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地藏菩萨本愿经玄义21

2016-10-10 净空老法师 莲友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29fiibbh&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地藏經玄義-第21集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註》綸貫第十一面,我用的本子是舊本,你們是新本,新本下面有阿拉伯的頁碼,我舊本子上沒有,所以我用的頁碼在旁邊中文字。綸貫第十一面倒數第六行,我們從當中看起,我把這個文念幾句:

 

  【作福無願,無所樹立。願為導御,能有所成。】

 

  我們看這一句。這是五重玄義第三段,講的是不思議行願為宗。宗就是修學的綱領,青蓮大師在此地為我們指出本經修行的綱領,就是地藏菩薩的行願。『作福』,這是講修福,修福如果沒有願,他沒有方向,沒有目標,這個福得不到結果;也就是說,無論他做得多麼好、多麼多,他沒有成績表現。世出世法都不例外,世間法叫立志,人沒有志,他這一生勤奮努力沒有方向目標,當然在這一生當中就無所建樹,建功立業就做不到。佛法裡面亦復如是,所以底下又說:

 

  【淨世界願,亦復如是。】

 

  佛法的弘願跟世間人確實不一樣。世間人「痴迷」,這兩個字當然不好聽,誰也不願意接受,卻是事實真相,確確實實是痴迷。為什麼世尊說我們痴迷?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確實不了解,禪宗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誰知道?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確實不曉得,這就是痴迷。佛給我們說出來,我們不能接受,我們不能承認,這怎麼不是痴迷?佛講的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我們聽了這句話,立即的反應是你胡說八道,你頭腦有問題!人家說的是真話,我們卻說他頭腦有問題,說他胡說八道。我們迷失了自己,認為這個身體是自己,以為這是正確的,到底是我們錯還是佛錯?佛所說的一切法都可以證實,所以佛教導我們「信解行證」,最後的目的,佛要我們自己親自證實虛空法界是自己。你能夠證實,佛法就稱你菩薩、稱你佛;換句話說,佛菩薩就是真正證實虛空法界是自己的人。你還沒有證實,你還不能夠肯定,你就是凡夫,凡夫跟佛菩薩的差別就在此地。

 

  證實之後,你的願跟痴迷時候的願不一樣。痴迷時,我們的願望是希望自己身家得樂,我自身與家庭得幸福和樂;志向大一點,希望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族群、我們的國家得安樂;更大的,所謂世間英雄豪傑,能夠謀求這個世界,就是講這個地球,地球上人類的安定繁榮、和睦安樂。這是世間人,心量還是小,覺悟的人,他有淨世界願;這個世界是一切諸佛的世界,就不只我們這個地球,是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我們學佛的人,無論你修學是哪個法門、哪個宗派,我們的迴向總是:「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這個佛是一切諸佛,不是指某一尊佛、某一個佛的剎土,是莊嚴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這個心量多大!可是我們學佛的人,天天念這八句偈,念得口熟,八句偈裡面真正意義、境界,我們疏忽了;我們只是念念,念得沒錯,心量還是狹小,起心動念還是為自己的身家。所以我們在佛法的修學,不但在這一生當中,可以說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都不相應。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就在此地。我們的心願太小,沒有淨世界願,念的是一回事情,可是心裡想的又是一回事情,心口不相應。

 

  我們看地藏菩薩怎樣教我們?佛在經上講,四教菩薩;四教都是從天台說,作《註科》這一位青蓮法師,他也是學天台,所以他對於本經的解釋,是以天台家的教義為主。

 

  【四教菩薩,各有通別二願。】

 

  通願就是一般講的「四弘誓願」,別願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離苦得樂,菩薩的心是平等、是清淨,但是眾生根性不相同,說法要契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也要契機,才能收到效果。眾生的根性差別很大,佛法把它歸納為三類:上、中、下三等。下等的眼光短淺,只顧到這一生的安樂,沒有想到來生。甚至於許多的世人不相信有來生,你跟他說來生,他說這是虛妄的,他不承認這個事是事實,這樣根性的人,在這個世間佔的數量不少。對於這等人,我們幫助他現前的安樂,他願意接受,他歡喜學習。中等人他知道有來生,知道有來世,知道有天堂、有地獄,他希望這一生能得樂,更希望來生能得樂。這個眼光比前面一等人就遠大,我們要教他如何得今世樂,如何得後世的安樂,他歡喜接受。

 

  上根的人眼光遠大,他聞佛說法能夠信解,他希望得到像如來果地上的涅槃之樂。遇到這樣根性的人,我們當然要幫助他,這是佛法講的根熟眾生,要幫助他得涅槃樂。菩薩發心,決定是要幫助一切眾生得究竟涅槃之樂。雖然他眼前不能接受,要很有耐心的去誘導他、開導他,使他漸漸的能夠覺悟體會;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當中不斷幫助他提升,這是大慈大悲。如果只是幫助他,他的願望在哪裡,他願得人天樂,只幫助他人天樂,這沒有慈悲心。幫助他,還要幫助他提升,在佛法裡面講以善巧方便拉他一把,這是菩薩的本願。這段文末後說:

 

  【行相多門】

 

  『行相』兩個字,含義很深很廣。「行」是菩薩所示現的身分,這個諸位都很明瞭。經上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種種不同的身分,這是行相。化導眾生的方式也是屬於行相,教化眾生沒有一定的方法,非常活潑、非常生動,你才能夠適應這個世間種種不同根性的眾生。你要有智慧,你要有方法,方法的總綱領不外乎三學、六度,諸位要知道,三學、六度是總原則、總綱領,要很活潑的去運用,就能夠普度一切眾生。你要真正懂得佛所說的義趣,《般若經》教給我們要「深解義趣」。

 

  譬如戒律,我們一般人聽經的機會多,對於經論比較容易懂一點,戒律很少人講,這一方面的常識就非常缺乏。我們總把戒律看作一成不變,呆呆板板的條文,很難去遵守,殊不知戒律是活潑的,所以戒律的精神你要懂得。佛家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話也是我們佛法總綱領,說盡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總原則。這四句前面兩句就是戒律,第三句就是定慧,三學在其中。戒律的總原則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惡是什麼,這個標準總要懂得。我們學佛的人明白,凡是對自己有利益的是惡,凡是對眾生有利益的是善。佛為什麼給我們這麼說?世間六道凡夫,哪一個不為自己?佛為什麼說為自己是惡,我們要懂得這裡面真正的道理。眾生為什麼不能脫離六道輪迴?我執的根太深,念念還為我的利益,你想想看這是增長我執,所以佛說這是惡。佛教我們破我執,破我執你才能脫離六道,念念還在增長我執,你哪一天能脫離六道輪迴?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佛說的這句話是真理。

 

  佛教給我們,是要把我們的觀念、心理轉變過來念念利益眾生,這是善,大善、真善。前面跟諸位說過,一切眾生是自己,也講過法身,什麼叫法身?一切眾生是法身,一切眾生是法性。所以佛教給我們把想法看法轉變,我們能夠為一切眾生就是為自己的法身慧命,這就對了。一切眾生包括自己在裡面,自己不能包括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完美的整體,完美整體就是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諸佛如來證得清淨法身,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那叫清淨法身。誰有這個認知,誰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能肯定這個事實的人,我們就稱他作佛陀,稱他作菩薩、法身大士,而不肯承認,不知道這個事實的人,是凡夫。所以佛的善惡標準,從這個地方建立的,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為自己,是「諸惡莫作」,起心動念都為一切眾生的利益,是「眾善奉行」。

 

  戒律裡面的條文,有些是不能變更,有些是因時、因地要修訂。不能變更的,這叫根本戒,為什麼?超越時空。佛法根本戒五條,我們講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超越時空,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在世,這五條戒適用,三千年後今天還適用,這沒有修改,所以叫根本戒。除了根本戒之外,都會隨著時間、空間、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不同而必須要修訂。這就說到佛法的本土化與現代化,古老印度把戒律傳到中國來,唐朝時候做了明顯大幅度的修訂,依照現代化、本土化的原則,這就是諸位熟知的《百丈清規》。《百丈清規》就是戒律的唐朝化,適合於唐代中國人所遵守,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百丈清規》的制作,距離我們現在已經有一千三百年,這一千三百年當中,我們的思想、生活方式起了很大的變化,如何適應於現代人的生活,我們要懂得。現在人應該如何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個原則,他們那個時候用什麼樣方式達到這個目的,我們今天又要用什麼樣方式也能達到這個目的,這是我們要用智慧去考慮,決定不能說一成不變。一成不變,換句話說,叫現代人去做唐朝時候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現在在外國弘法,要叫外國人做中國人,決定行不通。所以佛法今天不能普及,不能夠利益廣大眾生,是我們不懂這個道理。

 

  我們再回想,兩千年前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印度這些高僧大德他們懂得,印度出家人是三衣一缽,還是過托缽的生活,到達中國之後接受供養,不再托缽,跟中國人的生活融成一片,也穿中國人的衣服,不穿印度人的衣服,印度高僧到中國也穿中國的海青。這就是他們高明之處,我們中國一般人講,印度法師被我們同化,過我們的生活,穿我們的衣服,居住我們的宮殿房舍,這就是通權達變,落實在本土化與現代化,所以佛法才能受當時人那麼熱烈的歡迎。如果這些高僧大德堅持印度的生活方式,蓋個道場蓋印度式的,還過印度那種生活方式,我們中國人不會接受,佛法在中國就不能夠弘傳。記住佛在經上常講,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給我們講的原理原則,除原理原則之外,佛沒有定法,佛法是活活潑潑的。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是戒學。掌握到戒學的原理原則,一定要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的戒律就圓滿了。諸惡莫作,我們一般講小乘戒,是對自己;眾善奉行是菩薩戒,是對眾生。

 

  我在講經的時候,講到佛的福報是福慧二足尊,我們皈依佛二足尊。什麼是真正的福報?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的福報就圓滿了。一生當中從來沒有一個惡念對待眾生,沒有一個惡的行為對待眾生,你的福報就大了,這是真正的福報。能夠捨己為人,諸佛菩薩示現到這個世間來,為什麼?是為度一切眾生而示現的,我們常在經上讀到,「眾生有感,佛就有應」。聰明人聽到這一句話,佛菩薩能,我們為什麼不能?我們發佛菩薩同樣的心願,我生在這個世間是為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而活在這個世間。你馬上就轉變了,轉凡成聖,轉煩惱為菩提,凡夫跟佛就是一念之差。你這一念轉過來,你就是乘願再來,我們現前這個身是乘願再來身。以前沒有聞佛法不知道,我們到這個世間來這個身是業報身,可是聞了佛法之後,我們能夠把業報身轉變成願受身,為什麼不肯做一個轉變?

 

  我們每一個人,都念念希求消業障、免災難。業障、災難從哪裡來?業力變現的。轉業力為願力,業障就消了,業障就沒有,災難也沒有了。轉變就在一念之間,你這個念頭能不能轉得過來?給諸位說,真正轉過來,不但福得到,慧也現前,你智慧就開了。佛在《華嚴經》講得那麼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大家自性裡面智慧德相都是圓滿的,佛的智慧德相不比我們多一分,我們智慧德相不比佛少一分,平等法。佛的智慧德相現前,我們的智慧德相現在被埋在煩惱之中,煩惱習氣把我們的智慧德相遮蓋了,佛法稱為五蓋,這五種把我們的性德蓋覆住,只要我們把這個蓋覆除掉,你的智慧德相就現前。怎麼除法?就是觀念一轉變過來就除掉了。從今而後,再不為自己身家利益著想,自己什麼事都沒有,一切都放下,自己來說沒事了。放下之後,我們要提起,提起什麼?提起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我們對一切眾生只有這樁事情。種種方便、種種手段,方便、手段是無量無邊,但是目的是一個,方向是一個,幫助他開悟,幫助他離開痴迷,他也能夠離苦得樂。

 

  所以三學、六度,雖然說了九條,九條是一樁事情。三學展開來就是六度,六度歸納就是三學,如何把這個原理原則落實在生活上,這是學問,這是功夫,我們應當要認真努力去學習,佛菩薩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我們在這部經上向地藏菩薩學習,學習地藏菩薩,你自己本身就是地藏菩薩。大乘佛法,諸位同修都知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個法門契入了,一切法門都通達,這才稱為法身大士。法身是圓滿的,是沒有障礙的,經上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為什麼共同一法身?因為虛空法界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所以只要你明心見性,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達了。你還沒有通達,就是你還沒有見到法身,我們今天在大乘經教裡聽說而已,不是自己的境界,我們聽說有這樁事情。聰明人聽說之後,就要想方法去落實,這是聰明人,佛家講是上上根人。落實的方法就是改變觀念、改變思想,真正承認過去我們的思想觀念錯誤了,我們向佛學習;佛是個先知先覺的人,佛是我們的好榜樣。諸位看到十二面第二行,這個綱領就說出來了: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這段註解說得很明白,諸位自己看看就能夠知道。這裡面說「佛法曠海」,曠海是比喻,無盡的深廣,這四句包括盡了。末後『是諸佛教』,這不是一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他們所修的就這三句,他們教化眾生的還是這三句,離開這三句,就不是佛的教誨。『自淨其意』,這是定。定心起作用就是慧,慧在哪裡?慧在定中;定在哪裡?定在慧中。定慧在事相當中就是戒學,定慧如何表現在我們身上,表現在我們生活當中,那就叫戒學,所以三學是一體。

 

  在這一段文裡面,他引用《涅槃經》裡面的「五行」,五類的生活行為。菩薩表演得很多,佛在《涅槃經》裡面把菩薩行歸納成五類。在第十二面第六行,末後一句:

 

  【涅槃明五行,一聖行,謂戒定慧,為自行因。】

 

  這個第一是根本,決定不能離開,離開戒定慧你是凡夫,你就不是聖人。我們不要論凡聖,論凡聖大家不太容易了解,我們講覺迷,諸位好懂。離開戒定慧痴迷,迷了,不離戒定慧,這個人覺悟了,覺才叫聖。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切時、一切處決定與戒定慧相應。定裡面清淨心、平等心,我們今天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是定慧;慈悲是戒學。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流露出來,大慈大悲;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這叫大慈大悲。這是『自行因』,也就是說超凡入聖之因,轉凡成聖之因,我們這個大轉變,從這裡轉變。這五種行這一條是根本,後面這四種是示現。

 

  【二梵行,謂慈悲喜捨,為因中化他。】

 

  『梵』是清淨心。『謂慈悲喜捨,為因中化他。』具足慈悲喜捨。捨是放下,徹底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得歡喜心,法喜充滿,你真正能夠喜愛一切眾生。這種喜愛是清淨的、平等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在三善道行善修善,你喜歡他,他作惡墮落在地獄、餓鬼,你還是喜歡他,並沒有絲毫的分別心。為什麼?同一個法性。十法界眾生同一個法性,法性是清淨無染,法性是圓滿具足的,所以生佛平等,法喜從這裡生的。

佛教入门篇|认识佛教【全】

净土入门篇|净土资粮【全】

佛说阿弥陀经【全】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

普贤菩萨行愿品 【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全】

往生论讲记【全】

太上感应篇 【全】

学佛问答汇编一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全】

陈大惠-弟子规看天下【全】

陈大惠-教孩子的学问【全】

陈大惠-孩子要有好老师【全】

经典文章汇编一

001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汇集

002 佛说阿弥陀经 汇集

00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汇集

004 普贤菩萨行愿品 汇集

005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汇集

006 往生论 汇集

007 地藏菩萨本愿经 汇集

008 十善业道经 汇集
009 太上感应篇 汇集

101 认识佛教 汇集

102 净土资粮 汇集
103 学佛问答 汇集
104 佛典寓言 汇集

105近代往生录 汇集

201 细讲弟子规 汇集
202 东魁禅语 汇集

203 弟子规看天下 汇集

204 孩子要有好老师 汇集

205 教孩子的学问 汇集

901 经典文章 汇集

净宗学院| http://new.pllc.cn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http://www.amtbhk.com

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http://www.amtb.tw

华藏卫星电视台| http://www.hwazan.org/web/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http://sxjyqqw.org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地藏菩萨本愿经汇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