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浒墅关,后有苏州城?
浒墅关镇位于苏州古城的西北。江南运河和沪宁铁路平行贯穿境内,312国道和沪宁高速公路在附近交会,离硕放机场(今称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光福机场、虹桥机场都不远,地处水陆交通要冲,自古就是苏州城西北的军事要塞,向来以江南历史名镇著称。清华大学一位资深规划专家认为:“如此优越的交通条件,在华东地区无与伦比,在中国也属罕见。”
▼
浒墅关镇非但交通战略地位重要,而且经济文化底蕴也相当深厚,是明代全国七大钞关之一。浒墅关镇历史文脉的延续,得益于历代先贤的修志意识,从明代嘉靖年间以来,编修出版的旧关志就有五种,分别是陈大咸修、张裕纂,明《[嘉靖]浒墅关志》18卷;王之都纂修,明《[万历]浒墅关志》4卷;陈常复修、孙珮纂、孙鼐续纂,清《[康熙]浒墅关志》20卷;凌寿祺纂,《[道光]浒墅关志》18卷;还有一部成稿于民国7年的《浒墅关采访稿》,约1.76万余字。加上2005年5月出版的新编《浒墅关志》18卷150多万字。意味着一个镇区拥有6部传世镇志,这在全国是为数不多的。这些志书为我们后人稽古鉴今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献资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
现在浒墅关还流传着“先有浒墅关,后有苏州城”的说法。事实到底如何呢?
关于此事,《[道光]浒墅关志》的《建置沿革》是这样记载的:“浒墅,在江苏苏州府治西北三十里,一名许,古旧名虎疁。秦始皇求吴王剑,发阖闾墓,白虎蹲于丘上,逐之,西走二十五里失,剑不能得,地裂为池,因名其地曰虎疁。至唐,讳虎;吴越,讳镠,改今名。秦置吴县,属吴县。自汉至隋,俱因之。唐万岁通天元年,析置长洲县,属长洲县。历五代、宋、元、明不改。”
也就说,浒墅最早的名称叫虎疁,出现在秦始皇时期。苏州城是在伍子胥“相土尝水”后建成的,时间是阖闾元年(前514),当时的名称叫阖闾大城,当然是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前221)之前就存在了,谁先谁后,一目了然。哪怕以“苏州”之名说事,那么苏州得名于隋朝,“浒墅”得名于五代,还是苏州在先。
▼
知道了这一点音韵知识,“浒墅关”被读作“许墅关”就不奇怪了,因为“浒”本身就是一个形声字,从水许声,意思是水边,“许”本身就是“浒”的声符,比如苏州话中“几许”之“许”,就念“hu”,保留着古音。“浒墅”的前身“虎疁”,当时就用了一个“虎”的同音字“浒”。到了宋代的志书记作“许市”,当时“浒”与“许”还同音,没什么问题。只是到了金元,随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北方语系逐渐被当作正统,“浒”与“许”不再是同音,两个字也出现了分化。北方人要了解当地的文化,首先选择地方志,根据宋代方志记载“许市”,当然念作“xu”,而本地人的习惯写法却没有变,觉得有大运河“穿城而过”的地方不能没有“水”,这个三点水还是不能少的。后世,觉得不能“自圆其说”了,就拿喜欢“下江南”的乾隆皇帝的金口说事了。
▼
在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在设立钞关之前,浒墅关一地只称浒墅(或许市),尽管可能已经成“市”,也就是一般集市。从《[道光]浒墅关志》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断定,从元代开始这里有了“抽分竹木场”,即对过往商贾往来货物实行收税,多寡无定额。明代洪武年间“设浒墅巡简司”,宣德四年(1429)才正式设立钞关,之后历经裁撤和恢复,一直称为浒墅关。至迟到道光年间,这里已经称为“浒墅镇”了。《[道光]浒墅关志》的原文是这样记述的:“浒墅钞关,在长洲县二都六图浒墅镇,元至正间,始置抽分竹木场于此。明洪武初,设官置场于阊门、葑门、平望等处,寻以不便罢,第设浒墅巡简司盘诘。宣德四年,令南京至北京沿河客商辏集处,设立钞关。正统六年罢。景泰元年,户部尚书金濂建言,仍于浒墅添设钞关。成化元年罢。三年,仍令苏、杭二府收船料钞钱。四年罢。七年,复设九江、苏、杭三府钞关。万历二十九年,复置税务于浒墅关北,一地两关。泰昌元年,停革,仍只一关。本朝因之。”
据新编《浒墅关志》记载,到了民国元年,改称浒关市,民国十八年八月成为浒关区,“民国二十年元月,原苏州市7个市政区划并为3个城厢区。浒墅关镇为第一区区署所在地。”这时的浒墅关,镇区合一。后曾改为第四区、浒关区,浒关镇都是区署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浒墅关镇是浒关区(吴县人民政府八个区之一)下辖镇,1952年升为县直属镇……
▼
说浒墅关镇的历史,不能忘记两个人。一个是郑辟疆,在浒墅关毕生从事蚕丝教育事业,为中国的蚕丝技术革新,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另一个是郑辟疆的妻子费达生——费孝通的姐姐,我国著名的女蚕丝专家,一生从事蚕桑丝绸科学技术的推广,被媒体誉为“当代黄道婆”。
浒墅关镇上有一所著名专科学校——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并入苏州大学,其创办人就是郑辟疆。
郑辟疆(1880—1969)字紫卿,吴江县盛泽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毕业于杭州西湖蚕学馆,翌年自费赴日本考察蚕丝业。三十一年回国后,先后执教于杭州蚕学馆、山东青州蚕桑学堂、山东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民国7年(1918)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民国24年创办江苏省立制丝专科学校(民国26年改为蚕丝专科学校),兼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两校几经改制,郑辟疆仍先后任改制后的苏南蚕丝专科学校、江苏省浒墅关蚕桑学校、江苏省丝绸工业学校、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和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工学院)的校(院)长职务。
郑辟疆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中国蚕学会第一届名誉理事长、江苏省蚕桑学会第一届理事长。其早年编著有《桑树栽培》《养蚕》《制丝》《蚕体解剖》《蚕体生理》《蚕体病理》《蚕种制造》《蚕丝概论》等教科书8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晚年校释蚕桑古籍有《蚕桑辑要》《豳风广义》《广蚕桑说辑补》《野蚕录》等。1969年11月27日病逝于苏州浒墅关。
费达生(1903—2005),蚕丝专家。1903年10月她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东栅头,是费孝通的姐姐。父亲费璞安,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先后在山东青州蚕桑学堂、南通师范学堂、通崇海公中、苏州省立二中等校任教。母亲杨纫兰,毕业于上海务本女校,早年从事幼儿教育。费达生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4岁入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学习,受到蚕丝教育家郑辟疆的熏陶,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她立志献身祖国蚕丝事业。1920年夏,从女蚕校毕业,学校选派她去日本留学,次年考入东京高等蚕丝学校制丝科(东京农工大学前身)。回国后她回到女蚕校工作,追随郑辟疆,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长期深入农村,从事桑蚕丝绸科学技术的推广。1929年,她创建了吴江县开弦弓村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成为中国较早的乡村工业。
1956年起,费达生历任苏州市工业局副局长、江苏省丝绸工业局副局长、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副校长、苏州丝绸工学院副院长、苏州丝绸工学院顾问、苏州市妇女联合会副主任、苏州市政协副主席、中国丝绸协会第一届理事、江苏省丝绸协会名誉会长。领导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自动缫丝机。晚年她孜孜不倦地探索对蓖麻蚕的开发,苏州丝绸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普普通通的蓖麻蚕背心,就是费达生亲手编织的。
费达生对于中国蚕丝业的贡献,使她成了中国著名的女蚕丝教育家、改革家,并被称为“中国乡镇企业之母”“当代黄道婆”。
苏州工业产值半年突破15500亿:超上海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城市|苏州,人间烟火里的江南|姑苏,中国人终极理想居住地|论早饭,我只服苏州人|苏州已撤销的27个行政区|蓝绍敏:天堂苏州 难说再见|苏州话VS上海话:谁才是最正宗的吴语|苏州,冉冉升起的经济强市|苏州,建成102座博物馆|一文看懂!苏州工业园区街道行政区规划调整(草案)|所涉学区、社保、民生待遇会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