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81集
請掀開經本一百九十一面,第六行,從註解第七段看起。
【大智度論云: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因緣生法,滅諸戲論。因緣生法,猶言因果。言一切法皆是因果。故一切法皆是具足八不之義。】
這是引用《大智度論》裡面一段開示,說明不一不異之義。前面曾經說到,不一不異展開來有八不、十不、十二不、十四不。由此可知,它的中心就是不一不異這一句。八不,《中觀論》上這樣說,《大智度論》上也是這麼說法,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很清楚的明瞭它,這就是佛知佛見;換句話說,這是宇宙萬有的真相。真相明白了,這叫大開圓解。解圓,然後行自然就圓了。所謂行圓,也就是樣樣放得下,樣樣都不執著,這叫圓。如果還有絲毫執著,放不下,你的解行都不圓,因此這一段的意思就非常重要。可是這個意思與我們的常識,與我們的觀念,恰恰相反。我們看一切法有生有滅,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些現象都是生滅的現象、斷常的現象、一異的現象、來去的現象,怎麼可以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乃至於不來不去?這個意思實實在在很深,雖然我們在大乘經上曾經讀過、曾經聽說過,而事實上,我們在境界裡面,這個念頭轉不過來。於是不但用功不得力,用功是行門,就是研教也不能夠深入,行門、解門都產生了嚴重的障礙。
這一段話的意思,末後這兩句是說明,「因緣生法,滅諸戲論」。戲論,就是我們平常講開玩笑的話,不是真的,這叫戲論。前面講的生滅、斷常,一異、來去,都是戲論,所謂是凡夫知見,在法相宗裡面叫「遍計所執性」,絕對不是事實。我們講依他起,依他起還有個依據、有個根據;這個沒有,比依他起還假,依他起已經是假的。遍計所執,要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完全是虛妄的抽象概念,絕對不是事實。因緣生法,因緣的意思很深很深。佛在經中告訴我們,所謂一彈指,一彈指六十剎那,也就是說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這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這就是因緣生法。這樣微細的現象,我們怎麼能夠覺察到?不但凡夫沒有這個能力,我們說我們的心太粗了,境太微細了,粗心沒有辦法照見細境。因此世出世間聖賢,教導我們要收心,要修定;換句話說,要恢復清淨心,心愈清淨,我們講那個心就愈細,感應特別的靈敏,粗心的人感覺不到的,細心的人感覺到了。這樣微細的境界,實在講要極其細心之人,才能夠覺察到事實真相。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定功相當深,八地叫不動地,這一位菩薩見到阿賴耶識的微細相。阿賴耶識的細相,佛給我們講剎那九百生滅,就是阿賴耶的微細相。他見到了,見到這個現象才會點頭,確實一切法不生不滅。這個說法,我們不常聽到;但是另外一種說法,倒是我們很常聽到,就是所謂無生法忍。我們念佛,迴向偈裡面都有「花開見佛悟無生」,什麼叫無生?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無生是見到這個真相,見到這個微細相,於是所有一切錯誤的看法想法統統放下了,滅諸戲論。我們以為有生有滅、有斷有常,全是妄想,全是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由此可知,這個地方講的因緣生法是極其微細,不是粗相。
因緣生法,也就是講的因果,一切法都是因果的相續相。因與果也不是一定的,我們舉一個例子,諸位就能體會到。譬如我們種瓜,大家曉得瓜子是因,我們種下去將來結成瓜;瓜是果,這是一重因果。瓜結出來之後,那個瓜又是因,瓜裡面有瓜子,那瓜子又是果。所以一定要曉得,因果是循環的。因可以變成果,果也可以變成因,因果循環不斷,於是產生相續的現象。我們感觸到的粗相,是相續相。因為體性必定現相,這在前面都曾經一再的說過,相是不會滅的,沒有滅相的道理,沒有這個道理。為什麼?相就是性,性不滅,不生不滅,相怎麼會有生滅?相雖然不滅,但是相會改變。因此世尊教導我們無住要生心,這個道理在此地。為什麼要無住?因為相是剎那生滅,確確實實它不存在。所以這個經的後面告訴我們,「如夢幻泡影」,它不是實在的;「如露如電」,露是露水,太陽一出來,露水就沒有了,這是比喻我們凡夫所見的粗相。聖者所見的像閃電一樣,很短很短的時間,一剎那之間,閃電一樣,那是比喻細相。總而言之,都不是真實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教我們應當要放下,生心要生清淨心,你才能夠見到事實的真相,你才能夠解決一切問題。不但露不能執著,「如露亦如電」,露不能執著,電也不能執著;換句話說,粗相、細相都不能夠執著,這就是無住的意思。佛教給我們生清淨心而行布施,一味利益一切眾生,決定不要想自己,想自己決定是錯誤的。從這個事實,我們能體會到,一切法都具足八不之義。無論哪一法,從我們自己身體來說,這個身體就具足這八個意思。乃至身外,所謂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法不具足這八個意思。可是你一定要稍稍體會到事實的真相,你才能夠理解,這個理解就是佛門裡面常講的開悟。
【佛所說法,不外真俗二諦。】
古德有所謂「佛依二諦而說」,佛憑什麼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他所依憑的就是二諦,二諦是真諦與俗諦。
【俗諦法相,雖變化無常,為世俗所共見,故謂之俗。】
佛講俗諦,我們好懂,為什麼?是我們的常識,是我們的一般看法與想法,這個說起來我們可以接受,不至於產生懷疑。真諦就不然,真諦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也就是說,凡夫境界所見的是虛妄相,佛與大菩薩他們所見到的是宇宙的真實相,真實相跟我們見的虛妄相恰恰相反。所以佛說出來,我們感覺到非常的生疏,很難接受。
【真諦法性,則常恆不變,為諸法之本體,故謂之真。】
「八不」是說明它的真相,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佛說二諦,皆用八不之義以說明之。】
八不的意思,後面還要說。
【諦】
這個字在佛法裡面用得很普遍,類似現代人所講的真理,在佛法上用諦,諦有真實的意思。
【明其事理確實不虛】
這才叫諦。
【一切眾生,所以輪迴生死,苦趣無邊,無他,由迷俗諦八不之義故也。】
八不,剛才講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凡夫不了解真相,迷了,以為一切法有生有滅、有斷有常,這是迷惑的見解。迷了,也就是說我們想法、看法錯了,於是你的做法、說法當然也就錯了,錯誤的結果就變成六道生死輪迴。你要問六道怎麼來的、生死怎麼來的?這把輪迴生死的原因說出來了,是這麼來的。
【一切聲聞乃至權位菩薩,所以有變易生死,無明未盡者,無他,由迷真諦八不之義故。】
俗諦上有八不的意思,真諦上也有八不的意思。八不歸納起來,就是前面所講的不一不異。你只要懂得一句,其他的意思都能夠明白了。
【於此八不義諦,迷有淺深,悟有高下,故有六道之紛紜,三乘之差別。】
迷得淺的是天道、人道,迷得深的是餓鬼、地獄,這是迷有淺深。覺悟也有淺深,悟得深的是菩薩,悟得淺的是聲聞、緣覺。這是說明十法界是怎麼來的,十法界的業因只是於真俗二諦迷悟淺深差別而說的。
【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即為令眾生了二種生死,故說種種法以開示之,令得悟入耳。而種種法,不出真俗二諦,故此義理貫通一切經論。】
貫通一切經論,實在講就是貫通世出世間一切法。由此可知,這一段經義的重要,勢必要細心去領會。佛出現在世間,為什麼?為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生死有兩種:一種叫分段生死,一種叫變易生死。說法有很多種,我們講最普通的一個講法,分段生死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我們得人身,在這個世間生活幾十年,業報盡了,死了,這是一個階段的生死,這叫分段生死。這個說法,大家很容易明瞭,這個相講得粗。如果要說細一點,諸位仔細的想想,冷靜的想想:昨天能不能再回來?不能回來了,永遠不能回來了。昨天死了,今天生了;到明天,今天又死了,明天又活了。你一定要細細觀察才曉得,每天都一個生死,晚上睡在床上跟死人有什麼差別?再微細的觀察才能夠發現,原來念念都生死,念念都生滅。你能夠這樣觀察,慢慢的就覺悟了,就發現佛在經上依世俗諦講的無常,這就是無常,無常是依俗諦說的。變易生死是什麼?變易實在講,並沒有真的生死的相,而是他的感受起了變化,境界起了變化。譬如學生在學校念書,上學念一年級,過了一年他就升二年級。一年級死了,二年級生了,他哪有生死!沒有生死,他的境界往上提升。為什麼變易也叫生死?生死是苦。像他讀書,辛辛苦苦要念一年才能夠升一級,他要不用功、不努力,他升不上去。比喻菩薩修行亦復如是,初住菩薩要到二住,要認真修,才能夠捨初住升二住;二住菩薩再努力精進,捨二住升三住,這種現象就叫做變易生死。由此可知,六道裡面眾生兩種生死都有,分段、變易統有。見思煩惱斷了,證到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分段的生死沒有了,我們講他超越三界之外,三界之外有變易生死,一直到成佛。等覺菩薩還有一絲變易,捨變易生死就圓滿菩提。佛出現在世間可以說是為了這個,凡夫、二乘,不但是權教菩薩,乃至於法身大士,要想斷變易生死,都不容易!佛是大慈大悲,出現在世間幫助九法界一切眾生了生死、證菩提,佛是為這個。
故說種種法以開示之,幫助眾生覺悟。種種法要從總綱領上說,不外乎真俗二諦;換句話說,不外乎真俗八不。所以不一不異,這個義理就貫通一切經。我們常說一經通一切經通,那可能嗎?當然可能。為什麼可能?因為它的義理是貫通的。剛才說了,不但通佛法,也通一切世間法。問題在哪裡?那就是通的境界,要達到什麼樣的境界這一部經才叫通?我們把這部經念上十萬遍,背得滾瓜爛熟,從後面背到前面,一個字也不錯,算不算通?不算,沒通!要怎樣才通?要真正明瞭經中的義趣,那才叫通。換句話說,一切經都是講真俗二諦,都是講不一不異,你要從這上面體悟,那就叫通了,你再聽一切經、看一切經就不難了,毫無障礙,一接觸就通達。而不一不異,就是前面講的無實無虛,也就是前面講的無住生心。這些句子,我們的確念得很熟,自己也覺得好像有那麼一點通達了,實際上有沒有通?沒通。沒有通,不怕!宗門的方法,必須在句下提起疑情,也就是說,常常把這樁事情念在心上,不要把它忘記。在一切境緣之中,或是人事環境,或是物質環境,常常提醒這句話,看看能不能起作用,這叫疑情。久而久之,我們的妄念少了,心清淨了,智慧增長了,不定在什麼因緣之下,豁然大悟。我們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這才能悟入。宗門所謂「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這個疑不是懷疑,不是貪瞋痴慢疑那個疑,那個疑是煩惱,那怎麼能開悟?這種疑叫疑情。佛告訴我們,我們也有相當程度的理解,但是解得不圓,解得不夠透徹。要把佛提示的念念不忘,時時拿它來作觀照,這叫做提起疑情。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性相不二,空有同時,有即是空,故俗諦之生滅,為假生假滅。】
如果你不知道性相不二,空有同時,俗諦不生不滅的道理,你永遠參不透,你永遠無法體會到。所以一定要曉得性相不二、空有同時。空是性,性空,有是相,它是同時存在的,永遠是同時的,即使千變萬化還是同時的。古德比喻得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永遠不能分割,確實同時存在。我們凡夫只見相不見性,只見有不見空,毛病在這個地方。二乘聖者,他們的過失跟我們恰恰相反,他們是只見空不見有,只見性不見相,於是所謂有體無用,不起作用;而凡夫雖有作用,違背了性體,這都是錯誤。如果明白這個道理,確確實實領悟到性相不二、空有同時,你的心清淨了,你對於一切法自自然然不執著了。佛教給我們隨緣度日,你在境緣當中決定不會生一念攀緣之心。一念攀緣之心尚且無,哪有攀緣之事?你看你的心多清淨,多自在!馬上就得受用。為什麼?因為你明瞭所有一切現象都是虛妄的,如夢幻泡影,那個生滅是假生假滅,假生假滅就是不生不滅。
【空即是有,故真諦之不生不滅,亦是假不生假不滅。】
因為空就是有,前面講有即是空。有即是空是俗諦,空即是有是說真諦。空是性,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所以性相不二。說生滅、說不生不滅,都是假設的;換句話說,都是虛妄相想。
【既見性,正好現相,隨緣度生。】
這是講菩薩,菩薩見了性,見了什麼性?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這是自度,自度之後再看看芸芸眾生,迷在其中的人還不少!佛勸我們要發大慈悲心,幫助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幫他們開悟,幫助他們見性,隨緣度生。隨緣兩個字好!因為隨緣,自己真的得度了,也真的幫助了眾生。如果是攀緣,不但度不了眾生,實在講也沒法自度。必須要懂得隨緣,隨緣就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
【當知佛說,是佛境界。】
佛是一個徹底究竟圓滿大覺之人,一絲毫的迷惑都沒有了,他見到的完全是事實真相,經上常講的「諸法實相」,他見的是這個。
【所謂諸法實相,惟佛與佛方能究竟。所以華嚴會上,善財所參五十三位善知識,皆曰我惟知此法門,餘則不知。乃是實話,並非謙詞。】
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必須要學習的。《華嚴經》上五十三位善知識皆是法身大士,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下面我們不談,我們單談等覺,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覺菩薩。善財來訪問他,尚且說「我惟知此法門」,這句話顯示了等覺菩薩尚且一門深入,無量無邊的法門,他修一個法門,一門深入。問其他的法門,「其他的法門我不知道,你去請教另外的善知識。」我們讀到之後,這些菩薩給我們做榜樣,一點貢高我慢都沒有,彼此尊敬,彼此謙讓。我們會到這個地方去了,以為他是這樣子,其實怎麼樣?其實他是實話,實話實說,不是謙虛。我們要說他謙虛,實在講也沒說錯,但是它還是事實,真的是一門深入。唯有一門深入,才能夠達到究竟的根柢。究竟根柢是什麼?破最後一分生相無明,圓成佛道。你能夠想到這一層,你就知道他是實話。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五十三參,廣學多聞。善財是不是學雜了?沒有。善財童子還是一門深入,沒有學雜了。何以知道他沒有學雜?你看他每參訪一位善知識,到最後禮辭。參訪之後,對他感謝、禮敬,然後辭別。辭別的意思,就是你這個法門我不學,我不修,我還是修我自己的法門,「辭」是這個意思。不是在那裡告辭,再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你要這樣子的話,那就是望文生義,你就把意思錯解了。禮謝!不依他這個方法修,是這麼個道理。那個方法我聽了,我看了,我聽了,我不學,我還是學我的老方法。所以他沒有雜學,沒有雜修,依舊是一門深入。
參訪,既然一門深入,又何必要參訪?實在講,用不著參訪了。諸位要曉得,參訪乃是隨緣,不是攀緣。攀緣,那就不是參。參裡面,參是離心意識,諸位想想,離心意識,哪來的攀緣?識是分別,意是執著,不分別、不執著,那個心就更不可思議了。心是落印象,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叫做離心意識,參!他哪裡有攀緣?為什麼要隨緣?我們有這個身體,身體沒有滅掉。身體在這個世間,你從早到晚你不能不接觸大眾。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是誰?就是你從早到晚接觸的這些大眾,這裡面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接觸他們,你總會聽他們說話,你總會看他們工作,看他們辦事,這就是五十三參。由此可知,參學怎麼能避免?
我們回來再看看,像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專修念佛法門的。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他老人家告訴我們,他說「我與五十二同倫」,同倫,倫是志同道合,我們今天講同學,同倫比同學的關係還要密切,同學未必志同道合。同倫用今天講,勉強說是同志,真正同志,大家都是修念佛法門的。五十二個人是誰?從十信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位次,等覺、妙覺,妙覺是成佛了;換句話說,這句話的含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我一句佛號念到底,決定不更改,不但不更改,決定不參雜、不夾雜,一門深入。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裡面,讚歎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這個說得一點都沒錯!法界初祖,就是一句佛號,你看他說得多麼簡單、多清楚!他用功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所修學的效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兩句話講的是效果。由此可知,法門雖然無量,貴在專修。一直到等覺菩薩還要專修,你才有能力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圓滿菩提,這才能得到;最怕的是夾雜。所以這五十三位善知識,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那就是專,專精而不雜。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將來如果有這個因緣,有這個福德,建立一個道場,要標榜一門,不能搞雜,雜不能成就。
我們現在看到許多道場,他們修行的方法,不能說不用功,但是雜修。當然他也不無道理,他說:「我這個道場,如果不搞這麼多花樣,沒有信徒來。」為了滿足信徒的希求,喜歡念佛的,我這裡有念佛會;喜歡拜《大悲懺》的,我這裡有大悲法會;喜歡拜《梁皇懺》的,有梁皇法會;喜歡念《地藏經》的,有地藏法會。一個道場,那個法會之多,有多上一百多種,熱鬧,道場真的是熱鬧!這裡面的信徒川流不息,從早到晚,一年到頭,很熱鬧,能不能成就?一個成就都沒有,這個道場失敗了。道場的興旺,實在講不是人多,不是香火盛,是問你這個道場開悟的有幾個,有多少?證果的有多少?往生的有多少?這是道場的興旺。這就是我們講的形式與實質,我們要講求實質,不能講求形式。如果你要是有真智慧,有真實的慈悲心,你一定是提倡專修專弘的道場。這個道場沒有幾個人,不要緊,它是真實正法道場,諸佛護念,龍天保佑。道場人數雖然不多,但是在這個道場修行的人,他會有成就,這才叫做殊勝。所以細細去讀五十三參,你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
【古德如智者、賢首等諸大師,平生只宏揚數種經論,蓋學力只能如此,此正古德高處、真處,後學所當學步者也。】
在我們中國歷代的這些祖師大德當中,他們一生弘揚的也只有幾部經,而這幾部經必定是相關的。譬如我們學淨土宗,淨土有五經一論,總共六種。這六種是關連的,講這六種經,依照這六種經修學,實在講,一即是六,六即是一,它不雜。這是大家只要稍稍留意,都能夠看得出來。而古德當中還有一些人,專門提倡一部經的,一生講一部經,依一部經修的。譬如古人有一生講《彌陀經》二、三百遍的,你問他其他的經,《無量壽經》我不會講,你去請教別人。其實他怎麼不會講?他樣樣都會講,不講!給後人做一個好榜樣,一部經。我明白這個道理,我也很想學習,一生講一部經,我之所以講這麼許多經論,這被逼的,沒法子!大家都來找我,我一想,也沒有別人講,這沒法子,這被逼的!對我自己來說,損失非常之大。一部經自行化他,那個境界確實不一樣,一門深入,功行進步非常顯著。講多了、講雜了,沒有好處,說這麼多東西,實在講這是很大的一個犧牲,為了便利於後學。
找好學生也難!早年做學生的時候,老師給我們講的話,我們很不容易體會。老師告訴我,學生要找一個好老師,難,不容易!反過來,好老師要找一個好學生,更難!這句話,一直到晚年才深深體會到。現在我還樂意講一些經論,原因在哪裡?有錄影機。這就是說明,遇不到好的學生不要緊,把經論錄下來,也許將來有學生遇到了,他從錄音帶、錄影帶裡面去學習、去體悟。這是以前那些老師沒有法子的,做不到的。現在我們得利於科技的幫助,縱然眼前遇不到傳授的人,用這個方法還行。在古時候,古大德找不到學生怎麼辦?寫書,只有寫下來流傳給後世。寫書相當辛苦。這些地方我們要細心去觀察,要認真去學習,一門深入,學一部經。這個地方的讚歎,「此正古德高處」,他這個見解高人一等,「真處」,他對自己、對佛法、對眾生真實之處,這四個字是勉勵我們要向古大德看齊,要向古大德學習。
【即令頓悟同佛,而障若未盡,仍未能徹底會得,仍須向離相離念處,真參實究,而後乃能契入耳。】
這一段的開示,對於我們來講非常重要。「即令頓悟同佛,而障若未盡,仍未能徹底會得。」我們可以舉一個古人做例子:龍樹菩薩,這個人了不起!我們從《傳記》裡面所看到的,他的確是世間希有的天才,年紀很輕的時候,世出世間的典籍他讀盡了,不但他有這個能力,而且他有智慧,他能解其義,一切經義他都通達,他都明瞭。世出世間的典籍讀盡了,於是貢高我慢,瞧不起人。這是什麼?煩惱未盡。只要有這麼一個態度顯露出來,真正有學問的人,真正有修養的人,他看到了就不以為然。實在說,如來真實義他並沒有真的懂,他所能夠體悟的是表面、表層,沒有深度;如果有深度,我們中國古人所講「學問深時意氣平」,愈是有學問的人愈謙虛,愈是有學問的人愈退讓。不可能說愈有學問愈傲慢,沒有這回事情。修行人愈有功夫,說是愈瞧不起人,那個人可以斷定他沒有修行,不要說功夫,修行都談不上。修行是什麼?修正你錯誤的行為,貪瞋痴慢是錯誤的行為,你還常常起現行,可見得你錯誤的行為並沒有修正過來,這哪裡能夠瞞人?這是說明,他入得淺,他解得淺,沒有深度。這就是障若未盡,沒有徹底會得。
不過,像這些菩薩,他們有福報,必定有諸佛與大菩薩會幫他忙。龍樹菩薩的煩惱起來了,他貢高我慢,不可一世,這是煩惱現行。大龍菩薩趕快來誘導他,接他到龍宮裡面去,看看龍宮所收藏的典籍。龍樹實在也很難得,看到龍宮裡面的收藏,他嚇到了,才知道自己所讀的太少太少了,要跟龍宮裡面所收藏的典籍比,微乎其微!於是貢高我慢的心馬上就降伏下來。真的有這個事。我們自己要深深反省,「我有沒有這個毛病?」龍樹菩薩讀盡世間典籍,還犯了這個毛病,我們所學幾何?如果也自以為是,也犯貢高我慢,那就錯了。
必須要向離相離念處用功夫,這是講真實功夫,真參實究。參究,剛才講了,離心意識這個叫參,不用分別,不用執著,不落印象。究是樣樣明瞭,樣樣通達,這是究。離心意識用的是什麼?真心。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哪一個學佛的人都知道,離心意識參,我們偏偏離不掉。你試試看,你能夠離開分別嗎?你能夠離開妄想嗎?我很想離開,很想離開就是妄想,就是執著,可見這個事情不容易!實在不行,還是回過頭來老實念佛吧!我看除老實念佛之外,沒第二條路可走。但是諸位必須要明瞭,老實念佛就是真參實究,老實就真,就真參。念佛功夫得力了,樣樣都清楚,樣樣都明瞭。這個法門殊勝,這個法門巧妙,黃念祖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裡面講得很好。
【不執一不執異,以此法印向一切法上微密印證。】
這個功夫,就是宗門裡面的原理原則。此地所說的,就是兩邊不執著,一切放下。不但事上如是,理上也有相當的覺悟。為什麼不執一?為什麼不執異?這個道理了解幾分,才真的肯做。這四個字也是大乘法印。行者,修行人,要把它用在一切法上,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飯,用在日常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用在佛法修學上,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所以稱它作法印。能在一切人事物裡面去勘驗,這就叫微密印證,從一切法當中去體會、去觀察,與佛所說的原理原則相不相應。
【向自心上印證】
這才有用處。這個樣子,功夫才叫做得力,自心就是真心本性。
【向未起心動念處印證】
這一句是解釋上面一句,怎樣向自心上印證?真心沒起念,起心動念了,那是妄心,那就不是真心;要在沒有起心動處去印證。印證有沒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錯了。這個說法不好懂,我們還說一句比較容易懂一點的,就是這個意思:處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樣樣事情都照做,而且樣樣事情認真負責,要保持自己六根在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微密印證。用這種功夫,就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所講的四無礙法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會無障礙?因為一切法不一不異,所以它沒有障礙。因為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為一切法不來不去,它哪有障礙!障礙從哪裡生的?從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東西障礙起來了。諸佛如來在盡虛空遍法界度一切眾生,《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兩句話就是《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相」。雖然現這個身相,他並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現相如是,說法亦如是,度生亦如是,種種示現無不如是,這個才妙!與不一不異完全相應,這是大菩薩修行的方式。我們明瞭,也可以試試看。我們用的老實念佛,與不一不異沒有障礙,無論哪一法都沒有障礙。這樣用功,功夫很容易得力。
【如此,庶有通達之可期。】
這個地方「通達」,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大開圓解。你要會這樣用功,大開圓解、明心見性那就有希望了。
【以此見地,向心行處及諸法上,了知其所以然,以求通達而無我者也。】
安住在無我法是諸佛,諸佛如來安住在無我法。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都執著有我,即使通達法無我,但是他還是住在我法上,沒有能夠安住在無我法;真正達到無我法,才真得大自在。「我」是枷鎖,諸位要知道,像受刑人一樣帶著枷鎖,枷是個牢籠,監獄的牢房、牢籠,都不是好事情。一定要覺悟,那個不是好事情。不能到無我,你就沒有辦法脫離枷鎖牢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定要契入諸佛菩薩的境界。方法,這個地方講得很好,非常具體,一定要用這樣的見解,以此見地,就是用這樣的看法,這個看法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看法,要用在我們自己「心」,起心動念之處;「行」是行為造作之處,要用在這個上面。在這上面去印證、去體悟,然後對佛所說一切經教之所以然的道理,你才能夠領悟,就是開經偈上所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真實義你才見到、才體會到,然後也能跟諸佛如來一樣,通達無我法。
再看底下一段經文,意思愈說愈深,愈說愈妙!「明正知」,如來的正知正見,佛知佛見。第一小段明心行不可得,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
這是從比喻上說的。
經【有如是等恆河】
佛當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恆河流域,因此佛在經上凡是講到數目多,都用恆河來做比喻。恆河的沙很細,那一條恆河有多少沙,數不盡!佛的比喻很巧妙,把每一粒沙再變成一條恆河,恆河就無量無邊,有如是沙等恆河。
經【是諸恆河所有沙數】
再做一個比喻,每一粒沙變成恆河,每一條恆河又有那麼多恆河沙,這個數字。佛很會說話,很會比喻,我們一般人比不出來。
經【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諸佛的世界,那個數量之多,就像這個比喻。再問須菩提尊者,諸佛世界多不多?下面是尊者的答覆:
經【甚多,世尊。】
太多太多了,沒有法子計算。這裡頭的意思很深,如果不細說,很不容易體會。我們看註解:
【心行,心之行動,起心動念也。】
起心動念是心的行為。我們講三業的行為,口是言語,身是造作,口的言語跟身的造作都有限,可以說都有數量。你今天從早到晚說話說個不停,也能計算得出來,你說的不算多!可是心裡頭的妄念,就沒有法子計算,無量無邊。妄念,愈是微細的妄念愈多,愈是不可思議。前面一小段是解釋科題,明心行不可思議。
【諸法,外境也。】
外面的境界,身外之物。
【約內心外境以明正知】
從內心妄念,從外面無量無邊的境界,顯示出諸佛如來的正知正見。
【意在使知無境唯識、心外無法之義。】
這是正知正見,意思恰好跟前面不一不異圓融起來了,結合得非常的巧妙。讓我們知道無境,境是外面境界,為什麼說無境?境是假的,境是假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假有。什麼東西?唯識。識是能變,假相是所變,這句話法相裡面講得最微細、最透徹。稍稍涉獵一點的人,都曉得八識五十一心所,心心所各有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各有四分。我們現在看到外面這些色相,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一切感受的現相,是心心所的相分。這要講起來時間很長,也很細。相從哪裡生的?從見生的,見就是識,就是分別。離開妄想分別,沒有現相。妄想分別是因,現相是果,前面講就是說的因果。相為什麼是虛妄,是不可得?因為見是虛妄的,識也是虛妄的,識也不是真的;這後頭要跟我們講,三心不可得,心行不可得。心外無法,一切法相是自性變現的,實在講就跟作夢一樣。末後這個比喻,雖然說了六個:夢、幻、泡、影、露、電,說了六個,六個裡面是以夢為主。必須要曉得,我們眼前境界是夢境,人生如夢。那個「如」,就是的意思,人生就是在作夢。夢能不能得到?夢什麼也得不到,假的!這都是說明事實的真相:心外無法。夢境從哪來的?夢境是我們的意識心變現出來的。這一段要給我們說明這個甚深的義趣。
【心外無法,故法法不外一真如。】
真如就是真心。當我們作夢,或者在夢醒的時候,夢中境界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可以好好去想一想,我心是什麼樣子?作夢的那個時候,就是心的樣子。為什麼?你的心完全變成夢境,那個夢是妄。經上常講,「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能作夢的心,夢是心變的幻相;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心不現相的時候,你不知道心在哪裡,也不曉得心是什麼樣子,它一現相就找到了。它現出相出來,那個相就是心,心裡面的相。你每天做的夢不一樣,可見得你能現作夢的心是一個,它所變的相千變萬化,它不一樣。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一切法不外乎真心,不外乎自性。所以會的人,見相就見性,他明白了,他不迷了,所以叫明心就見性。我們今天為什麼見不到性,相上見不到性?迷了,我們是迷心,他是明心。
【但眾生外為境相所迷,內為心念所擾,不能證得。】
這是把凡夫見不到事實真相的原因說出來了,我們為什麼見不到事實真相?外面迷在相上,以為這一切相都是真的,相有生有滅,有斷有常,迷在這上面;內裡面妄念紛飛,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裡面,這是心念所擾。因此事實真相見不到,不能證得。
【此般若所以令離相離念也】
佛在般若會上,教給我們明心見性的方法,教給我們恢復性德的方法,最重要的開示就是離相離念。離相,前面講四相;離念,後面講四見,見是念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是錯誤,這是妄想,這是分別執著,自性真心裡面決定沒有這些東西。如果有這些東西,你就不能見性,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被它障礙,被它蒙蔽。只要把這虛妄的相想,世尊在《楞嚴經》上講的虛妄相想;相就是離相,想就是離念,相跟想都是虛妄的,這才教你要離。離的意思,不是不要,不是要捨離,那你就又搞錯了。離是不執著,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是這麼個離法,不是說不要相,那你就搞錯了。前面講過,相不能斷,你怎麼能離?相就是性,相雖然是妄的,性是真的,性相從來不離,性相是一不是二。你說相不要了,那性也不要了,哪有這個道理!離是離你分別執著這個念頭,是離這個。由此可知,說離相,就是離執著;說離念,就是離分別、離妄想。《華嚴》上講:「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此可知,妄想是念,執著是相,你把大經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清楚,不至於把經義錯會了。
【性體空寂,本無有念。諸法緣生,本來無生,當體即空。】
這一段要為我們說明離相離念的所以然。佛為什麼這樣強調,為什麼要我們一定要離?所以然的道理在哪裡?這一段要給我們說明。一開端講性體空寂,本來沒有念。可見得你有念都是妄念,妄念是過失、是錯誤,離念才是正確。有念那就是障礙,佛法裡講業障,有念就是業障。離念,離念消業障,業障消了。
「諸法緣生,本來無生,當體即空」,這是講離相。為什麼相不能執著?因為一切相是緣生的。包括我們自己的身相,我們自己身體也是個相,這個相也是緣生的。佛在經上常說,大家也耳熟,四大五蘊和合而現的身相,四大五蘊就是眾緣。既然是緣生之法,它沒有自性,它沒有自體,所以當體即空,你怎麼能夠執著?你執著這個身,你就生無量無邊的煩惱。你要是曉得這個身的真相,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你還有什麼煩惱?沒有煩惱了。
【故心行諸法,不一也。】
心行妄念,諸法幻相,不一,從相上看不一樣。
【叵得緣生,不異也。】
叵得是不可得。如果從真相裡面看,皆不可得,妄念也不可得,妄相也不可得,都不可得,沒有兩樣,不異;不一不異。從起心動念、從分別執著裡面,這不就是勘驗出不一不異的道理嗎?諸佛如來不一不異的法印,不就印在這些事實上!我們從這個地方體驗出來。這教給你一種方法,你要會了,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哪一法裡面,你都用這個去勘驗,而後才恍然大悟,果然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不一不異。
【不一不異,諸法如義。】
前面經文上說:「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句話說得妙絕了,要細心體會。
【如是而知名曰正知】
可見得正知正見是有標準的,不是漫無標準,它真的是有標準,這是諸佛與大菩薩的標準來說的。為什麼這裡面含著有大菩薩?因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金剛經》中所說的諸佛,實際上是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在天台家講六即佛,他是分證即佛;他雖然不是究竟圓滿,他是分證即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就是佛。他的見解跟如來果地上沒有兩樣,真實通達無我法,真實通達,所以他的知見叫正等正覺,雖然沒有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如來的正知正見。諸位要曉得,正等正覺是已經通達無我法,決定契入諸法一如的境界,他才稱之為正知正見。
【知此,則知應離念離相之所以然矣。】
你把這個道理搞清楚,這個事實真相明白了,你才曉得,佛為什麼教我們離念,為什麼教我們離相。如果不離念、不離相,諸法如義你決定不懂,無實無虛、不一不異的境界,你決定不能夠契入。
【離相離念,正所以無我也。】
諸佛如來為什麼能夠通達無我義,為什麼能夠契入無我義?正是他徹底究竟離相了;不但離相,也離念,也就是說妄想執著統統放下了,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這是把科題裡面的意思先說出來,經文的比喻還沒說,然後再看底下,我們才曉得這個經文的比喻,是比喻什麼事情,這才能夠明瞭。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001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汇集
002 佛说阿弥陀经 汇集
00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汇集
004 普贤菩萨行愿品 汇集
005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汇集
006 往生论 汇集
007 地藏菩萨本愿经 汇集
008 十善业道经 汇集
009 太上感应篇 汇集
010 无量寿经 汇集
011 华严经 汇集
012 金刚经 汇集
101 认识佛教 汇集
102 净土资粮 汇集
103 学佛问答 汇集
104 佛典寓言 汇集
105 近代往生录 汇集
106 净空法师答四众弟子问 汇集
201 细讲弟子规 汇集
202 东魁禅语 汇集
203 弟子规看天下 汇集
204 孩子要有好老师 汇集
205 教孩子的学问 汇集
901 经典文章 汇集
净宗学院| http://new.pllc.cn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http://www.amtbhk.com
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http://www.amtb.tw
华藏卫星电视台| http://www.hwazan.org/web/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http://sxjyqq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