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无量寿经讲记2

2017-03-15 净空老法师 莲友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329lncp0u&width=500&height=375&auto=0
無量壽經讲记
 

(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

第2集  

請掀開經本第一面,頁序在最下面的阿拉伯數字,第一面「法會聖眾第一」。佛經,它的體例自然的分成三分,這就是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昨天已經略略給諸位介紹過了。序分,在這部分裡面要為我們說明這次法會它的緣由。正宗分,這是法會最主要的一分,將一會重要的義趣完全發揮出來。最後的流通分,是希望聽到這部經的人、讀到這部經的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將這個法門盡心盡力的宣揚,也就是推薦介紹給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大法圓滿的利益。由此可見,佛法心量是很大的,大乘經上常講「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是佛菩薩的心量。我們學佛目的就是要作佛,也就是所謂的成佛;我們學佛目的就是要成佛,也就是說要恢復我們本能的心量,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

 

  現在請看經文第一品裡面「法會聖眾」。給我們介紹這一次的法會裡面的狀況。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這是一小段,先看這一小段。這一小段就像我們現代的會議記錄,把法會的時間、處所、說法的人以及參加的大眾都有一個記載。這是跟一般老師上課教學稍微有一點不同。

 

  第一句『如是我聞』,我們常常讀佛經的人一定會知道,所有的佛經一開端都有這一句都是相同的。既然每部佛經前面都有這一句,由此可知,這一句就非常重要。這四個字到底說的是些什麼意思?實在講這四個字就是說明佛為我們所說的一切經,他的根據就在這一句;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要是把它總括起來,他說的是什麼?就是說了一個「如是」。那這就妙極了。

 

  要是從字面淺顯的來說,如是我聞,「我」是集結經的人,阿難尊者。我們知道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完全是用口語,並沒有文字的記載;一直到佛圓寂之後,眾弟子們覺得老師一生對於大眾許許多多寶貴的教誨,應當要流傳給後代。流傳後代,靠口傳就很難,而且容易發生錯誤,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文字把它記載下來。記載要正確,不能夠誤導後人,因此這個工作做得非常的謹慎。同時這個集結是團體來做,而不是屬於個人。集結的方式是請阿難尊者把佛以往講的這些經重複說一遍。阿難尊者在同學當中,他是最有名的多聞第一,也就是說世尊一生所講的這些經典,阿難統統聽過。

 

  那阿難記憶力非常之好,幾乎像我們的錄音機一樣,他聽一遍之後他就不會忘記,能夠像佛一樣的說出來。也許諸位很難相信這個記憶力這麼好,我能相信。我現在老了,我在年輕的時候跟李老師學佛,我聽他老人家講經,我不能記到百分之百,這個能力我沒有,但是至少可以能夠記到百分之九十五,我有這個能力。所以阿難尊者能夠記憶到百分之百,我相信。有這樣的能力,那學東西自然那就快速。因此大眾推阿難尊者升座講經,旁邊就有人記錄,聽眾是五百阿羅漢。我看到我們這個四樓旁邊有五百羅漢也都來了,那五百羅漢來了。

 

  這五百羅漢都是佛的學生,他們都曾經聽佛講經的,請他們來作證明。阿難宣說之後,如果其中有一個人提出反對的意見,說阿難尊者你這個說法我沒聽說過,這一段的話就要刪掉,就不能夠記錄。所以這個集結經的嚴謹,是要五百個聽眾每一個人都承認,都沒有話說,這才能夠記錄下來;不是現在是多數通過就可以了,不行,一個人提出意見,就不能夠記下來,一定是人人都贊成、人人都同意這個話確確實實是佛說的。所以這個經典寫成之後,第一句用「如是我聞」,這部經是我聽佛所說的。佛怎麼說我們就怎麼記錄,就如同佛親口所說的一樣,這叫信成就,使後人能夠相信,這是集結的意思。

 

  它真正的深義,佛法裡面所說的密義,「如」就是真如,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事實真相。與事實真相完全吻合,這就是「是」;如果不是事實真相,那就不是。所以這兩個字放在此地,顯示出世尊為我們所說的都是事實真相,這是通途的說法,這個講法能夠適合於一切經。但是它在每部經、每次的法會,那有它特別的意思。譬如在這一會上,這一會是世尊為我們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也全是事實,決不是虛構的。虛空太大,世界無量無邊,我們的智慧、知識、能力太小,不要說太空當中許許多多事實真相我們不明瞭,即使在我們現在居住的這個地球,地球上許許多多事實真相我們也無法明瞭,何況他方世界。佛與大菩薩他們的智慧無量無邊,盡虛空遍法界他都能見到,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見不到的,他見到了。佛跟我們所說的都是事實,決不是理想,決不是推測,跟我們講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有;跟我們講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也是真有,也不是假的。所以這是「如」的意思。

 

  既然這一句是信成就。信是修學最基本的一個條件。佛在《華嚴經》上說「信為能入」,把佛法比喻做大海,信就能入。佛法的大海,實在說就是智慧的大海;無量無邊的智慧,你要相信,你才能夠得到,所謂是「信為道元功德母」。道就是成佛之大道,成就究竟圓滿智慧的這條道路,這就是信。無量無邊的功德也是從信心裡面生出來的,這個母是母親,是比喻能生的意思,能生無量無邊的功德,就是信心。信就非常重要!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跟我們說「依實相理」。實相就是事實真相。釋迦牟尼佛依事實真相的道理,為我們說明念佛求生淨土,決定是正確的,這叫如是。在本經裡面講,蕅益大師這個講法非常的圓滿,佛給我們說的是事實真相,佛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決定正確。既然如此,佛為什麼說了許許多多的經論?為什麼說這麼多?只要給我們說這一部經就好了,為什麼說得那麼多,搞得我們今天是眼花撩亂,無所適從,這為什麼原因?這裡頭有道理的。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這個法門不是一切人都能接受的。實在說,任何一部經論、任何一個法門都無法叫大家共同來接受,因此佛就隨順眾生的根性,你喜歡哪一個法門,他就給你講哪個法門,所以應機說法。眾生的根機是無量無邊,佛講的法門也就無量無邊了;四弘誓願裡面講「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這麼個道理。

 

  佛說了許許多多法,可是你要知道,這許許多多法到最後都歸到一法,萬法歸一,這才是個正理。所以說殊途同歸。這個「一」是什麼?這個一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西方淨土,這是我們很明顯的能夠看出來。無量法門同歸華藏世界,華藏像大海;到了華藏世界之後,文殊、普賢這兩位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我們才想像、才體會到,原來西方世界大概是華藏的中心,是華藏的精華;所以華藏世界的菩薩都要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到那個地方去修學。可見得這的確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了義當中的了義,殊勝無比!

 

  如果我們修,從別的路走、別的法門來修學,到最後到華藏世界,再跟普賢菩薩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要修多久?在《華嚴經》上佛給我們說了真話,不止三大阿僧祇劫,而是無量大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這時間就太長太長!為什麼要這麼長的時間?因為他有進進退退,實在說進得少,退得多,他有退轉,所以這個時劫就非常非常長。這個法門這就容易了,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不必要那麼長的時間。照《彌陀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成功了。古德告訴我們根性利的人一天就成就了,根性劣的人七天也能成就;這跟三大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簡直不能比。我們要問一問,這個時間是短是快,但是成就的果報要跟修三大阿僧祇劫的人比一比到底哪個高?假如這七天成就的比不上人家,人家三大阿僧祇劫的高,我們這個比不上人家,那這個法門也並不很殊勝,也並不很奇特。可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依照這個法門修學,他的成就比修三大阿僧祇劫、比修無量阿僧祇劫的還要高,還要殊勝,這就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

 

  我們佛門裡面許許多多的大法師、大善知識、大居士不相信,這不足以為奇,為什麼?還有很多阿羅漢、辟支佛也不相信,還有許多菩薩們也不相信,難信之法。佛說這個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成了佛他才相信,沒有話說,完全明白了;等覺菩薩如果得不到佛力加持,實在說他也搞不清楚。可是這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這樣難信的法門,我們為什麼會相信?這奇怪!這個法門給你講了不相信,那是很正常的,不奇怪;相信了,這才奇怪,這不平常。你之所以能夠相信,佛在這個經上也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是你過去生中無量劫修行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個時候成熟,這是你自己的功德,同時這就是講現在就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本願的加持,這是他力。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所以我們聽到這個經典、聽到佛的名號,能生歡喜心,能理解,肯發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就是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真正不可思議,我們一定要深信不疑。

 

  就本宗的教義來說,「如」,是心是佛,這是如的意思;「是」,是心作佛。我們今天要作佛,這個重要!這才是真正的大事因緣。《法華經》上所說的「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個大事就是我們這一生作佛的機會成熟了,這是大事,如是兩個字的意思。我聞是聞成就。是阿難尊者親自聽佛說的,不是傳聞,傳聞未必是真實,親聞,使我們對於尊者的複講能夠生起信心。

 

  『一時』,這是時間的成就。什麼時候說的?並沒有把年月日記載下來。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對於經典上的六種成就很敬佩,唯獨對「一時」懷疑。阿難既然記憶力那麼好,佛所說的每句話他都沒有忘記,這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講的,應該要把它記下來,含糊籠統說個一時,不能叫人服氣,這心服口服很不容易。古人的註解說的也不是說得很圓滿,當然說得也有道理,因為佛當年講經不是在一個地方,這我們曉得。世尊四十九年足跡可以說遍五印度,印度是很大的地方,他到處講經。那個時候印度並沒有統一,跟中國的情況是一樣,屬於部落的時代,一個部落就是一個小國家。佛出生的時候是我們中國周朝的時代,我們中國周朝,諸位讀歷史都曉得多少個國家?八百諸侯,八百多個國家。而每個國家用的曆法不一樣,在中國到周朝的時候已經不錯了,周朝幾乎所有的諸侯都用周朝的日曆;換句話說,對於這個時是能夠統一。但在印度就不一樣,每個國家的曆法不相同,因此記載下來也無從考查,這是真的,這是事實。雖然無從考查,如果能夠記錄下來,我們後人看到這個,心裡也很踏實,這「一時」總覺得含糊籠統。

 

  到後來對於大乘經典稍稍明白一點,這才曉得他用的「一時」意思很深。實實在在講不指年月日時,那個是死的,這個一時是活的、活活潑潑的。古德也有講法,「師資道合之時」、「機感相應之時」;這個講法也很有道理,也很能講得通。在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唐朝時候我們中國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他老人家讀《法華經》忽然入定了,他讀到「藥王品」入定;這一入定,他這個人在天台山(浙江的天台),他的神識到印度去了。就在這個地方,王舍城耆闍崛山,這個山我們通常也叫它做靈山,靈鷲山就是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在靈鷲山講的,《無量壽經》也在靈鷲山講的。智者大師到靈鷲山去了,見到釋迦牟尼佛正在講《法華經》,他在底下還聽了一座;這一出定就告訴大家,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的法會還沒散,還在講,一時。

 

  由此可知,這個「一」在本宗裡面講「一心不亂」。如果我們證得一心不亂的時候,世尊在靈鷲山講《無量壽經》這個法會現在也沒散,你可以在靈鷲山親自聽釋迦牟尼佛講經。這個「一」的意思就長了,它是活活潑潑的。也可以說三資糧具足的時候,這對我們淨宗來說信願持名,就像本經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時候必定得感應道交,就有感應道交了,我們一定能夠見到世尊,乃至於一切諸佛如來講《無量壽經》的法會。所以它這個字太好太好,意思非常之深。

 

  『佛』是釋迦牟尼佛,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此地我們要認識清楚佛教是教育,是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眾生最真實、最圓滿、最究竟的教育,它不是宗教,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稱佛稱本師,根本的老師,創立這個教育的老師,就是創立佛陀教育的第一個老師,我們稱他作本師。我們自稱三寶弟子,弟子是學生,所以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的關係,這個諸位一定要清楚。宗教裡面沒有師生的關係,教育裡面才有師生的關係。佛是我們的老師,有時候我們尊稱為導師,他引導我們。

 

  『在王舍城』,而不是說他「住」,為什麼?佛出家了,沒家,有家才有住。所以問你:你住在哪裡?我家在那裡,他住在那裡。佛沒住,佛出了家;出了家只好問,佛現在在哪裡?在哪裡講經?哪個地方請,他就到哪裡去,他沒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要問佛在什麼地方?在跟住不一樣,佛在王舍城。這地名我們也把它省略,不要詳細介紹,一般註解裡面都介紹得很詳細。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這是當時參加法會的大眾。我們看到這個狀況,一定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我們這一個講堂,我想聽眾最多也不過一千人,我們說法還要藉麥克風、還要擴音器;釋迦牟尼佛這個講堂一萬二千人,比我們人要多十二倍,那個時候沒有麥克風、沒有擴音器,佛說法每個人都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同時大家還要知道,來參加與會的大眾不是從一個地方來的,在那個時候印度都是小國,從許許多多國家來的,言語也不相同,文字也不相同。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的音,妙音!我們從這兒體會。假如佛說法後面人都聽不懂,聽不懂的人都解散了、都跑掉了,誰還願意在這兒坐著?我們在這裡能想像到佛有不思議的神力,的確是以圓滿音說法。

 

  通常我們在許多經上所看到的,與會的大眾千二百五十人,這是佛的常隨弟子。釋迦牟尼佛到哪裡,這一批人都跟到那裡,幾乎一生沒有離開釋迦牟尼佛的,千二百五十人,所以許多經典裡面集結都用他們來做代表。當然除這常隨眾之外,還有很多人參加,那都不記錄在文字裡面。此地記錄的,使我們覺察到它跟《法華經》一樣。佛講《法華經》聽眾是萬二千人俱,這就說明這個經跟《法華經》是平等的。《法華》在整個佛法裡面,《華嚴》、《法華》大家尊稱為一乘圓教;這就說明這個經是一乘圓教,跟《法華》相等。再看底下兩句,這是讚歎與會大眾的德能。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這兩句話不是隨便說的。『一切』就是指與會的這大比丘一萬二千人,他們都是大聖。這個大聖,如果在小乘來說就是阿羅漢;小乘的四果羅漢是大聖,三果以下的那就不能稱為大聖。可是我們在前面看到,他說大比丘,他不是小比丘;本經是大乘經不是小乘經。因此這個大比丘就不是小乘是大乘的。尤其這個地方說的大聖,大聖在大乘佛法裡面,一定是要證到地上菩薩才能稱為大聖。我們平常讚佛「菩薩摩訶薩」,摩訶薩就是大聖。菩薩,這通指三賢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我們稱菩薩。初地到十地到等覺我們稱摩訶薩,這大聖。由此可知,這些人不是普通人,都是十地以上等覺菩薩。他們化身示現為比丘的身分,參與這個法會聽佛講經,作為影響眾,這個意思就深、很不平凡。這些人『神通已達』,他的智慧神通都已經達到圓滿了,這個「達」是通達無礙,這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下面給我們列舉「上首」。這個上首就好像大眾裡面的班長一樣,大眾裡面有傑出表現的,提出他們來做代表。

 

  【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

 

  我們在每部經裡面的開端都看到這些人名,但是這些人名不相同。仔細再看看這部經所列的名字很特別,特別在哪裡?第一位列的是『憍陳如』。你們諸位要留意去看看這些佛經,哪部經裡頭把憍陳如列在第一個?它這個排名順序含義甚深,不是隨便排的。憍陳如是什麼人物?讀《釋迦牟尼佛傳記》我們都曉得,世尊在菩提樹下示現成道,然後在鹿野苑度五比丘。這釋迦牟尼佛最初說法,度這五比丘,為這五個人說法,憍陳如第一個開悟的,第一個證果的。他擺在這個地方,那用意就不平凡,就是說明這部經是第一個成佛的。在一切法門裡面修行證果這是第一經,用憍陳如來代表。我們今天接受到這部經,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諸位曉得第一得度、第一成佛;因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這一生當中一定是成就圓滿的佛果。

 

  第二位是『舍利弗尊者』,舍利弗代表智慧。如果不是大智慧,不能接受這個法門,不能相信這個法門;能夠相信,能夠接受,這是大智慧。諸位要知道智慧跟聰明不一樣,聰明人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見得聰明,這是諸位一定要辨別清楚。智慧是辨別真妄,是辨別邪正,辨別利害,這是智慧。六道輪迴是虛妄的,六道輪迴是大害。往生淨土永脫輪迴,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個利益之大,一切諸佛縱然無量劫的宣說都說不盡,這也都是事實真相。所以用舍利弗代表大智,能信、能願、能持名。

 

  第三位是目犍連尊者,『大目犍連』。這是世尊會下神通第一。唯有大目犍連才肯信願持名,為什麼?他能夠通達明瞭。通是通達的意思,神是神奇莫測,換句話說,不是我們普通常識能夠達得到的。世間人喜歡神通,喜歡智慧,究竟圓滿的神通智慧在西方極樂世界。你看舍利弗、目犍連嚮往西方淨土。『迦葉尊者』代表宗門,代表的禪宗,他是禪宗的初祖。『阿難尊者』代表教下。這兩個人就把整個佛法都包括了。除了禪宗之外,其餘的九個宗派都叫做教下,以這兩個人代表整個的佛法,不離開淨土。整個佛法最後都是歸宿於淨土,以他兩位來做上首,這是聲聞眾。下面這一段再給我們說菩薩眾。

 

  【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這個法會實在講非常非常的殊勝。『普賢』跟『文殊』是華嚴會上的二大菩薩。華嚴三聖,佛是毘盧遮那,菩薩就是文殊、普賢,華嚴三聖。這個意思是說明本經跟《華嚴經》是平等的,就是《華嚴》。前面我們看到這個大比丘萬二千人俱,實在講本經就是《法華》,跟《法華》沒有兩樣;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本經就是《華嚴》。所以古人有稱《無量壽經》為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淨宗跟《華嚴》的關係非常密切,真的是《華嚴》的歸宿。

 

  所以蕅益大師說,淨土《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祕髓」,我們從這個地方也能得到證明。蕅益大師說的話,的確是有根據,不是隨便說的。這個經典在整個佛法的地位上來說,登峰造極,達到了最高峰,確確實實是第一經。同時普賢菩薩又是密宗的初祖,他代表了密宗。所以《無量壽經》裡頭有密,有禪、有密。佛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在這一部經中;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從這部經裡頭流出去的。換句話說,這一切法門到最後還歸《無量壽經》,這是源頭,這是根源。

 

  密宗的承傳,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是佛滅度之後六百年,有一尊龍樹菩薩出現在世間,龍樹菩薩非常聰明,他的智慧、他的能力確確實實是超乎常人,世間流傳的經論,龍樹菩薩在短短幾個月當中全部讀盡了。佛法的經典、外教的經典,印度有許許多多宗教他統統都學,統統都學完了,於是乎自己貢高我慢,世間所有的他全都學了,沒有一個人能跟他相比。《金剛經》上常講大菩薩要護念小菩薩。於是大龍菩薩見到龍樹生起慈憫之心,就請他到龍宮。龍宮裡面收藏著有很豐富的經典,到龍宮裡面去參觀,他也很歡喜就跟著大龍菩薩到龍宮裡面去參觀。看到大龍菩薩收藏的佛經,數量是多少?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龍樹菩薩這一看,呆了,貢高我慢的心馬上沒有了,為什麼?自己學的太渺小了,看看這個地方的藏經這樣豐富,自己學的太少。這是一部什麼經?《大方廣佛華嚴經》。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全部的經典,在龍宮裡面收藏。龍樹菩薩一看歎為觀止,閻浮提眾生沒有能力接受;於是乎看中本,中本數量還是太大,無法接受;再看小本,小本是什麼東西?目錄提要。就好像《四庫全書》,我想新加坡國家圖書館應該有《四庫全書》。《全書》有一個目錄提要,台灣所印的精裝本目錄提要有這麼厚的本子五本。大概龍樹菩薩就把《華嚴經》的目錄提要帶回我們人間了,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華嚴經》,數量有多少?有十萬偈。一偈是四句,印度人計算這個書本跟我們中國人不一樣。我們中國人算字數,這一本書有多少字,算字數;像《老子》五千言,就是五千個字。我們中國人算字,印度人不算字數,算四句,這一句長短不論,四句叫一偈。以偈為單位,總共有十萬偈,四十萬句。這是《華嚴經》的目錄提要,總共有四十品,有四十品十萬偈。

 

  從東晉,《華嚴經》傳到中國,因為這個經太大,古時候不像現在印刷術發達,那個時候沒有印刷,都是手寫的,也沒有紙張,寫在貝葉上。貝多羅的樹葉,也許同學們見過,那個樹葉很厚,像我們那個芭蕉葉一樣很厚。把它切成一塊一塊,一塊寫四行,兩頭打一個洞,用繩子穿起來。這一部《華嚴經》,如果用現在的大卡車,恐怕要好幾車才能裝得下,一部經!不像現在。所以你曉得那個時候很容易散失,容易丟掉,不容易保管。

 

  第一次傳到中國來,就是個殘缺不完整的本子,總共有三萬六千頌;十萬偈只有三萬六,你看看三分之一多一點。我們中國把它翻譯出來了,這就是晉朝翻譯的,叫《六十華嚴》,六十卷。我們讀經,往往讀到那裡,忽然看到好像斷掉了,下面接不上,這經文有缺失,確確實實遺失了,沒有傳到中國來。到唐朝,實叉難陀從印度帶了《華嚴經》,也不完整,但是比晉經多了九千頌,所以它總共有四萬五千偈,差不多將近一半,在唐朝翻譯出來,就是現在大家所見到的《八十華嚴》;只有原來的一半,一半還缺一點。唐德宗的時候,烏荼國國王,這是個小國,向中國朝廷進貢,進貢就是給皇帝送禮物,禮物裡面有《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一品完整的,沒有欠缺,把它翻譯出來四十卷,叫《四十華嚴》。所以中國《華嚴經》三次翻譯,都不是完整;但是《四十華嚴》到中國之後,跟《八十》合起來,雖然不完整,但是大致上意思能夠看得出來。這是《華嚴經》傳到中國的歷史。

 

  這是講到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在南天開鐵塔,把鐵塔打開,見到金剛薩埵菩薩,也叫金剛手菩薩。這個金剛薩埵,或者叫金剛手是一個人,普賢菩薩的化身,把密法傳給龍樹;龍樹傳下來,密宗是這麼來的。所以密宗是普賢菩薩傳的。觀世音菩薩大家都知道,觀世音菩薩在密宗裡面叫準提菩薩,準提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在密宗裡面的化身。所以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此地也就代表了密,密教。文殊菩薩代表禪宗。禪,不是六度裡頭的禪定,諸位要曉得,禪是六度裡面的般若波羅蜜。你看《壇經》六祖大師一開端就叫的大家「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沒有叫他念禪定,叫他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所以禪是文殊代表。這兩位菩薩在此地就顯示出密淨不二,禪淨不二。所以淨宗裡頭有禪、有密、有教,所有一切法門都在本經之中,這個經就寶貴,這個經確確實實是佛法的精華!我們讀了、接受了,一切佛法都在其中,再不要去費很多精神、很多時間去涉獵許許多多經論,用不著,這一部經典全都包括了。

 

  『彌勒菩薩』,這是當來下生的一尊佛,現在在兜率天,後補佛。我們這個世間不少人嚮往彌勒菩薩,因為知道他將來到這個世間來成佛,我們都很樂意做他的弟子,就像舍利弗、目犍連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所以有不少人想生兜率內院,將來菩薩下來作佛,他們跟下來作弟子。這個願心很好,可是到兜率天內院可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修學這個法門,這常講的彌勒淨土,修彌勒淨土比修彌陀淨土要難。你看彌陀淨土經上講,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就能往生;彌勒淨土七天不能往生,沒那麼容易。

 

  彌勒菩薩是法相唯識的祖師,是法相唯識的專家、權威。你要在法相唯識上不能奠定很好的基礎,恐怕他不要你,這個難!而法相唯識的確也很不好學。在今天這個世間我所知道的法師大德們,對於法相唯識有研究的的確不多。在新加坡有一位演培法師,他是專攻法相唯識,對於唯識宗他真的有心得,他是修彌勒淨土的,所以很不容易!可是我們要真想見彌勒菩薩,我有一個竅門比他還容易,比他還殊勝,為什麼?他生到彌勒內院是彌勒菩薩的學生,見到老師當然恭恭敬敬,不敢隨便講話;我們求生西方淨土,而且決定有把握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學生,彌勒菩薩也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到彌勒內院去逛一逛,見到老學長,那不一樣,是不是?那不相同。這是竅門,走近路!所以我們要想找彌勒菩薩不難。何況本經後半部,從第三十二品彌勒菩薩當機,所以《無量壽經》兩位當機,前面是阿難尊者當機,後半部是彌勒菩薩當機。由此可知,彌勒菩薩將來成佛必定要講淨土三經,一定也是勸大家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也許大家要問,彌勒菩薩什麼時候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作佛?釋迦牟尼佛在《彌勒下生經》裡面告訴我們,要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作佛,這個時間我們一聽天文數字,太長太長!這是真的。這個時間怎麼計算的?諸位要曉得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四百年,一年也照三百六十五天計算,他的壽命四千歲;諸位算一算這個數字就知道,五十六億多年他那一邊他的報身到了,才下生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現在有一些人這妖言惑眾,說彌勒菩薩已經下生了,說彌勒菩薩掌天盤,這妖言惑眾,這沒有根據的。所以我們一定要依法不依人,要依經典上所說的,這是正確的,經典上沒有,那是胡造謠言,決定不可以聽信。

 

  下面是『賢劫中一切菩薩』,這一個大劫名字就叫做賢劫。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彌勒是第五尊佛。世尊告訴我們,在這一個大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出世,賢人特別多,聖賢很多,所以這個劫稱為賢劫。「賢劫中一切菩薩」,就是彌勒以後這個千佛,九百九十五尊佛,他們現在是菩薩;我們佛門裡面供的護法韋陀菩薩,就是千佛最後的一位,最後的一尊佛,這些人也都來參加集會,這是非常重要的人。他的意思實在講也很明顯,就是說明這一千尊佛都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沒有不講《無量壽經》的,沒有不勸人念佛求生淨土的。

 

  由此可知,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共同宣揚的,念佛求生淨土是一切諸佛對於眾生共同的願望,因此眾生發心念佛求生淨土,一切諸佛都歡喜。既歡喜,當然加持,當然保佑。所以你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不止是阿彌陀佛保佑你,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個個都保佑你,個個都加持你,這個功德的殊勝沒有其他的能夠跟它相比的,真的是無比的殊勝。這是說『來集會』的。總而言之,他們告訴我們的就是這一句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這句。這些羅漢我們就跡象上來看,憍陳如、舍利弗、目犍連以及這些菩薩們,實實在在都是告訴我們,無量無邊的法門最後都歸於淨土,所謂殊途同歸。我們要懂得這一個密義,懂得它的深義。

 

  下面的經文這一開端還是列的上首,是在家的菩薩,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夏蓮居老居士沒有把這一段文連在上面,而把它分開了。因為照理講應該是「又賢護等十六正士」,一直到「解脫菩薩,而為上首」。這應當合在第一段,看起來才比較順,但是他從這個地方就把它分在第二品,是引起我們注意,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真相,那就是這一個法門是度在家居士為主的,主要是普度眾生。在家的同修多!出家人少數,在家人多數。在家人總以為在家業障深重,出家將來能成就,在家人不能成就,都有這個錯誤的觀念。殊不知這個經就是叫在家人一生成佛,不輸給出家人。從這個經文裡面你就能看到。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

 

  『正士』就是菩薩的稱呼。正是正覺,士就是我們世間所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這個正覺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菩薩的尊稱。所以菩薩在佛門裡一般稱呼稱大士,像我們通常稱觀音大士、文殊大士、普賢大士,稱大士,稱正士。這個地方稱正士也稱開士,開悟的開,這都是對於菩薩的稱呼,對菩薩的尊稱。

 

  說到這個地方我略微跟諸位提一提。那就是現在有一些人對出家人尊敬,尊敬稱呼過了頭,過分了,對出家人稱大師,這不可以,不可以稱大師,大師只有對佛的敬稱。你看看觀音菩薩稱大士,出家人稱大師,比觀音菩薩還高,這成什麼話?這不可以的,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不懂佛學常識的人他錯誤,那沒有話說,他無知!我們懂得,不可以,不可以這樣稱呼。所以大師是對佛的尊稱,不是隨便出家人都可以稱的,這要曉得。

 

  此地列的十六位菩薩全是在家菩薩,在家有十六位。出家的你看看,普賢、文殊、彌勒只列了三位,出家的聲聞只列了五位,在家的列了十六位,這個比例上就很顯明的說明,這個法門是度在家人的。十六位菩薩當中只有一位賢護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也是出現在印度的,賢護菩薩,在家菩薩;其餘的菩薩他方世界來的,這個意思也很深。證明十方諸佛都說這個法門,他們今天聽到釋迦牟尼佛也說這個法門了,非常歡喜都來參與這個集會,做影響眾,全是在家菩薩。

 

  『賢護』,我們先看看它名號裡面所表的意思,這個名號是代表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像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我們真正發心求生淨土,真的發心,那這不是假的,真的很難。真發心求生淨土;這個心一發,你就是菩薩,你就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可是你要發真心,假的不行,什麼是假的?發心要求生淨土,這個世間牽腸掛肚放不下,那是假的,那個得不到諸佛的護念。真正發心是這個地方統統放下了,確確實實心裡頭沒有牽掛、沒有留戀,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人立刻就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得到諸佛的加持。這個一定要清楚。

 

  【所謂善思惟菩薩。】

 

  第二位『所謂善思惟菩薩』。這一位菩薩名號裡面代表的是真實的智慧,我們常講智慧明瞭,思惟就是明瞭的意思。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一接觸就明瞭,這是三慧,聞思修三慧;而不是說接觸之後再去研究研究,再去想一想,那一想就壞了,想就落在第六意識裡頭去了,那就變成虛妄的分別了。所以菩薩跟《楞嚴》上所講的「捨識用根」,他們這個觀察,決不用心意識,離心意識,那是真實的智慧。一接觸就明瞭的意思,我們叫它做思慧。明瞭當然就不迷惑的意思,我們叫它做修慧。實際上他聞思修是沒有差別的,是一次完成的,聞思修一而三,三而一,不是三個階段;三個階段那就落在意識裡頭去了,那是凡夫,那就不是聖人。我們要懂得善思惟菩薩。

 

  【慧辯才菩薩。】

 

  這個意思非常明顯,他有真實的智慧,辯才無礙。

 

  【觀無住菩薩。】

 

  《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能大師從這一句開悟的,從這一句明心見性的,這一位菩薩大概也跟六祖一樣,從這一句經文悟入的,所以叫『觀無住菩薩』。加上個「觀」,那個味道更深,有《心經》上講的「觀自在菩薩」的味道。無住才自在,住就不自在了。所以可以說與觀世音菩薩那個名號的意思相同。

 

  【神通華菩薩。】

 

  這一位菩薩所表的行權方便,權巧方便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

 

  【光英菩薩。】

 

  第六位『光英菩薩』。光是光明,英是發揮,光明英發,這是展現的這個現象,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這光英菩薩。

 

  【寶幢菩薩。】

 

  『幢』是高顯的意思,古時候通信設備沒有現在這樣發達,道場,古時候並不是個學校,所以佛講經教學,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是屬於社教,是社會教育,並沒有立學校去招生,沒有;也就像我們現在這個講經說法,大眾歡喜都來聽,沒有任何約束。那怎麼通知?我們現在比較方便,現在可以發通知寄到諸位家裡;有的時候可以做廣告登報紙,甚至於廣播都可以傳遞這個消息。在從前沒有這些工具,郵政也沒有,於是乎這個講堂前面都有很高的旗杆,這個旗杆不是掛國旗的,是掛信號的。幢,圓形的,有一點像飛機場那個風筒,有點像那個樣子的。這個圓形的,掛在旗杆上,大家看到這個,就知道今天這個地方有法師講經,喜歡聽經的人看到這個,他就來了,這是個信號。所以講經的道場常說「法幢高豎」,就是這個意思,升這個法幢。通常一般做法會就升幡;幡是扁的,扁的幡掛在旗杆上,這是今天我們有法會。圓形的幢升起來時候,今天這裡有講經。

 

  「寶幢」,佛法是寶。世間的珍寶,我們得到了可以改善我們的物質生活,所以這有財寶,物質生活可以能夠過得好一些。但是諸位要曉得,我們有最大的一個問題,生死事大,世間再多的財物沒有辦法叫你不老,沒有辦法叫你不病,沒有法子讓我們不死。秦皇、漢武都為這個事情憂心忡忡,想盡方法到海島上去找仙人求不死藥,結果還是死了。可是真正的佛法能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真實不虛,佛法是寶。寶幢菩薩就是宣揚佛法,是讓佛法的珍寶能夠傳授給大眾。

 

  【智上菩薩。】

 

  這是無上的智慧,佛法所求的,我們學佛學什麼?就是學究竟圓滿的智慧。這佛經裡面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目的。有了智慧,這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接著下面。

 

  【寂根菩薩。】

 

  他所表的是六根清淨無染,這就是定。根就是六根,六根清淨。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寂是寂靜,在定功裡面來說,這是最上層的。《仁王經》說菩薩五個等級,它是用忍,忍就是定,最高的這個等級叫寂滅忍,還在無生法忍之上。無生法忍的菩薩是七地、八地、九地。寂滅忍的菩薩是十地、等覺、妙覺,妙覺就是佛。所以這是『寂根菩薩』表的意思。

 

  我們講修行,講功夫,或者講享受,試問問你們世間人講的享受,到底享受了什麼?都含糊籠統,迷惑顛倒!你們所享受的是什麼?佛的眼睛很清楚、很明亮,你們享受的是苦,除了苦之外,你還享受什麼?你們自己冷靜想想,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這一天是不是受的苦?無論你做的什麼工作,佛法講的造業,你造的什麼業?善業、惡業、無記業,總而言之一句話,你所受的都是苦,沒有樂!那個樂是什麼?樂是打麻醉針,哪裡是樂?這是苦海無邊,所以回頭是岸,沒有樂。真正的樂是什麼?寂滅,心地清淨,那才是真樂,你們沒有法子體會,為什麼?從來沒有享受過,你怎麼會體會得到?心地清淨,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真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這就樂在其中,真樂。所以是清淨寂滅是最高的享受,的確是一塵不染,無所不知。

 

  在佛法裡面常用「寂照」,這兩個字很妙。寂是清淨心,照是智慧的起用,是樣樣明瞭。寂而常照,這是佛;佛清淨寂滅。常照是利益一切眾生。菩薩是照而常寂,照是樣樣明瞭,在樣樣明瞭當中修清淨心,這是菩薩;心已經清淨了,那是佛。菩薩在樣樣清楚裡面修清淨心,就像《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事鍊心。歷事就樣樣明瞭,鍊心是鍊清淨心,要讓這個心在一切境界裡頭一塵不染,達到真正的清淨,這是菩薩。

 

  【信慧菩薩。】

 

  信裡面有慧,這個信是真信,實信,真實的信心,特別是在本宗。因為淨宗的修行最重要的條件三個,信、願、行。所以要真正的相信。

 

  【願慧菩薩。】

 

  信底下接著就是願,願生淨土,願成佛道,願度眾生。

 

  【香象菩薩。】

 

  第十二位『香象菩薩』。香象是比喻。佛法裡面常用獅子、用大象來做比喻。你看看文殊菩薩騎的是獅子,普賢菩薩騎的是大象;其實文殊、普賢不騎獅子,也不騎大象,為什麼要這樣畫起來?畫是表法的意思。獅子代表勇猛,代表智慧,智慧最勇猛;象代表什麼?代表穩重,象這樣子穩重,所以是代表穩重,代表定。走路牠也很穩當,一步一步,不慌不張的,代表定。普賢他坐在定上,文殊坐在慧上,是取這個意思。

 

  【寶英菩薩。】

 

  這個菩薩是代表願海莊嚴。

 

  【中住菩薩。】

 

  代表的是中道,無住這就是中道。

 

  【制行菩薩。】

 

  代表持戒念佛。制是法制,就是戒律。

 

  【解脫菩薩。】

 

  代表的是成就,代表的是自在,真實的受用。『解脫』,煩惱解除了,迷惑顛倒解除了,脫離生死苦海,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取這個意思。所以解脫是從果上說的,換句話說,前面這十六位從因上講的,這是從果上來說的。所以這個意思表達得非常的圓滿。

 

  【而為上首。】

 

  這十六位菩薩是在家同修的『上首』,但是諸位要明瞭這十六位都是等覺菩薩,他們所證得的果位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完全相等。那一些是出家的等覺菩薩,這是在家的等覺菩薩,說明修行證果跟出家、在家沒有關係,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出家、在家那究竟又為了什麼?出家是專業弘法,佛教育這樣好,如果沒有專業的人員去推廣,眾生就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所以一定要有專業的人員去推廣它,去宣傳、去把它發揚光大。所以出家是肩負這一個責任。而在家是護持。在家人一定要護法,諸位要曉得道場決定是在家人建立的,在家人管理的,出家人只是弘法。古人所謂的「鐵打的常住流水僧」,出家弘法。

 

  前天茗山老和尚從這兒經過,我在機場跟他見了面,他老人家還說,出家弘法哪裡請,哪裡就要去,不能夠說不去,拒絕的,沒有這個理由的。佛法是為了弘通,哪裡說有人來請的時候可以不去,沒有理由不去的。所以弘法的人他是流動的,道場是在家同修建立,發心來管理,來主持,請法師到這個地方來弘法利生,講經說法,教化這一方。在家的菩薩這是他第一個使命,當然在家菩薩也可以講經說法,這是古時候都有。但是出家一定要肩負弘法利生的使命。好,今天時間到了,講到這裡也是一個段落。


佛教入门篇|认识佛教【全】

净土入门篇|净土资粮【全】

佛说阿弥陀经【全】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

普贤菩萨行愿品 【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全】

地藏菩萨本愿经【全】

往生论讲记【全】

太上感应篇 【全】

近代往生录传记 【全】

学佛问答汇编一

佛典寓言汇编一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全】

陈大惠-弟子规看天下【全】

陈大惠-教孩子的学问【全】

陈大惠-孩子要有好老师【全】

经典文章汇编一

001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汇集

002 佛说阿弥陀经 汇集

00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汇集

004 普贤菩萨行愿品 汇集

005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汇集

006 往生论 汇集

007 地藏菩萨本愿经 汇集

008 十善业道经 汇集
009 太上感应篇 汇集

010 无量寿经 汇集

101 认识佛教 汇集

102 净土资粮 汇集
103 学佛问答 汇集
104 佛典寓言 汇集

105近代往生录 汇集

106 净空法师答四众弟子问 汇集

201 细讲弟子规 汇集
202 东魁禅语 汇集

203 弟子规看天下 汇集

204 孩子要有好老师 汇集

205 教孩子的学问 汇集

901 经典文章 汇集

净宗学院| http://new.pllc.cn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http://www.amtbhk.com

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http://www.amtb.tw

华藏卫星电视台| http://www.hwazan.org/web/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http://sxjyqqw.org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目录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