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传考研er,达康书记给了你一个权利。。。

2017-04-20 新传考研真经团队 新传真经

李达康1分钟前

给你一个权利!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热播,据统计,开播第一集实际收看人数3.5亿人次,收视率创下新高,这在国产剧中非常罕见。《人民的名义》改编于周梅森的同名小说。据高亚麟介绍,创作《任命的名义》期间,编剧周梅森采访了大量的案例,去检察院体验生活,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翻阅卷宗、案宗,然后提炼采访,才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由于这种源于生活的真实,使得创作主体、创作主题能够吸引人、打动人。剧中的人物形象被观众津津乐道,达康书记也成为新晋网红,表情包火了,“同款水杯”也在淘宝上线,这样的传播效果让制作方都始料未及。


近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也请来热播反腐剧《》的部分主创人员,做客“人民直播”,为大家揭秘拍摄过程中的内幕与花絮。很多网友直呼,“不看这部剧,都没法和人聊天了”。


为什么那么火?

1F题材优势

坦白来讲,《人民的名义》虽然艺术性一般,但社会效应非常热,在播出前期就已经刷屏朋友圈。


传播学家、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这样评价:能让美食家印象深刻的菜肴无外乎两种,一种是黄蓉的“二十四桥明月夜”这类绝无仅有的好手艺:“先把一只火腿剖开,挖了廿四个圆孔,将豆腐削成廿四个小球分别放入孔内,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鲜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却弃去不食。”还有一种呢,是吃到绝无仅有的食材,譬如熊掌、象鼻、鹿筋、猩唇,吃时会倍感震惊。


同样的道理,能让多数观众有共鸣的影视剧,无外乎制作和题材。《人民的名义》主要是后者的优势。反腐剧现在重现荧屏,已经是政策的胜利了。所以,虽然就叙事、剪辑、对话、导演功力上来看,《人民的名义》疏漏不少,但谁在乎呢?重要的是它拍了什么,而不是怎么拍。

(南方日报对此剧的调查数据)


2F现象级传播

该剧能在碎片化的时下能成为爆款的首要原因不仅在于题材上的优势,还在于这部剧深刻的戳痛点、接地气,还保证了众参与。


从央视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几乎全国主流的媒体都结论热评赞誉,从百度媒体指数最高峰值高达1800,包括路透社等很多外媒也热评《人民的名义》走红可谓中国版的《纸牌屋》,可见具备了国家传播的国际话题性。


光明日报评论文章「《人民的名义》缘何成为“现象级”电视剧」分析了这部剧成功背后具有的“国家传播”的标签和意义:把中国共产党高压反腐这一人类历史上少有的、伟大的举动,展示在世人面前。

1、微博话题趁热营销,除了官方微博号的话题营销之外,由康达书记延伸出来的话题阅读量也增加了电视剧的曝光率。

2、明星借势宣传,明星作为一个曝光群体,对媒体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度。凡是能火的东西,他们都会沾一沾光。一方面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扩大了电视剧的收视率。

3、主流媒体的宣传。人民日报官微至少有5条相关的内容涉及到了海报、视频、花絮、专访。


3F受众年轻化

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以往比较严肃的正剧,这次受到了年轻群体的喜爱,20-29岁的年轻群体比例占到23%,相反50岁以上的群体比例只有1%,以达康书记表情包、国家公务人员风采为担当的社交UGC制造传播,以及从社会“家族的荣耀”、影视投资小鲜肉的批判等多维角度开展的自发讨论和评论,为该剧的持续发酵贡献不小。

为什么是它“撩动”了年轻人的神经?

1.瞄准内容,演绎“神秘地带”的真实故事

作为文化传播中的重量级“选手”,影视剧的传播也不能脱离“内容为王”的基本规律。作为反腐题材的《人民的名义》,在内容把握上技高一筹,在传播中抢得先机。该剧超离了被拍烂的婆媳关系、虚无缥缈的玄幻仙侠,以改革开放后GDP飞速增长下的腐败案件为故事线索,刻画出一幕幕反腐的醒人故事。这部戏反映出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痛点,为老百姓揭秘了官场“潜规则”与其背后的那些“秘密”。


该剧创作者对尺度的把握既大胆突破,又留有余地。情节设计上没有循规蹈矩,对敏感问题并非浅尝辄止,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剧中演员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老戏骨同台“飙戏”,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腻真实。


这部戏构建出了年轻人熟悉的情景模式,在内容上吸引、引导年轻人。反腐作为严肃的政治题材,编剧却能把其中严肃的主流价值观,用契合年轻人的方式进行包装并表达出来。侯亮平、陈海、陆亦可这些年轻的反贪工作者身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轻松、活泼、具有朝气的话语方式和情感表达——捧着手机看舆情,讨论社交媒体上的网友评论,时不时地对信息时代发表点高见——营造的都是典型的年轻人的生活场景。

2.把握时机,赢得“重塑三观”的传播效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影视作品的议题设置极为重要。如何将议题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把握重要时机、关键时间节点,恰逢其时地推出相应的影视剧题材,主动引导舆论,对传播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这部剧对上映时机的选择正印证了这一点。首先,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党中央反复强调,从严治党,铁腕反腐,反腐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其次,由于2004年监管部门对反腐剧和涉案剧进行整顿,反腐剧曾进入长达十几年的“冬眠期”;另外,市场上目前没有类似题材的影视剧走红,或者其它题材的“爆款”作品。在这个时间节点推出这部电视剧,正好填补了相关题材影视产品的空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人民的名义》一炮而红。


另一方面,受众对电视剧传播的接受方式也呈现出了一种新的状态。对这部严肃的政治题材作品,年轻观众一反聆听教诲、被动接受的姿态。相反,他们用“表情包”“鬼畜视频”“CP”等个性化表达方式来进行解构,甚至对传播内容重新编码,催生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活力。


这种二次元式的再度创作,在社会中形成了一股正能量的传播热情,营造出一种人人参与式的传播氛围与环境。很多“90后”“00后”用“重塑三观”来形容这部剧。就像达康书记所说,“反腐这两个字,真的是深入人心”。其中的不少大学生和年轻党员干部在苦追这部热播剧的同时,表示要把它推荐给身边的人,让更多人通过这部电视剧切实感受到党中央对反腐工作的决心和自信。


3.利用平台,打造“霸道渠道”的传播秘籍

新媒体发展中,有人说“内容是王道,渠道是霸道”,好作品也要有好平台。《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首播,可谓“开播即火”。除传统的传播平台外,我们不能忽视网络传播的重要作用。根据统计,《人民的名义》已在多家网站进行网络播出,截至目前,网络播放量已经突破10亿次。“一鱼多吃”的传播平台秘籍助力了该剧的火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