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9集
第9集
請掀開經本,第二卷,第十二面,第七行,第五段看起:
【學性宗者,往往執性而昧種,如執性廢修。學相宗者,又往往執種而昧性,皆不明經旨之過也。】
這一段就是說對於教義沒有能夠圓融,於是發生所謂的偏見,這是錯誤的。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學佛一定要有圓滿的知見,圓知圓見,對於修行的功夫就不會產生障礙。就如《華嚴經》上所說,我們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自己所修學的法門都不相同,但是他沒有偏見,他沒有成見,而且每一位善友都非常謙虛,尊重別人,對於其他的法門、其他的修行人沒有不尊重的,決定沒有毀謗,決定沒有偏見。這些有執著、有偏見的,都是知見不圓,教理沒有真正通達。
像這個事情,自古以來就有。學性宗,禪宗是性宗,三論宗也是屬於性宗、天台也是屬於性宗,賢首屬於相宗,執性而昧種,性就是真如本性,他們很執著,就是要求明心見性,把「佛種從緣生」,往往他輕視了,他認為這個很淺,不值得學習。不曉得淺乃深之淺,深乃淺之深,深淺一如,深淺不二,他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於是有執著、有偏見,執性廢修,對於基礎的修學往往疏忽了。現在佛門裡面,我們也常常聽到有一些說法,說小小戒可捨,說可以不必重視,這也是錯誤的;實在做不到,我們要生慚愧心,不能有這種念頭,這個念頭很不好。世間法裡面都講,品德修養上說,要防微杜漸,小小的過失如果不能夠防止,慢慢他積成大的過失,就很難改,就要造罪業了。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定是從很小的地方他就很注意,就很重視,小過能夠改,大的過失就不會產生。學性宗的人往往不重小節,這是他的毛病。
學相宗的,往往他執著在小節上,眼光不大,不知道真如本性的重要性。於是相宗毀謗性宗,性宗毀謗相宗,這個我們在歷史上都能看到。諸位要曉得,這不是佛法裡面有過失,是修學的人知見不圓產生的偏見,佛法裡頭決定沒有這個過失。如果我們看看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沒有偏差,譬如禪宗的祖師對於教下的很尊重、很讚歎;教下的祖師大德對於禪宗的禪師,也非常尊重、非常讚歎,那就沒有了,只是他的學生們會有這種情形,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這是事實。度眾生,實無眾生得度,這個說法初學人聽到之後很難理解,好像兩句話完全是互相矛盾的,又要度眾生,又實無眾生得度,這個話怎麼講?必須要明白其中真正的道理,實在在前面也曾經透過了不少,佛菩薩度眾生,是給一切眾生作增上緣而已。佛菩薩只是把理論告訴我們,我們不曉得這個道理,把理論告訴我們;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我們不知道,佛菩薩知道;把修行證果的方法告訴我們,佛對於我們的幫助就到此為止。真正修行要靠自己,自己不肯幹,那個等於零,沒有用處的。佛只為我們作增上緣,真正去修行一定要靠自己。大乘經上許多地方佛都說,佛不度眾生;眾生斷惑證真、修行證果,是他自己的成就,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我們肯精進、肯努力,佛菩薩保佑加持;我們不肯用功、不肯努力,佛菩薩也無可奈何,也沒有辦法。就像學校的老師對學生,學生很聽話、很用功,老師在旁邊指導他、幫助他;學生很頑皮不聽話,天天逃學,老師對他也無可奈何。佛菩薩是老師,大家要曉得,不是神明,其實神明對我們也幫不上忙,這是一定的道理。
我們學佛的人第一個要明理,神明說是保佑我們,其實是我們命裡頭有的。命裡沒有,我命裡頭沒有財富,我天天拜神,神就給我財富,沒這個道理。假如神明真的,我命裡頭沒有財富,祂可以給我財富,佛菩薩都去拜祂了,佛菩薩沒這個本事,祂有這個本事,那還得了,不可能的事情。我們做了好事,神明有獎賞,那是因為你做了好事,就像你對社會有很多貢獻,國家給你獎賞,就是這麼個道理。國家獎賞是有理由的、有條例的,不是隨便他喜歡你就可以給你,那個犯法,那個不可以的,你一定要有功勳,要有貢獻,你才能得到。功勳貢獻,還不是自己修的嗎?還不是自己命裡有的嗎?神明也不可以亂來的,理要搞得清清楚楚。為什麼說實無眾生得滅度?
【觀照無生無得之理,乃真實無,非假想無也。】
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常講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經上常講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真實相確實沒有生滅。所有一切現象,世尊在經上方便說,緣合就現相,因緣聚合就現相,緣散了,這個相就滅了;其實相根本就沒有生,也沒有滅,事實是緣聚緣散而已。你要是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佛說的這個話你就懂了,你就了解,才曉得度眾生非常重要,而實無眾生得度者,這是事實真相,決定沒有矛盾。
現代的科學家,的確很聰明,他們已經發現,實實在在沒有物質的存在。從前科學家說,物質分析到原子、電子、基本粒子,還有個東西在,現在科學家認為那是錯誤的,根本就沒有。那麼一切現象是什麼?他們說是波動的現象,這種觀察跟佛所說的愈來愈接近。波動的說法,跟相宗的講法非常吻合,相宗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就是波動,從波動裡面產生三細相、六粗相。所以現代科學進步,這種觀察很值得讚歎。佛法裡面所說的,關於物理生化這些方面的東西,愈來愈被科學家證實。世尊在三千年前所說,沒有科學儀器,就講得這麼樣的清楚,這麼樣的透徹,三千年後的這些科學家,藉許多精密的儀器才發現。
這個無,是真的無,不是假設,不是假想的。既然是無一切法,不生,諸位想想看,還有什麼得?我們今天想得到這個,明天想得到那個,當然無得。《心經》上說得好,《心經》也是《般若經》的綱領,比《金剛經》還簡單、還要扼要,《心經》文字少,二百六十個字,但是很難懂,比《金剛經》難懂多了,這大家念得很熟。《心經》最後頂要緊的兩句話:「無智亦無得」,智是能證,佛法裡面講的菩提;得是所證、是涅槃。無智、無得,這個意思是告訴你,菩提跟涅槃也沒有,你要認為有,那你就錯了。有,你又分別、又執著,這一有你就有四相,那不過是假名而已。佛說這個話的意思,是要你藉這個假名悟入真性,你可不能執著假名,要執著假名,你就不能見性,你就錯了。要是套《金剛經》這個話來說,菩提者即非菩提,涅槃者即非涅槃,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金剛經》的語法,告訴你佛說法真正的義趣,這是《金剛經》的好處。
觀照,這是很深的觀照,是高段的功夫,不是淺顯的功夫,很深的觀照才能夠見到無生無得之理。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佛告訴我們,八地菩薩見到阿賴耶識裡面微細的生滅相,八地菩薩才見到。要能夠見到無生無得之理,八地菩薩還做不到。所以這一句的境界,要不是如來果地上,最低限度也是等覺菩薩的境界,可見得到那樣的境地,才能夠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要相信聖言量,佛講的我們要相信,不能懷疑。佛在本經上告訴我們,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絕對不說假話,這個事實,你慢慢去修,修到九地、十地、等覺,你就見到,你才親自見到,你才曉得佛所講的完全是正確的。我們沒有證得等覺,我們在《彌陀經》上,在《無量壽經》上,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那個上善,給諸位說,就是等覺菩薩,上善是等覺菩薩。西方世界的等覺菩薩人數很多很多,不是算數能夠說得出來的,真的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說,這些人,佛講的這些境界他們都見到,都證得。佛如果說的不是事實,他們早就提出意見,可見得佛所講的句句都是事實真相。
【古德以五義作觀】
這是教給我們初學。觀照無生無得之理,實在講不是我們現在功夫能夠做得到的,但是我們也很想能夠沾一點邊,這個可以。沾一點邊緣,懂得一點修行方法,可以。這是古德教給我們,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修這五種的觀想。第一個:
【緣生】
這個比較容易,我們觀察一切事物。這個修觀,觀外面境界容易,觀自己很難,觀外面境界回過頭來就想到自己。
【四大五蘊之假合,當體即空。】
這是教我們觀一切動物,因為植物、礦物只有四大沒有五蘊;因為它只有色,受想行識它沒有,動物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心理,植物跟礦物沒有心,沒有思想,所以它只是四大,它沒有五蘊。動物就有了,我們看一切動物,一接觸看到了,你就看牠四大五蘊,四大五蘊和合而現的這個相,你能夠這樣觀察,給諸位說,一切動物都平等了,統統是四大五蘊,緣生的,你會看成平等。
當體即空,除四大五蘊之外,什麼也沒有,四大五蘊是緣,聚起來現這個相,散起來這個相就沒有了。如果說這個還不太容易懂,我們舉個淺顯的例子,這個我們叫它做一本書,這好懂,這本書是些什麼東西?是很多張紙訂在一起的,訂在一起我們就叫它一本書,拆開之後一張一張的,我們就叫它做紙,不叫它做書。書是許多張紙訂起來,這個緣現的相,笨的人說這是書、執著是書,聰明的人說這是一堆紙、不是書,一堆紙訂在這個地方。聰明人看到的是很多張的紙,不聰明的人執著這是一本書,聰明的人根本就沒有看到書,看到的是很多張紙。很多張紙的時候沒有生也沒有滅,那個書的相有生有滅,裝訂起來這個相就存在,拆開來之後這個相就沒有了。你就曉得,這一本書實際上這個相是幻相,沒有生滅。給你講一切法不生不滅,就是從這上說的。你如果一樁事情明白了,這個書的確沒有生滅,你就曉得一切萬法都沒有生滅,同一個道理。因為它是緣生法,緣生法哪來的生滅?只有緣聚緣散而已。你才曉得當體即空,當體即空那就了不可得。
你要是把事實真相看清楚了,我們對於一切萬物取捨的念頭就沒有了,取捨的事可以有,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事可以有,心沒有了,取捨的念頭沒有了。你看,豈不就是符合《金剛經》上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裡頭無住,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生心就是你的日子過得很幸福、很自在、很快樂。凡夫的麻煩在哪裡?生心他要住,這很麻煩,他有得失的念頭,患得患失,在這裡面起嚴重的貪瞋痴慢,這是自己自作自受,苦惱無量,就是不知道事實的真相。《般若經》的特色,就是把這些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知道世尊四十九年說法,第一時華嚴我們不說它,那是世尊在定中跟法身大士們所說的。出定之後,從鹿野苑度五比丘開始,開始說小乘十二年,阿含講了十二年,等於是辦學校,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培養基本的知識。第二個時期進入到方等,方等八年,等於辦大學,有方等八年的基礎,才進入般若,般若講了二十二年,二十二年講的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講無住生心,或者就是講一個無智亦無得,講二十二年。真正明白了,那個受用無窮,由般若才進入法華,法華跟華嚴完全相同。這是頭一個曉得一切法是緣生的。第二,你去觀察:
【同體,相雖別而體同,一法界也。】
一法界,一是真的,二就是假的。我們學佛的人,永遠的牢牢記住這句話,一就是真的。所以念佛叫你一心稱念,一心是真心,二心就是妄心,二心不是真心,一心才是真心。一法界是體,十法界、無量法界都是從一法界生的,一法界是本體。為什麼會生十法界、生無量法界?無量的法界是從分別、妄想裡變現出來的,這就是世尊在大乘經上常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實在講就是十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從什麼地方來的?從心想來的。所以,觀想非常重要。
一個人他這一生幸福與否,與他的念頭完全是成正比例,他的思想要是很健康,他的身體一定很好,思想健康純正,這個人身體一定很好,一定很快樂、很幸福、很美滿。如果他思想有了問題,身體不可能好。思想有些什麼問題?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他的問題就來了。思想純正,跟諸位說,想一個事情,這叫純正。譬如世間法,你讀書,你常常就想你讀的功課,這就純正,他沒有胡思亂想。你工作,你在這個行業,你天天就想你這個行業裡面的工作,如何來發展你的事業,如何來幫助這個社會,這是很純正的思想。確確實實世間法裡面講的,你得福報、你得健康長壽,都可以得到的。純正的思想就是:我的學業、我的事業,一定要幫助這個社會。如果念念都為自己個人利益,這個思想不健康;為一切眾生、為大眾,這是健康的。
佛菩薩他的想法,是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做好樣子,這我講了多少遍,這叫最健康的思想。所以佛的身,他得的身是金剛不壞身。我們這個世間人最差的思想就是想病,本來沒有病,一想病就來了。病從哪裡來的?觀想當中來的。今天想這個病,明天想那個病,想到渾身都是病,這就糟了,糟透了,這是最不健康、最不幸的想法,這個我們要知道。所以有一些已經有病的人,甚至於病很重的人,他要肯相信的話,念頭一轉,他病好得就很快,醫生治療也非常有效,要他自己本身念頭轉過來,從今而後不要去想病。想佛多好!想佛會成佛,想菩薩就成菩薩,想病就得病,想死就活不了,這是一定的道理,想什麼就變什麼。十法界、無量法界,都是從心想生的。
知道所有無量無邊法界,同一個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體,同一個體。佛菩薩明白了、見到了,所以對於一切眾生,他所施捨的是無緣大慈,緣是條件,沒有條件!幫助一切眾生,盡心盡力而沒有條件,為什麼沒有條件?他知道是一體。我們今天做事情都要講代價,都要講條件,為什麼?我們不知道是一體,不承認是一體,所以一切要講條件,條件談不攏就不肯幫助,不知道是一體。唯有諸佛與法身大士他們明白,他們證得了。所以我們要常常想,一切眾生是同體的,相雖然不一樣,體是同的,而這個體是什麼?實在講就是清淨心,如果大家心裡頭一念不生,這個心是相同的、一樣的。諸佛如來的心是一念不生,如果我們的心也一念不生,跟諸佛如來同一個心。你要曉得,同一個心,那功德可不得了,同一個心就同一個智慧、同一個德能,一切都同了。這道理事實你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你才曉得念佛法門不可思議。為什麼?念佛法門是直接修清淨心,它沒有拐彎抹角,沒有任何委曲婉轉,直捷了當修清淨心,清淨心就是佛性,清淨心就成佛了。如來的無量智慧德能,都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這個方法,實在講非常非常高、非常妙!而且也不難,人人都可以能夠修學。這是同體。第三,要知道:
【本寂,本無生滅,哪來的涅槃?】
世尊為我們講大菩提、大涅槃,是方便語,因為眾生有煩惱,佛就說一個菩提,從煩惱對面建一個菩提;因為眾生執著有生死,所以佛就說一個涅槃,涅槃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死。如果我們覺悟了,煩惱沒有了,跟諸位說,菩提也沒有了。煩惱沒有了,還要有一個菩提,菩提就又變成煩惱,你就又有一物。我們生死沒有了,你還以為有個涅槃,涅槃又變成生死。它是相對建立的,一邊倒了,那一邊就沒有了,這個一定要知道。所以佛給我們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菩提、涅槃是佛法,法也要捨,法也不是真的,不可以執著;用它來治病,病好了,藥也不要了。病好了,那個人還吃藥,你想想看,這個人是健康的人嗎?健康的人不要吃藥,吃藥的人一定不健康;健康的人不需要補,天天吃補品的人,這個人一定不健康。怎樣過得健康?首先要修清淨心,清淨心是健康真正的來源。要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的、寂滅的,清淨寂滅。第四:
【無念,若無有念,則眾生無,得亦無。】
這個念叫觀念,因為有念就有思想。本經後半部講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那個見就是念頭,我們講意見,就是念頭;比前面講的四相要微細很多,相是顯相,這是念頭。相從哪裡生的?相從念頭生的。因此,我、人、眾生、壽者這個念頭都沒有,念頭沒有了,四相才真的沒有了。只要有念,就有相在;念沒有了,相就沒有了。相雖然在,不礙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要緊的是念頭要離開。念頭沒有了,得失當然沒有了。念沒有了,相沒有了,哪裡還會有得失!一個人真正到沒有得失心了,你才會真正懂得佛法裡面講的解脫、講的自在,真自在!有得有失決定不自在。你心裡頭有牽掛,有牽掛當然就有憂慮,有憂慮當然就有煩惱、就有痛苦,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到念頭沒有的時候,你就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痛苦,這才叫真正的樂,離苦得樂,那是真樂。那個樂,我們普通人沒有法子體會,沒有法子想像,為什麼?從來沒有經驗過,不但這一生你沒有經驗過,生生世世你都沒有經驗過,所以你很難體會。一定要做,做了之後才曉得、才知道。第五:
【平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
《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修行的三大綱領:清淨、平等、覺,我們對待一切眾生都要用平等心,這叫真修行。有一些人在僧團裡面,看到這個僧團人太多,意見太多,就想辦法趕快離開,找一個清淨的地方去修,也未嘗不好。實在講,他不會用功。清淨心在哪裡修?就是在染污裡頭修清淨。平等在哪裡修?在極不平等裡面修平等,那是會修行的人。會修行的人,沒有挑剔,沒有選擇,什麼環境都好,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沒有一樣不好,無論什麼人,善人、惡人都是善知識,沒有一個人不能和睦相處,那才叫功夫到了家。
像諸佛菩薩,哪個地方有感,哪個地方就現身。大家念過《普門品》,《普門品》讀誦的人很多,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餓鬼裡面求他,他就現餓鬼身,他不嫌棄他;畜生道念他,他就現畜生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我們要想學佛,不在這上下功夫,不在這上學習,你怎麼會成就?一定要選擇一個你自己認為理想的環境,那哪裡能修得成!你想想看,選擇一個自己理想的環境,你依然是嚴重的分別、執著,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平等;心要是清淨、平等,哪個地方都一樣。我們凡夫住十法界,你要曉得,觀音菩薩、諸佛如來現身在十法界裡面,他住的是一真法界。我們跟觀音菩薩平排坐在一起、手拉著手,他在一真法界,我們在十法界,怎麼回事?他心清淨一念不生,我們心裡胡思亂想,不一樣!我們要學的是學他的清淨心,學他的平等心,學他的慈悲心,學他能隨緣,這叫修行,真修行!
所以這個地方,古德教給我們常常觀想:緣生、同體、本寂、無念、平等,常常想著這個。一切時、一切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常想,想這個理,想這個事,這就叫修觀。把我們的觀念轉變過來,我們從前的觀念是錯誤的,這個觀念才是正確的,與事實真相相應。我們以前的想法、看法,與事實真相不相應,是錯誤的。
【總之,性真實。】
性是能變、能生。
【相虛妄】
相是緣生之法,波動現象,波動還是緣生。
【證真實性,於一切境界。】
真實性在哪裡?就在一切境界之中。離了相,哪去找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你要證真實性,就在相上證。你要證平等性,在哪裡?在極不平等的境界裡面去證;你要證清淨心,在一切污染的境界裡面去證清淨心,那才是成就,那才證得。可見得清淨處就在污染處,平等處就在極不平等處,一不是二,在這裡面證得一,就清淨、就平等了。離開這個境界,你到哪裡去修,到哪裡去證?沒地方修,沒地方證。所以我們真正想修行、想成佛,找個什麼道場?就在你日常生活當中,就是最好的道場,沒有改變你生活的方式,沒有改變你日常的工作,你在這裡面就得清淨心、得平等心,得成正覺之心,你就成了菩薩、成了佛,每個行業都是佛菩薩。
【不著相而歸於自性,乃為真實。】
般若會上講的主題、總綱領、總原則,就是不能著相,不能著相就是決定不能夠執著,不分別、不執著。請看下面一頁:
【觀照純熟,當體即空。】
這是觀照功夫得力了。剛剛初學自然不得力,這個境界或有或無,有的時候提起,想起來了,再過一會兒忘掉了,這個情形初學的人總是不免,功夫或斷或續,總在這個境界裡,但是不要怕,起步都一樣,我們現在是一樣,別人也是一樣,現代人如此,古人也是一樣,即使是諸佛如來,他們在因地當初也跟我們是一樣的,所以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要常常提起,怎麼會提起?因此早晚課就很重要了,早晚課養成一個習慣,縱然有的時候忘掉了,但是到這個時候,他就會想起來。早晚課,實在講就是養成一個提起觀想的習慣,重要是在這個地方。功夫得力,你煩惱、妄想,也就是錯誤的想法看法少了,逐漸逐漸我們的想法、看法,跟佛經上講的逐漸逐漸趨向一致,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真正能夠體會到萬法皆空,你心清淨了,這是從觀照達到一個程度的效果,叫照住,照住就是得定。你為什麼會得定?你有高度的智慧,看到一切法「相有體無」,所以在相上你可以受用;因為它體無,你決定不執著它。它體是空的,你執著它幹什麼?這是有受用而沒有副作用,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
【起念則有,若無於念,一切皆無,故知本來平等。】
一切法是因為有念,它才有。不但我們這個身體,剛才我舉例子跟諸位說,我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健康與你的念頭有密切的關係,完全成正比例。再要是擴大,我們依報的環境,我們居住的環境,居住環境大則地球,再大的我們今天講太空,太空許許多多的現象,我們今天講天文現象,這些現象與我們的念頭也有密切的關係。你不要以為這地球那麼大,太空更大,與我根本就不相干,你就錯了,我們起心動念那裡頭都會產生變化,我們的念頭不太強,它的變化比較弱,我們覺察不到,決定有影響。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實在講它影響的範圍真的是盡虛空遍法界。如果沒有影響那麼大的範圍,你們想想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距離我們這裡十萬億佛國土,我們這裡動個念頭,為什麼他曉得?就是因為我們這個念頭的波,像電波一樣,已經傳達到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他知道。念頭的生滅就是波動,不生不滅那個波就不動。不動是本體,動是現相,相跟體是一不是二。就像水跟波一樣,不動的時候,我們叫它做水,它動的時候,我們叫它做波浪,問一問波跟水是一還是二?不能說一,也不能說二。你要說二,它根本就是一,波就是水,水就是波;你要說是一,水是平的,波是動的。所以佛給我們講真話,是不一、不二,這絕對不是模稜兩可的話,是講的真相。所以大家向這些事相上去觀察、去體會。
我們學佛的人,大多數同修家裡都供一個小佛堂,佛堂裡面可以不必燒香,燒香當然很好,不燒香也沒關係,可以不必供香花,這些都可以不必供,但是那一杯水一定要供。供水是什麼意思?要供清水,不要供茶,供茶就錯了,水表清淨心。每天供這一杯水,不是給佛菩薩喝的,是提醒我們自己,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清淨,像水一樣的平等,就是代表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心、平等心是佛心,是真心,提醒我們這個意思,要明瞭,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自己。有很多人不知道,供一杯水以為這是敬佛的,給佛,怕佛口渴,自己一天到晚還是胡思亂想,跟自己的心行毫不相關,這就錯了,這是完全搞錯了。所以這是用這種方式提醒自己。
【真心妄心,本來同體。】
就是我剛才講的比喻,真心就像水,妄心就像波浪,就這麼一回事情,妄心就是波動,它是一不是二。
【起心動念,則全真成妄。】
這就是我們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的法界,就是你真心波動變成幻相。
【心開念息,則全妄即真。】
心開是開悟了,覺悟了、明瞭了,不再迷惑;念息是分別、執著、妄想沒有了,這個時候全妄即真。那個妄在不在?在,在是真的,樣樣都是真的,曉得波就是水,不要再去找水了,波就是水。雖然妄相在,《華嚴經》上說得好,「理事無礙」,理是真,事是妄,不相妨礙,真妄不相妨礙。真妄不相妨礙,那個妄相妨不妨礙?也不妨礙,事事無礙,事跟事也沒有妨礙了,這真正叫得大自在。我們今天事跟理有妨礙,事跟事更是妨礙,這是什麼道理?理沒有透徹,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所以才產生許許多多的誤會,造作一些冤枉的事情。本來統統沒有的,我們要說本來可以避免,這個話說得都太勉強了,根本就沒有的事,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多的事?都是理沒有搞清楚,事實真相不明白,不知道全妄即真。
【所謂除妄,實無可除。】
佛法裡常講要斷妄、要求真,這些話都是佛的方便話,而是佛對於初機同學所說的方便語。這個講法他好懂,叫他斷惡修善,慢慢的把他這個境界提升。對於老修行,那就不是這樣說法,為什麼?這種說法、修法不能見性。因為他分別、執著沒離開,必須更進一步告訴他真實的,因為妄就是真,要是把妄除掉,真也沒有了。波就是水,波不要了,水也沒有了;你要是了解,波就是水。那要怎樣見到水?讓那個波平息下來,原來它就是的;不可以去了波,去得個水,得不到的。我們把妄斷掉了、滅掉了,去找個真,真也沒有了,哪有真!真就在妄中。
【所謂降伏,乃善巧轉移,大而化之耳。】
這是大乘佛法,我們常講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善巧,真正是善巧達到了極處。因為心量愈小,波動就愈大,愈小的時候,波動就愈大,心要是拉寬,波就拉平了,再拉再拉,拉到大的時候,自然波動就沒有了,這個法子很妙!譬如,我們看波動最大的瀑布,很多地方的瀑布,我們去看,很壯觀,瀑布都是很窄小,水流得很急,它才有這個現象,假如把口拉寬,它這個現象就沒有了。我們那個心也是如此。心量愈是窄小,它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愈嚴重,波動就愈嚴重,心量愈來愈寬大,它波動的幅度就愈來愈減少。大乘法用這個方法,大而化之。
所以我們的心量要大,起心動念不要想自己,不要想家庭。起心動念,佛教給我們要學佛,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大而化之,大到無限大,這才好。所以起心動念,我們都想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佛要度一切眾生,是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要生這樣的心,這個心是大心,這個心量就把煩惱、妄想轉移掉了,所以妄想、分別、執著不要斷,自然就沒有了。你真的要想去斷它,好困難,斷不掉!你不斷煩惱,好像煩惱還不起作用,愈想斷它愈多,愈想斷它好像它的力量愈大,這都是事實。所以大乘法方法巧妙,讓我們心量擴大,把它自自然然轉變,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轉變了。《金剛經》上,實在講就是給我們發明這個理論與方法。
【發廣度心,大悲也。】
發廣大心,度一切眾生,這是大悲,這是大悲心,大慈大悲。怎麼個度法?這個地方諸位一定要知道,就是要做一個好樣子,這就是度眾生。我做一個好的榜樣,給一切眾生去看。佛做樣子給我們看,每天這個生活,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舉一個例子,樣樣都合規矩,這是做個樣子給我們看。我們今天學佛,就是在這個社會上,要做一切眾生的好榜樣。眾生不守法,我們守法,帶頭做樣子;眾生不守規矩,我們守規矩。眾生做什麼事情投機取巧、自私自利,我們帶頭做個好樣子,我們一切奉公守法,認真去做利益一切眾生之事,能夠捨己為人,這是好樣子。在家庭,做一個家庭的好樣子;在公司行號,做一個公司行號的好樣子;無論你從事於某一個行業,你在這個行業裡做一個好樣子。整個社會大家都能這樣做,這個國家就是福國,這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這才叫真正學佛,這才叫學佛得到真實的受用,真正的利益。
你以為利益在哪裡?學了佛,佛菩薩保佑你會賺大錢,這是你得利益,那你就完全錯了。大錢賺到了,還是你命裡頭有的,命裡頭沒有的,佛菩薩也不能夠幫助你。所以念念想給一切眾生做好樣子,這就是諸佛菩薩度眾生。度的意思,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就曉得我應該怎麼學了。在學校念書,我做一個好學生;功課好、品性好、身體好,好學生,那就是菩薩。做一切同學的榜樣,那個學生叫菩薩學生。佛法要這樣學法,學了馬上就有用處。
【觀實無理,大智也。】
觀是觀照,觀照一切現象都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本來無有,這個觀法就見到真性。從相上見到性,這是智慧,大智慧,也是禪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性是什麼?性就是理,萬事萬物的本體。從相上,要能見到性。為什麼一定要見性?因為你見到性,你才會不執著,自自然然你就會做到無住,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住無所住。世尊表現的是住無所住,我們也能像佛一樣住無所住,那怎麼會不自在!所以要有大智、有大悲,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你自己才甘心情願,認為這是我應該的,我做個好樣子是應該的,沒有條件的,我應該要這麼做。不是做一個好樣子,人家會讚歎我,人家會供養我,裡面有很多名利可收,那就錯了,不是的,那個心也不清淨了,也不平等了。裝模作樣,騙自己、騙眾生,那就有罪業了。這是沒有任何條件,我應該要這樣做。
【悲智具足,福慧雙修。】
大智大悲,實在說大智大悲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雖具足,可是我們久遠劫來,把自己的自性迷失了,悲與智這個性德不能現前。所以今天一定要用修德,把我們的性德再恢復,這個做法就是恢復性德的方法。這個方法非常巧妙,也非常有效果,這是真實福慧雙修,有智慧、有福德。但是福德,世尊在本經裡面教菩薩,菩薩廣修福德而不住福德,這個話很有道理。像世尊他所示現的,他就不住福德。佛的果報依正莊嚴,那還得了!他不住,他示現在我們人間,跟我們一樣受苦受難,天天去托缽,不受。不受才叫真清淨,那個心真清淨、真平等、真慈悲!其實那個受,是我們凡夫的一個錯誤觀念,我們凡夫認為有福應該知道享福,有福都不曉得享,好像看那個人是傻瓜、白痴,有福都不曉得享。其實有福不享,他是在真正享福,我們凡夫不知道,真享福。說實在話,有福他在享福,那不是享福,受罪!不享才是真正享福,這個很少人能體會得到。我們看到佛菩薩那麼樣的自由自在,遊戲人間,遊戲六道,那叫真正在享福。所以不受福報,高明極了!這叫福慧雙修,福慧具足。
【立志堅強,勿生怯弱。】
堅強的志願是從學問裡面生出來的,沒有高深廣大的學問,堅強的志願很難立。哪一個不想立志堅強?為什麼我們這個願力就沒有辦法?原因就是我們對於事實真相知道得太少,我們的智慧學問不足,常常產生自卑感,很容易退失菩提心,很容易退轉,道理在此地。
【看破放下,求生淨土,即此便是降住。】
這幾句話,特別是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立志堅強,我們要立什麼志?成佛之志,廣度眾生之志,要立這個志。換句話說,我們真正想作佛、作菩薩,什麼時候作?現在就作!現在作的那個佛菩薩,跟諸位說,不是真的佛菩薩,什麼佛菩薩?相似,天台家講六即,相似即。我們照佛菩薩那個模樣來學習,就是我在此地一再跟諸位同修強調的,遍數說多了,你的印象深不會忘記。作佛、作菩薩,就是做好人、做好榜樣,這是真話。但是我們並不以此為滿足,以此為滿足了,你今天做一生好人好事,來生不過得人天福報而已,不能出三界,不究竟。
所以眼光要放大,那就是一定要在這一生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我們不僅是出了六道輪迴,超越了十法界。不但超越人天、諸天二十八層天,聲聞、緣覺、菩薩,乃至於權教的佛,我們都超過。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見到阿彌陀佛,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的智慧能力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真的可以在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居住的所在示現好榜樣,這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你才真的得大自在!做好樣子的心決定不能退,求生淨土這個願決定不能退。這一條主要是教給我們這個。
一定要看破,一定要放下。看破、放下,小而言之,對於自私自利這個念頭要看破,自私自利的做法要放下。大而言之,對於身心世界要看破、要放下,我們才能夠得生淨土。對於這個世界有一絲毫留戀,就不能往生。所以,身心世界要放下。你這樣做法,與《金剛經》上的宗旨,自自然然就相應。《金剛經》問的怎樣降伏其心,應云何住,這兩個問題都解決了。我們把心住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方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自自然然就降伏了。
【真心不現】
我們說得具體一點,清淨心、平等心不能現前,清淨、平等就是真心。
【全由妄障】
妄就是妄想。世尊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說明毛病就是出在妄想、執著,妄想不斷的在發展、在增長,就變成所知障;執著也是不斷在發展、不斷在增長,變成煩惱障,這是佛法講的二障。二障從哪裡來的?就是妄想、執著而來的。妄想、執著是一切障的根源。
【妄不除盡,而曰安住如如之真,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
可見得妄難除,真心難現前,不是容易事情。我們要認真、要努力,要把這樁事情,真正當作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來辦,除此之外,小事,這才是我們終身大事,決定不能夠疏忽了。妄不除盡,這個地方講的妄是指見思煩惱、塵沙煩惱。見思、塵沙要斷盡,然後再破一品無明,就見一分法身,這個時候才安住如如之真,我們對於這種人,稱他為法身大士。他才安住如如之真,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由此可知,此地講的妄要除盡,著重在見思、在塵沙。沒有到這個境界,我們想安住如如之真,這一念還是一個妄想。這些道理、這些話,在講席當中不斷的在重複,不斷的在提醒,其目的要我們時時刻刻不能忘記,不能夠疏忽,我們用功才如法,才有一個入處,入門的處所,入處必須把障礙都排除。譬如前面我跟大家提到念佛,念佛老實念下去就好,就如法。要是常常掛念著,我念了好久還沒有得一心,幾時得一心?這叫打妄想。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你念佛裡頭還夾雜一個什麼時候得一心,你這個功夫就破壞了。老實念,根本就不要問,自自然然就得一心。如果有一個得一心的念頭,橫在那個地方,你念一生的佛,都不會得一心,障礙障在這個地方,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底下,「經云」,這是《楞嚴經》上說的,佛跟我們講的。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前面這一句是般若智慧的觀照,沒錯!生是講一切萬物之生起,生起的那個所在,所在是一真法界,是真如本性。前面這一句,「元明照生所」,明就是般若智慧,這一句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生所就是性,明心見性。底下一句就不好了,所立,照性就沒有了。如果在所上要有所立,這個立就是前面講的住。立是什麼?分別、執著,般若智慧就沒有了。由此可知,我們本有的般若智慧之所以不能現前,就是我們有立。我想不少同學應該聽說佛門有一句話:「佛氏門中,一法不立」。一法不立,立一法那就「所立照性亡」,佛氏門中,一法不立。又說佛氏門中,一法不捨。一法不立就是本經所講的「應無所住」;一法不捨,就是說「而生其心」。所以很多句子,你合起來看,那個意思就很明顯,可以互相拿來做註解。佛的意思你就會明瞭,願解如來真實義,這真正是開智慧。《楞嚴經》上說的兩句話。又曰:
【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也有不少同修,常常有個疑問放在心上。佛法裡面講「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講十法界的發展、演變,這兩句話說得很清楚,最初的原因是無明。無明從哪裡來?這是大問題。釋迦牟尼佛在世,就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可見這個問題不是我們一個人有,很多人有。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聽釋迦牟尼佛講經,就產生這個疑問,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無明最初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無明?佛就是這樣答覆他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壞就壞在立字,知見沒有問題,知見是佛知佛見,真實智慧,真實智慧裡頭你要立,那就是無明。跟前面那個所立,都在這個立。立,你要建立,這就壞了。你這一建立就不是自然的,就不是本來面目,這個東西就是禍根,就是無明的根本,叫根本無明。這個立發展到今天,那個現象是什麼?我想怎樣怎樣,我要怎樣怎樣,我以為怎樣怎樣,這是立發展得很粗。你要這樣,他要那樣,兩個人合不來就打架,打得頭破血流,最後還是一場空。你說冤枉不冤枉?人與人的衝突,國家與國家的衝突,現在的發展是星球的戰爭,星球與星球的衝突,從哪裡來的?就是每一個人立的不一樣。本來沒有立,為什麼要立?兩個國家打仗,為什麼打仗?他因為立了一個邊界,那個地方就麻煩了。本來這個地球上沒有邊界,哪有邊界,硬要在那裡立個邊界,麻煩就出在那個地方。無論大事、無論小事,所有一切的病根,都在這個立字上。
諸位細細去想這個經文,去觀照這個經文,常常念「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念個幾百遍,念個幾千遍,去體會這個意思,你漸漸就明白了。然後才知道我們要怎樣與一切人沒有衝突,與一切眾生沒有衝突,與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衝突,就是我不立了,你立沒有關係,我不立,自然就沒有衝突。衝突是雙方面的,一方面要爭,一方面讓,哪有衝突?沒有衝突。一方面有、一方面無,都沒有衝突。佛知道這個道理,佛曉得事實真相,我們學佛要在這個地方學。果然學會了,一切人、一切處、一切事,沒有一樣不美好,都好!你再看,都生歡喜心,那個時候才真正叫法喜充滿!縱然到阿鼻地獄也法喜充滿。你真得受用,你真正明白,真正開智慧。
【所以古德云:但求息妄,莫更覓真。】
這是古大德教給我們,我們只一味在息妄這上面下功夫,不要再去求真,為什麼?妄就是真;妄息了,它就是真。妄,剛才講,像水一樣,波,波在那裡動,波息了就是水,還要求水幹什麼?不要再去找水了,它息下來的時候就是!
【但盡凡情,別無聖解。】
不要去天天想著,我要成佛、成阿羅漢、成菩薩,你這個是妄想、妄念,哪有佛菩薩、哪有阿羅漢,沒有!諸佛、菩薩、羅漢跟我們人差別在哪裡?我們人有妄想,他沒有妄想。你的見思煩惱沒有了,這個妄想沒有了,就叫你做阿羅漢。塵沙無明破了幾分,就叫你做菩薩。無明統統斷盡,就叫你做佛。除這個之外,到哪裡還去找一個什麼佛、菩薩、羅漢,沒有!真的,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你要是想:一定有個什麼祕密、有個奧秘,我要去得到它,你成天在打妄想。
正如同有許多同修看到我說:法師!你修得不錯,修得很好,一定有什麼祕密。要我傳授祕密給他。如果我要動個壞念頭的話,傳祕密給你,可以!要多少多少錢,我才傳給你,你一定會把錢送給我,是吧!我傳給你還是欺騙你的,哪有祕密,沒有祕密。真的要是說有祕密,都是騙人的。佛法是大慈大悲,佛法裡頭還有祕密,那佛哪裡叫慈悲?佛還有什麼清淨?說老實話,祕密就是不可告人的事情,不可告人一定不是好事情,好事情哪有不可以告人的?你明白這個道理,凡是人家說有什麼祕密,你就不要跟他學,那個一定會上當的,佛法裡頭沒有祕密。佛法裡面有個宗派叫密宗,那個密不是祕密,深密。它的道理很深,初學的人很難理解,所以它叫深密,而不是祕密。佛法裡頭絕對沒有祕密。佛的心清淨正大光明,沒有一樁事情不可以告訴人的,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經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這也是《楞嚴經》上所講的。狂心就是妄想,就是妄念。妄念,凡夫妄念不歇,妄念很多,這就叫凡夫。如果這個妄想沒有了,歇了,那就叫菩提。可見得狂心跟菩提是一不是二,狂心是波,菩提是水,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因此,真正修行用功在哪裡?我們修真就在妄處。我們修清淨心就在染污處,我們修平等心就在極不平境界之處,就在這個地方。我們修慈悲心,就在一切沒有慈悲心之處,在這裡頭修。撇開這些境界,你到哪裡修?沒有,沒有真!真在妄處,覺在迷處,正在邪處,淨在染處。這是真的智慧,這是教我們真正用功的方法,真正得受用之處,是在此地,不可以錯會了意思。大乘經典,世尊這樣的開示很多很多,雖然言語不相同,名相用的不一樣,旨趣沒有兩樣。在《金剛經》裡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都是這個意思。所以古人,多讀大乘經能開智慧,多讀是什麼?經與經當中可以互相來註解,不需要用其他的解釋,以經解經。看多了,你就明白、會通了,圓融貫通。
民國初年丁福保居士,這是在家學佛當中的一位大德,他對於佛教貢獻很多。他也編了不少註解,都叫做箋註。他所用的方法,都是用經文註解經文,他以經註經,不用自己的意思,都是引用這個經上怎麼說的,那個經上怎麼說的,這個祖師怎麼說的,那個大德怎麼說的,沒有用自己一點意思。以經註經,所以他那個箋註也是很好的參考資料,這些書在台灣都有流通,不難得到,我想我們這邊圖書館一定有,這是一種註解的方法。但是初學的人,一定要曉得,首先要一門深入,一定要在一部經上奠定深厚的基礎,然後你閱讀大乘,才能夠觸類旁通。如果你沒有基礎的話,你看多了,愈看愈亂。他不能夠會通,愈看愈亂,愈看信心愈沒有了。佛在這個經上是這個說法,那個經上是那個說法,到底哪個說法對?一會兒他講這個是空的,一會兒他講是有的,到底是空、是有?反而懷疑釋迦牟尼佛說話沒有一定的,那就壞了,你就完全錯會了佛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一部經上奠定深厚的基礎,然後看一切經有受用,能觸類貫通,不會錯解佛的意思。這是現代一般學佛,確實在此地,都沒有在一部經上下死功夫,所以我們這一代的人比不上古人,就連民國初年這些出家、在家的大德,我們都比不上。江味農居士、丁福保居士,為什麼人家能成就?人家的基礎非常深厚,有儒家深厚的底子,又有佛法深厚的基礎,所以他們能成就。這個基礎都是從背誦下手的,要是不肯背書,你要把根紮穩,很難很難。現在人都不喜歡背書,不喜歡讀書,這個很糟糕,他不曉得背書的好處。
我們佛門,我只在香港看到一位老法師,他教學生還用老辦法。我看了之後很佩服,我特地去禮座。海仁老和尚,他是一九八o年往生的,那時候他九十多歲,我去看他的時候,他九十五歲,第二年他就往生了。他在香港號稱為首楞嚴王,因為他是專門學《楞嚴》,專門講《楞嚴》。因為我那個時候到香港,他們也請我去講《楞嚴經》。我是後學,去參訪老法師。老法師只有六個學生,這六個學生不但要背《楞嚴經》,還要背註解,經跟註解統統都要能背得很熟,他才收你作學生。這個門檻很高,所以只有六個學生,但是真有成就。佛法教學一定要這樣,才能紮根。現在佛學院,很多佛學院,現在也沒有佛學院請我教書。在過去還有佛學院來找我,我不敢去,因為我也受老師的影響。介紹我佛法的方東美先生,那是個好老師。方先生常常跟我講,他在台灣大學教書,混日子,他說誤人子弟。那樣的學者,真是道德學問都是令人佩服的,還說誤人子弟;實在講,他並不誤人子弟,學生不肯聽,學生不肯接受教導;我們聽了之後很感動。如果教導學生,學生不能真正得利益,不能開悟,怎麼對得起學生!學生不聽話,我就只好不教,退出了。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001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汇集
002 佛说阿弥陀经 汇集
00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汇集
004 普贤菩萨行愿品 汇集
005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汇集
006 往生论 汇集
007 地藏菩萨本愿经 汇集
008 十善业道经 汇集
009 太上感应篇 汇集
010 无量寿经 汇集
011 华严经 汇集
012 金刚经 汇集
101 认识佛教 汇集
102 净土资粮 汇集
103 学佛问答 汇集
104 佛典寓言 汇集
105 近代往生录 汇集
106 净空法师答四众弟子问 汇集
201 细讲弟子规 汇集
202 东魁禅语 汇集
203 弟子规看天下 汇集
204 孩子要有好老师 汇集
205 教孩子的学问 汇集
901 经典文章 汇集
净宗学院| http://new.pllc.cn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http://www.amtbhk.com
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http://www.amtb.tw
华藏卫星电视台| http://www.hwazan.org/web/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http://sxjyqq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