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马化腾天天看我们微信?大数据时代,还要什么隐私!(这些事赶紧做)

2018-01-02 21财经观察


来源 | 网络



“我心里就想,马化腾肯定天天在看我们的微信,因为他都可以看,随便看。”


昨日(1日),在 2018 正和岛新年论坛上,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语出惊人,他的一则调侃,登上了头版头条。



李书福在演讲中提到,个人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问题时,他表示,“现在的人几乎是全部透明的,走在路上走到处是摄像头,开个车到处都是闪光灯,还有电话、微信的保密问题,以及我们开的车现在都是有信号的,你从哪到哪的过程都能很清楚,没有任何隐私可言,没有任何的信息安全可言。”


李书福认为,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他是比较苦恼的,因为很多商业上的秘密都被暴露在人眼前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27uj81gp&width=500&height=375&auto=0


对此,腾讯方面今天(1月2日)火速回应:


1、微信不留存任何用户的聊天记录,聊天内容只存储在用户的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


2、微信不会将用户的任何聊天内容用于大数据分析;


3、因微信不存储、不分析用户聊天内容的技术模式,传言中所说“我们天天在看你的微信”纯属误解。


请大家放心,尊重用户隐私一直是微信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我们没有权限、也没有理由去“看你的微信”。


今早,腾讯公司公关总监张军也在个人微博表示,微信不会留存任何用户的聊天记录,不会将用户的聊天内容用作大数据分析。



此事引发网友广泛关注……不过似乎大部分的网友都对此深表质疑。


@博览君:数据太多看不过来。


@大漠石魂FJJ:哈哈,不留存不等于不看,也不等于不过安检!


@但以理王:意思是朋友圈的广告都是瞎推送的吗?


@桥奔奔:请注意这里是聊天内容。朋友圈你说了啥还是会被拿去分析的。


@大头sky: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今年今月今日_此时此分此秒:我说的话我自己都不信


@想买个院子种花又没钱的小可怜:有没有偷看我们零钱包我怕丢人


而在2017年12月6日的全球财富论坛上,马化腾曾表示,腾讯通过十亿张照片的大数据,已掌握几乎每个中国人的长相变化,能预测未来样貌。



马化腾强调,腾讯有一个更强大的能力就是,几乎掌握了每个中国人过去十几年来的面容变化,因为很多人从年轻开始,就一直在腾讯的平台上传照片。所以,甚至可以预测其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老铁们,你们怎么看?



无论如何,别忘了至少聊天记录等电子数据是可以作为法律证据的。新的一年,大家还是得谨言慎行!


微信偷不偷看咱聊天记录不知道,我们能做的是尽量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微信里这些开关,请关掉!


上面有网友注意到,微信声明中虽然说不会偷看用户聊天内容,但却没有说提到朋友圈的数据是否被“监测”。而现实生活中,随着发朋友圈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位置、个人、电话、地址等个人信息都面临泄露风险,值得注意。


现在就赶紧关闭一些涉及隐私的按钮,不然很可能不经意就泄漏隐私。





大数据技术听上去很厉害,但细细一想,总让人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其实,不仅是腾讯一家公司,用户几乎要面对所有互联网公司给我们带来的数据隐私和信息安全危机。


什么叫大数据吗?


下面通过一段对话,您就知道了!


必胜客店的电话铃响了。


客服拿起电话:必胜客。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我为您服务?

顾客:你好!我想要一份……

客服:先生,请先把您的会员卡号告诉我,好吗?

顾客:16846146***。

客服:陈先生,您好!您是住在泉州路一号12楼1205室。您家电话是2646****,您公司电话是4666****,您的手机是1391234****。请问您想用哪一个电话付费?

顾客:你为什么知道我所有的电话号码?

客服:陈先生,因为我们联机CRM系统。

顾客:我想要一个海鲜比萨……

客服:陈先生,海鲜比萨不适合您。

顾客:为什么?

客服:根据您的医疗记录,你的血压和胆固醇都偏高。

顾客:那你有什么可以推荐的?

客服:您可以试试我们的低脂健康比萨。

顾客: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这种的?

客服:您上星期一在国家图书馆借了一本《低脂健康食谱》。

顾客:好。那我要一个家庭大号比萨。

客服:陈先生,大号的不够吃。

顾客:为什么?

客服:因为您家一共有六口人。来个特大号的,怎样?

顾客:要付多少钱?

客服:99元。这个足够您一家六口吃了。但您母亲应该少吃,她上个月刚刚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还处在恢复期。

顾客:那可以刷卡吗?

客服:陈先生,对不起。请您付现款。

顾客:你们不是可以刷卡的吗?

客服:一般是可以的。但是您的信用卡已经刷爆了,您现在还欠银行4807元,而且还不包括您的房贷利息。

顾客:那我先去附近的提款机提款。

客服:陈先生,根据您的记录,您已经超过今日提款限额了。

顾客:算了,你们直接把比萨送我家吧,家里有现金。你们多久会送到?

客服:大约30分钟。如果您不想等,可以自己骑摩托车来取。

顾客:为什么?

客服:根据我们CRM全球定位系统车辆行驶自动跟踪记录显示,您登记的一辆车号为SB-748的摩托车,目前正在解放路东段华联商场右侧行驶,离我们店只有50米。

顾客:好吧(头开始晕)

客服:陈先生,建议您再带一小份海鲜比萨。

顾客:为什么?你不是说我不能吃吗?

客服:根据我们CRM通讯系统分析,今天您与一位女性通话频率高、时间长,今天又是2.14,我们分析应该是您的情人,而这位手机用户近来一直买的是海鲜比萨,她应该喜欢这种口味。

顾客:…………

客服:您最好现在就送回家,否则您就不方便出来了。

顾客:为什么?

客服:根据我们定位系统,您的爱人大约30分钟后到家。

顾客:我为什么要出来?

客服:您已在汇峰酒店定了今晚的房间,估计您是与情人约会吧?

顾客:当即晕倒…………


这就是大数据!?


互联网上的每个人,完全没有个人隐私,不管我们是否接受。


搜索引擎搜完,网站马上跳出关键词广告已经不是新鲜事。


三大运营商有我们的通话信息,网购平台有我们的快递地址,酒店预订软件有我们的开房记录,打车软件可能会记录运动轨迹,搜索引擎可能记下你搜索的疾病关键词,社交媒体忠实记录你过往的欢笑和糗样。


雇主、民营医院和保险公司都可能对这些信息很感兴趣。深感无奈的是,个人也很难想象数据在企业手里怎样使用。


更可悲的是,我们几乎无处可逃。


即使个人精心打理自己的社交平台,努力捂好自己的信息,平台依然可以从朋友、亲人发布的公开信息推断你的信息。


在未来,危险已经不再是隐私的泄露,而是被预知的可能性。


曾经一帮德国人也严肃思考过这个问题,他们当时强烈抗议股的google地图采集了他们的房屋和道路的图像,因为德国人认为这正好给了小偷窃贼们可乘之机。于是呢,谷歌大佬就把他们的那片区域模糊化了,但结果,对于小偷来说“这正好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更让人不安的是这些隐私对我们的未来的预测。


很久很久以前,沃尔玛对历史交易记录的数据库进行了观察,这个数据库相当相当厉害,不仅有每一个顾客的购物清单、消费额,还有具体购买的时间,甚至还有当日的天气。


沃尔玛公司注意到,每当疾风来临的时候,不仅手电筒销量增加了,蛋挞的销量也增加了。于是,每当季风性风暴来临的时候,沃尔玛就会把蛋挞和飓风用品放在一起。


你在淘宝上买东西,系统就会时常推荐给你最近关注的比较多的东西,一看,都想买,看来某宝真是深得我心。


但实际上呢?你仔细一想,到底是你想去买呢,还是系统想让你去买呢?


是你操纵APP呢,还是数据在操纵你呢?


当你的这些隐私都被大数据记录分析之后,对你行为的预测也就变得轻而易举。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享受着大数据便利性的同时,我们同时也要牺牲掉我们的部分隐私。今天,享受着大数据便利性的同时,我们同时也要牺牲掉我们的部分隐私。


当然,并没有说大数据不好,不能因为厨子把一道菜做得难吃就追求食材的原罪。


恰恰相反,数据科学进步给社会带来福利早已遍及社会方方面面。从各类分享经济,再到全方位细化的社交平台,许多冗余资源利用起来,很多曾经无法传递的信息快速整合,形成新知识。


但问题在于,它的重要性被远远低估了,且规制的法律或政策没有跟上。


即使能查处,目前国内的法律,对于这一块的惩罚也是轻描淡写。《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第三款:


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情节严重的,最多也就判三年。而兜售这些个人信息,简直就是一本万利的事情,轻轻松松就可以入账十几万。要知道,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钱啊。


除了数据及隐私安全,一昧的滥用还有可能引发社会层面的危机。


奥地利教授维克托在《大数据时代》对此有一次非常精辟的阐述:


“如果大数据分析完全正确,那么我们的未来会被精准的预测,因此在未来,我们不仅会失去选择的权利,而且会按照预测行动,如果精准的预测成为现实的话,我们也就失去了自由的意志,失去了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利,既然我们别无选择,那么我们也就不需要承担责任,这不是很讽刺吗?”


这也许是对于大数据下互联网安全的另一种思考。


详情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