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藏菩萨本愿经玄义2

2016-09-21 净空老法师 莲友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329v7pn2o&width=500&height=375&auto=0地藏經玄義-第2集

  下面都是從作用上來說,這些話非常非常重要。『無相無名』,「無名」大家好懂,「無相」難懂,為什麼?我們睜開眼睛看到的現象不是都存在,怎麼說無相?這是你的錯覺,真的是無相。佛在經上把這個現象告訴我們,這個現象是什麼?「夢幻泡影」。《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就是指一切萬法,這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裡頭。是怎麼回事?夢幻泡影,假的,假相。這種假相存在的時間多久?如電,電是閃電,佛用這個來比喻;實際上比閃電存在的時間還短。現在照相機很普遍,每個人都很喜歡玩照相機,我玩照相機是初中一年級,很小的時候我就學照相,我從這裡面體會到佛講的生命在哪裡?就是快門按下去的一瞬間,時間就這麼長,你再按一張的時候跟前面那一張不一樣。佛給我們講,「生命在呼吸之間」,這說得太長,《華嚴經》講是「剎那際」,那是真的。剎那際很不容易體會,我們講到這段經文再細細跟諸位報告,然後你才知道相不存在,佛家講不生不滅。如果它本來就不生不滅,你說不生不滅,這話就沒有意義。不生不滅是說什麼?生滅的時間太短,好像分不出來,幾乎是生滅同時,稱為不生不滅。

 

  《仁王經》講的還是很粗,它講現象的存在,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還不止,比這個時間還要短。一彈指經上講是「力士彈指」,身體很強壯的人彈得很快,像我們現在彈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正好兩個十萬八千,這一秒鐘是兩個十萬八千;換句話說,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你怎麼能看得出來?這是佛的方便說,還不是真實說。

 

  我們今天看電影,大家都曉得,一秒鐘鏡頭開合是二十四次,已經把我們騙得很迷惑,以為是真的。這一秒鐘才二十四個生滅,而《仁王經》講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生滅,你怎麼會知道?所以一切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剎那生滅的現象,我們今天看到好像它還存在一段時期,那是「如露」,露是什麼?相續相。相續相是前面一個相跟後面一個相相似,決不是一樣的,你要了解這是相似的現象,絕對不是完全相同的現象。這是無相,你還有什麼好著相?你對於一切萬象上生起分別執著,你錯了!佛菩薩為什麼得大自在?他不執著,他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沒有相。

 

  「無名」諸位就更好懂,連中國老子都曉得,老子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假的,名不是真的。佛家講相是依他起,名是遍計執,在唯識講三性,唯有一念自性是圓成實。你要講到依他起,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依他起,我們要曉得依他起是假的不是真的,遍計執就更是假的,更不是真的。所以你要曉得無相無名,你才能在名相裡面放棄分別執著。因為你不知道,以為相是真的,名也是真的,就爭名奪利,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不知道名跟相都是假的,你錯了!所以先要認識清楚,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後我們自己的行為就正確了。

 

  底下講正確,正確是『絕思絕議』,你就入佛菩薩的生活境界。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沒有思沒有議,思是念頭,議是言語造作,他沒有。這是過真實的生活,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的生活,這個生活是活的不是死的,他空有兩邊不住,所以他是活的。雖然自己「絕思絕議」,這是寂靜到極處。大乘經講十地菩薩得「寂滅忍」,這最高的境界就是絕思絕議,跟這個相接近,沒有入真實的「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很高,我們知道無生法忍,在菩薩位次裡面是七地、八地、九地,我們說七地是下品無生忍,八地中品,九地上品。寂滅忍是法雲地下品,等覺中品,如來果地上品,清淨寂滅,自性圓滿恢復,這就是絕思絕議。

 

  雖然在這個境界,這個境界離開有,可是他『作群生之依止,為萬法之根源』,他不住空;絕思絕議不住有,做一切眾生依止,他不住空。「依止」就是依靠,是十法界有情眾生的依靠,隨類化身,隨機說法,做眾生的依靠;雖做眾生的依靠,又絕思絕議,所以他們得大自在。我們知道經上常講佛菩薩自在,我們非常羨慕,《華嚴經》講十種自在,他自在從哪來的?就這麼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它的根本。上一次講《地藏經》沒有講這一段,那是為了趕時間準備到九華山,我看到這經文太重要,決定重新再講一遍。這一部經我們也把它看作根本法輪,是我們修學重要的課程。難得青蓮法師在綸貫一開頭,就這樣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他講經說法真的是從根本講起。

 

  「作群生之依止」,群生是講有情眾生。「為萬法之根源」,萬法就包含我們今天所講的植物、礦物,太空自然的現象,無所不包。這些現象是自性變現的,有情眾生是自性變現出來,無情眾生還是自性變現出來。《華嚴》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說這樁事情。所以環境是會變的,也是剎那在變,怎麼變的?隨念頭變,這是佛經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地區一切眾生心善,環境就善,這個地區眾生心邪,環境也變邪了,山河大地看看都不順眼,我們中國人講氣氛不對,現在人講磁場不一樣,它變了,隨著人心在變。西方極樂世界何以那樣的美好?每一個往生的人都是上善之人。人人都是上善,他的環境怎麼會不善?道理在此地。

 

  我們現在居住這個地球環境,為什麼比不上一百年、兩百年以前?現在講自然生態被破壞,現代的人心沒有從前人的人那麼善良淳厚。所以,諸位要懂得「境隨心轉」,這是真理。山河大地隨心轉,我們居住的環境隨心轉,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叫風水,不必去找風水先生來看風水,那個沒用處。你的心善良,你居住的環境風水就變得很好,你心不善,好風水的地方你去住幾個月就會變壞,你的心把這個地方風水改變破壞了,這是跟你講真理、事實真相。《華嚴經》上佛給我們說總綱領,「一切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念頭,心是自性,自性能現相,真心能現相,妄心在那裡起變化。這個道理要細心去體會,所以它做一切有情眾生的依止。諸佛菩薩明心見性,徹底了解事實真相,幫助這一切還在迷惑造業的眾生,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回頭,幫助他們明瞭,這是作群生的依止,但諸佛菩薩只盡義務,絕對沒有享受權利。

 

  從我出家的那一天,我就說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在台灣「中國佛教會」,請我做弘法委員、設計委員,我就向佛教會建議,佛教是教育。最近我又補充了一句,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佛教是教育,現在有不少人能接受。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社會上,他究竟是扮演什麼角色?他是哪一號的人物?我們要給他定位,我給他說成釋迦牟尼佛是義務社會教育的工作者。世間人重視假名,所以我們要把他身分搞清楚。我們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我們就要肯定,我們也是義務社會教育的工作者,只盡義務,不享受權利。只盡義務我們不落空,不享受權利我們不著有,這就是菩薩道,空有兩邊不住,你說我們多自在,多快樂!《華嚴經》上十種自在,我們現在功夫不到,還享受不到,但是小的自在我們已經有了,已經感受到,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所以要曉得一切眾生,有情眾生跟無情眾生都是自性顯現,自性之心作用變現出來的境界,是一不是二,盡虛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不是二,不要說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還是自己一部分,我們要認識清楚。所以對一切眾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他們有分別執著。為什麼?他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明白,他跟我們有分別,我們跟他不分別。像一棵大樹一樣,它是樹枝,它只看到它的一枝,沒有看到根,看到那一枝跟我這枝對立,我們不相同。它只看到這一枝,它沒有看到根本,看到根本才知道原來是一體。佛法看到根本,所有枝條是一體,枝條就不打架了。盡虛空、遍法界是同一個根,一念自性,虛空法界森羅萬象是自性的起用,哪有不能和睦相處的?

 

  今天講多元文化,就求的是我們和睦相處,消除歧見,消除誤會,消除隔閡。怎麼個消除法?找根,根找到之後所有問題都解決。所以我給一些特別是外國不同宗教這些同修們,他們現在著重多元文化,我告訴他西方極樂世界是多元文化,《華嚴經》的華藏世界是多元文化,再說他們的宗教,上帝天堂也是多元文化。信仰上帝不是同一個族群的人,不是同一個國家的人,你們在全世界宣揚,這些信仰上帝的人將來都生到天堂,這不是多元文化嗎?如何處理各種不同族群,能夠在一起和睦共存共榮,那是一套學問。而佛經是大圓滿,能夠促進種種不同歸到一元,多元歸到一元,一元不礙多元,多元融通一元,這才是真正的美好。並不是說一棵樹所有枝條都變成一條,哪有這種道理?那是不可能。各個發展都有他美好的一面,共存共榮,知道是同一個根源。隨著自己文化去發展,貢獻給整個社會,貢獻給一切眾生,都是菩薩道,都是菩薩行,這才叫大圓滿。這是人類,可以說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願望,不知道從哪裡做起,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才能達到,這裡就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了。

 

  『究竟號中道正空』。「正空」,我們在佛經多半看到真空,此地用正,正就是真的意思;用正空比較少見,真空常見,此地的正空跟真空意思一樣。「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這是說到究竟。在佛法裡面名詞,「號」就是名詞,稱為中道,稱為真空,這是講性。『褒美稱第一義諦』,什麼叫「第一義諦」?就是一念自性。第一義,諦是真實的意思。第一義諦,這個名詞大家不容易懂,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唯一的真理」,這大家好懂。對現代人解釋,你盡可能用現代的名詞,古人在第一義諦的解釋,我們拿那個解釋跟人家講,愈講是愈麻煩,愈聽不懂。我們真正了解這個意思,想想現代人他們哪些名詞跟這個很接近,大家就很好懂。《般若經》講「諸法實相」,不好懂,拿古人註解是愈講愈麻煩,我們把它變通一下,「宇宙人生的真相」,大家好懂,他一聽就明白,意思就清楚。「褒美」是讚歎,讚歎它,稱它作宇宙唯一的真理。這是說到真如自性的根源,佛經講「法爾如是」,它沒有來由,本來就是這樣。再看第二段,我們也把這個文念一念︰

 

  【諸佛悟之,則三身圓顯。眾生迷此,則六道循環,雖迷悟之有殊,而心性之無別。故古德云,指虛空世界,悉我自心。】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跟我們講法界的起源。法界,諸佛菩薩所住的叫一真法界;迷失自性的眾生,他所居住的叫十法界。我們要明瞭,「十」不是數目字,是代表無盡,它是表法的意思。《華嚴經》用「十」表法,《彌陀經》用「七」表法,密宗教典常用「十六」表法,這是我們在大經上常常看到,像《無量壽經》講二百一十億,它不是數字,二百一十億不多,它是代表大圓滿,這些都不是數字,表無盡。所以迷了,就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這是說法界是怎麼來的。

 

  『諸佛悟之』,「悟」就是前面講的心性,一念自性,自性的體用。《華嚴經》的經題「大方廣」,就是自性的體、相、作用;大是講性體湛寂,方是講現相,廣是講作用,方廣兩個字就是此地講的虛靈。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徹底了解事實真相,這就是悟,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諸佛悟之」,悟了以後他們的生活狀況,下面講『三身圓顯』,「圓」是圓滿,沒有一絲毫缺陷;「顯」是明瞭。「三身」是法身,法身與一念心性的體相應,湛寂相應,報身與現相相應,應化身與作用相應。這是諸佛如來、諸大菩薩明白了,他們的生活狀況,看看人家過的是什麼生活,人家那個生活是三身圓顯。法身就是我們今天講,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不但是明瞭,整個融合成一體。

 

  下面說:『虛空世界,悉我自心』,這個境界是證得清淨法身。誰能夠肯定契入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是自己一心變現出來的,你就能夠入這個境界,你就證清淨法身。入這個境界看一切眾生都是自己,所以你慈悲心自然現前,「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愛護眾生、關懷眾生、幫助眾生絕對沒有條件,如果有條件你還是迷,你沒有覺。左手有痛癢,右手來幫它搔癢,還要去感謝它、還要談條件嗎?談條件就是不知道,左右手是兩個,說我不是你,兩個分得清清楚楚;知道是一體就不談條件,沒有條件了。無緣大慈,無緣就是無條件,你對待一切眾生的關懷、愛護、幫助是沒有條件的。為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你自性變現,一體。不但對有情眾生,對人、對一切動物,他從內心裡面流露出來真誠的愛心。不見性的人沒有,他的愛心是從情識裡流出來,不是真的,但真誠心流出來的,連動物都感動。

 

  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用的什麼心?虛情假意。根本不曉得真心是什麼,你怎麼會用真心?唯有佛跟大菩薩知道,權教菩薩以下都不知道,沒有見性,沒有見到真心,他怎麼會用真心?只有見到真性的人,他才會用真心,他的三身才圓顯。什麼叫報身?報身是智慧身,智慧的生活。我們凡夫生活在煩惱當中,生活在憂患之中。覺悟的人生活在智慧之中,他過的生活是高度的智慧,圓滿的智慧,他跟我們不一樣。這種生活與社會上地位高下不相干,與貧富貴賤不相干,有些過高度圓滿智慧生活的人,在世間是討飯作乞丐,所以他跟貧富貴賤不相干。有些菩薩示現人王、天王,有些菩薩示現貧窮乞丐,多自在!世間人把貧富貴賤看得那麼嚴重,想盡方法去爭取,佛法看是一律平等。為什麼?自性變現的。現富貴相大自在,現貧賤相也大自在,決定沒有差別,這個味道誰能懂得?不覺悟的人你給他講,他永遠想不通。為什麼想不通?想就不通,他不想就通了。「想」是落在意識裡頭,那怎麼會通?你怎麼會了解事實真相?離心意識,離思議,不思議就通達、就明瞭,就三身圓現。應化身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這是大慈大悲落實,用今天的話講是落實,他真的去做,他不是空口說,不是在講理論,他真正是做到了,這是佛與法身大士、與大菩薩們和我們凡夫不同的地方。

 

  『眾生迷此,則六道循環』,迷得深的是六道,迷得淺的是四聖法界。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佛是天台家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沒見性,這是迷得淺的。這個地方講迷得深的,是六道輪迴。這說明一真法界怎麼來的,十法界怎麼來的,六道怎麼來的,就是迷悟不同。悟有淺深不同,所以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悟的淺深不一樣。迷的厚薄也不一樣,所以有六道的不相同,六道裡頭每一道,這些眾生生活狀況也不相同,跟迷的淺深有差別。同樣是在人道裡頭,為什麼有一些人一生過得很幸福,有一些人過得很辛苦,法相唯識裡面告訴我們,同生人道是「引業」,牽引著你到這一道來受生,這個業力叫引業;生到人道,你一生的受用叫「滿業」。兩種業力不相同,我們同生人道,引業是相同的,這一生的受用不相同,滿業不相同。滿業是指什麼?宿世所造作的善惡不一樣,修善你這一生得福報,作惡這一生過得就比較辛苦。我們然後才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不是別人定的,自己定的。所以真正明白事實真相,才懂得自作自受,這是事實真相。

 

  明瞭事實真相,我們就一定要斷惡修善,這是自作自受,我斷一切惡,不善的果報自然就遠離;我修善,一切善福它自然就會來,你這一生享福。更應當與佛結緣,與眾生結法緣,生生世世覺而不迷,我們學習境界才不斷向上提升,才會有進展。如果不肯與佛結緣,不肯與眾生結緣,你福報享盡,你造作惡業,福享盡了就要往下墮落,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與佛結緣,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這個人有福,真正有福。他在有福報的時候,他會全心全力去修福,於是他的福報永遠享不盡,愈積愈多。佛教給我們積功累德,我們看諸佛菩薩示現,釋迦牟尼佛是一切有情眾生當中福報最大,到如來果地智慧福德都圓滿,我們稱讚他「二足尊」。「二」就是智慧、福德,「足」就是圓滿,兩種都圓滿,在智慧福德裡面他是最尊最貴;「尊」,就是尊敬的意思,值得人尊敬。

 

  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世間是什麼樣子?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世出世間第一等的福報。而我們現在世間人看到,他好可憐,他日子過得那麼苦。我們一般凡夫三餐吃得很考究,還要吃點心,以為佛那種生活是苦。佛那種生活是樂,得大樂,得大自在!我們有沒有想到,我們今天雖然享到富貴的生活,付出的代價有多少?你多操心,如何保持自己的富貴,天天患得患失。釋迦牟尼佛的生活,心裡頭無憂無慮、無牽無掛,世間富貴人跟他怎麼能相比?你要是觀察到這一點你就明瞭,原來那個生活高明,那個生活自在,那才是真正大福報。世間人貪圖這一點點名利,這一點點享受,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得不償失。他失的是什麼?失的是定慧。

 

  佛這種簡單生活是圓滿的大定,真正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是大定,他所起的作用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你從這上想想看,世間人種種享受那個損失就太大太大了。他在這個享受當中過的是什麼日子?妄想、分別、執著,他在憂患之中過這種日子。一般人看不出佛的福報大,二足尊,尊在哪裡?樣子像個乞丐,過的那種生活,晚上睡覺連房子都沒有,吃飯到外面討飯,他貴在哪裡?世間人看不出來,不了解。我們要為大家介紹佛法,一定要講清楚、講明白,讓他真正覺悟,好好想想,我們生活跟佛生活比較一下哪個殊勝?你真想通、真想明白,你才肯放下。放下不難,看破難,你明白事實真相難。真正明白了,哪有放不下的道理?才知道放下才是自在,放下才是真實智慧。

 

  昨天晚上我們在光明山講演,他們出的題目是「消除業障」,現在大家都很關心,為什麼?用功不得力。什麼叫得力、什麼叫不得力?得力就是我們生活得自在,我們的生活過的是煩惱輕、智慧長,過得很幸福,過得很美滿,那就是得力。還是這麼辛苦,還是這麼多煩惱、憂慮、牽掛,這是不得力,它根本原因在哪裡?沒有了解事實真相,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所以你修學佛法學得這麼辛苦。這就是講經的重要與可貴處,幫助眾生斷疑生信,再進一步幫助他破迷開悟。佛菩薩對我們的幫助就到這個地方,我們只要破迷開悟,自己就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迷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悟來的。真正覺悟了,樹下一宿,托缽維持生活,都得大自在、得大樂!他悟了。迷的時候給你住在皇宮裡面,叫你作皇帝都不自在,你的日子都過得非常辛苦。所以苦樂在迷悟,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真相。

 

  『迷悟有殊,而心性無別』,你的真心自性與迷悟不相干,與苦樂也不相干,它始終是如如不動,那是真的。末後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虛空世界,悉我自心」,這八個字要緊。我們常常念著,你心量會拓開,遇到人事環境有了糾紛麻煩,你把這八個字念一念;甚至遇到災難,這八個字念念就消災免難,諸位試試看很有效果。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佛教入门篇|认识佛教【全】

净土入门篇|净土资粮【全】

佛说阿弥陀经【全】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

普贤菩萨行愿品 【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全】

往生论讲记【全】

太上感应篇 【全】

学佛问答汇编一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全】

陈大惠-弟子规看天下【全】

陈大惠-教孩子的学问【全】

陈大惠-孩子要有好老师【全】

经典文章汇编一

001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汇集

002 佛说阿弥陀经 汇集

00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汇集

004 普贤菩萨行愿品 汇集

005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汇集

006 往生论 汇集

007 地藏菩萨本愿经 汇集

008 十善业道经 汇集
009 太上感应篇 汇集

101 认识佛教 汇集

102 净土资粮 汇集
103 学佛问答 汇集
104 佛典寓言 汇集

105近代往生录 汇集

201 细讲弟子规 汇集
202 东魁禅语 汇集

203 弟子规看天下 汇集

204 孩子要有好老师 汇集

205 教孩子的学问 汇集

901 经典文章 汇集

净宗学院| http://new.pllc.cn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http://www.amtbhk.com

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http://www.amtb.tw

华藏卫星电视台| http://www.hwazan.org/web/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http://sxjyqqw.org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地藏菩萨本愿经汇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