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夯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本底,加强山水人文资源之间的联系,打造生态游憩网络,推进生态要素公园化建设,打造景致,促进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有机融合,构建人文、自然、社会和谐交融的全域蓝绿大公园体系,实现“园中建城”。持续增加绿量,完善结构性绿地和公园布局,通过慢道连通公园成网,构建公园体系;策划绿楔郊野公园,更好连通城区内外生态蓝绿空间,通过绿楔连通内外;推进附属绿地的公园化、景观化、特色化建设,强调整体公园化建设。实现“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5个超级生态公园规划用地约150平方公里,能够为中心城区70%的市民提供步行可达的大型生态绿化服务和公园场景体验,形成园林绿化新亮点、新重心。
2022年,将全面启动浑河都市中央生态公园提升、扩展工作,将浑河三环段外向东延伸至东四环、向西延伸至铁西宝马,加强两岸增绿和公园化建设,提升二、三环之间两岸公园场景建设,形成贯通中心城区60公里的浑河都市中央生态公园。《实施方案》提出,构建口袋公园-社区公园-综合公园-郊野公园-国家公园形成的5级公园体系。未来三年,沈阳将重点开展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园路一体化”改造,同步提升内部设施和环境品质。2022年,开展10座综合公园提升改造工作。重点针对于洪大韩、沈河东部、皇姑昆山路等半径覆盖不足地区新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每个区新建综合公园1处、规模不小于10公顷,新建社区公园5处、规模不小于1公顷。2022年计划启动新建综合公园10座,每区新建1处;启动新建社区公园20座,每区新建2处。未来三年,沈阳将重点加强视线可及范围增绿,通过主要道路沿线绿化与二环绿化“双环成网”,形成长80公里、覆盖超过200平方公里的贯通共享环城公园环。2022年计划开展南三环、北二环沿线公园化改造示范工程,示范段长10公里。
未来三年,沈阳将通过农田规模化、景观化微改造,打造可进入、可体验、可游览的4处都市田园,重点突出科创、山水、田园等主题。2022年,将启动前期研究工作。截至目前,沈阳已建成口袋公园1070个,《实施方案》中提出,沈阳将建成口袋公园不少于3000个。未来三年,沈阳将利用道路绿化、桥下空间、社区庭院等空间建设2000个口袋公园。2022年,计划新建1000个口袋公园。其中,市属、苏家屯区新建50个,其他9区每个区建设100个。社区公园不少于500个,综合公园不少于150个,郊野公园不少于15个,创建辽河国家公园。实现千园滨水、千园绕城、千园融城,实现五分钟见绿、十五分钟见园、半小时见水系、一小时见绿廊,将中心城区打造为一个大公园。《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串联自然人文资源与城乡空间、全民共享、功能多元慢道网络,结构“四横、两纵、一网、多联络”的慢道体系,总长达到5000公里。充分发挥慢道生态保障、休闲游览、文体活力、应急避难等功能,形成展示“大河文化+北国风光+慢生活”美好愿景的景观流线,成为城市品牌和旅游消费的重要吸引点。
未来三年,沈阳将重点打造北山隆岗慢道,利用沿线道路、绿化、水系等空间,形成南北两条,总长58公里的慢道。2022年,启动抗美援朝纪念馆以东部分规划建设,长约40公里;还将启动建设沿三环绿化空间布置慢道,西起白塔堡河,东至张官河,总长10公里。未来三年,原则上每个区选取一处功能区开展局部慢道网建设,打造富有活力的街路环境,促进功能转型提升,每处功能区慢道网长度不小于10公里。重点贯通慢道、增设城市家具和小品、提升绿化景观效果,塑造街路特色。结合核心功能板块建设,同步开展重要街路的有机更新与景观提升。2022年新建及改造慢道300公里,每区不少于30公里。《实施方案》提出,紧密围绕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一屏一带两山七水多廊”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全要素保护与修复,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
未来三年,沈阳将植树300万株,重点完善结构性绿地、水系沿线、道路旁、铁路旁绿化以及见缝插绿、临时绿地建设,增绿22平方公里。2022年,将完善提升沈康、四环等19条高快速路、主要出口路,沈山、长大、哈大等7条铁路两侧绿化连续性和景观水平,扮靓城市形象窗口。利用铁西、大东现有铁路专用线建设带状公园,营造时尚打卡。计划启动细河于洪新城段、浑南环城水系、南小河蓝绿廊道建设,总长50公里。全年计划植树104万株,增绿22平方公里。
针对重点街路、重点区域,将开展高标准的花卉栽摆,利用快速路、高速路、过街天桥等打造百公里空中花廊。2022年每区建设空中花廊不少于10公里。
利用沿街绿地、围墙、桥区开展立体绿化,栽植地锦等爬藤植物。2022年立体绿化面积50万平方米,每区不少于5万平方米。
鼓励社区内的庭院造景,形成舒适的公园社区。引导公共服务设施的附属绿地进行开放,实现单位与城市绿化景观的有机融合。
2022年,每个区附属绿地公园化建设不少于5处;整治裸露地面50万平方米,每区不少于5万平方米。
在公园城市的建设方面,将植入文化功能、体现文化内涵,形成城市文化新印记。加强公园与体育、文旅等各类功能的有机融合,布局运动场地、文化设施、展演空间以及服务配套设施等功能。在具备条件的公园绿地内设置轮滑、街舞、篮球等场地,助力青年友好型街区建设。
挖掘公园特色,结合慢道布局标识系统,打造城市“生态+文化”地标。布局人物雕塑、园艺小品等文化符号设施,建设文化墙,重点展示传统文化、英雄故事、城市历史等文化底蕴。
2022年建设雕塑、文化墙220处。其中,雕塑场景每个区不少于2处,文化墙每个区不少于20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