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音乐》(双月刊)2022年2期(总第174期)目录

编辑部 中国音乐ChineseMusic 2022-06-09




目 录   Contents



专题栏目:中国音乐史学及其相关学科之间关系的分析与思考

6 /洛 秦/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中的“点—线—面”问题的思考

摘 要:中国音乐史学是一门正在建设中的学科,不仅因为其年轻而尚未完善,而且也更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带给我们很多需要思考的问题。作者指出,从学科整体的宏观角度来看,中国音乐史学有三个层面的问题值得思考,即:一个关键“点”——“音乐”观念及其属性的理解;一条重要的“线”——断代分期及学科的“一统性”;多个层级的“面”——与相关各种学科领域的关系。文章围绕上述三个方面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音乐观念及其属性;中国音乐史学;学科一统性;各学科领域的关系


16 /伍维曦/中国音乐史学与现代学术思维

 摘 要:本文试图将中国音乐史学置入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发生的思想史背景中,对现代学术思维的一些与音乐史学有密切关系的特质进行总结与阐释,从而对中国音乐史学这一学术系统及观念结构的语境生态加以勾勒渲染,力求为这一学科的学术史研究描述出一个较为广阔而生动的精神场域。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学;现代学术思维;概念化;汉语语境化


22 /康瑞军/当代中国语境中的“音乐新史学”理念与实践

摘 要:随着学科间交流交叉的深入,中国音乐史学视野愈益开阔,对“新音乐学”“新文科”“新史学”以及音乐人类学等多学科思潮,展示出胜过以往的积极响应。“音乐新史学”的正面提出和实践,是其显著特征之一,目前已出现一批融通“文化视野”与“技术分析”的新成果。文章通过对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在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进展情况的分析,探讨产生这一理念的语境脉络,在此基础上,揭示其当下学术实践的学科意义和未来可能。

 关键词:音乐新史学;后现代主义思潮;新音乐学;音乐文化史


32 /胡 斌 孙 焱/互鉴共赢 殊途同归——从“学术史”视角看中国音乐史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Ethnomusicology的学科关系

摘 要:随着各学科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西方学科在中国“本土化”进程的加快,“古今”“中西”等多重学术语境对中国音乐史学科研究的影响也越发明显。中国音乐史学、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及Ethnomusicology虽然在现行学科划分中各有其位,但在实际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却又相互影响。研究对象的部分重叠、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研究学者的多重身份等特征渐渐贯穿三个学科的发展,不仅在研究范式上形成了新的交叉整合,而且共同促进了中国音乐学术研究思维与视野的拓展与深化。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学;中国传统音乐研究;Ethnomusicology


40 /黄艺鸥/论中国音乐史学的领域划分、疏离与整合

摘 要:本文尝试从纵横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音乐史学的领域划分、疏离与整合问题,梳理中国音乐史学及其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交叠缠绕的学科关系及相互影响,从而探寻中国音乐史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困境与机遇。一方面,由历史分期而引发的学科分层、分段与断代,体现出中国音乐史学历史进程的动态发展趋向;另一方面,多重互证性建构下的学科细化、交叉与整合,既是中国音乐史学科内部驱动也是多学科、跨学科对话与融合的体现。分支学科领域的逐步成熟与细化推动着中国音乐史学的不断演进与日臻完善。然而,学科的分段分层以及学科分化所带来的碎片化现象也在无形中筑起了学术藩篱并形成了强烈的研究隔阂,成为我们当下需要面对的音乐史学挑战之一。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学;学科分段与隔阂;学科细化与整合;历史分期;多重互证



古代音乐史与近现代音乐史

44 /项筱刚/历史的魅力——我追求音乐史学的公共表述

摘 要:历史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魅力,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然,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原因当首推如下三点:1.“神秘性”;2.“历史的合力”;3.“内外一体”。虽然笔者对努力揭开“历史的魅力”做了种种大胆的思考,但笔者深知:作为史家的我们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我们的研究充其量不过是历史本真的注脚罢了。尽管如此,我们仍要竭尽全力去实现历史魅力的“最大化”——理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而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最优化”——历史研究的一种公共表述,是笔者近年来一直追求的学术理想。因为只有实现了历史研究的“公共表述”,我们的研究成果才能令业内外大部分人读懂、才能使音乐学回到“人间”。

关键词:历史;魅力;音乐史;史家;合力;公共表述


53 /蔡 梦 杨 静/音乐史学视阈下中国电影音乐研究的意义

摘 要: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领域在对以电影为载体的音乐、音乐家及相关史事的研究方面,表现得明显不足。本文基于这一背景,立足于电影音乐史料的收集整理,围绕中国电影音乐作为史料的价值、电影音乐的体裁特征和美学意涵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在音乐史学视阈下对中国电影音乐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提出整体思考。

关键词:电影音乐;音乐史学视阈


59 /王锐寒/任光与中国左翼电影音乐

摘 要:左翼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近现代新音乐发展历程的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左翼音乐大都借助左翼电影得以传播。任光是中国左翼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为左翼活动的开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他又是一位音乐家、作曲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一批音乐作品。本文以电影为载体,以任光的左翼电影音乐创作为着眼点,从一个角度俯瞰左翼时期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

关键词:任光;左翼电影运动;电影音乐;音乐研究


70 /隋 郁/“钲长”“中长”名实辨析

摘 要:由于乐钟各个部位的古今命名并非完全一致,在当今学界所使用的音乐文物数据资料中已经存在对个别数据的混淆。文章就“钲”“钲长”“中长”三者,特别是其中“钲长”“中长”二者的名实关系进行辨析,在现有资料尚未再版修订的情况下,给出判断现存讹误的方法提示——以该数据与铣间数据的比值为依据,这既利于科研工作中对现有数据的正确采用,又能尽量避免对错误数据的继续转载、传播。

关键词:钲;钲间;钲长;中长;铣长;比值


75 /马国伟/周代乐悬制度对吴越音乐文化的影响

摘 要:乐悬制度是周王室制定的礼乐等级制度,在西周时期有着严格的规范。东周时期,乐悬制度传播至吴越地区,对吴越音乐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乐悬本义是指悬挂起来的进行演奏的钟磬乐器,主要以中原乐器甬钟、纽钟、镈和编磬为代表。吴越乐器实践中不仅可见到上述乐器,同时还加进了句鑃、圆钟、于等具有吴越文化特色的乐器,共同组成了新的宫廷乐队。乐队不仅在用器制度上打破了乐悬制度规范,同时在编列、摆列、乐器性质、文化审美上也重新构建了新的文化内涵。在乐悬乐器实践上,吴越音乐文化反映出二国对中原礼乐文化的审美态度和文化倾向,是文化合力与文化转型的产物。

关键词:乐悬;吴越;钟磬


84 /赵 倩/汉代俗乐及其娱乐功能

摘 要:汉代“乐”的概念,仍然是一个包含诗歌、音乐(含歌唱和器乐)、舞蹈及百戏的综合概念。汉代的俗乐主要应用于从宫廷到民间的日常生活及宴饮等场合。俗乐的功能,主要是服务于人的娱乐及情感表达之需,俗乐的娱乐功能的勃兴,与雅乐的式微、“楚声”的功能及其影响以及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汉代;俗乐;娱乐功能;审美;主体意识


92 /李明辉/“七律者何”再议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七律”的前后文逻辑进行分析,以及对曾侯乙编钟、编磬上的各国律名进行比较,认为“七律”所指的蕤宾、嬴孠、韦音、应音、姑洗(宣钟)、穆音(太簇)、浊姑洗这七个律为标准音高,与诸如十二律律名的概念不同,在层次上高于各国律名。

关键词:七律;七声音阶;十二律;曾侯乙;标准音高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100 /刘桂腾/摹写·建构·复原——音乐影像文本的生产方式与真实性

  摘 要:尽管民族志文本“绝对真实”的神话已被打破,但民族志知识的真实性依然是个客观存在,并且体现在“生活的真实”和“学术的真实”中。摹写、建构和复原,是音乐影像志知识生产的基本方式,或曰:音乐影像文本的三种书写策略。摹写是作壁上观的“临摹”,建构是真实的“虚构”,复原是非虚构的“搬演”。尽管“真实”的边界从来没有一个无可争议的尺度,但真实性依然是音乐影像文本的生命线。

  关键词:摹写;建构;复原;真实性;音乐影像文本


111 /韩宝强/名正方能言顺——论乐器定名之重要性

  摘 要:文章论述了乐器定名对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探讨了影响我国西洋乐器本土化定名工作的因素,归纳出乐器定名工作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论文还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乐器定名上存在的难题。提出参考西洋乐器本土化定名原则,挖掘前人在少数民族乐器定名上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媒,多管齐下逐步解决少数民族乐器定名混乱问题。

  关键词:乐器学;少数民族乐器;乐器定名


117 /徐天祥/论“五大类体裁分类法”的源流及影响

  摘 要:五大类体裁分类法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很多人士都为五分法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其定型于“音研所”学术群体,标志为1955年的资料分类活动。五分法早期在全国的推广,与“音研所”组织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文献书目、词典等编写活动有关,是多个分支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分类法在海外同样产生了影响。对于五分法的局限,学界提供了诸多完善建议与替代方案,多元共存是中国传统音乐分类法存在的合理样态。

  关键词:五分法;音研所;资料分类;概论


127 /施 咏/阿炳的“朋友圈”——交往史视域下阿炳的音乐观念与行为探究

  摘 要:文章通过对阿炳与“十不拆”等道乐好友,周少梅、张步蟾等民间艺人,以及与刘天华、宗震名、黎松寿、杨荫浏等学院派音乐家之间交往史料的搜集整理,并以此对其音乐观念与行为进行阐释。阿炳与道教乐友之交,对其倔强个性,以及阴阳互济的音乐观产生影响。他与诸乐友交流中还折射出其偏于奔放刚劲华丽的风格类型的音乐审美喜好,与刘天华的交往则体现了作为民间艺人对知识阶层、学院派的刘天华及其群体由底层而上的“仰视”与敬重。对刘天华二胡曲的评论则折射出与阿炳倔强性格趋向相契合的粗犷挺拔阳刚偏向,及其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朴素的道教音乐美学观。对阿炳“朋友圈”的梳理,可以为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认识阿炳其人其乐提供更为鲜活、真切的视角。

  关键词:阿炳;刘天华;周少梅;宗震名;黎松寿;杨荫浏;交往史


135 /袁 环/路头戏音乐编创方式的程式与即兴——以浙江姚剧民间剧团为例

  摘 要:路头戏是一种即兴编演的民间戏曲形式,其创作流程、唱词编创、音乐构成等方面均有着鲜明的程式性与即兴性。创作流程上,主要分为故事梗概、拉场子、说戏、即兴演出等步骤。唱词编创上,路头戏演员在借鉴已有演出剧目的主题类型与唱词套路的同时,能够根据不同的剧情内容即兴编词。音乐创作上,演员依据不同故事情节和演出场域在脑海的“曲调库”中自由选择唱腔类型,甚至在各种演出突发情况下,能即兴改唱其他曲调,顺利完成演出;乐队则根据演员所提供的手势、暗语、念白、语气、【套板】、拖长音等暗示方式进行伴奏,演员、鼓师与乐队三者在无缝衔接中完成路头戏的“一次性表演”。

  关键词:路头戏;音乐;程式;即兴


144 /刘东兴/河西走廊东部民间道教仪式音乐形态研究

  摘 要:在河西走廊东部地区,民间道教历史悠久,信仰氛围浓厚。在道士主持的众多仪式中,葬礼是道士一年中参与最多的活动。通常,道士在葬礼中主持的仪式环节有20多个,每一个仪式环节都有其固定的功能与意义,每一个仪式环节将有与之相应的经卷念诵和器乐演奏等行为。道士经文念诵可分为念诵类经韵和诵唱类经韵两类。不同的经文念诵行为不仅展示了各具特色的仪式音声场域,而且体现了河西走廊东部民间道教文化的独特性。器乐演奏分为单曲体和曲牌联缀式两种,其中曲牌联缀式演奏较为鲜见。文章以民勤县张家葬礼仪式为主要考察与研究对象,从仪式程序、功能和音乐形态三方面分析葬礼中道士经韵念诵与器乐演奏所展示出的旋律曲调特征,为民间道教音乐形态研究提供新的发现。

  关键词:道教仪式音乐;丧葬仪式;念诵类经韵;诵唱类经韵;曲牌联缀式;音乐形态


155 /臧 颖/死 音 活 曲——河北抚宁鼓吹乐单家班仪式行为解读

  摘 要:抚宁鼓吹乐主要以丧葬礼俗为依托。文章以单家班为调查对象,将仪式音乐作为研究核心,运用人类学的分析方法,观照仪式中人的行为方式和音乐扮演的角色。通过关注“人”在音乐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试图阐明“死音活曲”的双重意义和“缩影”与“全貌”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仪式音乐;鼓吹乐;单家班


163 /王 州/文化自觉 五边合力互动——泉州北管保护传承社会运行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文章针对泉州北管保护传承的社会运行机制进行探讨,在总结了对“非遗”保护传承中“文化自觉”界定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文化自觉为原动力的五边互动合力良性循环社会运行机制,即党政为主导,社会为基础,学校育未来,研究者的学术支撑,专业传承人为骨干引领,共同推进“非遗”音乐项目保护传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北管;保护传承;文化自觉;五边合力互动;良性循环社会运行机制



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

169 /魏 明/基于古琴音效的当代化线性表述——姚晨当代民乐室内乐作品《牧云图》陈述语汇及组织结构详解

  摘 要:作曲家姚晨在创作《牧云图》时,将古琴音乐陈述音效做出转译,音乐在横向陈述时,将片段化音高材料以形态变奏手法衍展拼接,对于纵向音高组织,则基于对位思维,通过节奏、音效对位,实现材料之间的相互韵化。整部作品在内心听觉支配下,以阶段性陈述和递进式的空间布局来结构。

  关键词:音效转译;形态变奏;衍展拼接;非音高对位思维;功能分层


180 /吴京津/配器新说的理论实践——于京君《帕格尼尼交响变奏曲》的音响形态特征

  摘 要:“延音功放配器法”是澳籍华裔作曲家于京君2009年在《配器新说》一文中提出的全新配器方法,该方法打破传统西方管弦乐器的分组结构,以乐器发音特质对乐器进行重新分类,在此基础上给予配器新观念与新形式。《帕格尼尼交响变奏曲》就是于京君运用配器新理论进行创作的一部代表作品,本文以这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解析其配器新说理论的具体实践方式,进一步探寻作品以配器作为主题变奏的主要路径,挖掘作曲家变奏曲创作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配器新说;延音功放配器法;于京君;音响形态;配器变奏



音乐教育

187 /朱玉江/新师范教育背景下卓越音乐教师实践智慧养成探微

  摘 要:我国师范教育正面临着回归“师范化”的转型与发展,这预示着新师范教育的到来,追求“卓越”是其重要目标。新师范教育背景下的卓越音乐教师培养强调实践课程、实践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实践”,但关于“实践”的认知需进一步厘清。技术理性操作性实践取向的卓越音乐教师培养中注重客观知识习得,其实质是理论知识应用模式的操作性实践取向,其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的失谐和学生情感之维的缺失。实践导向的卓越音乐教师培养应走出纯粹技术理性操作性实践取向窠臼,走向实践智慧养成。新师范教育背景下卓越音乐教师实践智慧养成可从实践伦理、实践性知识、实践性思维、反思性实践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新师范教育;卓越教师培养;实践智慧


195 /刘 晶/“新文科”背景下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构建

  摘 要:如何在新文科的语境下培养新型音乐教育人才,成为中国音乐界思考的热点问题。逆向思考在“新文科”背景下如何构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确立音乐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与社会的高度契合,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音乐高阶思维,在此基础上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两个维度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目标与评价模式的改进,最终打造音乐“金课”与重塑双创教育理念及音乐核心素养发展的关系,来优化音乐教师教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音乐教师教育;核心素养;人才培养


200 /陈恩慧/承南音之精髓 育时代之新人——泉州师范学院“南音演唱”课程教学创新方案

  摘 要:教学创新是新时代教育发展所需,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要求的战略举措。“南音演唱”课程教学创新方案,围绕以往教学中存在的“痛点”问题,针对性地优化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重建教学方法,重设教学评价,重塑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关系、教学方式和培养目标的三大转变。本方案具有较好的教学成效和较高的推广价值,可以给相关课程的教学创新提供思路和方法的借鉴。

  关键词:南音演唱;课程改革;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教学大赛




本文刊登于《中国音乐》2022|目录   第二期   第3页(总第174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