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经济的今天和明天

2017-04-02 21财经观察


来源 | 网络


作者:邱晓华,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我想讲讲中国经济的今天和明天。昨天我想我们已经很清楚了,我们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发展之路,我们以一个追赶者的身份,在改革开放的新政推动下,我们快速地追赶着西方发达国家,到2010年我们站上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一个位置。这一切的成就的取得,世界银行把它称之为这是中国人创造的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今天中国经济突然慢下来了,那么我想我们就要探讨一下为什么我们会慢下来,我想一方面有它正常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体制机制的因素。正常的因素就是我们发展阶段的改变,肯定会带来一种阶段性的所谓的经济的换档、调速这样一个问题的尝试。上一层我们是在市场相对短缺,成本相对低廉、资源环境的约束相对比较宽松、人口还是相对年轻的这样一个环境下寻求了快速的发展,而今天这一切都变了。中国的市场不再短缺,中国的成本不再低廉,中国的资源环境变得越来越突出,中国的人口也不再年轻,因此上一层我们所依赖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环境红利、制度红利等等,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今天我们的企业尤其是传统产业在发展中所面临了各种困难。


1、市场问题,市场从一个短缺到相对的过剩;


2、成本问题,我们上一层是以低成本取胜,而今天劳动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要素成本以及物流成本、财税成本,以及其他的财务成本等等,都明显的上升,中国制造不再便宜,中国和美国比较,制造业的成本指数已经相当于美国的95%,在这样一个情况下面,当然我们企业的盈利水平就大幅度的下降;


3、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在一个人口越来越老龄化的一个社会,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很难继续保持高速的成长。我想这就是今天我们企业由于国内发展环境发生了改变而造成了困扰,经济的增长也由于这种红利的逐渐的远去而逐渐慢下来。


另一方面,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一层我们是以全球化的红利、和平的红利的分享者,而今天全球化趋势发生了改变,和平的红利也发生了改变,至少世界大的环境在以下五个方面是与过去不同的


1、世界经济不景气,世界经济的低迷从2008年之后成为整个国际环境的第一个特征;


2、世界的秩序相对的混乱,从地缘动荡到政策的打架,就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今天西方经济体的分化,今天新型经济体的分化,在政策上面的打架都是说明了我们世界经济发展中间,全球治理体系需要重新的变革;


3、金融危机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型经济体的转移,也是今天世界外部环境的一个变化;


大家知道2008年美国危机,2010年欧洲危机,而这两年俄罗斯、巴西、南非中亚的一些国家,以及非洲的埃及等等,加上我们自己发展中的一些困难,都集中反映在:


第一,货币大幅度贬值;


第二,库存大量积压;


第三,债务问题相当突出。


因此在发达经济体出现危机之后,新型经济体的一些危机也接踵而至。


4、去全球化,大家知道今天去全球化的倾向在世界范围之内特别是在发达经济体有所抬头,英国的退欧,美国孤立主义者的兴起,以及其他一些国家贸易保护、投资设门槛的现象,都反映了今天的世界全球化趋势在受到挑战。


5、中国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如果说上一层我们仅是一个追赶者,我们追赶的是发达经济体,因此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多的来自于发达经济体。而今天我们既是追赶者,又是领先者,因此我们既要继续面对发达经济体的挑战,也要面对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挑战,这些挑战表现在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竞争的压力明显的增大。


所以一句话,外部环境也出现了对中国相对不利的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自然也会影响到中国的发展,因为今天的中国已经与世界仅仅的相连,如果说上一层我们还可以说做到一枝独秀,那么今天中国已经很难做到一枝独秀,因为世界经济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影响到中国,中国的每一个变化也会影响到世界。这种相互融合的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应该说已经使得我们再也无法独善其身,再也很难做到一枝独秀,因为我们与世界的联系已经日益的密切。


今天如果我们从统计数字上来看问题,今天中国经济慢下来,第一,工业慢下来;第二,投资慢下来;第三,出口慢下来。而这三个慢下来,大家知道背后就是因为市场,就是因为成本,就是因为外部环境。所以我们看待今天的中国经济,当然就要认真地分析造成它由快到慢的这些因素的改变。


我们看一看明天的中国,明天的中国我想大的时代背景,我们已经进入了习近平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作为中国的最高领袖,应当说带领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进步,尤其在党的建设、国防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方面,我们已经看到了明显的成效。与此同时,在规划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新的定位。


因此,未来的中国一定是在围绕着这些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新的定位来展开。在我看来,看未来中国经济,我想需要把握这样几点第一,周期的观点;第二,经济与非经济的观点;第三,全球化的观点。从这三个观点来看中国的明天。


第一、周期的观点


1、从周期角度看,小周期我们看到中国经济正在结束2010年以来经济下行这样一个发展的态势,一定意义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小周期中国经济筑底企稳的迹象。


2、先行指标已经看到了企稳、向好、向上的积极变化。一方面采购经理人指数已经持续数月在景气区间的上方。另一方面,工业品出厂价格结束了长达54个月的下行,已经连续三个月在正的增长区间。第三方面,就是发电量、货运量、货币的供应量等等这些新型指标,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所以先行指标的这种积极的改变,意味着短期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所减轻,市场的景气度有所回升。


3、经济运行的轨迹也预示着经济向稳的趋势。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基本围绕着6.7%的这样一个增长的区间,只出现了一个线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是意味着L型的经济增长的轨迹正在由纵向向横向转变,我想应当说这已经出现了积极的信号。


4、政策信号也在预示着短期增长下行的担忧正在减轻。


这些信号我们概括起来:


1、稳中求进从工作总基调上升到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就预示着我们党,我们政府,对经济工作,对其他各项工作一个总的思路的改变,那就是我们要在稳的前提下面来追求进步。这种稳中求进方向的确立,本身就预示着中国经济小周期,应当说政策不再担忧,要去刺激。


2、就是供需双向发力的信号。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那就意味着我们还要继续在供给侧方面发力,而且要加大力度。另一方面,要保持社会需求的适度增长,我们继续从需求方面发力。供给侧要作为更重要的一个方面,也就意味着我们新的一年或者下一场中国经济既要在供给侧方面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也要进行结构性的改革。


为什么要深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要解决生产与市场相互脱节的矛盾,就是要解决中国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这样一个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就是要解决制约中国经济生产效率配置低下的这样一个矛盾。说到底,就是改善供给的质量,提升供给的效率。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简单的一个道理。而把这个作为一个更重要的位置,大家就可以得到一个信号,就是决策层对当前中国经济短期发展的下行的压力有所减轻的这样一个态度。


3、一个政策信号就是积极层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搭配的这样一个总方向不改变,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政策的行业。积极层政策强调了要更有效的运用,可以预期在新的一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里面,财政政策要在发展、改革、调整、开放诸多方面,要扮演一个更重要的角色,以发挥有效的支撑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稳健的同时加上了中性二字,那就意味着未来的中国经济在货币政策的方面,我们不会进一步的放松,而且把防风险、防泡沫的政策的含量摆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这也预示着在货币政策方面对短期下行压力担忧减轻的一个信号。政策信号提示我们这种改变,也提示着我们短期经济发展的下行的压力,决策层的担忧是在减轻,而不是在增强。


4、经济运行中各种对冲效应也在进一步的释放我想至少三方面的对冲:


(1)、宏观加杠杆对冲微观减杠杆,可以预期中国政府还会在宏观方面继续加杠杆,以对冲微观层面也就是企业去杠杆的这种带来经济下行或者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不利的影响。宏观加杠杆这是一方面,因为在大的经济体范围之内,中国政府部门的杠杆率还是比较低的。刚才发改委的孙司长提的一张表里面,已经把这个数字说了,中国在大的经济体里面,他的债务负担率是最低的。与此同时,中国财政历年没有花出去的结余,到目前为止有三万多亿,可以进一步激活这种存量的财政资源。宏观加杠杆可以有效的对冲微观去杠杆的不利影响。


(2)、就是新经济加速对冲旧经济减速,今天中国新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冰火两重天的态势,新经济以两位数的高成长率在快速成长,而旧经济仍然面临着较多困难。因此可以预期新经济的力量会进一步加大,以对冲旧经济减速带来的不利影响。


(3)、国内需求加力对冲国际需求减力,可以预期未来的中国投资、消费会继续保持相对的稳定,在稳定中还要进一步的激活,尤其是消费需求,要进一步的激活,这样可以有效的对冲出口相对低迷的不利影响。


我想上述四个信号、四个标志,就是先行指标、运行轨迹、政策的信号以及对冲的效应,四个方面的标志,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出现了短期企稳筑底的积极改变。如果这个趋势能够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可以大胆的预测2018年中国经济就将基本结束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这种下行的周期,而转向稳定发展的新周期。这是从周期的角度来看,小周期看到的企稳筑底的积极变化。


从大周期来看,中国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没有改变,也难以改变。如果说今天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和现实增长率都在7%左右的话,那么可以预测十年之后中国经济一定会下行到6%左右,再十年之后会进一步下行到5%左右,这个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也难以改变的。


1、资源约束决定了中国经济难以继续靠资源的大量投入来追求高增长,这是一个客观经济规律,谁也无法主观去改变。除非中国一夜之间获得了更多的土地,一夜之间获得了更多的淡水资源,一夜之间获得了更多的矿产资源,可惜的是这一夜之间是难以达成的梦想,因为既定的国情决定了我们这些资源的约束是一个既定的难以改变。


2、中国的人口不再年轻,国际经验表明,年轻型人口是一个加速增长的经济体,一个老龄化的人口是一个不断减缓的发展集体,今天的欧洲,今天的日本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到去年为止,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了两亿多人,占全部人口比重已经是16.1%,已经民族进入了一个老龄化社会。还有一组数字,同样说明年轻型人口在减少,80年代中国出生的人口两亿两千万,90年代中国出生人口两亿,而新世纪的前十年,中国出生人口只有一亿多,可以说已经出现了一个递减这样一个发展态势。这也是中国为什么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最主要的一个理由,就是年轻型人口在快速的减少。因此必须优化人口结构。


而这一切的改变,大家知道至少16年以后才能看到成效,而今天我们还看不到,因为按照国际标准,16岁以上的人才叫劳动力,而今天我们才刚刚改变,要16年以后我们才能看到改变带来的变化。而这些变化还有不确定性,因为今天的中国在生育方面的理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哪怕政府进一步的放开这种生育也不会像过去一样爆发式增长。所以老龄化社会短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中期也还会是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


3、国际经验。国际经验表明,一个经济体进入到中高收入发展阶段之后,它的增长速度也是逐步的减缓,而不是逐步的加速。今天中国已经进入到中高收入阶段,人均收入达到8000美元之上,已经是中等收入的国家,因此它的发展速度也会进入到一个逐步减缓的一个阶段。这是国际经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改变。


4、统计规律。统计规律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一个单位,如果低速越来越大,那么他增长1%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这是一个统计规律。今天中国已经是一个70万亿的大的经济体,因此每增长1%,它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如果说十年之后我们达到100万亿,肯定难度就更大。所以这种统计规律,也是人们无法改变的。


从这四个角度看大周期的中国经济增长,一定是一个增长速度逐步下行的这样一个下台阶的发展态势,这个趋势不会改变,也难以改变。因此我们要学会适应这样一个经济速度不断的下行的这样一个新的环境,不要寄希望于中国经济筑底之后还能够大幅度反弹,这种大幅度反弹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不大可能。这是从周期角度看中国经济的未来。


第二、经济与非经济的观点


经济角度,大家通常都是从投资、消费、出口这些角度看中国。


1、投资。我们预期未来中国投资的增长速度也不可能持续的保持上一层那种20%、30%的增长,因此投资进入一个平稳增长的周期特点也是越来越明显。


2、消费。消费上一层是一种排浪式的消费,是一种没有选择性的消费,而今天中国已经进入差异化消费,是一个高选择率的消费。个性化消费已经成为今天中国消费的时代特征。因此在这种个性化差异化消费的时代,它的消费增长也是一个相对平稳,而不会是一个排浪式的高消费的增长周期。


3、出口。出口上一层我们是建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建立在我们低成本的制造优势基础上面,因此我们保持一个平均16%以上的高成长率,而今天中国出口已经进入了增速下行的阶段,可以预期未来中国出口肯定也是一个平稳增长的态势,不可能是一个加速增长态势。从经济角度的第一个方面,投资、消费、出口,三个角度看未来中国经济,应当说它的增长态势也是一个相对平稳,而不是一个快速前行。


而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也就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样一个四化趋势,也折射出中国经济未来还会继续保持一个增长的态势,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但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已经走完了2/3的路程,城市化走完了一半路程,信息化和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农业现代化刚刚破题,这样预示着我们还有增长的空间,但是增长的这种速度也是一个相对平稳,而不是一个不断加速。从经济面看未来中国经济平稳增长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非经济面看中国经济,那么我们可以看非经济面中国经济有哪些,第一肯定是变革的因素,变革的因素既是上一层推动中国经济成长的最重要的力量,我想下一层也会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


变革力量来自哪里?


1、人口质量的红利,会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变革大环境中间进一步的释放出来,成为接替人口数量红利新的因素。


2、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全面改革的红利,也会逐步逐步的释放出来,而接替上一层局部改革、单向改革这种制度性红利,形成整体改革的红利。


3、这种深度开放,由请进来、引进来到既请进来、引进来又走出去的双向深度开放的红利,也会逐步的释放出来。


4、万众创新在变革的环境下面,创新驱动会成为下一层中国经济成长的最重要的红利。


可以预期,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随着投融资环境便捷、自由,制度安排的健全,随着对创新者的知识的尊重,对创新者利益分享机制的保护,我们都可以预期创新会越来越成为中国未来时代的大趋势。所以变革会带来人口质量的红利,会带来全面改革的红利,会带来深度开放的红利,会带来创新的红利。这四个新红利,有可能成为下一层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推动力,也一定会成为下一层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推动力。


非经济层面,我们看到另一方面是中国特色面,特色面我们可以知道:


1、有高度健全的行政组织体系,从中央到乡村一级,这是别的国家少有的。


2、政府在今天依然在资源的管控方面有较强的能力,从土地、金融到人才,今天的中国,这些资源管控的主导力量还是在政府。


3、共产党的领导,这种核心地位,依然是稳固的。


所以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这三个特点背后折射出来一个什么道理,那就是中国经济成长中的行政推力,比别的国家来的强。如果说近几年中国经济放缓中的非经济因素有什么问题的话,我想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在一些地方,在一些官员中间,出现了懒政、惰政不作为的这种消极现象,影响了整个行政效率的提升,影响了整个行政运行节奏的加快。


而今天,这种消极现象渴望得到改变,一方面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问责机制,因此可以预期那些不作为的这种行政组织,不作为的行政官员,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同样,党的最高领导已经明确提出要撸起袖子抓紧干,这种新的号召,应当说也意味着下一层中国经济中间中国的行政组织体系要有一个更加务实的一个新的改变。


我们回顾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改变,我想十八大期间是否可以这么说,更多的聚焦在两方面,第一,流转乱象;第二,重建规矩。这两方面我们都已经明显的成效。可以预期,十九大之后,中国的党和政府工作的重心是否会放在另外两个方面,那就是狠抓落实、开创新局,也就是狠抓各项改革开放发展大政方针的落地,来开创习近平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如果这样一个分析逻辑成立,可以预期十九大之后一定会形成一个能够做事,也必须做事的新的营商环境,对企业家来说,对企业来说,对微观层面来说,未来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因为行政效率会提升,行政推力会加强。从非经济层面来看,我们也可以预期行政推力会转化为下一层中国经济的新的一个推动力量。


总结起来,应当说,周期也好,经济非经济也好,最重要的一个结论就是平稳增长,会成为新常态。平稳增长的底线在哪里,这是需要关注的又一个问题,党的最高领导提出的百年目标所要求的最基本的速度,就是平稳增长的底线,第一个百年目标就是我们眼下最大的政治,因此为了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未来四年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保持在6.5%左右。只有在这样一个增长区间,到2020年中国经济的总体总量,中国的人均收入才能够实现比2010年再增长一倍的这样一个百年目标所确定的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所要求的最基本的速度。


因此,我们也可以大胆地预测,未来中国经济就将围绕着6.5%这样一个L型的底线的基准线小幅度的波动,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这就是从上述两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未来。


第三、全球化的观点


如果说2017年乃至今后几年,从国内因素看中国的发展,我想大家一定会赞成确定性大于不确定性,因为无论2017年也好,2018年也好,2019年也好,乃至更长时间也好,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是确定的,那就是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主旋律来推进各项改革,来推进各项开放,来促进现代化的建设。应当说国内方面的确定性是明显的,而另一方面应当看到来自国际的不确定性是越来越明显。


如果说2017年中国的发展从国内角度看,不会有大的问题这个判断是成立的话,那么我们需要注意的就是2017年来自国际的判断,就是需要我们高度警觉,至少两方面我们要高度警觉:


1、来自美国新当选的特朗普总统的新政,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我们要认真的应对。如果说特朗普对中国的影响积极的方面,正面的方面是不确定的,但是不利的方面是很确定的,可以预期在汇率,在贸易,在安全,三个方面美国特朗普当政之后,对中国的压力会明显的增大。


2、来自欧洲,如果说明年有黑天鹅,那么我想黑天鹅更多的来自欧洲英国退欧的阴影挥之不去,意大利公投失败又增添了新的变数,法国总统、德国总理的换届又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如果这些不确定因素朝着欧盟的不稳定、欧元的不稳定方向改变的话,那必定会给世界金融、世界经济投向不稳定的阴影。


总结起来,从国际看中国,国内是确定的,国际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的对策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头等大事,把稳中求进切实落到各项工作的每个环节。与此同时,把应对国际的不确定性的各项预案要准备的更加周详,这样我们的明天就会更主动,我们明天就会更美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