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集刊荐读 No.14丨政治人类学评论
近来集刊公号新增了【优秀集刊荐读】栏目,后续会围绕“认识一种好集刊,多读一篇好文章”的主题,不断为大家介绍优秀集刊。每本集刊都是丰富阅读世界的一个入口,希望读者朋友们能找到中意的主题。
今日奉上第14期优秀集刊的推送,向大家推荐《政治人类学评论》,请继续阅读了解更多内容吧~
△ 《政治人类学评论》最新一辑
主编:陶庆
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政治人类学研究所
创刊时间:2015年
刊期:半年刊
投稿邮箱:taoq8388@163.com
《政治人类学评论》及其所阐发“新政治人类学”暨“政策人类学”等学科范式,迫切呼唤学科开放与学术共享的“春天”!迄今,它已满五周岁,仍是学术界很不显眼甚至有些“扎眼”的“丑小鸭”,但期待它有朝一日凌空翱翔。《政治人类学评论》是目前国内第一份政治人类学专业集刊——即便英语文献的全球范围内也仅存二三——涵盖政治学、公共管理学、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文化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与交叉领域,具有交叉跨学科的潜质与特征。
“一切有为法,皆悉归无常”。《政治人类学评论》所阐发的“新政治人类学”范式,表现为“政治学科学化”“政策学真理化”“‘群众路线’学术化”等内在逻辑,旨在发掘具有范式“象征”“符号”的“学科基质”(disciplinary matrix)与“有序元素”(ordered elements);具体体现在“五四”学术框架,即“学科基质”的“五化”过程(政治学科学化、人类学政治化、民族志写文化、管理学人性化、政策学真理化),与“有序元素”的“四要素”组合(权力要素、田野要素、民族志要素、扎根理论要素)等辩证统一上;并围绕着“权力-权利”博弈的逻辑主轴,演绎出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论等“三位一体”的扎根理论方法论。
政治人类学评论(第10辑)学科开放与学术共享“新政治人类学”在政治与行政实践中必然演化出“政策人类学”等知识新语境——传承政策科学与领导科学的全部精髓与核心内涵——秉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精髓要义和沿袭拉斯韦尔(H.Lasswell)关于科学服务于民主的思维初衷。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是“政策人类学”“活的化石”,回归“民族志”与重塑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是“政策人类学”范式创新的不二选择;“政策人类学”学术内涵“五性统一”,具体表现为“内在问题导向性”是研究动机,“参与观察性”是研究方法,“互为他者性”是研究态度,“利益公共性”是研究目的,“政策科学性”是研究检验,并内嵌着互为一体、良性循环、螺旋上升、永无止境的内在整体性逻辑。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是“政策人类学”“活的灵魂”,学术化“群众路线”将以我党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来统率领导科学,由中国话语泽被普世学术。一言以蔽之,“群众路线”是意识形态化的“政策人类学”,“政策人类学”是学术化的“群众路线”!
正因为此,《政治人类学评论》同仁将有志于学科开放的“超度”和学术共享的“涅槃”!
学科开放的“超度”。“超度”在这是指“超越”学科的高度、广度、幅度、速度等种种限度。人类知识根据某种共性特征进行分类而形成不同体系即学科(discipline),但同时也无中生有地树立起种种“知识壁垒”,形成众多“知识关税”,产生惊人“交易成本”。学科开放,并不是简单地“公开”学科知识与开放知识体系,而是破除“知识壁垒”,实现知识“零关税”,把“交易成本”减少到最低甚至是“零”。
学术共享的“涅槃”。“涅槃”是指浴火重生的复活境界。人类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即为学术(academia),但同时也衍生出种种“学术圈子”,形成众多“学术山头”,滋生惊人“学术腐败”。学术,本身是思想自由的载体;而今,反沦为限制自由、禁锢思想的藩篱!学术共享,并不是简单地“让与”“赠与”等施舍,而应是人类探索真理过程中,从自封到自律、从自发到自觉、从自为到自在、从自闭到自由的精神升华。
学科开放与学术共享,这正是《政治人类学评论》及其同仁的“中国梦”。
《政治人类学评论》自2018年总第7辑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目前已出版到总第10辑,转入我社后累计发文20篇、115.5万字。
第10辑
公共服务购买中的制度逻辑与行动策略
——以S市JD区助残服务购买为例
吕 纳
匮乏阈限内的政府默许:个体弈争模式
——以A市B区L庄城中村为例
刘怡然
“需求—条件—信任”:社区居民参与模式研究
——以F市NH区L街道为例
申可君
一线项目社工的规制空间与行动边界
——以S市L社工机构三个项目为例
范雅娜
夕阳下的胡同与朝霞里的胡同社区
——以北京市D区JX社区为例
魏 霞
第9辑
城市组织中的社会
——以广州西街社区组织为例
余 冰
回归政治社会的社区治理
——以贵阳市“乌当社区”为例
谢蕴枰
“类科层体系”背景下城市社区的权力运作逻辑
——以浦东梅园小区为例
金 桥
社会组织与城市社会基层治理转型研究
——一项基于上海市 T 街道的个案研究
杨艳文
主动选择性依赖下的基层党组织创新权力来源
——以上海市L社区为例
谭 婷
第8辑
“水案”中国的治理性失衡
——以漳河上游流域的村落水纠纷为例
牛静岩
拆迁政治的经纪选择全景——以豫中前河村为例
孙敬良
新兴组织权威与村庄秩序重构
——以晋西南H村私营企业主协会为例
张芳芳
文化与民间权威——路村“重建村庙”的政治学研究
李晓斐
第7辑
村寨社会国家化进程的人类学视角
——以中、老、缅交界地区哈尼/阿卡人为例
张雨龙
乡村权力多元与乡土秩序重构
——以赣西村宗族权力与政府权力冲突互动为例
谢建社
村委会权力运作嬗变下的村庄治理
——以皖中DG村“老板”村干部为例
秦海燕
村寨治理与法秩序变迁
——以“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合寨村为例
郭 亮
乡村集市中的权力整合
——以川东圆通场的废兴个案为例
吴晓燕
“寺庙重建热”中的乡土秩序重构
——以J村社区为例
骆建建
《政治人类学评论》(Political Anthropology Review)是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政治人类学研究所(筹备)主办的国内第一份政治人类学专业集刊(半年刊),从第7辑起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旨在紧扣“权力-权利”互动博弈逻辑,运用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论等“三位一体”的扎根理论方法论,展开交叉跨学科综合性研究。
具体投稿联系方式见最下方:
1.热忱欢迎国内外学者投稿。来稿由专家匿名评审,评审仅以学术价值为标准。稿件编辑严格实行“三审一读”定稿制度。
2.本集刊主要刊登尚未出版发表的学术论文,论文以3万字以上为宜,凸显对某一类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创新洞见;特别欢迎以尚未出版的博士论文为基础的论著材料(每文摘编3万字以上)投稿。
3.本集刊所发文章均为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不代表本集刊意见。凡涉及国内外版权问题,均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有关国际法规执行。
编辑部联络方式
主 编:陶庆博士
邮 箱:taoq8388@163.com;
手机号:13918538388(同时也是微信号)
《政治人类学评论》集刊网主页
图中二维码可识别 ↑ ↑
策划 ∣ ym
排版 ∣ ym
审校 ∣ tq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政治人类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