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12集

2017-04-24 净空老法师 莲友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3888qdnd8&width=500&height=375&auto=0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12集

請掀開經本,第十六面,倒數第三行,這是這一段的最後一句:

 

  「從佛轉輪,廣利人天,故為眾所知識。」前面所說的是說世尊這些常隨弟子們,他們實際上修證的地位都是法身大士,這幾句話是讚歎他們的德行。從佛轉輪,轉輪就是佛教裡常講的轉法輪。輪是個比喻,在一切物品當中,輪實在是有個相當圓滿的象徵,所以佛法裡常常用輪來做個標誌,或者用蓮花,或者用卍字,這是佛教的標誌最常見的三種。卍字是表吉祥的意思,蓮花是表清淨的意思,出污泥而不染,輪是表圓滿的意思。佛說法,我們知道他所依據的是真理,我們現在人講的是真理,在佛法裡講是諸法實相,這是一切法的真相。這個真相不能說空,也不能說有,所以說非空非有。輪確實有這個意思,輪周是有的,不能說它沒有,但是心就不能說它有。這個東西顯示出空有一如,空有不二,確實顯示出佛所說的一切妙法。所以,用輪來代表,佛說法就叫轉法輪。輪的作用是要轉動,不轉動那就一點用處都沒有。我們曉得今天這個世界科技的發達,可以說全部都是輪在那裡動,在不停的動,推動著科技的進步。

 

  轉法輪,古人的解釋有三個意思,也值得我們做參考。他說輪有「摧碾」的意思,這個在中國古代用得很多,像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壓路機,就是碾的進化,它能夠把路壓平。它比喻佛說一切法,能把我們心的煩惱淨化,把人心壓平,心本來是不平的,一聽佛法,心就平靜了。所以有摧碾的意思。第二個意思,輪有「運載」的意思。像古時候的車,現在的車也是一樣,它有輪,能夠從這個地方把我們運載到另外一個目的地。這就比喻佛法能夠幫助我們,從生死這個地方運載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像我們修學淨土的,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淨土法門能幫助我們、運載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第二個,運載的意思,這是法輪。第三個,它有「圓滿」的意思。就是輪它有心,它有柱,它有周,在一切法裡面顯示它是相當圓滿,代表佛法也是在一切法當中最極圓滿。所以常常用輪做比喻。

 

  從佛轉輪意思就是代佛弘法利生。佛從體來說,那是無所不在,但是我們從相上說,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在跡相上與我們一般人沒有兩樣。他也是父母所生,也接受很好的教育,最後出家修行證道,然後是各處去教化眾生,完全做得跟我們一般人是相同的。在跡相上,像我們一般人就不能夠分身,只能在一個地方講學、教授,傳授佛法。許多地方都需要佛去講經說法,這怎麼辦?佛有許多大弟子,這些弟子們在德行、在學問、在修養都有相當的成就,可以在一個地區代佛說法利生,這就叫「從佛轉輪,廣利人天」。使世尊的教學,藉這些學生們普遍的推廣,利益大眾,因此這些人也就為社會大眾們所熟知,都認識、都知道他們,叫做「眾所知識」。下面列舉有十六位尊者,請看經文:

 

  【長老舍利弗。】

 

  這底下小字是翻成中國的意思,『舍利弗』翻成中國意思叫「身子」。他的母親長得非常好,兒子很像母親,像母親的身段,長得非常好,大家都喜歡、都讚歎。「舍利」就翻作身,「弗」翻作子,就是舍利這個女人的兒子,照它的意思來講就是這個意思,是舍利這個女人的兒子,所以叫舍利弗。

 

  【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少/兔」樓馱。】

 

  總共舉了十六個人。

 

  【如是等諸大弟子。】

 

  這個『等』就是等其餘,因為他的常隨眾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不能把名字都列出來,都列出就太長了,就是列舉幾位做個代表。我們看佛的經典,每部經典展開,前面都有這個例子。但是每部經典裡面代表的人不盡相同,於是這幾個代表也不是隨便寫的。世尊弟子眾多,大弟子當中都標榜著特長,我們只可以說標榜,為什麼?如果說他們的德能,幾乎都相同。像舍利弗,他標榜的智慧第一,難道目犍連就沒有智慧嗎?目犍連標榜的是神通第一,那舍利弗就沒有神通嗎?所以在德能上都是多才多藝,但是在才藝裡每個人標榜一樣。在集結經的時候,用他們來表法,看到經首,就是經文序分這部分所列的這幾個人,看看他們的特長,我們就了解這部經典的性質。正如同我們現在人開會一樣,某個地方舉行會議,看看會議出席的是些什麼人,我們就大致上了解他們是在開些什麼會,佛經裡頭就有這個意思。所以這些人物,我們不能夠含糊籠統把他看過去。現在我們看註解。

 

  「德臘俱尊,故名長老。」佛經裡面說到長老,這是很尊敬的稱呼,必須有真正的德行、有道德、有學問,還得要有年歲,年紀太輕了也不行,要具備這些條件才能稱之為長老。但是也有特殊的,年歲雖然很輕,但是他的德能非常殊勝,那也可以稱之為長老,這是從德行上對他的尊稱,而不以年齡。由此可知,佛法確實是以德學為重。此地這個長老一直貫到下面,也就是這十六位都是屬於長老,並不是長老就舍利弗一個,底下都不是;長老是貫下去的,十六位都是稱長老。

 

  「身子尊者」,身子就是舍利弗,前面經文小字上有註解,我們一對照就明白了,這個就是舍利弗尊者。這十六位尊者的傳記,一般在《彌陀經》的註解裡面都介紹得很詳細。蕅益大師這是《要解》,所以其他的註疏裡頭有詳細介紹,他就統統省略,對於我們喜歡簡要,這個《要解》是非常適合的。如果喜歡了解這些尊者的事跡,可以看註解,也可以看釋迦牟尼佛弟子的傳記,此地只說出他標榜的德能,「聲聞眾中,智慧第一」。因為這十六個人他示現的身分都是小乘阿羅漢,所以這是講在聲聞眾中智慧第一。菩薩是大乘,大乘菩薩代表智慧第一的是文殊師利菩薩,我們後面會講到。他是聲聞眾中,是智慧第一。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有很多人認為我很有智慧,念佛是老太婆念的,沒有知識、沒有智慧的人學這個法門的。有智慧應當學相宗、學性宗這些大經大論,要向那裡面去探討。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你有智慧,你的智慧跟舍利弗比一比怎樣?舍利弗還要老實念佛。把我們對於智慧、才能那種自負、貢高我慢降伏下來,有這個意思。你看看淨土法門哪些人學的?舍利弗學。

 

  「目連尊者,神通第一。」神通,實在講非常接近我們現在所謂的科技,科學技術目犍連是專家,學科學、學技術的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飲光尊者,身有金光,傳佛心印為初祖,頭陀行第一。」這就是第三位摩訶迦葉。我們曉得佛門裡面,在中國眾所周知的禪宗,這是佛門可以說是很大的一個宗派。這個宗派是什麼人傳下來的?當初釋迦牟尼佛傳給迦葉尊者,所以迦葉是禪宗初祖。迦葉傳阿難,這樣代代相傳,傳到菩提達摩,我們中國人講達摩祖師,達摩是第二十八代,到中國來,禪傳到中國來了。在中國,達摩算是第一代祖師,禪宗第一代祖師,要從印度來說他是第二十八代。中國六傳到惠能,惠能大師才真正把禪宗發揚光大,影響到整個中國的佛教。在中國,無論哪一宗、哪一派與禪都脫不了關係,就是念佛法門也不例外,可見得它影響力非常之大。禪宗初祖在彌陀會上。

 

  所以在中國,我們講中國禪宗第八代,也就是惠能大師的徒孫,馬祖道一和尚、百丈大師,提倡叢林的制度。叢林是他們兩個人提倡的,是他們親手建立的,叢林提倡共修,從前修行是各人修各人的。集體在一起共修,也就是講正式成為學校,所以叢林實在講,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佛教大學。過去佛教的承傳像辦私塾一樣,一個老師教幾個學生,沒有什麼制度的。但是叢林一建立就制度化了,真正變成了學校,變成大學,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這是禪宗初祖,說明禪如果不修淨土,單單靠禪成就是很難的。所以中國禪宗祖師,晚年專修淨土念佛往生的人很多,這我們在此地看到的。迦葉尊者也是非常清高的苦行僧,在苦行裡面他是第一,叫頭陀行第一,頭陀行就是清高的苦行。

 

  第四位是「文飾」,就是『摩訶迦旃延』,「婆羅門種,論議第一」。婆羅門在印度四姓階級裡面是最高的,照習俗來說,他出身於貴族。他的特長是議論,要用我們現代名詞來說,他是一位評論家,是非常有智慧,也有辯才的。第五位是「大膝尊者」。印度古時候起名字跟我們中國古人一樣,他這個名字非常的樸實。『摩訶俱絺羅』,大概他的膝蓋比別人大,所以人家就叫他作大膝,大膝蓋。這個人博學多才,讀書讀得很好,而且讀得很多。他是舍利弗的舅父,舍利弗的母親是他的姊姊。他姊姊懷舍利弗的時候,突然之間辯才無礙,每次大膝尊者跟他姊姊辯論都輸了,從前沒有過這個現象。他心裡一想,他姊姊肚子裡懷的一定是很有智慧的人,所以他姊姊借他的光,在每次辯論輸給她。這個小孩將來出世是他的外甥,如果做舅父的都辯不過他,這就很難為情了。所以就發憤拼命念書,幾乎印度所有這些典籍他都讀盡了。念書的時候連手指甲都沒有時間剪,所以指甲長得很長,外號叫「長爪梵志」,指甲長得很長,沒有時間修指甲,這樣的用功。到以後舍利弗尊者出世之後,還是辯不過舍利弗尊者,這是有這麼一段故事。這是說博學多聞的人也是念佛求生淨土。

 

  「星宿尊者」,這是『離婆多』。離婆多是他的父母祈禱於星宿,求一個兒子,這樣出生的,所以就用了這樣一個名字,叫離婆多。這一位代表的是正覺不迷,我們常講覺而不迷。「繼道尊者」,就是『周利槃陀伽』,這個人是困學成功的。他的稟賦很鈍、很愚,記性是奇差。當初他哥哥出家了,他也想出家。哥哥很聰明,哥哥就說好,你來吧!就教他四句偈,他學了三個月都學不會。哥哥就說算了,你還是回家去吧!出家你就沒分了。他是哭哭啼啼很難過,釋迦牟尼佛見到了把他叫回來,他說你跟我好了。釋迦牟尼佛教他兩句偈,他念了三個月才把這兩句學會。念上句,下面一句忘掉了;念下一句,上頭一句又不記得了。所以人笨到這個樣子,有些人說我很遲鈍、很愚痴,我不能學佛。你的愚痴能像周利槃陀伽嗎?不至於吧!周利槃陀伽都能成就,你為什麼不能成就?這十六位尊者在此地代表的,就是這個法門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不管你是什麼樣的根性,你修學這個法門都能夠圓滿成就。這一句「阿彌陀佛」比兩句偈更容易念,更容易成就。

 

  周利槃陀伽在世尊會上,以後他開悟了,悟了之後辯才無礙,釋迦牟尼佛派他到處代佛說法,最後也非常受人歡迎。佛就把他的因果說出來。這位尊者前世是一位三藏法師,很難得的。但是他說法,他吝法,教別人總不是很認真的教,自己要留一半,怕別人超過自己,所以這一世得了個愚痴的果報,是這麼個原因。幸虧遇到佛,要不是遇到佛,那他真的就是一生愚痴永遠也不會開悟。這是緣好,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識。所以佛教給我們,吝財得貧窮的果報;吝法得愚痴的果報;少慈悲,就是殺害眾生,淩辱眾生,得的是短命、殘疾的果報。所以,因果絲毫不爽。我們要求財富,佛告訴我們,修財布施,不要吝嗇。修財布施你得的是財富,修法布施你得的是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你得的是健康長壽。這三樣東西都是我們世間人,無論古今中外,都是大家一心一意在追求的。有人求得了,有人求不到,原因是你過去種這個因,你這一生不求也得到;如果你過去沒有種這個因,你這一生用什麼手段去求也求不到。真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周利槃陀伽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第八位尊者「喜尊者」,就是『難陀』。難陀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胞弟,就是同胞的兄弟,就是淨飯王的兒子。他的身相非常之好,佛的相貌好,他跟佛的相貌也差不多。佛有三十二相,難陀有三十相,所以是跟佛差不多。他在弟子當中,標榜的是「儀容第一」,容貌長得最好。第九位「慶喜尊者」,這是阿難,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集結經藏是由他來複講的。所以他是博聞強記第一,我們常說「多聞第一」。「覆障尊者」,第十位就是『羅睺羅』尊者,這位尊者是「密行第一」。這是佛的兒子,當然在僧團裡面他的年紀很小,像小沙彌一樣,年歲很小,喜歡玩。別人看到他天天在外面玩耍,都沒有去用功修行,佛知道,他就是在玩耍裡面修行,所以這種修行法叫「密行」。外面人看不到,他自己真正用功,真是用功。他用功並不標榜出來,也不做出用功的樣子,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在遊玩之中,他成就他的定慧、成就他的道業。所以他是一位腳踏實地的實行家,不標榜在口頭上,默默的認真的去做。

 

  「牛呞尊者」,這是『憍梵波提』,這位尊者是「受天供養第一」,這也是給我們說出業報。佛說他在過去世也是個修行人,是個小沙彌,看到老比丘在那裡誦經,大概誦經的音聲不太好聽。他看到之後諷刺,就說這個老比丘誦經像老牛吃草一樣,嘴巴在那裡動動動。牛吃草,我們曉得牛的胃跟一般動物不一樣,牠把草吃下去之後,牠並不細嚼,統統儲存在胃裡面,休息的時候再吐出來細嚼,再嚥下去,所以牠的嘴巴老是動的。大概這個老比丘誦經的時候沒有聲音,嘴巴在動,就笑話他像老牛吃草一樣。這個老比丘就告訴他,他說我已經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是聖人),你這個輕視、譏笑你將來要得果報的。他就趕緊懺悔,到了第二世墮在牛胎,憍梵波提他就變成牛,做了五百世的牛。就這樣一個輕慢舉動,還後悔了,還要遭這個果報。

 

  因此在這一生當中,雖然是佛的弟子,他牛的習氣在,雖然得的是人身,他嘴巴常常動,沒有事他嘴巴就在那裡好像吃東西、嚼東西一樣,他還有這個習氣。佛就講,你不要出去托缽,因為外面人看到你一定會罵你,你現在也證了阿羅漢果,你不是害死人嗎?你阿羅漢有能力、有神通,你接受天人的供養,所以他是受天供養第一。因為天人有天眼,一看曉得他是阿羅漢、是聖人,不會譏笑他。凡夫沒有智慧,看到你這個樣子一定要笑話你的。這個牽涉到天神、鬼神,這是我們世間講的宗教,所以憍梵波提在此地可以代表是宗教家。一般宗教都是以天堂為歸宿的,天人也要學佛,天人也應當念佛求生淨土,他表這個意思。

 

  「不動尊者」就是『賓頭盧頗羅墮』,「賓頭盧」是他的名字,翻成中國意思就是不動,「頗羅墮」是他的姓,意思就是說根性很利。這個人當年在僧團裡喜歡顯一點神通,神通是很容易招搖惑眾的,釋迦牟尼佛知道了,狠狠的教訓了他一頓,給他一點懲罰。怎麼懲罰?就不許他入滅,叫他常在人世間給後人種福田。所以後人,往往我們齋僧,他就來應供。這位尊者現在還在世間,他沒有滅度,釋迦牟尼佛不許他滅度,讓他常住在世間。釋迦牟尼佛到我們今天,按照中國記載是有三千多年了,賓頭盧尊者也有三千多歲了。他究竟是什麼樣子沒有人認識,他也不會暴露身分,他能變化,他也長生不老,所以不容易認出他,他確實還在人間。所以是為人天福田,應末法時期大眾供養,能夠供養阿羅漢這是很有福氣。

 

  「黑光尊者」就是『迦留陀夷』,他的教學方法非常好,常常代佛教化眾生,他是個道道地地的教育家,所以稱他為「教化第一」。第十四位「房宿尊者」,這是『劫賓那』。他是父母祈禱房宿,宿是星宿,我們中國講二十八宿,印度也是這個說法,是祈禱星宿求一個兒子而生了他。這個人他是通達天文,所以在僧團裡面稱他為「知星宿第一」,用現在的話說他是天文學家。「善容尊者」這是『薄拘羅』尊者,這一位尊者在僧團裡面年歲最大,他那個時候已經一百六十歲了。雖然年歲大,身體非常健康。佛為大家說出,他在過去世,這是過去很久了,不是一個短時間,在毘婆尸佛的時候,說出來是論劫數來算的。曾經用食物,這個食物經上講的是果實,就是水果,供養一個生病的出家人,這是出自於真誠的供養。所以他得的果報是九十一劫長壽、健康,因為這個布施叫無畏布施。這一世遇到佛,做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他的容貌端正,健康長壽,所以稱他做「壽命第一」。他在這個地方顯示是善因善果,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最後一位尊者是「無貧尊者」,就是『阿「少/兔」樓馱』,在《楞嚴經》裡面叫阿那律陀,就是他。翻譯的字翻得不一樣,是同一個人,《楞嚴經》上翻作阿那律陀,他的意思就是無貧。這也是一種果報,也是在久遠劫之前,這個世間鬧飢荒。當時有一位辟支佛出來托缽,托缽托不到東西。佛在經上給我們說,飲食是供給我們身體的能量的,好像燃料一樣,供給能量的。能量的消耗每個人不一樣,可是我們一定要了解,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可能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想上。所以妄想愈少的人,他的飯量自然就少。為什麼?他攝取一點點,他就夠用了,就足夠了。當時出家人他一切都捨掉了,所以妄想少,常常在禪定當中,他一天吃一餐就夠了。我們凡夫妄念多,三餐不夠還要吃點心,這沒有法子,你能量補充不夠,身體就出毛病。阿羅漢心更清淨,他見思煩惱都斷了,心非常清淨,都住在定中,所以阿羅漢是一個星期出來托缽一次,一個星期吃一餐飯。辟支佛比阿羅漢更清淨,定功更深,所以辟支佛是半個月出來托缽一次,他吃一餐就可以維持這個身體半個月。這個道理事實我們都應該了解。諸位曉得,你吃得愈少身體愈健康,為什麼?中國古人常講「病從口入」。疾病從哪裡來?吃的東西不乾淨,惹起疾病。所以吃得愈簡單、愈清爽、愈少,對於你身體健康愈有幫助,但是心地要清淨,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飲食不能夠勉強,我們懂得理論,知道事實,然後知道怎樣去養身,養我們這個身體。

 

  他遇到一個辟支佛,辟支佛半個月才出來一次,出來又托不到。他自己也沒東西吃,吃雜糧,這個雜糧是很壞的雜糧,在荒年能有這個也算不錯了。他就問這個辟支佛,他說我這個東西你能不能吃?那個辟支佛很慈悲,就接受了,他就把他自己吃的這份東西供養辟支佛。這個果報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的果報,所以他叫無貧尊者。他也是佛的堂弟,我們在《楞嚴經》裡面看到那一段因緣,他是「天眼第一」。這個天眼怎麼得來的?他出了家之後很懈怠,就是不用功、不努力。釋迦牟尼佛講經,當然他來聽,聽的時候打瞌睡,在講堂裡面打瞌睡,被釋迦牟尼佛教訓了一頓。釋迦牟尼佛對他很不客氣,說他提不起精神容易睡覺,罵他像螺螄蚌蛤一類的,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他受了責備之後非常難過、非常慚愧,就發憤用功,七天七夜就沒有閉眼睛,把眼睛搞壞了,眼睛需要休息,七天七夜不睡,眼睛壞了。釋迦牟尼佛就教他修一種定,叫「樂見光明定」,這個定他修成了。修成之後,他看東西不要用眼,他半個頭都能見,所以叫「半頭天眼」。他連後面、上面,他統統都見得到,而且能力非常之強。一般阿羅漢的能力,阿羅漢的天眼只能看一個小千世界,他這個定修成之後,他的能力能觀察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就變成了諸弟子當中是天眼第一。這位他有福德,過去布施,他有大福報,他無貧。他也是困學,跟周利槃陀伽一樣,他比周利槃陀伽強,周利槃陀伽不如他。他能夠很發憤,能夠修成天眼,雖然肉眼壞掉了,他能夠修成天眼。

 

  這個十六位,實在講如果就本經內容,蕅益大師判為三分,信願行,正宗裡面三分,信願行三分,序分裡頭同樣也是信願行三分。這十六位尊者勸信,排列在這個地方,我們對於修西方淨土,求生極樂世界,自己有沒有信心?如果說聰明,靠自己聰明就行了,舍利弗比我們更聰明。人家念佛求生淨土,我們要向他看齊,向他學習。如果說笨,恐怕不能去,周利槃陀伽你跟他比比,你比他強得太多了,他都能成功,你為什麼不能成功?這十六位尊者所代表的是各種不同的才藝,修學這個法門都能圓滿成就,足以激發我們自己求願往生的信心。所以這十六個人是勸信。『如是等諸大弟子』,這個「等」是其餘沒有列名的常隨大眾。前面說過了,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法身大士示現做佛的弟子,來幫助佛教化眾生。形式上,一切經中他們做當機人,做發起的人,而實際,他們真正都是屬於影響眾,來影響我們。使我們見到他的一言一笑、一舉一動,產生對佛的恭敬心,對道業的信心、願心。更難得他們替我們做了一個修學的榜樣,正是以身作則,是我們學習的好樣子。這是十六位尊者在此地表的意義。

 

  「今聞淨土攝受功德,得第一義悉檀之益,增道損生,自淨佛土,復名當機眾矣。」這個幾句話說得非常之好!什麼叫做增道損生?這句話特別是讚歎淨土法門。由此可知,這些人跟著釋迦牟尼佛一生,實際上這些人都是專修淨土的。在其他法會裡面,佛說一切大小乘經論,他們都參加的,他們是影響眾,在淨宗法門他們是當機眾。信願行,這些人才是真信、真願、真正的在奉行。因為法身大士他的知見純正,不像我們聽了半信半疑,他們對於理論、事實、方法、境界都徹底明白了,所以悟唯心淨土、見自性彌陀,哪裡還有懷疑?所以說自淨佛土,這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逐漸在增長,這叫增道。損生,生是六道輪迴裡面的生死逐漸沒有了,我們常講的了生死,了斷了六道的生死輪迴,更進一步也了斷了三界之外的變易生死。如果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從阿羅漢到菩薩、到成佛,還有變易生死;沒有分段生死,還有變易生死之苦。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兩種生死都沒有了,真正得到無量壽。所以他們是自淨佛土,是淨宗法門的當機眾。佛一說這個法門,他們沒有一絲毫的懷疑,圓滿的接受,依教奉行,這就是本宗的當機眾。由此可知,我們要問現在這些人在哪裡?舍利弗在哪裡?目犍連在哪裡?統統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生到西方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到那裡去,這些人統統都見面了,都在那個地方。再看下面經文:

 

  【并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剛才我說序分裡頭也有信願行這三個意思,就是三資糧的意思。前面十六位聲聞眾的尊者是勸信,菩薩眾前面兩位勸我們發願。『文殊師利法王子』,佛子很多,就像中國古時候帝王,帝王的兒子很多,但是他要立一個作太子,太子將來是繼承王位的。佛家用這個做比喻,叫「法王子」,這是等於說將來繼承王位的,是菩薩裡面最殊勝的。文殊菩薩特別代表的是智慧第一,大乘菩薩裡智慧第一。文殊師利確實是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嚴會上看到,他跟普賢菩薩兩個人同時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助手,我們中國人稱為華嚴三聖,這個地位不可思議,非常的不尋常。他都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確實值得我們深深的去思考。說前面這些阿羅漢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我們還不難懂,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斷兩種生死,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導,一生成就,我們可以理解的。文殊、普賢是華藏會上的等覺菩薩,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換句話說,沒有必要。可是我們在《華嚴經》上依然見到這兩個人發願求生。

 

  華藏會上的後補佛,等覺菩薩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只有一個目的,成佛。成佛,在華藏世界成佛還不行嗎?還要到西方世界?大概西方世界成佛快速、穩當,所以他要到那裡去。這就說明,西方世界如果不超勝華藏世界,他們兩個去就一點價值都沒有了,一點意義都沒有。這兩個人去,我們也明白了一樁大事,什麼大事?佛法修學,在我們這個世界,無論你學哪一宗,無論你學哪一個法門,你將來的歸宿都是華藏世界,都是以這個地方為歸宿,是你修學真正成就了,你要不成就,還是搞六道輪迴。這是講你真正成就了,你最後的歸宿在華藏世界。你到了華藏世界之後,你再遇到文殊、普賢,他們還勸你念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拐了好大一個彎才去。你想想看,你要到華藏世界去作菩薩,這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像佛講的至少是三個阿僧祇劫,吃盡了辛苦,到最後還是老實念佛去見阿彌陀佛。我們現在很幸運,一下就遇到這個,我們這一生就去了。他們要搞幾個阿僧祇劫之後,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跟我們碰頭,這一碰頭,我們在西方世界已經是老資格,他是剛來的。諸位好好的想一想這個問題,你才知道這個法門的可貴,這個法門的殊勝。

 

  所以說是無量無邊的法門殊途同歸。今天不管人家修什麼法門,我們聽了,阿彌陀佛,你學你的,你有本事你慢慢學你的。他不清楚,我們清楚。我們走直路,一下就到了,他卻繞圈子,繞大圈子,不曉得繞哪一生、哪一劫才繞到。我們曉得,將來統統都是歸到這個地方的。所以這個道場、這個國度是十方一切諸佛所讚歎的,一切諸佛都勸眾生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也許你要問了,為什麼諸佛如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這一部經就好了,何必要四十九年講那麼多?說那麼多廢話?諸位要知道,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眾生機緣不成熟,跟他講這個法門,他不能相信、不能接受。這個法門,前面蕅益大師說得好,是對什麼人說的?成佛機熟,是對這樣的人說的,你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給你說這個法門。所以這個法門是對佛說的,不是對菩薩說的,那些人是菩薩根性,佛就跟他講大乘經,去教他作菩薩;小乘根性,那就跟他講小乘經,教他去作阿羅漢;人天的根性,那就連三界都出不了,叫他來生做個好人,得人天福報,就如此而已!唯獨這個法門,是對成佛機緣成熟的眾生而說的。

 

  所以世尊出世才說了無量的法門。無量法門,這個法門是最精、最純、最為第一。我們今天得到了,也沒有生歡喜心,好像很平常,換句話說,我們成佛的機緣還沒有成熟。如果真成熟了,得到這個,發無量的歡喜心。無量劫來找這個門路沒找到,這下一下遇到了,這一生當中我們這個身體在娑婆世界六道輪迴叫最後身。來生作佛了,不是作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一生成佛。所以文殊、普賢他不在華藏世界成佛,他要到極樂世界去成佛,我們細心去想想這個道理。我從前也曾經跟諸位說過,我對於這個法門採信,就是讀《華嚴經》看到文殊、普賢,看到善財童子,他們一個個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才認真的去反省、仔細去思量,這才明瞭西方世界的殊勝,才回過頭來把經教捨棄掉,來修學這個法門。如果不是這些人給我的啟示,雖然老師苦口婆心的勸導,還是很難接受。在華嚴、法華、楞嚴會上看出門道,才認識清楚,得來實在不容易。所以這兩個人勸願。

 

  『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第五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他現在是後補佛。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過去了,將來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他什麼時候來?現在有人造謠,說釋迦牟尼佛退位了,彌勒佛現在掌天盤,現在是彌勒佛的時代,這叫胡說八道。佛在《彌勒下生經》裡面告訴我們,彌勒菩薩什麼時候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佛講了,以我們這個世界時間來算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這是經上說的概略的數字。實際上詳細的數字,諸位可以能夠推算得出來。他現在在兜率天,兜率天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也照我們人間這個例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照這樣計算。兜率天的壽命是四千歲,四千乘三百六十再乘四百,這個數字就是正確的。所以說他在兜率天壽命盡的時候,到我們人間來示現成佛,這個年代是這樣子來的。

 

  彌勒菩薩,我們在《無量壽經》上就看得更清楚、更明瞭了。《無量壽經》前一半,阿難尊者當機,後一半,彌勒菩薩當機。彌勒菩薩現在在哪裡?說實在話,彌勒菩薩也在極樂世界。兜率天那是他住的地方,他的家,西方極樂世界是學校,他天天上學,在學校的時間比在家裡還要多,這個我們要知道的。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見到彌勒菩薩了。我們這世間有些人跟彌勒菩薩感情很厚,一定想生彌勒淨土,將來彌勒下生成佛,他們就做彌勒的大弟子,就像釋迦牟尼佛身邊的舍利弗、目犍連一樣,他們想這樣做法。但是到兜率天親近彌勒佛不容易,沒有那麼簡單。兜率天去的條件要修定,你沒有定功去不了。夜摩天以上都要修定,四王天、忉利天,修福可以生天,夜摩以上單單修福不夠,還要修定。兜率內院的條件更高了,彌勒菩薩是唯識學專家,他是學法相唯識的。他們修行方法是修「唯心識定」,根據法相唯識的理論修這個定,這個定修成功了,才能夠到達兜率天,修不成功去不了。難!非常難!比起念佛求生淨土的話,那就困難太多了。

 

  所以我也曾經教給一些對彌勒菩薩感情很深厚的,我說不要修這個定,我有辦法叫你見彌勒菩薩。什麼辦法?念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一到極樂世界去,彌勒菩薩天天到西方世界去上課。我們拉著彌勒菩薩,今天我到兜率內院去參觀好不好?彌勒菩薩一定說,歡迎,走,跟我一道去。你看走徑路,不修唯心識定也去了,也見到了。這個實在是值得我們考慮的,值得我們學習的。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諸位要曉得,我們是彌陀弟子,彌勒菩薩也是彌陀弟子,我們跟彌勒菩薩是學長、學弟的關係,身分大大不同。你在這裡修唯心識定,去到兜率內院,他是老師,你是學生,是晚一輩。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跟他是平輩,大大的不相同。這些事實真相都應當要明白、要了解,然後你才知道這個法門實在是無比的殊勝,真實不可思議!

 

  下面這兩位菩薩,『乾陀訶提菩薩』,翻成中國意思叫「不休息」,這有小字,叫不休息。『常精進菩薩』,這個意思就更明顯了。這兩位菩薩就勸行,教給我們,我們修學這個法門,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那就是「常精進」、「不休息」了。所以表法裡面,聲聞跟菩薩勸信、勸願、勸行,從上首名號裡面,就把本經三資糧的重要性為我們完全顯示出來了。『與如是等諸大菩薩』,與會的菩薩眾之多超過聲聞眾,為什麼?因為這個法門是大乘法門,是以菩薩為對象。聲聞裡面,也是不是真正的小乘,都是回小向大的大菩薩示現的。所以菩薩眾與會的人多,非常之多,但是舉出上首只舉出四個,兩個人勸願,兩個人勸行,這個意思也就很圓滿了。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佛教入门篇|认识佛教【全】

净土入门篇|净土资粮【全】

佛说阿弥陀经【全】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

普贤菩萨行愿品 【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全】

地藏菩萨本愿经【全】

往生论讲记【全】

太上感应篇 【全】

近代往生录传记 【全】

学佛问答汇编一

佛典寓言汇编一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全】

陈大惠-弟子规看天下【全】

陈大惠-教孩子的学问【全】

陈大惠-孩子要有好老师【全】

经典文章汇编一

001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汇集

002 佛说阿弥陀经 汇集

00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汇集

004 普贤菩萨行愿品 汇集

005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汇集

006 往生论 汇集

007 地藏菩萨本愿经 汇集

008 十善业道经 汇集
009 太上感应篇 汇集

010 无量寿经 汇集

101 认识佛教 汇集

102 净土资粮 汇集
103 学佛问答 汇集
104 佛典寓言 汇集

105近代往生录 汇集

106 净空法师答四众弟子问 汇集

201 细讲弟子规 汇集
202 东魁禅语 汇集

203 弟子规看天下 汇集

204 孩子要有好老师 汇集

205 教孩子的学问 汇集

901 经典文章 汇集

净宗学院| http://new.pllc.cn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http://www.amtbhk.com

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http://www.amtb.tw

华藏卫星电视台| http://www.hwazan.org/web/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http://sxjyqqw.org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目录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