天文、水利、数学、仪器仪表制造、规划、建筑、测绘等广阔的领域,其中二十多项发明创造遥遥领先于当时的世界水平,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推向了最高峰,同时也将元初中国科技文明推向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1970年,国际天文学组织,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



豫让并不是“牛城”人,但他为刺杀赵襄子,长期隐姓埋名客居在这里,因为赵襄子的封地在这里。他以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邢台人为纪念他,将一座桥改名为“豫让桥”。此桥位于旧城的东北,是邢台人任侠尚义、慷慨悲歌的精神象征,如今又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豫让路”“豫让桥市场”。与豫让精神一脉相承的,还有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赵三多的农民“义和团”,以及被毛泽东誉为“坚决革命的同志”的西路军(红五军)军长董振堂。


万年磨砺,千年打造,邢台亘古沉雄的山水,历经一代代人文精神的洗涤,滋养和孕育出春秋时期名医扁鹊、唐代名相宋璟、后周皇帝柴荣、元代著名政治家刘秉忠、清朝“乌头宰相”魏裔介、当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等一大批杰出的“牛城”牛人。
有时候,民间力量是强大的,恒久的,可以影响甚至改写历史。“卧牛城”的故事,也许象征着这片古老热土上人民的一种人性本质和精神向往,所以完全是出自民间的口头创作并不胫而走代代相传。至今表述邢台历史概念已然有两套系统:一是典籍史书记载的;一是民间流传的。而这两条城市的发展脉络,像编辫子、拧麻花那样合二为一:“邢台之为古名城也,远溯殷周,竹书纪年,有商祖乙九祀圮于耿迁都于邢之说。周初,封周公子于邢,立邢候国。秦置信都县,楚汉时,置襄国,隋改龙冈县,宋改邢台县,而俗呼其城为卧牛城至今,犹存东西牛角、长(肠)街、肝巷、牛尾河诸地名及拴牛橛、牛眼井等遗址,而名胜古迹,如百泉孔桥、开元寺、清风楼、达活泉、豫让桥、八角鸳水井等分布其间……”
从历史的角度来衡量,这是一座比较复杂的城市,复杂到需要我们排列出一条相当冗长和繁琐的线索来回溯她艰涩的古老和曾经的显赫。三十多年前,当“卧牛城”石雕落成的时候,我也就是二十多岁,是刚刚对这座城市充满激情的年纪。凝望着那座高大健壮、坚若磐石、目光如炬的卧牛,记忆在瞬间变得真实、鲜活而又生动,一切似乎都化繁为简了……
《顺德府志》(邢台自元到清一直称顺德府)曰:“民风民俗邢州土厚水甘,人物产于其间者多实少浮,民俗淳厚,人心古朴。质厚少文,气勇尚义……急公后私,尚于周恤,燕赵慷慨之风犹存。”
是啊,这不就是邢台“牛城”人的精神写照吗?勤劳、淳朴、善良、义勇豪放、敢于担当,有只争朝夕的开拓创新精神。
“卧牛城”的沧桑变迁,见证着一个个故事的演绎和嬗变,培植着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铸造出一座英雄辈出、人文荟萃的古城。
我想借用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的话,献给生我养我的家乡:“你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作者:贾兴安(邢台市文联主席)

沧州/邢台/保定三地多县市区撤乡设镇揭牌仪式

河北邢台市南和、邢台、任县撤县设区,“附郭县”又少了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