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52集

2017-08-01 净空老法师 莲友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85qo1rms&width=500&height=375&auto=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52集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一十八面,第四行,從註解第二十三段看起。

 

  【當知戒、進、定三度,離捨忍兩度,便難成就。若不能捨、不能忍,則為修行之大障礙。故施忍兩度,實一切行門之主要。此本經所以但舉此二為言也。若此兩度能離相,其餘行門,自然能不著矣。】

 

  這是就菩薩行門當中的六度來說。持戒、精進、禪定這三門,佛在本經裡面說得少,而布施、忍辱說得多。世尊為什麼這樣的說法,這個地方為我們解釋明白了。持戒、精進、襌定這三度,如果離開了布施、忍辱,可以說不能成就。如果不能捨,也就是不能放下,沒有耐心,這是修行很大的障礙。不但佛法修持上是大障礙,即使在世間法裡面,或者是學業、或者是事業,要是不能捨、不能忍,他的成就也必然是有限。我們在世法裡面,在歷史上看到建大功、立大業之人,他們的心行與菩薩的六度都相當的接近。所以六度裡面,布施跟忍辱是菩薩行門裡面的關鍵,也就是說最重要的課題。這是世尊為什麼在這部經上,把這兩樁事情說得這麼多,說得這麼詳細,它是有原因的。布施跟忍辱如果能不著相,那就是布施波羅蜜跟忍辱波羅蜜,其餘的行門就很容易不執著了。這個不著相,忍辱尤其是難,所以世尊在此地特別就忍辱波羅蜜來說明,舉這個例子來講。

 

  【學般若者,首先學捨。】

 

  不但是學般若,如果你真正發心學佛,或者說我真正希望在這一生當中過得很幸福很快樂,幸福跟快樂必然是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無論在生活上、在精神上都沒有壓力,生活就自在了;也必須要懂得捨,捨就是放下。世間人生活為什麼那麼苦?你仔細去觀察,真正的原因是放不下,放不下那你就有憂慮、就有牽掛、就有得失,無論你再富有,你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你這個苦生活永遠沒有辦法擺脫掉。擺脫掉一切苦難,那就是捨;捨之後,那就有得,就得自在,就得快樂、就得幸福。諸位要記住,捨得,捨是因,後面才有得,不捨就不得,一定要肯捨。學佛,尤其要懂得捨。可以說菩薩成佛,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你要問他修的是什麼?除了捨之外,沒有別的。

 

  首先,把我們一些看法、想法捨掉,這一切看法捨掉,就證須陀洹果,八十八品見惑斷掉,斷就是捨掉、放下。再把思惑斷掉,思惑是你的想法,你對人、對事、對過去、對未來種種想法,也把它放下,那你就證阿羅漢果。更進一步,把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無量無邊的憂慮牽掛,統統放下,你就成了菩薩。最後還有一品迷惑,無明是迷惑,也把它放下,也把它捨掉,那就變成法身大士。到了等覺菩薩,佛在經上說,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放下,也要把它放下,也要把它捨掉,他就成佛了。這說明了,成佛,從初發心到等覺,沒有別的,捨、放下而已。你看看,見思放下了、捨了,得阿羅漢;塵沙捨掉了,得菩薩果位;無明放下了,得成佛果位。捨後面就有得,不肯捨,你就什麼都得不到。回過頭來我們想一想,在座的每一位同修,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很精進,都很努力在學佛,學了無量劫,今天還落得這麼個地步。什麼原因?不肯捨,不肯放下!如果這一生當中還不肯捨、還不肯放下,恐怕來生還不如今生,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多想想。這是大問題,絕非兒戲。我們看底下這段文:

 

  【持戒,是捨一切染緣。】

 

  戒是淨戒,清淨心。一個人發心持戒,就捨一切染緣了。假如你持戒,戒持得很好,染緣不肯捨,這個很多。什麼叫染緣?貪瞋痴慢。戒律持得很好,貪瞋痴慢沒有放下,沒捨!他還是不能成就,他所得的只是來生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而已。現在這個世間人享福的很多,享福他有沒有煩惱?有。為什麼有福又有那麼多煩惱?持戒、布施而不肯捨,沒放下,這個心還是不清淨,這不是佛教給我們的。佛教給我們持戒,目的是叫我們得清淨心的。為什麼古時候持戒能得清淨心?我們在經論裡面讀到,佛的法運,在正法時期,持戒就成就,持戒就得清淨心,就能證阿羅漢果。到像法時期,去佛滅度之後一千年,眾生的根性不如從前,持戒不能得定,不能得清淨心,一定要修禪定。像法時期禪定成就,修禪定的人還能夠得清淨心,還能夠證果,但是已經不多了。末法時期,修禪定的人也不能成就了。佛告訴我們,只有淨土念佛能往生,這個往生算是成就,所以末法淨成就。世尊這些開示,在《大集經》裡面說的。

 

  我們要問,從 31 48932 31 15231 0 0 1222 0 0:00:40 0:00:12 0:00:28 2871前人持戒能成就,現在人持戒為什麼不能成就;從前人修定能成就,現在修定為什麼不能成就?其實這些問題用不著我答覆,你自己試試看就曉得了。持戒不能斷煩惱,修定也不能斷煩惱,這就是不能成就。你要問為什麼不能得,說個實在話,你不明道理,你也不懂方法,你所學的那個持戒修定是形式、樣子。看看人打坐那個樣子,你就學學,你只學的是樣子,真實的內容你不知道。依戒律來說,任何一條戒,佛當年為什麼要制這條戒,你曉不曉得?制定這條戒律的用意、目的何在?就以這一條戒來說,戒體是什麼?戒相是什麼?戒行是什麼?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有開遮持犯,你都能明白嗎?如果統統都不曉得,那個戒持得沒效。今天受戒是很容易,但是戒壇裡面,從來沒有把每一條戒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人講。現在講經還有人講,講戒沒人講了。什麼原因?一個是自己不好意思,講戒,好多我都沒做到,自己不好意思講。第二個,真正講戒律,你們早就跑掉,這條也罵我,那條也罵我,算了不聽了,都跑光了,沒人聽!講的人不好意思,聽的人更不好意思,跑光了。這是末法時期沒人講戒,我們一定要曉得。所以在這個年頭,除了老實念佛還有救之外,其他的真難!這個經上講的,那是真正如法,如理如法的修行。持戒,戒是清淨法,能離一切染緣。

 

  【捨向來惡習】

 

  把我們過去生中這些不好的習氣,一樣一樣的把它修正過來,把它改正過來。我們的習氣毛病太多太多,一定要自己覺悟。在現前這個社會,你說靠老師,老師現在也不責備學生。為什麼?現在這個社會民主開放,每個人都講自由,老師不能妨礙學生的自由,不能犯人權,人權不得了。在外國,老師要是責備學生,學生可以去報警、去告狀,老師犯法。所以作老師的,也就樂得輕鬆自在,也不敢把學生當作學生來看待,當作朋友相處,這就沒事了。所以不能夠嚴格的教導,更不可以督責。在這樣的社會當中,我們要想成就,難!太難太難了。唯有自發自覺。好朋友勸勸你,也不過一次兩次,事不過三,多勸就結冤仇了。所以師道現在沒有了,不但師道沒有了,今天甚至父子的關係也沒有了。父親能管兒子嗎?管不住了。兒子也講人權,也講民主自由。現在聰明的外國人,美國人這個家庭,父子母女一塊相處,朋友,都是用朋友的態度來相處。美國的制度跟我們是不一樣,男孩十六歲算是成年,十六歲就有自由,家裡面就不能管。他到哪裡去玩,玩了幾天沒有回來,你要去報警,警察問你:你小孩多大?十六歲。不要報,沒事了。他可以獨立,你管不著他。不滿十六歲,家長有監護權,滿十六歲沒有了。我們在舊金山有一個中國人,他的小孩出去玩,好多天沒有回來,去報警,這個警察就問他:你小孩多大?他說:十八歲了。警察理都不理他。十八歲獨立了,他成年了,你們家裡人不可以再管他。現在是這樣的社會。

 

  我們學佛,發心弘法利生,佛法是什麼?佛法是要專治現在這一般眾生病痛的。這個時代眾生的病痛跟從前不一樣,因此佛法在這個時代,必須有這個時代的講法,有這個時代新的認識,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要拿過去的講法、過去的看法,對治過去眾生那種方法對現代人,誰願意學佛?誰願意聽佛法?佛法不能普遍弘揚,不是沒有原因。這就跟大夫治病一樣。一個好的大夫,當然他要懂得藥性,每一味藥那種性質治什麼病的,他要懂得。這就好比弘法,你要懂得經論,經論就是藥性,你還要知道眾生犯的是什麼毛病,他得的什麼病,然後用什麼藥,這是對症下藥,藥到病除。你現在很不錯,很好的出家人,經論讀得很多,好像做一個大夫一樣,藥性很清楚,但是那個病人害什麼病不知道,那能治病嗎?恐怕這個藥給病人一吃,不吃還好,一吃就嗚呼哀哉!這就是佛法在今天這個世間行不通的因素。

 

  我們必須知道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經典永恆不變,但是它的義理常新,這就是經中字字句句含無量義,這個意思常新。以古代來說,我們舉個例子講,佛經,漢朝時候的註解,我們把它仔細拿來研究研究,那個註解就是對治漢朝時候眾生的習氣毛病,一定很有效,如果沒有效,這個註子不能流傳到後世。可是到唐朝,那一部經又有很多人做新的註解,為什麼不用老註?唐朝人那個習氣毛病跟漢朝人不一樣。《金剛經》你用漢朝那個講法,唐朝人得不到利益,沒有幫助,必須有新的講法。唐朝時候人得利益了,宋朝時候人那個病比唐朝又要重一點,用那付藥方沒效了,必須重新再處方,重新再講。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佛經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根是一個,本是一個,本是主幹,它的枝葉年年不一樣,年年發新枝、年年開新花、年年結新果,新的是從舊的裡面生出來的,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一部經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講法,每個地區有每個地區的講法,這樣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所以它不是一個講法,它不是一個意思,是無量義。同樣是這一部經,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菩薩,這一部經不要改變,但是遍遍意思不一樣,顯示出這經典之妙,不可思議!跟世間的書不一樣,世間書就一個意思,沒有第二個意思。這是說明佛經的難處,難在這個地方。因此,自己沒有真正修學的功夫,達不到這個境界。但是這個境界,我們一般人能不能做得到?給諸位說,各個人都能做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幹。從哪裡做起?放下。就從這裡做起,把那些毛病習氣統統放下。我學佛,我知道佛法好,我怕難,你把怕難放下,就容易了;我怕苦,你把苦放下,就樂了。你有多少毛病,自己仔細去想一想,哪些障礙,你把這些障礙統統都放下,沒障礙了,就得諸佛菩薩護念,得三寶加持,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所有一切障礙,都在自己放不下;不肯,不肯就是放不下。所以,捨太重要了。

 

  【修福,便應施捨,先學捨行,以遣執破我。】

 

  佛在這個經上說,縱然是五五百年之後,就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有持戒修福者,對於佛所講的這個經典他相信,他還能接受,可見得持戒修福。我們今天不能接受,不能夠依教奉行;換句話說,我們沒有持戒、沒有修福。如果真的是持戒修福,他真照幹,他能夠相信,以此為實。首先他能夠深解義趣,對於佛講的這些道理,他了解,他不迷惑,他肯定。第二,佛所講的這些方法,他能夠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這就是受持,受持是要把經義變成生活。讀誦,讀誦是念念不忘佛陀的教訓。為人演說,把這個法門熱心、普遍的介紹給廣大的眾生,他真幹,這是修福。修福這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很廣,前面說過了,布施這個意思包括我們全部的生活,點點滴滴都為一切眾生,都利益一切眾生,那就是布施。行布施的目的破我執,在本經上講破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乃能增長般若種子。所以於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此即是真實智慧也。】

 

  《無量壽經》上說的,住真實慧、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那個惠是布施,布施給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自己住在真實慧中,真實慧就是實相般若,就是金剛般若,這是真實慧。能這樣去做,當然增長般若種子,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增長般若的氣分。對於佛在經論裡面所講的文句能生信心,肯定佛所講的句句是真實。你能有這種見地,這就是佛法裡面講,你覺悟了,你開智慧了。

 

  【若於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禪定,一一不懈不退,是為精進。】

 

  這是精進的定義。六度包含菩薩一切的行門,也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包括我們全部的生活行為。所有的生活行為,包括起心動念,都能夠與這六大綱領相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能與這個相應。樁樁事情能夠不懈怠、不退轉,《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所說的,不疲不厭,這就是精進;如果會疲倦、會厭煩,精進波羅蜜就沒有了。諸位要知道,沒有精進,不但是禪定你沒有,般若你沒有,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大概也都馬馬虎虎不見得怎麼樣。所以精進是菩薩善根。你們諸位常講善根,世間法的善根有三條:無貪、無瞋、無痴,叫三善根;出世法善根就一條:精進。可是你要曉得,出世法是建立在世法的基礎上,絕對不是說貪瞋痴沒斷,現在拼命的精進,這就是菩薩了,不是的。先把世法三善根修好,然後再修出世間的善根,這是有次第的,不能夠錯亂、不能夠躐等,一定要按部就班的來修學。

 

  不但佛門當中這樣教導我們,在古時候世法也是這樣教學生,要知道精進。現在學佛難,難在哪裡?不懂道理、不懂方法。不能說他不勤快,他很勤奮很努力,可是沒效果。這就是方法、道理上錯誤;不如理、不如法。古人還常說,也許能收事倍功半之效,我看現在事要加倍,功恐怕沒有。古人能夠收一半,現在恐怕收不到。畢竟古人的社會環境跟我們現在不相同,基礎教育不一樣,這一點非常明顯。佛經翻譯最晚大概也是在南宋的時候,南宋以後就很少,因此文字,翻經的大師已經煞費苦心,用最淺顯的文字來翻譯。可是今天的大眾對於文言文已經捨棄,不該放下的放下了,應該放下的偏偏不肯放下,所以這個經文讀誦都困難,這就是我們不如古人的地方。文字都看不懂,那意思你怎麼能夠體會?這就更難了。於是乎修學,錯誤就太多太多了。假如遇不到真正善知識的指點,冤枉吃幾十年苦頭,這個幾乎是到處都見得到的。有人一輩子都不會回頭,那才叫真可惜。

 

  真正善知識的指點,也只是幾句話,叫你「一門深入」。你們大家都懂,也會說,一門深入的意義不懂。因此,「一門深入」四個字的好處利益,你還是得不到。你聽說這句話,你也會說這句話,這句話裡面真正的意思不曉得。一門是一部經,或者是一部論,決定不能有兩種。專學一部經,或者是專學一部論,要學多久?古時候有個標準是五年,五年學一樣。在這一門上根基紮進去了,然後才廣學多聞。這是古時候的水準。好像那個時候人,生的病並不太嚴重;今天我們的病重了,比古時候人害的病不曉得重多少倍,用古人這個方法,我們不見效了。你不相信,你學一部經學五年,學五年之後還是懵懵懂懂的,還是不開悟。從前人行,我們現在不行。那怎麼辦?時間加倍。古人用五年,我們用十年,也許還有效。十年不行,十五年,差不多應該有效了。你就得要有忍辱波羅蜜,你忍不住不行,十年東西心定在一門上。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學《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有兩個好註子,這大家都公認的,一個是蓮池大師的《疏鈔》,一個是蕅益大師的《要解》。應該怎麼學法?我學《疏鈔》,我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專門讀《疏鈔》,專門研究《疏鈔》,《疏鈔》以外的東西不看,這一門深入,這個才行。再看別的東西摻雜進去就壞了,夾雜了。精進,不懷疑、不夾雜叫精,不間斷叫進;懷疑、夾雜,精沒有了。夾雜的那個進,那叫雜進、亂進,那不是精進,這些都得要清楚。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讀誦、研究蓮池大師的《疏鈔》;然後再用三年、五年的時間,專門研究蕅益大師的《要解》;三、五年之後,再用一、二年的時間,把兩個東西會合起來,就通了。你要沒有這種精進的功夫,這兩樣東西拿起來,怎麼合也合不起來。你們現在發心學教,這是學教的祕訣。你能這樣下功夫;如果說是在《疏鈔》上下功夫,十年之後你就是蓮池大師的化身;要是學《要解》的,十年之後你是蕅益大師的化身;兩樣東西能夠結合起來、圓融起來,你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不是做不到,要懂道理、懂方法,要能把一切放下。這講佛法要放下,這樣專攻才行。誰肯去做,誰就能成功。尤其是現代科技發達,印刷術發達,這些典籍得來並不困難,利用科技的方便,幫助我們修學,只要我們懂得這個辦法,假以時日沒有不成就的。

 

  【須知於法,隨得隨捨,絕不著相自滿。】

 

  這一句很要緊。佛法深廣無有止境,怎麼能夠自滿?等覺菩薩還是在學地,還是在求學,一樣的認真努力,成佛才圓滿。我們今天在佛法上得到幾何?怎麼能夠自滿?這是自己必須要認識自己。一切法,法決定不能夠執著。這裡教導我們的,好!隨得隨捨。捨了不就沒有了嗎?捨了才會進步,得到不肯捨,就不能進步。譬如你到這個講堂來要上五樓,上到二樓,這裡不錯,捨不得,捨不得你怎麼能到三樓?捨二樓才到三樓,捨三樓才到四樓,捨四樓才到五樓,不捨怎麼行?你要想得到究竟圓滿,你要一切盡捨,像菩薩地。小乘人,他知道證得初果了,他捨,他證得二果;二果也捨,證得三果;三果捨掉,證得四果;四果羅漢不肯捨了,捨不得了,於是就當阿羅漢好了,就不能當菩薩。世尊喝斥他們墮無為坑,執著偏真涅槃,他入到那個境界,他不肯捨。菩薩捨十信,他就能夠到十住,捨十住他就能夠到十行,捨十行他就能到十迴向,他要肯捨才行,他要不肯捨,永遠不能成佛。所以法要捨。我舉一個比喻,也許你們有這個經驗,沒有這個經驗,也許你們能看得到。來聽法,寫筆記,這個經上寫得都滿滿的,將來上台講,就拿著這個筆記來講,那個筆記不肯捨,永遠沒進步;每講一遍,都用這個筆記,都一樣的。你要能夠講一遍,筆記丟掉、不要了,下一次再講,重新再來做就有進步。千萬不能學一些懶惰的老師。我們在學校看到懶惰的老師,教一年級國文的,他的一本教科書、一本筆記,他用一輩子,每一個學期都是那一套拿出來教,這個老師一生不會有進步。凡是勤奮的老師,負責任的老師,他一定是同樣一個課本,年年有新的講法,然後才能適應這個社會。學生學了之後才有用處,學以致用,不至於所學非所用。這是很明顯的例子。你要是懂得隨得隨捨,那就自在了,智慧增長,福德增長。

 

  同樣道理在世法裡,你今天賺了錢,錢賺了,捨!你要不肯捨,你所賺得的就那麼多。愈捨愈多。賺錢是福報,捨錢是智慧。你有福去賺,你不知道捨,你沒有智慧;所以捨是智慧。《金剛般若波羅蜜》講的是什麼東西?就是捨而已,沒有別的,就是講的放下,看破、放下。有智慧的,捨、放下,一定是利益眾生。捨財修福,那個福報就更大了。明白道理的人敢捨、肯捨、喜歡捨,因為什麼?他懂得這個道理。財富從哪裡來的?從布施來的,布施是因,得財是果,種因才會得果,不種因哪能得果?你這一生當中所得的財富,前生布施的因;前生你布施得多,這一生當中你得的財富就大,你發大財;前生你布施得少,這一生你財運就少,是這麼個道理,這是真理。由此可知,財施是因,財富是果。我有財富盡量布施,你這個因愈種愈深、愈種愈廣,你得的財富就愈來愈多,愈來就得的愈大財;得到之後,隨得隨捨,你這個財富無有窮盡,永遠不竭。財不可以把它保持在那裡,保持就糟糕了。錢財,社會上術語叫通貨,通是它要流通的,不能把它堵住,堵住就出麻煩,就出毛病了。它像水一樣,水一定要是河水流通的,一堵下去這個水就變成臭水溝,不通了!換句話說,人要生病,家道要衰。一定要流通,有智慧的人懂得這個,曉得這個道理。一定要捨,樣樣都要捨,愈捨愈多。歡歡喜喜的捨,那個財得來輕鬆自在,一點辛苦都沒有。現在人賺錢賺得好辛苦,為什麼那麼辛苦?因為過去捨的時候,像割肉一樣的,好難捨!捨得不痛快,所以今天那個財要很辛苦才能賺來,就是這麼個道理。你要是痛痛快快的施捨,你得來就一點都不費力氣。隨得隨捨,這四個字是真理,通於世出世間法,決定不要著相,決定不要自滿。

 

  【法法本來圓融互攝,故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缺任一皆不可,皆不圓滿也。】

 

  一法裡面含攝一切法,這就是說明了,一切法世出世間統統要知道隨得隨捨。捨法得智慧,愈捨智慧愈深、智慧愈廣。

 

  【一切行門,捨忍二度,固為主要。而捨尤為主要中之主要。】

 

  為什麼大乘佛法的修學都把布施擺在第一位,這有它的道理,布施就是放下。徹始徹終無非是看破、放下而已,你愈能看破,你就愈肯布施、愈肯放下;愈肯放下的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道理,就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

 

  【以捨能遣執破我】

 

  執是執著,捨能離開一切執著,執著就不肯捨了。捨能破執著,捨能破我。

 

  【最能消業除障,最能彰顯般若正智。】

 

  我們每個同修都覺得自己業障很重,一天到晚都想怎樣去消除業障。去拜佛、去求神、去拜懺,能消得了業障嗎?不但沒消掉,業障還天天在增長。那要怎樣才能把業障消除?捨掉不就沒有了嗎?為什麼業障那麼執著捨不得放下?捨了,業障就沒有了。那我們要說明業障是什麼,如果連業障是什麼都不曉得,你從哪裡消起?所以你首先要認識它。業障是什麼?業就是事,你每天在造作的,正在造的時候叫事,事情造完就叫業。所以事業,事是正在造作,業就是那個事所造作的結果,那叫業。身口意一天到晚都在造作、都在造業,晚上睡覺作夢還是在造業。小朋友上學校念書,筆記本上叫作業簿,他已經在作業了。一天到晚在造業,那個業如何能消得掉?造作的業是什麼?造作的事清楚了,結的那個業是什麼?那個業是貪瞋痴慢疑。你們想想,今天做一天的工作,做到晚上,得了什麼?貪心起來了,今天賺多少錢,明天要賺多少,貪心起來了。那個業就是貪瞋痴。所以要曉得,我們要消業,去拜個懺,拜個懺果然貪瞋痴沒有了,那就真消掉了,真有效了。拜了之後,貪瞋痴不但還在,還增長了,可見得那個方法消業都沒用處。

 

  佛在《般若經》上教給我們,放下貪瞋痴,業就消掉了。事可以照做,事沒有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個事要結成業,那就有障礙了。事如何不叫它結業?隨得隨捨就沒有業了,就不結業。你要懂得捨,捨是捨在心地;錢財再多,心裡頭若無其事,縱然一下丟掉了,一點煩惱都沒有,有如同沒有,你業就消掉了。如果你今天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斤斤計較,堅固的執著,你的業障重,那個難消。所以捨、布施,《金剛經》上佛教導我們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這句話實實在在講,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註解。應無所住,哪些無所住?色聲香味觸法,法裡面包括世間法跟出世間法,都在這個字裡面。世出世間法統統要捨,統統不能執著,你捨得愈乾淨愈好,業障愈少愈薄,你所得的菩薩位次愈高。高位的菩薩,他為什麼?他捨得多。你的位次為什麼那麼低?你不肯捨。一個人在樓底下,站在那個地方,「你為什麼在五樓那麼高?」我肯捨,一樓、二樓、三樓、四樓,我都捨掉了,我才站在五樓。他為什麼不能到這麼高?他站在那裡不肯走,他捨不得離開那裡,那就永遠在下面,就這麼一個道理。我想這個道理不難懂,要深深的去體會,要知道捨的利益功德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能夠圓證佛果,沒有別的,捨而已矣,他肯捨!

 

  我們今天修行不得力,修持的功夫不得力,我們對於佛法宣傳不得力,讓社會廣大的群眾對佛門產生嚴重的誤解。這個嚴重誤解是我們宣傳不得力,佛教究竟是什麼,我們沒有跟人家講清楚。什麼原因?還不是自己不肯捨。《楞嚴經》講: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這句話是什麼?捨身。捨身不是叫這個身不要了,去自殺去,那個報不了佛恩。就用我這個身體,一切苦難我都接受,我要發憤努力,弘法利生,捨身。以這個身體為佛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叫報佛恩;這才叫做以我們這個身來供養塵剎諸佛,這對上;對下就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盡心供養,不辭辛勞。學法是很苦。前面講忍辱的時候跟諸位講過,一般講忍辱有三種忍。第一種,自然的災害,就是包括我們的生活,這些物質上的缺乏,冬天寒冷、夏天炎熱,這都出於自然的,要忍耐,你不忍你就沒有辦法活下去。第二種是人為的加害,冤親債主,來找你麻煩的,來侮辱你、來陷害你的,我們要能夠忍辱。第三種是修行,修學佛法要吃苦頭,要發憤、要努力,不眠不休。你不吃苦頭,你怎麼能成就?現在人為什麼不能成就?怕吃苦,那有什麼法子!

 

  以學講經來說,不是容易事情。我給你們諸位報告過,我初學講經的時候,講台上一個小時,我要準備四十個小時,晚上讀經寫講稿,到三點、四點鐘很平常的事情。有的時候想不通,想不通不能想,怎麼辦?經本合起來,拜佛。拜上三百拜、拜上五百拜,真的就會有感應,忽然悟出來了,再趕緊寫。不通就求佛菩薩,這個感應是有道理的,因為心真誠、清淨,所以誠則靈。我老師教給我的方法,至誠感通。真誠到極處就有悟處,這個悟處就叫感通。怕吃苦怎麼行!當然這個事情要年輕才好,年歲太大了,困難,那個的確是不容易。我年輕三天三夜不睡覺,精神好得很,沒事情,年歲大的人受不了!我大概到三十幾歲,三天三夜不睡覺還行,還有這個精神。七、八年前,我在美國洛杉磯講經,我一天講九個小時,站在講台上講的,上午三個小時,下午三個小時,吃過晚飯再講三個小時,連續講五、六天,我有這個能力。現在叫我去講,現在不行,現在我體力不夠了。現在叫我一次講三個小時行,站在那裡講三個小時可以,九個小時現在就不行了,這個與年齡與體力有關係。不吃苦怎麼能成就?

 

  生活上更苦!我從學佛沒有出家的時候,我學佛六個月我就持午,晚上一餐就斷掉了。在台中跟李老師修學,我一天吃一餐,五年!我們過的那種生活,別人看起來都害怕。我這樣清苦的生活過十五年,出來講經這才有人供養;小和尚出來講經誰瞧得起你,沒人供養你。你看到別人經懺佛事那麼賺錢,生活那麼優裕,你過這麼苦日子,「我真正替佛做事,真正報佛恩,這佛菩薩對不起我,怎麼給我這麼苦吃?」佛菩薩正是要磨鍊你,你才能成就。如果那個時候要是得到供養,名利心就生起來,要墮落的。不吃苦怎麼行!忍辱非常非常重要,三種忍辱都要有。你出來講經,人家諷刺你的很多,侮辱你的很多。為什麼?就是叫你最好不要講。佛般涅槃,是魔王勸請的。我過去講經也有人來請我:法師,你講這麼多年了,可以不要講了。我不聽,我跟他怎麼說呢?我不會講!我要練習,哪一天我會講,我就不講了。不會講的時候我要講,哪裡找我就哪裡講。我講經,時間最多是一個星期三十六個小時。在台北,曾經差不多有兩、三年的時間,一個星期講三十六個小時。我不像你們,你們怕講,我想盡方法去找機會講,這個東西才能學得成功,你沒有地方去練你怎麼會成功。所以我在台北,有人說我著了講經的相:「那個淨空法師著了講經的相」,這樣子對待我。我聽了笑笑,不在乎,著相就著相,沒有有什麼關係!著講經的相大概還不算壞!所以成功要靠自己真正去努力、去發憤,願意甘心情願吃盡一切苦頭,我們這樣才報佛恩。我們終極的目標,是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所以在這個世間樣樣要忍,不忍決定不能成就。所以捨是最能彰顯,彰是明瞭,顯是明顯,彰跟顯的意思是一樣的。般若智慧在哪裡?就在看破、放下裡面,顯示出高度真實的智慧。

 

  【法與非法不取,便是一切皆捨。】

 

  法是有相,非法是空,空有兩邊統統捨,佛法、世法也統統捨。

 

  【捨之罄盡,則如如而不動矣。得成於忍矣。】

 

  這個忍就是經典上常講的無生法忍,統統都捨盡了,無生法忍就現前。「當如是知,如是學。」應當要像這樣的理解,要像此地所講的方法,無住生心,認真的去學習。

 

  再看下面一段經文,引多生事。前面所引用的,是本劫的事情。

 

  經【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這是說菩薩在修學過程當中,一定有一個階段特別著重在忍辱度上下功夫。因為不能忍,什麼成就都沒有。菩薩行的開端是布施,一定從布施下手,布施功夫稍稍得力,那一定要修忍辱,如果不能忍辱,那真的是前功盡棄,所以要忍。

 

  【仙人,通指一切修行人。古譯佛為金仙。】

 

  在古時候,我們中國人知道有天、有神、有仙,不曉得有佛。佛法到中國來之後,我們都稱佛為仙人。羅什大師的翻譯是早期的翻譯,所以還用這個字樣,經典裡頭常常出現這些字樣。這個地方的仙人是指菩薩。

 

  【世尊往昔行菩薩道時,布施身命,不可數計,豈止五百世。】

 

  這是實實在在的,菩薩修行無量劫中,不曉得多少生多少世,實在講沒有數目字能夠說得出的。不但諸佛如來,就是我們凡夫,今天在此地坐,聽這一座經,我們過去生中修行的善根福德,也是沒有辦法計算的,無量劫來。你看《無量壽經》上講阿闍王子那個五百人,聽佛說《無量壽經》聽得很歡喜;佛說出來了,他們那個五百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你們想想,四百億佛不算多,一尊佛三個阿僧祇劫,四百億是多少阿僧祇劫?沒有辦法計算的。他們聽到這個法門,才動一念心:「將來我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往生的念頭還沒生起來。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法門,居然能信又能發願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遠遠的超過阿闍王子,超過那批人。由此可知,不止五百世。這個地方佛講了,過去生中,

 

  【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意在顯明多生多世布施生命,皆行所無事,其心安忍而不動也。故曰於爾所世,無我相云云。】

 

  這是菩薩,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修了無量劫,門都沒入,小乘須陀洹從來沒證得過,大乘菩薩初信位沒有證過。如果要證得這個位次,就不是凡夫;證得這個位次就位不退,不是凡夫。無量劫的修行,從來沒有證得過。為什麼沒證得?不肯放下。現在想不想證得?想,想你就得真幹。還是捨不得,還是放不下,那個想是空想、妄想,不管用!問題是要真正放下。現在要求往生,什麼時候往生?告訴諸位一個老實話,什麼時候把這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什麼時候就往生了。現在放下現在就往生,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佛經上講得沒錯,淨宗法門若一日,一日功夫放下了,一日就往生。往生不難,很容易!難在你不肯放下,那就沒有法子。

 

  菩薩已經證得菩薩的果位,在果位當中,還要用這麼長的時間,偏重在忍辱波羅蜜上。忍辱要做到什麼時候圓滿?要做到行無所事,就圓滿了。心裡面確確實實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了,這個忍才算是圓滿。前面所講,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圓滿之相,受這樣大的侮辱,這是一般人決定不能夠忍受的,他也若無其事。為什麼能若無其事?因為菩薩四相沒有了,四相放下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些事情發生跟沒發生不是一樣的嗎?一般人做不到,這個身體是我,因為執著我,那個割肉就很痛;如果不執著這個身是我,那割他為什麼我不痛?割他你不執著那是我。如果這個身體不執著是我,拿來割跟割別人不是一樣嗎?與自己毫不相干。對那個割的人,歌利王恨不恨?無人相;無人相,那個怨恨也沒有了。自己沒有痛苦,也沒有看到可恨之人;無眾生相,眾生相是指這些事,真的所謂是三輪體空。《般若經》上常講,「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他忍辱度,真的證明圓滿了。我們為什麼忍受不了?因為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四相具足,你怎麼能受得了!可是諸位要曉得,那個四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你堅固的執著而已,不是真有四相,假的!事實的真相是什麼?是剎那九百業因果報的相續而已,確確實實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把這個理、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說出來之後,我們現在這個錯誤的觀念太深,無量劫來養成習慣,這就叫習氣太深,執著這個錯誤的見解,習氣太深。要常常想佛這句話,使這個印象在我們心裡變得很深很深,產生了作用,發生了效果,於一切法都知道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心就清淨,自自然然就看破、放下了。明瞭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是看破,事實真相看破了,一切都不執著;一切都不計較,放下了。看破、放下,這個生活得大自在,哪有苦?

 

  你沒有修不知道。我過去那些生活,別人看到苦,太苦了!日子不能過!而我一天到晚快樂得不得了。我每天都笑嘻嘻的,見到任何人都歡歡喜喜的,非常快樂。我還告訴別人,我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你們哪個人能跟我比?快樂到一天只吃兩個饅頭、一碟鹹菜,真快樂!為什麼?我不求人,人到無求真快樂。你們生活很富裕,你要曉得你付出了多少代價,哪有我這麼自在、這麼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你說多快樂,誰能相比?別人看到苦,是他不懂、他愚痴,不了解事實真相。明瞭的時候,入進去,才曉得這個生活是真自在、真解脫,哪有苦!我看這些眾生一個一個吃得肥肥胖胖的,真苦!一天到晚煩惱憂慮重重,那個真苦!愁眉苦臉那個樣子,哪有我們這麼自在瀟灑。

 

  【觀門之般若,行門之捨忍,為學道要門。】

 

  所以這一次講《金剛經》,我也講得很歡喜。為什麼?對大家的確是需要。真的,沒有智慧不能解決問題。觀就是觀念,我們的想法看法沒有智慧不行!沒有智慧,想錯了、看錯了。行門當中就是要施、要忍。六度也好、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好,離開了施與忍,一願都不能成功,都是假的。天天念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喊破喉嚨也枉然,沒用處!能夠在施忍上下功夫,這個十願自自然然就不一樣,你聽到、念到,你心裡面起的感應、起的反應當然不同,它有啟發的作用,的確有功德、有利益。所以,捨與忍是行門的大根大本。

 

  我學佛,實實在在講,的確是得利於一開端就掌握這個方法,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二十六歲,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才知道佛法是好,原來以為佛法是迷信,根本就不能接近,這才曉得佛經裡面有世間最珍貴的東西。方老師介紹給我:學佛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聽了這些話,才開始跑寺廟。跑寺廟的目的何在?去找佛經。那個時候的台灣,佛經非常非常稀少,外面買不到,所以只有在寺廟裡面借佛經,借來看、借來抄。我接觸到經典大概一個月的時間,這是我運氣很好,就認識了章嘉大師,接受他老人家的教導。我頭一天跟他見面,我向他問了一個問題,這是我講了很多次,有不少同修知道,新來的同修沒有聽到,多講幾遍,你們腦子裡的印象深一點,有好處。第一天見面我就向大師請教說:我知道佛教好,但是有什麼方法能叫我一下就入進去?我向他請教這個問題,他看著我,看了半個鐘點,才說了一個字:有!說了這個字,他又不講話了。大概停了十五分鐘,跟我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所以我一入佛門,就在這上下功夫,章嘉大師就把這個傳授給我了。看得破,放得下,聽起來也不難懂。我接著就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大概隔了有十幾分鐘,說了兩個字:布施。那一天印象非常深刻,永遠不會忘記。第一天見面,跟他大概坐在一起有一個半小時的樣子,就說這幾句話。大師,你看他整個人的神情都在定中,那個威儀叫人尊敬,非常穩重,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人,所以對他自自然然起恭敬心。我告辭出門的時候,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門口,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我今天跟你講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就真聽話了,真的去學布施,難捨能捨,這慢慢的捨。捨了六年,只剩下換洗衣服、一床舖蓋,其他都沒有了,捨得乾乾淨淨, 64 48932 64 31615 0 0 2403 0 0:00:20 0:00:13 0:00:07 6323光了。被他講中了,真的六年捨光了。捨光了,得到什麼?得到一點智慧,心很清淨,對於一切事理很明瞭,還有一些事情好像預先能夠曉得,一、兩個月以後有什麼事情發生,好像都會知道。捨,捨就得;不捨,你就得不到。那個時候大師教給我這個方法,我敢去做,實在講也是得力於《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我看了不少遍,知道因果報應。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裡面有的儘管捨,捨了它還會來;命裡沒有的,怎麼求也求不到,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有人說:你統統捨,你明天吃飯怎麼辦?我說明天還沒到,著急幹什麼?不需要打那個妄想。可是我從來也沒有餓過一天,天天吃得也還不錯,住得也很好,我的修學功夫沒有間斷。相信業因果報!

 

  【眾生之為眾生,因有貪瞋痴三毒。般若治痴。】

 

  三毒煩惱,痴是根,因為愚痴他才貪,因為痴他才有瞋恨。如果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怎麼會有貪瞋?所以貪瞋痴那個根是愚痴。愚痴就是無明。般若是對治愚痴的,而捨是對治貪的,忍是對治瞋的。你有智慧,又能夠修施忍,就能把貪瞋痴這個病根拔除了。病根拔除,三善根就出現,無貪、無瞋、無痴。所以有三善根的人,一定有般若,一定有看破放下,一定有施忍。

 

  【三毒之病根甚深,非多多修捨,貪何能破。】

 

  這是真的。我們這個習氣是無始劫以來的,所以確確實實要很長的時間修布施。我那個時候六年是第一個階段,布施得一點力;真正完全放下,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了,這是最近一、兩年的境界,這談何容易,幾十年的功夫!要不認真努力這樣去做,你怎麼會做得到?忍辱,

 

  【非久久修忍,瞋豈能除。】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裡還難過,這個比布施更難!我大概也是於冥冥當中有佛菩薩加持,我這個忍辱是沒學佛之前學來的。在學校念書,跟一個同學學的。這個同學現在在不在我都不曉得,好像是四九年離開之後,再也沒有消息了。他姓白,白振寰,是我同班同學。我在學校念書,在學校裡是風頭人物,學校從校長下至工友,全校同學沒有一個不認識我的。我知名度很高,不但是我學校人各個認識我,那時候在南京念書,南京中上學校都曉得我,很有名!習氣跟袁了凡一樣,喜歡挖苦別人,喜歡作弄別人。我這個同學比較老實,所以我常常欺負他,常常侮辱他,常常說他的壞話,他統統能忍,實在是了不起。我處處都說他的壞話,他在處處都讚歎我。一個學期,還是一年以後,我被他感動了,真正了不起。所以我就學了他這套本事,以後在社會上做事,別人欺負我什麼的,我會忍,我跟他學的。這是在沒有學佛之前,十幾歲的時候學了這套本事。所以一般人認為我很有修養,我從小學了這一招,這一招很管用。譬如有些人什麼小事情或者是得罪了,他來罵你一頓、侮辱一頓,我能夠笑嘻嘻的不還口,儘管讓他罵,罵半個小時、罵一個鐘點,他罵累了他不罵了,以後見面還是好朋友。他要是發瞋恨心要打我,我就先躺在地下讓他打,他打了幾下,他不知道怎麼辦,所以我這一招厲害。他要打,我不還手,打不下去,不打他又下不了台,這個很厲害。如果對打,那愈打愈起勁,兩敗俱傷。我這一招一表演,別人一看,某人他的修養好!你看,我這個知名度就愈高,愈被人讚歎了。這個都是跟那個同學學來的。在這個社會上不吃虧,不跟任何人結冤仇。縱然是意見不合過不去的,最後都變成好朋友。所以以後學佛之後,才曉得佛門這個忍辱高明。什麼都能忍,沒有不能忍的事情,何必跟人計較?人家佔一點便宜,讓他去佔,我們歡喜;他得利益,他生歡喜心,我也歡喜,這樣才行。決不要認為我們吃了虧,沒有吃虧的,沒有上當的。你把這些理事都看得清楚,你才曉得佛法這個修法你會很歡喜去修、很認真去做。對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在事業上、在前途上決定有幫助,會一帆風順,得許許多多人的幫助。這是非久久修忍,瞋豈能除。

 

  【然若非精修般若,具足三空之智,以去其著相分別之愚痴,則捨忍亦終不能成就。】

 

  這是真的。布施跟忍辱,如果沒有高度的智慧,都是有限度的。唯有高度智慧現前,他不著相了。我人眾生,就是所有一切物相,看得都非常之淡,毫無留戀之意,這是般若智慧。

 

  【餘度亦有名而無實矣】

 

  餘度是持戒、禪定等,般若其他的,這是般若之外,就是其餘的五度,要是離開般若波羅蜜,離開真實的智慧,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這個餘度是涵蓋了菩薩修學的一切法門,都不容易得力。如果講功夫得力,一定要開般若智慧,一定要在施忍這兩個科目上痛下功夫;而且還要相當長的時間精進不懈,我們功夫才得力,才能夠一帆風順。今天就講到此地。

佛教入门篇|认识佛教【全】

净土入门篇|净土资粮【全】

佛说阿弥陀经【全】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

普贤菩萨行愿品 【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全】

往生论讲记【全】

地藏菩萨本愿经【全】

太上感应篇 【全】

近代往生录传记 【全】

学佛问答汇编一

佛典寓言汇编一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全】

陈大惠-弟子规看天下【全】

陈大惠-教孩子的学问【全】

陈大惠-孩子要有好老师【全】

经典文章汇编一

001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汇集

002 佛说阿弥陀经 汇集

00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汇集

004 普贤菩萨行愿品 汇集

005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汇集

006 往生论 汇集

007 地藏菩萨本愿经 汇集

008 十善业道经 汇集
009 太上感应篇 汇集

010 无量寿经 汇集

011 华严经 汇集

012 金刚经 汇集

101 认识佛教 汇集

102 净土资粮 汇集
103 学佛问答 汇集
104 佛典寓言 汇集

105 近代往生录 汇集

106 净空法师答四众弟子问 汇集

201 细讲弟子规 汇集
202 东魁禅语 汇集

203 弟子规看天下 汇集

204 孩子要有好老师 汇集

205 教孩子的学问 汇集

901 经典文章 汇集

净宗学院| http://new.pllc.cn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http://www.amtbhk.com

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http://www.amtb.tw

华藏卫星电视台| http://www.hwazan.org/web/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http://sxjyqqw.org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目录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