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65集
請掀開經本一百四十四面,第四行,看註解第二段。
【無邊,以明事修,離四句之義。功,謂一超直入。德,謂體用圓彰。是此經教義,理事雙融,性修不二,能以一超直入之修功,成就體用圓彰之性德者。此是將無量無邊功德約自行者說。若言利他,則有令人成體用無邊之三身,以利益眾生,同證菩提。】
這一段意思說得很圓滿。世尊在這個經上就教義這一方面來說,這個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說了三句。無邊是說明事修,在事相上的修持,這部經教我們在事相上,事相就是指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也就是我們生活全部的活動。行門的綱領就是無住生心,無住就是離相,離一切相,這個地方用四句就全部都包括了。這四句是:有相、無相(無相就是空相)、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四句就把一切法相全都包盡了。
「功」是講功夫,我們修行的功夫。實在講功夫就是離相的功夫,都是離相,真的有淺深次第不同。在這部經上尤其說得明顯,從小乘初果須陀洹就離四相,這是功夫淺的。到等覺菩薩,他們修的還是離四相,這是古德教我們教人放下,放下再放下,「我有放下」還要放下,就這個意思。有功夫淺深不一樣。一直到等覺菩薩,要不要放下?還要放下。放下什麼?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那個放下才成功。由此可知,《金剛經》確確實實叫單刀直入,直截了當。菩薩行沒有別的,放下而已。你能放下一分,你就多看破一分;多看破一分,你就又多放下一分。看破跟放下相輔相成,它是循環的,互相幫助的;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一超直入,超,超越次第;入,入底下講的德,德就是入,入如來果地的境界。
底下講「德」就是得到,你一分功夫,你就得一分。得的什麼?體用圓彰。由此可知,這個德就是禪家所講的見性。見性,體是性體,用是性的作用,真心本性的體用,圓圓滿滿都顯露出來,彰就是很明顯的表現出來。表現在什麼地方?表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像釋迦牟尼佛在經初給我們所示現的著衣持缽,就是體用圓彰,被須菩提尊者見到了。須菩提能夠見到,我們要曉得須菩提入了這個境界,他要不入這個境界,他怎麼會見得到?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我們沒入這個境界。所以,入這個境界就見到了。
因此這部經的教義,是理事雙融。理是無住,事是生心。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是一不是二。理跟事融成一體,性修不二。性德跟修德,性德是理體,修德就是無住生心,無住生心都是屬於修。能以一超直入之修功,修行的功夫,一超直入的修功,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就是這一句。成就體用圓彰之性德。《華嚴》經題講的「大方廣」,《無量壽經》經題講的「清淨平等覺」,都能在日常生活當中顯示無遺。這些話,都是講無量無邊的功德,從自己修證這一邊來說的,自受用。我們依照這個經典理論方法去修行,自己得到的受用。如果要是說利他,功德也是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若言利他,則有令人成體用無邊之三身」。怎麼利人?利人有兩種方法,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為人演說」,演是表演,我們做一個榜樣給人看,那叫演;說是解釋。這是兩種方法,諸位要曉得,演說是兩種方法,不是一種。別人看到我們的生活行為幸福美滿,他看到一定生仰慕之心,他很想學習。在學習當中,他免不了有疑問、有疑惑,他來向你請教,你一定要詳細給他講解。如果他沒有向你請教,你看出來了,知道他有疑惑,也知道他有能力接受,願意來修行,不等他說,我們也要找他來解釋。這就是大經裡面常說,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他沒有來請教,就要主動的給他講經,成就他的無邊的三身;法、報、應三身。能成就別人法、報、應三身,當然也成就自己的法、報、應三身。自己三身沒說,但是前面講體用圓彰之性德,這句話裡頭就含著有三身。「以利益眾生,同證菩提。」自他不二,這是從教上來說的。底下一段從緣起說:
經【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這是講緣起。《金剛經》對象是何等的人物,這一小段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由此可知,我們讀誦《金剛經》,修學般若法門,自己覺得不得受用。這部經,諸佛讚歎、諸菩薩讚歎,歷代的祖師大德,無論是哪一宗、無論是修學哪一個法門,普遍的讚歎,這不是假的。為什麼我們不得力?讀到這一句應該覺悟,我們沒有發大乘。大乘是什麼?菩提心,我們沒發菩提心。也許同修覺得我已經發了菩提心,那是你自己以為發的。菩提心是什麼?不知道。菩提心是什麼都不知道,那發的是什麼菩提心?菩提心如果具體來說,是淨業三福。三福最高的那一層是菩提心。由此可知,菩提心是有基礎的,底下沒有基礎,菩提心怎麼能發得起來?我們細心冷靜的觀察,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雖然說得很簡單,「真信,發願,一心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樣的人有沒有具備底下的基礎?具備了。凡是這樣的人,你去觀察他,他孝順父母、他尊敬師長、他有慈悲心,他不傷害一切眾生,第一條福具足了。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他也具足了。他沒有受過三皈依,形式的三皈他沒有,他真的回過頭來,專門依佛陀的教誨,他真皈依。他沒有形式,他有實質。他心地清淨無染,沒有惡意,那個戒就具足了。他能夠老實念佛;老實,威儀就具足了。可見得前面兩福,人家圓圓滿滿的具足了。我們自己冷靜反省反省,我們有沒有具足?還真有問題。我們有沒有做到孝養父母?這個在前面講過好幾遍,不必再重覆詳細說。不僅養父母之身,養父母的心、養父母之志,孝養的意思很深很廣。奉事師長,老師教導我們的,我們有沒有認真努力的去做;認真努力去做,那才是奉事師長。不是對老師很恭敬,樣樣都把他伺候得很周到,老師不要求這些。老師是傳道者,你真正能夠接受,真正能把道發揚光大,老師歡喜。是不是真正具足慈悲心,真正去修十善業道?這是第一福,這基礎的基礎。所以人家說,學佛從哪裡學起?從這裡學起,不從這裡學起不能成就。我們看這裡面的小註:
【發大乘,謂發行菩薩道之心。】
這是發大乘。依四弘誓願,修六度萬行,這是發大乘的人。什麼叫發最上乘?
【發最上乘,謂發紹隆佛種之心。】
這是最上乘的。依四諦、修六度,未必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未必發這個心。假如要是發紹隆佛種的心,紹隆佛種就是講的佛祖,就是佛菩薩、祖師大德,代代相傳大乘佛法,今天傳到我這裡,我一定要繼續把它傳下去,要把它發揚光大,這叫紹隆佛種。繼承佛祖的家業,發這個心,四攝六度自然在其中,你沒有四攝六度,你這個做不到。所以這個比四攝六度更要殊勝,更是難得。佛這個經,是為這種人說的。為什麼為他們說?因為這種人志大、心大,佛要不為他說一超直入的根本大法,佛就對不起這一類的根機。佛說法應機而說,有這種根機的人,佛是一定要說,幫助他滿他的願望,這些也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如來既為如是發心者說,則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之人,其發心可知。】
這就是發大乘的。發大乘一定是信心不逆,一定是真正能夠依教奉行。
【其開佛知見可知】
這種人得佛力的加持,他讀經開智慧,他聽經也開智慧,他在日常生活當中也開智慧。為什麼?因為日常生活當中,他把經典的理論方法統統做到。所以在生活裡面會開智慧,在待人接物裡面都開智慧,處處有悟處,時時有悟處,這是開佛知見。以前為什麼不開智慧?以前沒有發大心,起心動念都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都把自己的利益擺在第一位,這叫大障礙;把你自性裡面般若智慧、無量德能障礙住了。現在你依佛在《金剛般若》上講的方法去修行,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那就不一樣。這個障礙放下了,所以時時處處都有悟處。我們讀經遍遍有悟處,為人演說次次有悟處,這才得法喜充滿,得真實受用。
【其為紹隆佛種亦可知】
這樣人確確實實有能力、有智慧、有因緣,續佛慧命,弘法利生。
【則為發心勝、根器勝也。】
根器說在發心之後;它不是說「根器勝,發心勝也」,它不是這個說法,這個句子如果一顛倒,意思都不一樣了。如果說「根器勝,發心勝也」,我們想想沒指望,我們的根器不勝。它說「發心勝,根器勝」,我們還有指望,我們只要發心,我們的根器從劣就變成勝。這就是充分說明境隨心轉、相隨心轉,一切法唯心所變,這句話裡面充分說明了。所以我們不怕自己業障重,不怕自己書念得少,學歷不夠不怕,怕的是自己不發心。念到大學畢業,念到博士學位,他不發心,有什麼辦法?這個人小學也沒有畢業,他真發了心,他一發心他的根器勝,他就能夠續佛慧命,就能夠弘法利生。發心第一。佛法的緣不在別的,就在發心。
底下第三段,就荷擔來說明。荷是負荷,我們今天講負起這個責任,弘法利生的責任,續佛慧命的責任;擔是擔當,把這個擔子挑起來。
經【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段經文是從正面來說,有正顯當然還有從反面說明的。我們先看這段經的意思。
【初發心修行之凡夫,其福勝彼長劫苦行之菩薩者,因其發紹隆佛種之心,修紹隆佛種之行故也。荷擔如來,正明其能紹隆佛種也。】
這一句的意思,這一小段,意思是無限的深廣,絕不能夠粗心大意這樣看過,那就太可惜了;不但你辜負了世尊,你也辜負了江居士的美意。佛在這個經上所顯示的,初發心的人,前面已經四次較量功德,我們是薄地凡夫,煩惱一品都沒斷,但是你要真正發這個心,你的功德超過長劫,長劫那是不曉得他修了多少劫,那種苦行的菩薩,你超過他。你要問你憑什麼超過他?這些長劫修行的菩薩,還沒有發心擔起如來弘法利生的擔子,他沒有發這個心。諸位想想,長劫修行的菩薩都不如,我們修這一點戒定慧算什麼!那怎麼能跟人家比,這才知道發心荷擔如來,功德不可思議!換句話說,佛此地暗示我們,你如果想你的功行要超過長劫修行的菩薩,有沒有方法?有,你發這個心就超過了。也許有人問,這個心我發了,我沒有智慧、沒有能力,這個發也是空的,那你不是真心發的;你要真心發,那個智慧、能力很快就得到。怎麼知道?大家都曉得,佛門裡面有一句俗話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誰不捨一人?諸佛如來。諸佛如來,你看看這裡,你只要一發這個心,「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十方如來都看到、都見到了,我們自己不知道。我們這個心一發,心裡頭放無量的光明,這個光明跟十方諸佛的光,光光相映,立刻就得佛力的加持,怕的是你不肯發心,你就沒辦法。佛一定加持你。那就跟《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諸佛如來就化身來指導我們、來協助我們,滿足我們續佛慧命、荷擔如來的願望。可見得,關鍵是你有沒有真正發心,不是真正發心,那個不行。怎樣才叫真正發心?其實這個經上講得已經很清楚、很透徹,一定要信心不逆、依教奉行,那就是真的發心。
我們再把這一段的教義,落實在生活裡面來說,大家就更容易明瞭。你有沒有真正孝順父母?真發心的人,一定是真的孝順父母,他盡心盡力去做,那是真發心。諸位要曉得,佛法的修學是從孝親尊師這裡下手的。真正奉事師長,對於師長的教訓,對於師長的教誨,不但是念念不忘,而且真正去做到。從這裡面,才真正看到信心不逆,看到依教奉行,這才能得諸佛如來冥顯的加持;冥加是你自己還沒有發現,佛保佑你,顯是非常顯著。譬如你自己已經覺得煩惱輕、智慧長。從前頭腦好像笨笨的,現在聰明了,這都是好現象。以前心中煩悶,現在心胸開闊;以前看人看事都看不順眼,現在看人看事都很歡喜,境界在轉變。這是得佛力加持,業障消失,智慧、德能的增長。這說明這個人確實他有能力荷擔如來,正明其能紹隆佛種也。
【修學必須明瞭教義】
這是修學的根本。教義不明,你從哪裡修起?一定先了解佛教給我們那些道理、那些方法,這個很重要。
【云何得明?】
教義怎麼明?
【多讀大乘以廣其心】
先要把心量拓開,從前心量自私自利,要多讀大乘經,大乘經心量大。
【勤修觀行以銷其障】
障是業障。業障要怎麼修、怎麼去掉?要勤修、真修,認真努力絕不放鬆。修觀是修正我們的見解、思想。修行是修正我們的言語、造作,我們身的造作,口的言語,這是屬於行。觀行簡單的講,就是包括見解思想、言語行為,包括這些。要認真努力依照佛的教誨,把一些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就消業障。
【常求加被以開其慧】
求佛菩薩加持;不求佛菩薩加持,我們是沒有能力做得到。但是求佛加持不是在口頭上,口頭上求佛求不到的,要在行動上,我真的照做;你不必要天天去求,佛自自然然加持。如果一味在菩薩面前供養、禱告、祈求,思想、見解、行為還是常常犯過失,那個沒有用的,那種求是不會有感應的。感應道交,我們以思想、行動來感,佛菩薩自然就有應,這才能得到保佑、得到加持。
【以如是增上緣薰習之力,久久自明。】
可見薰習,薰是比喻像薰香一樣,不能夠中斷;「習」是要實習,也就是在生活、工作裡面,認真努力去做,一定要把它做到。時間久了,自然就開智慧,明是智慧。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世出世法的大道理,自然有悟處,自然能夠明達。再看底下這一段:
【利益眾生為功,長養菩提為德。】
功德兩個字,含義也是無有窮盡。從大體上來說,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你修行的成就。在此地說,利益眾生是功。大乘法裡頭,佛教導一切菩薩起心動念都要為眾生,決定不能有一個念頭為自己,不可以的。有一念為自己,以《金剛經》的標準,你就不是菩薩。你還有一念為自己,你已經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四相具足,佛不承認你是菩薩。所以念念為眾生、念念為弘揚佛法,我們要存這個心。這個心是菩薩心,這個心才叫發大乘者。能發這個心,能照這樣去做,你的功德利益是什麼?煩惱天天輕了,智慧天天增長,德能天天增長,這就是長養菩提,你得的是這個。智慧、德能天天在增長,利益眾生的事情就做得更多、更圓滿。你做得更多、更圓滿,你善根福德就愈來愈大;愈大,為眾生服務的就愈多愈廣,相輔相成。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果地,就是這麼一樁事情。
【無邊功德四字,總明是經教義,有證體起用,遍滿無邊法界,利益眾生,同證菩提,無量無邊之功德也。】
這幾句話,如果不是在此地說的,我們聽了很難接受。《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我們聽了這幾句話,大概不至於反對,也能夠點頭肯定這個說法是事實,不是虛假的。無邊功德這四個字,是說明《金剛經》的教義,《金剛經》上所講的理論與方法,確確實實有令一切眾生證性,禪宗裡面講見性;起用。這個地方證體,體跟性是一個意思。體性是什麼?我們讀這個經也應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體是無實無虛。所以佛教給我們無住,無住是證體,生心是起用,而行布施是起用。布施代表六度萬行,代表我們生活的全部。遍滿無邊法界,利益眾生,同證菩提。我們自己依照這個方法去做,也幫助一切眾生如法修行,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所以說無量無邊的功德。真能叫一切眾生同證菩提,這個地方同證菩提就是圓成佛果。此地的菩提是無上菩提,就是令一切眾生各個成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為什麼?我們已經知道這個原理原則,就是徹底明瞭通達,認清了事實真相是無實無虛。我們在這個事實真相裡面,怎樣過日子、怎樣生活,遵守著無住生心、生心無住,與無實無虛完全相應。相應就叫稱性起修、就叫全修在性,性修不二,就是這個意思;圓圓滿滿的,一絲毫的缺陷都沒有。
大家也都聽了,這樣的話在《金剛經》裡面聽了很多很多遍,為什麼還用不上?還落在虛實裡面,還以為這五欲六塵,自己的色身、受想行識,以為都是真的,以為都是實在的。原因在哪裡?這個經義雖然讀多遍、聽多遍,還是沒有會進去。你如果要再問,為什麼還領會不進去?薰習的力量不夠,你還是沒有覺悟。有些人聽到,明白了、覺悟了,那是業障輕的人,我們講是所知障輕的人,他明白了;所知障重的人,他沒有辦法明瞭。諸位要是了解這個情形,你就曉得修學成功關鍵在緣。如果講因,我們每一個人在因都具足,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成佛的真因,我們都具足。因要能變成果,當中要緣。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講得真好,他說我們凡夫往生四土、三輩、九品,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都在遇緣不同。這個話我們聽了,所有一切疑惑都斷掉了。換句話說,我們要遇到緣好,上上品往生我們有分,都在一個緣。最勝的緣是什麼?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把這個經典給我們講解分析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全搞清楚了,這個緣勝。若非真正善知識,雖然給我們講解介紹,含糊籠統,我們對於教義不能夠透徹明瞭,甚至於半信半疑,甚至於相信了,他是裡頭不清楚,總是像隔一層的樣子,這就是緣比較差,緣不殊勝。所以第一個是要遇善知識。第二,要有好的同參道友,在修持過程當中,互相的警策、互相的勉勵,這個非常重要。第三個就是有清淨道場,沒有人來障礙,沒有人來打閒岔,這都是屬於緣。這三個緣要具足,大概這個人一生當中決定得生。
緣從哪裡來?實在講要靠佛菩薩幫忙,我們果然發真誠之心,佛菩薩會照顧。這個也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你真心去做,真正發心,就有佛菩薩、就有護法神,在那裡幫助你。這個功德,因為無實無虛,無住生心,生心無住,你這個心是清淨平等的,心裡面不但沒有執著、也沒有分別,所以他這個心那個力量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利益眾生太廣大了。利益,我沒看到!雖沒看到,它這個能量達到了,跟虛空法界一切諸佛菩薩,就像那個燈光一樣,光光互照。這一支燈光不曉得這一支燈光,那一支燈光也不知道那一支燈光,但是確實光光互照。一盞燈裡頭有一切燈的光明,一切燈裡頭有這一盞燈的光明,這入華嚴境界。你看看用《金剛經》入華嚴境界,太簡單、太容易!這個真正是一超直入。所以我跟諸位說的,《金剛經》講的是原理原則,落實在事相上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跟《華嚴經》無二無別,古人稱為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把無實無虛、無住生心、生心無住,落實在事相上,就是這個華嚴三經。把這個合起來講,意思就非常非常的圓融,真的是遍虛空盡法界,利益眾生,同證菩提。這個功德不要說是凡夫沒有法子說得出,諸佛如來也說不出,跟普賢菩薩讚如來的功德海一樣說不出。
【須知因行同,因心不同,果報自然不同。】
這一句要說說。因行同,譬如兩個人同樣持戒,戒行都非常精嚴,這是兩個人修的相同。可是兩個人的發心不同,一個人發心求自利,一個人發心求利他,那果報不一樣了。雖然修的行門相同,果報不一樣。
【欲成遍界分身,普度含識,不可量之化身。必當發利益一切眾生,以拔一切苦之大悲心。發如是心,必證如是果。】
這裡舉一個例子來說,只舉這一個例子,說明因行同,因心不同,果報就不一樣。如果我們要想成就遍法界分身,幾幾乎乎跟如來果地上的德能無二無別,盡虛空遍法界的化身,不是如來做不到。即使是如來,都成了佛,都圓滿菩提,智慧德能完全都一樣,有一些佛的確是盡虛空遍法界分身,有一些佛只是一個大千世界、兩個大千世界,這我們在經上看到的。十個、百個、千個大千世界,並不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分身,盡虛空遍法界,他有沒有能力?有能力。有能力為什麼沒有現這個相?因地當中沒有發這個願,果地上現的相就不一樣。唯獨阿彌陀佛,他在因地上發的願,就是要度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因此成了佛之後,他現出果報超過諸佛,是這麼超過的。我們常講,佛佛道同,為什麼這個不同?因行同,因心不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也像阿彌陀佛一樣,盡虛空遍法界化身。這又是為什麼?這是我們因行不同,我們跟阿彌陀佛的因心同。行是不同,我們跟一切諸佛菩薩差遠了。我們那個心跟阿彌陀佛的心同,所以得佛力圓滿的加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能力遍法界分身,這裡頭趣味無窮,義理深廣。
普度含識,含識是一切眾生,特別指六道眾生。識就是八識當家,沒能夠轉識成智。含識裡面,包括的是六道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還沒有破無明、證法身的都是含識,去度這些人。不可量之化身。現在,我們要做的是些什麼?我們想有這樣的成就,像彌陀一樣有這麼樣的成就,現在要發一個心,要發利益一切眾生的心。心發了一定要有行;如果沒有行,你這個心不是真的。發了心後面一定做到,要做利益一切眾生之行。哪一種利益當前最需要?新加坡這一塊淨土,人民生活很富裕,物質上不需要,需要的是精神,需要的是覺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破迷開悟的範圍很廣,方法無有窮盡,我們念念之中,時時刻刻要隨緣隨力去做,我們發的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目的是拔一切苦,是為這個。不覺悟,苦!迷惑顛倒之苦,妄想煩惱之苦,生活工作當中產生錯誤的苦。我們要怎樣幫助眾生開智慧?當然最好的方法是勸人學佛,以種種善巧方便勸人學佛。可是你要勸人學佛,你自己先要學佛;自己不學佛,勸別人學佛,別人很難接受。譬如我們前面所講過的,你自己要孝順父母,你自己要奉事師長,你要做出來給人看,然後你勸人,人家相信,人家會受感動;自己做不到,單單是言語上勸人,沒有用處的,先要自己做到。我們今天勸人學佛,這個工作做得很多,但是效果不大。原因是什麼?我們自己沒做到。我們自己真的要是做到,效果就不可思議!
先從本身做起,勸人聽經,我自己要聽經;我自己不聽,勸人家聽,你為什麼不聽?沒有理由的。特別是此地所講的荷擔如來,續佛慧命;你要發這樣的心,那你就不能不聽經。你發心將來要弘法利生,要講經說法,法師講經你不聽經,將來你講經也沒有人聽你的;因緣果報,果報不可思議。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離不開因果的定律,這個要知道。我希望我講經的時候,大家都非常認真來聽,真正得到法益,別人講經我去聽就要認真,果報就是這樣的。
尤其是大乘法裡面常說,不但是菩薩,諸佛如來不輕初學,這是《華嚴經》的教義。《華嚴經》是一位攝一切位,等覺菩薩不敢輕慢初學。初學人來講經,他也恭恭敬敬的來聽,也如理如法不失威儀。這樁事情,我們過去在台灣,李炳老常常讚歎周邦道居士,他確確實實做到不輕初學。周先生他是大學教授,他曾經做過教育廳長,主持一個省的教育,一生從事於教育事業,晚年跟李老師學佛。我們這些同學初學講經,程度裡面幾乎一半是小學程度。我們在台上講經,周老師在下面聽,不但恭恭敬敬的聽,他還拿筆記本做筆記。他不是做樣子給我們看的,每一堂聽經他都帶筆記本;所以李炳老對他多次的讚歎,他是我們最好的修學榜樣。他的夫人感應地藏菩薩現身,地藏菩薩的化身,有這麼一段緣分,可見得那個不是簡單的事情。所以因與果我們一定要重視。現在這個世間,大家對於因果疏忽了,以為這是迷信,他不知道這是事實。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說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它的真相就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佛在此地教我們生心,要生善心,要生利益一切眾生之心,不能生自私自利的心。生自私自利的心,要知道那叫輪迴心;把自己捨掉了,利益一切眾生,這是菩薩心。一個輪迴心,一個菩薩心,一念之間,就看你怎麼個轉法。念念為一切眾生,這是大悲心。發如是心,必證如是果。因果絲毫不爽,發什麼樣的心,後面一定得什麼樣的果報。
【欲成福慧莊嚴、相好無邊、不可稱之報身,必當發廣修六度萬行,樂集一切善法行之深心。】
前面這一段,講求的是無量無邊的分身,就是應化身,你應該怎麼個修法;要修利益一切眾生的心,起心動念都要利益一切眾生。如果要想成就自己的報身,怎麼修法?修深心得報身;修大悲心得應化身;修直心證法身。菩提心裡面講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這三心證三身。必須三心圓發,我們的三身才圓證。明瞭這個因果,我們自然就會認真努力的去做。福慧莊嚴,相好無邊,經上常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應化身的佛,應身佛;相好無邊,這是講報身佛。《觀無量壽佛經》讚歎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都說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相好從哪裡來的?深心來的。深心是什麼心?要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好心;好心就得好相,就得好報,好心!什麼樣的心才算是好心?好心這裡有標準:廣修六度萬行,這是好心。行門,行門是什麼?我們生活行為。生活行為無量無邊,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從我們出生到報盡,這一生就數不盡,那要說到過去無量劫,哪裡能說得盡!無量無邊的生活行為裡頭,統統遵守六度的綱領。
「布施」,捨己為人,這個意思要懂得。布施是捨己為人,念念為一切眾生,這是布施。「持戒」,樣樣如法,守規矩、守法度。「忍辱」,無論大小事情有耐心、有毅力;沒有耐心,不能成就。「精進」是不斷在改進,改過失就又進一步,改了就進步,不斷的在改進。「禪定」是你心裡面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目標,不會雜亂;一雜修、一亂修就不能成功。禪定:心有主宰,不為外境所動;不但不為五欲六塵所動搖,不為一切法門所動。《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表演這個法門,實在講善財童子所做的具體內容,五十三參就是六波羅蜜。
他每參訪一位善知識,到後面是戀德禮辭。戀德禮辭是什麼?是布施波羅蜜。布施是什麼?放下。我很感謝你,你教導我的,你的法門我不學,我再去參訪別人。他自己修學的什麼?念佛法門。誰教他的?根本的那個老師教他的。他沒有改變初衷,他的根本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我們在經文裡面沒有看到他教他念佛法門,經文字面上沒有,意思有。意思在哪裡?文殊菩薩發願求生淨土,他是文殊菩薩最得意的弟子,你想想看文殊菩薩教他什麼?如果不教他念佛法門,哪裡是入室弟子?他就不是入室弟子。意思有:老師是求生淨土,老師知道這個法門第一,一定是傳他第一法門,不能把第二法門傳給他。這是意思暗中有,你要能從這上面去看、去體會,經文上沒有,但意思有。可是經文上明顯的也顯示出來了,第一個參訪德雲比丘,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這是明顯的意思,暗顯、明顯都出來。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就整個托出來,原來善財是修這個法門。參訪總總法門,一切法門他都知道,他沒有一樣不曉得;你要問他,他都知道,你要想學,他都可以教給你,但是他自己不學,戀德禮辭。禮辭的意思很深,放下了!不但世緣放下,佛法也放下,真正是一門深入。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都在這裡顯示出。他沒有智慧,他不敢放下,唯有高度的智慧,真正的定功,他才不為一切法門所動搖,所以般若智慧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來。
我們要樂集,樂是歡喜,歡喜積集一切善法行,這是深心,這叫好心。心裡面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一絲毫的惡意都沒有。念念是利益一切眾生、利益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總是懷了一個利益的心,決定沒有一個不利之心。這樣的因行得的果報,就是相好無邊,不可稱量的報身,報身是這麼修來的。要想到一切諸大菩薩們,都是這樣修學的,沒有例外的。我們要是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從現在就要發心,發心是愈早愈好,心一發就幹。要認真、要努力、要毫無保留,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不能有絲毫的保留。保留是什麼?是吝嗇。財物保留,吝財;法要留一點,叫吝法。吝財得貧窮果報,吝法得愚痴果報;我們不要貧窮,我們不要愚痴,財、法都不可以吝嗇,盡心盡力去修布施,去幫助一切眾生,這是深心。
【初發時,尚未斷念。】
這個都是講到老實話,落實在我們現實的基礎上,我們的煩惱未斷,知見不圓。要不要修?要修。
【只有向生滅門中,精進勤修不著相、不壞相、普利一切之六度。】
我們先這樣做法。什麼叫生滅門,不必去理會。生滅門所講的就是這個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我們現在確實是在生滅門裡面,沒有辦法斷妄想分別執著。但是有路可走,要緊的是「精進勤修」這四個字。特別是精,精就是精一、純一、專一,才叫精。精的反面就是雜亂,雜修、亂修,那就不精。進是進步。進步大家都在求,很努力的在求進步;但是他進步是精純的進步,還是雜亂的進步,那個果報完全不一樣。精純的進步,給諸位說,你能夠得三昧,你能夠明心見性,也就是你能夠開般若智慧,利益在此地。如果是雜進、亂進,你也有進步;你的進步將來得什麼果報?可以成為全世界的佛學博士。你將來可以著作等身,講得天花亂墜,但是你的煩惱不能斷、你的妄想不能斷,你將來還繼續搞六道輪迴;佛門裡面所果證的這個事,與你沒有分。這個利害得失我們要搞清楚,關係太大太大了,所以這個東西雜不得、亂不得。
我們學佛的人,念念要利益眾生,不能害眾生。害眾生,「你多學幾門好!」那是害眾生,那個不是利益眾生。到什麼時候再勸他,你要多學?他已經得定、已經開智慧。在我們大乘佛法的標準,「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廣學多聞。為什麼?四弘誓願「煩惱無盡誓願斷」,你斷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品,你有資格廣學多聞。所以《華嚴經》是佛講的第一部經,是我們大乘修行的範本、典範。你看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這一會上,得根本智。什麼叫根本智?「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根本智。沒有這個程度,不可以離開老師,要受老師的照顧。你智慧沒有開,邪正、真假、利害、得失,你沒有能力辨別。反正我現在也不錯,什麼妖魔鬼怪,我一看就清楚,可以辨別;你要把《楞嚴經》裡面五十種陰魔拿來看看,你就傻了。我們凡夫看完全是佛境界,百分之九十九跟佛境界一樣,裡頭就有一點點不一樣,我們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愈是高級的魔,不得了,他也是金色身,也放金色光明,你怎麼能辨別那是魔、那不是佛?絲毫不一樣就不相同。我們所曉得的,佛的金色光明跟佛的光明一樣大,但是魔的金色光明,他那個光刺眼睛,像太陽一樣刺眼睛,光強烈;而佛的光明是柔軟、不刺眼睛。除這個之外,你根本就不能夠辨別。一定要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身,《楞嚴經》上五十種陰魔你有能力辨別,一接觸就明瞭,這樣才可以出去參學。
所以他一出去參德雲比丘,他就是圓教初住。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的菩薩位次升高一級,五十三參他就圓滿成佛。他參訪哪一位善知識,那個善知識代表哪一個等級的菩薩果位,善財就達到他的果位,就達到這個等級,所以是一生圓滿成佛。《華嚴》講得詳細。我們現在用功夫,就是在不著相、不壞相。不著相,無住;不壞相,生心。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你念佛也好、參禪也好、持戒也好、學教也好,決定不能把這個原則忘掉,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原則是通一切法門的。無論大小乘,無論顯教密教,統統通達,沒有一個法門能夠違背這個原則,這是我們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的,一定要遵守;能在這個地方生起信心不逆,非依照這個方法做不可,你能夠有這個堅定的信心,有這個真切的認識,你這一生決定有成就。普利一切眾生之六度,六度是以「生心無住、無住生心」做基礎,這才能成就。
【且無始來妄想,非歷事鍊心,決不能除。】
無始劫來的妄想分別執著,怎樣除掉?要在事相上鍛鍊,才真的放下。如果不在事相上磨鍊,你的放下是假的,不是真的。大乘菩薩修行,要接觸群眾,不能躲在深山上學小乘;小乘是擺脫社會得清淨心,大乘是在紅塵裡面修清淨心。他要在五欲六塵裡面捨五欲六塵,心地一絲毫不沾染,這叫真功夫,不是離開,這是非常非常的困難。能夠出頭的都成菩薩,失敗的都被五欲六塵捲下去,都墮落。小乘雖然不及大乘,小乘有好處,避開,我沒有這個力量對付你,我躲你。小乘人墮落的很少,大乘人墮落的很多,道理在此地。大乘人成就的,那小乘人是望塵莫及,成就的;可是淘汰率,大乘淘汰率就太大太大。真的像佛在經上講,末法時期修學其他法門,一億人修行難得有幾個人成就。為什麼?都被淘汰掉了。這個不能不知道。甚至於高位的菩薩,什麼菩薩?我們在經上讀過,八地菩薩才不退轉,才真的不動地;由此可知,七地以前都保不住,這才知道難,真難!七地之前保不住,有的時候遇到境界還會退轉,八地才保住,不動地。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的,使我們得到像阿惟越致菩薩一樣不退轉。阿惟越致是什麼?八地。李老師在註解裡面註的七地以上;七地以上,不就是八地嗎?八地菩薩。
這是講一定要歷事鍊心,但是你要真鍊才行,你不能隨著境界走,隨著境界走就壞了。真的在這裡面鍊,鍊清淨心,《無量壽經》的經題,鍊平等心、鍊覺而不迷的心,鍊這個。實在說,清淨平等覺就是三寶。我們一入佛門受三皈依,三皈依就是覺正淨。《無量壽經》上經題,「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平等是正;「覺」是佛寶。經題上三寶具足、三學具足;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戒定慧三學具足。我們受三皈,到哪裡去皈依?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看看我們覺不覺、淨不淨、正不正?點點滴滴上都是覺正淨,這才叫真正三皈依。不是在佛菩薩面前,有口無心的念念三皈的文,那個沒有用處,那是假的、形式!一定要認真去照做,這才叫你真的回頭,你真的依靠三寶。這就是在一切事相當中去鍊,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到,是不是在覺正淨裡面;如果不在覺正淨,那一定就是迷邪染。迷邪染是輪迴心,還是搞六道輪迴;覺正淨是菩提心,這就是作佛、作菩薩,心不一樣。所以在歷事鍊心當中,才能把妄想、煩惱磨掉。此皆學佛之緊要關鍵,真的!真正是緊要的關鍵。
【住相以行布施六度,一遇障緣,必致退心。】
我們看到很多學佛的同修退心,發心出來講經說法的法師退心了,退心的原因,這裡好,說出來了。原因是什麼?住相,就是著相;他有執著,有執著一遇到障礙,當然就退心。
【當知妄想未歇,起念便著。】
哪有不住的道理?一定會住。你妄想沒斷,分別執著不斷。
【於四句中,必著一句。】
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一定落在一句裡頭。可是這個四句,諸位要曉得,落一個,四個都具足,就像前面講的四相一樣,只要落一個相,全部都落了。
【故欲得不著、四句皆離,必須無念。】
這個事情又難了。無念,我們哪裡能夠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也要做,不做不行;不做,不多久就又要落輪迴,非幹不可。怎麼做?《金剛經》上講的原理原則,我們不能做得很徹底、很圓滿、很究竟,能做個一分、兩分就不錯,不能完全不做。這個意思就是叫你看破、放下,你能看破一分,放下一分,得一分的受用;能看破兩分,放下兩分,你就得兩分受用。讀這個經真的會開智慧,恭恭敬敬的讀,誠誠懇懇的讀,自有悟處。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待人接物,常常想到無實無虛,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幫助你放下,幫助你無住。然後記取佛的教訓,念念當中利益一切眾生,這是生心;生心的時候就是無住時,無住時就是生心時,這是一不是二,這個境界就好。能這樣修,能夠這樣念佛求生淨土,功夫得力;不是這樣修法,的確功夫很難得力。功夫得力那個樣子是什麼?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多住幾年決定不礙事,生死自在,來去自由。這個問題都能解決,那其他的叫雞毛蒜皮,那不成問題了,得大自在。你這一生的生活,真的是究竟圓滿、幸福自在,真得到。由此可知,江居士在註子裡面為我們說出,這是如來究竟圓滿的法寶,在般若會上為我們和盤托出。我們這個經文愈讀愈覺得江居士這句話真實不虛。果能依教奉行,必定得如經中所說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001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汇集
002 佛说阿弥陀经 汇集
00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汇集
004 普贤菩萨行愿品 汇集
005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汇集
006 往生论 汇集
007 地藏菩萨本愿经 汇集
008 十善业道经 汇集
009 太上感应篇 汇集
010 无量寿经 汇集
011 华严经 汇集
012 金刚经 汇集
101 认识佛教 汇集
102 净土资粮 汇集
103 学佛问答 汇集
104 佛典寓言 汇集
105 近代往生录 汇集
106 净空法师答四众弟子问 汇集
201 细讲弟子规 汇集
202 东魁禅语 汇集
203 弟子规看天下 汇集
204 孩子要有好老师 汇集
205 教孩子的学问 汇集
901 经典文章 汇集
净宗学院| http://new.pllc.cn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http://www.amtbhk.com
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http://www.amtb.tw
华藏卫星电视台| http://www.hwazan.org/web/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http://sxjyqq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