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101集
請掀開經本第二百四十七面,倒數第四行,請看小註第三段。
【真如者,無可遣,名真。亦無可立,名如。實相者,雖無相,而亦無不相也。所以結之曰,故名如來。名者,假名也。】
這是解釋經文「如來者」這一句的含義,真如,尤其是《般若經》中,自始至終教我們離相,離到無可離了,這個地方「遣」就是離,無可離那就是真的,能夠離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能離之心是假的,所離之相也是假的,能離所離都是假的,到離無可離那就是真的,真性是這樣顯現出來的。佛門裡面講明心見性,性是怎麼見到的?一直到離無可離的時候,真心就現前了,那就是真的。真性裡面也沒有一法可離,為什麼?如果建立一法,這一法是虛妄的,你能夠建,當然你就能夠離,能夠離的那就不是真的。所以從無可離,我們叫它做「真」,也無可建立,我們叫它做「如」,這是真如兩個字的含義。什麼叫實相?實相就是事實真相。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凡是講到相,我們一定要聯想到它有體,它有作用。體、相、用,說一個,裡面就包含這三個,體、相、用。體是空寂的,無相。體是空寂的,所以說是無相。可是它的作用,作用有相,作用不是沒有相。我們現在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森羅萬象,你不能說它沒有相,所以叫做無不相。無相無不相,這一句裡面諸位一定要懂得,說無相是從體上講,說無不相,無不相就是有相,是從相上說的,從作用上說的。相雖然是假的,但是它有,有這麼一回事情。雖有,它不是真實的,為什麼?剎那生滅,了不可得;但是它有。
世尊在經文將要結束的時候,說出「故名如來」,這是如來的意思,在這裡又有一番說明。佛是用種種不同的講法,讓我們體會這個義理既深又廣,又極其微細。故名,名是假名,也不能執著這個名,如果執著名,我們又錯了。在《金剛經》裡面,即非是名這個句子我們讀得很多,用意就在此地。再看底下這一段,
【念佛人往生,須知彌陀來接,而初未嘗來也。往生西方,而亦未嘗去也。雖未嘗來去,亦何妨現來現去。】
我們先來研究這一句,這在我們修淨土的人,尤其是要發心將來希望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問題要清楚。沒有問題當然最好,心很清淨;如果有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要不是徹底解決,這個疑問會產生障礙。嚴重的,障礙我們這一生不能往生,那個問題真的就大了;淺一點的,怕因為這個疑問,將來生到西方邊地去了。實在講,能生邊地也算不錯,不過就是耽誤五百年不能見佛聞法而已。實際上西方世界講的五百年,是我們人間的五百年,因為西方世界沒有年月日,是我們人間五百年來算的。既然有這麼一個問題,我們要搞清楚,我們往生,阿彌陀佛來迎接,這是真的。無論是三輩九品,下下品往生佛也來接引,還是來接。佛來了沒有?在我們看,佛真來了,真的現在我們面前。有一些人臨終見佛,佛從天上下降,從雲端裡面下降,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佛真的來了,來接引他,來帶他,他跟他去;大家也看到佛真的往西方那邊去,這個在相上有來有去。
可是你要懂得,在理上講,佛沒有來,也沒有去。沒有來、沒有去,為什麼見到來、見到去?實在講就跟我們看電視那個畫面一樣,你來接畫面上看到他來了,也看到他去了,始終沒有離開那個方框框。這樁事情,就是眾生與佛感應道交,它的真相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說,現代科學家所講的,佛是從另一個維次的空間,轉變成我們現在的三維次空間、四維次空間,我們見到了,這個相見到了。他把往生這個人帶去之後,又轉變另一個維次的空間,我們見不到了,消失了。這個說法是現代科學家的講法,不同的空間,這是事實,確有其事。我們曉得,宇宙之間不同空間的維次,應當是無限度的,不只是三維空間、四維空間,現在科學家已經證實,有十一維次的空間。可是我們從理論上來推想,不止,應當是無量無邊。這個空間怎麼變現的?是眾生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如果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個空間,我們佛法裡面叫一真法界。那是真實的,就是一絲毫沒有改變,從真如本性裡面顯現出來的,沒有改變過。改變,誰去改變?唯識所變,所以是識變的。識,每一個眾生不一樣,因此,每一個眾生生活的時空也不應該是一樣的,這個在理上才能講得通,事上一定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這裡文上說「而初未嘗來也」,佛來接,佛有沒有來?佛沒有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 32 47143 32 15231 0 0 2617 0 0:00:18 0:00:05 0:00:13 2937去。是眾生在這個時候,心裡面起了感應,他要往生。我們念佛,為什麼佛不來?臨命終人念佛,佛為什麼來了?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們現在念佛,嘴巴裡求往生,心裡實在不想去;如果是阿彌陀佛現前,嚇死了,那還得了!所以佛不來,這個心跟佛沒有感應,只是通通消息而已,不可能有感應的。臨命終的那個人,他求生的意念非常懇切,他真要去,他這個世間活了這麼多年,看得不耐煩,真的放下了,不想再多住,這個心跟佛的心就能感應到佛現前。由此可知,真的是感應道交,絲毫不爽。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佛在哪裡應?就在他面前應。像我們看電視一樣,電視機擺在面前頻道一撥,畫面就現前。所以緣具足了,佛就現身,是這麼回事情。佛接引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實在講也未嘗去,剛才講了,只是一個空間的轉變,空間的轉變實在說是念頭的轉變。我們這個念頭,一念相應一念佛,念頭轉變了;這個念頭是非常的強烈,讓這個境界立刻就轉換。所以雖然不來不去,事實上就是不來不去,但是我們看到這個現象,表面上這個現象,說他來去也沒有說錯。只要你真正明白事實真相,佛現相了,來了,佛相消失了,走了,我們也能夠這樣說。所以,亦何妨現來現去。
佛能現,我們每一個眾生都能現,能現不是佛的專利,所有一切眾生個個都能現,不過眾生所現的不自在。怎麼曉得一切眾生都會現?我們從一個例子上能夠體會到,凡夫之人你睡覺會作夢,不但晚上睡覺會作夢,你要是疲倦了,在那裡打個瞌睡都會作夢。你要曉得,夢就是另一個不同的時空,可見得那個境界真的是自己所變現的。我們作夢自己做不了主,不想做它也得要做,不想做惡夢是偏偏要做惡夢,做不了主宰,這就是業障,我們有業障。諸佛菩薩沒有業障,所以他現身自在,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他很自在。我們是被業障障礙了自性,也現,現得不自在,不是不現。這些理事如果我們多去想想,細心去思惟經裡面的要義,多少也能夠體會到一些。底下說,
【何以故,不來不去者,理體也。】
從真如本性,從理上、從體上說,確實沒有來去,我們的真心本性、法身遍一切處,盡虛空遍法界,哪有來去?
【有來有去者,事相也。】
說有來有去,是從事上、從相上講的。但是要知道,理事不二,理跟事是一不是二,性相圓融。凡夫之人,所謂迷惑顛倒,他是把理跟事分開了,性跟相也分開了,不知道理事、性相是一不是二,於是他在一切法裡頭,他圓不過來,生起妄想分別執著,它還是會變,但是愈變那個境界愈差,愈變那個境界他愈感覺到苦。三界六道的苦境界從哪裡來的?就是自己變現出來的,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如果覺悟了,明白這個道理了,他變的境界就很自在,他能夠得到樂的受用。所以明瞭的人得樂,迷惑的人受苦,境界給人苦樂的感受不相同。要曉得,
【理事不二,性相圓融,本無礙也。此等事實真相,今人謂之不同因次之空間轉變然也,何去來之有哉。】
這是我剛才講的,現代的科學家,他們曉得這些現象,確確實實是不同維次的時空的轉變。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確實不來不去,就像我們看電視收這個頻道一樣。我們頻道撥對了,這個畫面現前,不能說它來;我們把頻道關掉,沒有了,也不能說它去,真的是不來不去。
【即是來去要在不來不去上體認】
這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相上見性,如何在事上見性,你要會了,就是宗門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那就真的得自在了,真的開智慧了。這是舉一個例子,要我們從來去,來去是相,現象,不來不去是理體,我們從相上去體會性體,這樣修法會開悟,這是開悟的一個方法、一個門徑。
【不來不去,這是理、是性,即在來去中做出。】
性雖然是空寂,但是它不是死的,它是活活潑潑。活活潑潑的性體,從哪裡表現?從事相上表現。由此可知,有體有用,這個就對了。
【此是念佛求生之要訣。得此要訣,決定往生,決定見佛。】
特別說給我們念佛人聽的,教導我們念佛人,平常要用這個功夫,要在現相當中體會性體,要把性體活活潑潑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生活有樂趣。我們一般人常講,這個生活有價值、有意義,有價值、有意義就是講的幸福、快樂、美滿。如果生活沒有價值、沒有意義,那個如果講幸福、快樂、美滿,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像這些地方,我們都應當要細心去體會。修性宗的,這是重要的觀行,用功的原則,念佛人也一樣用得上。具體而言,我們前面說過多次,如果實在不會用,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行。雖然你還搞不清楚,古人常講,你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叫暗合道妙;雖然沒清楚,確確實實合乎這個原理原則,沒有違背這個原理原則,這是念佛法門不可思議之處,念佛法門第一殊勝之處。
【性相一如,法界平等。一切對待之相,不能離絕待之性而別有。】
佛菩薩、覺悟的人、開智慧的人,為什麼他們的心那樣的平靜?我們凡夫的心有很大的起伏,這個起伏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像波浪一樣有起伏;可是覺悟的人,真有功夫、真有學問的人,他這個心的起伏就小了。諸佛菩薩,像本經裡面講的法身大士,他們的心是平的,幾幾乎乎看不到有起伏,水平!他那個心平。雖然沒有達到究竟,如何達到究竟?就如同我們看水一樣,我們看海水,在沒有風浪的時候,水很平、很靜,但是底下它還流動。往深處走,深海裡面它還是在流動,上面不動了,下面還在動。這就像法身大士們,表面上平了,裡面還有差別,一直到如來的果位,完全平了;再往深處、廣處都不動,都達到清淨,那叫究竟圓滿覺。
我們現在先談粗顯的,「性相一如,法界平等」,他明白一個道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裡面變現出來的,他懂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既然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一切法的性體無二無別,覺悟的人從相上見到性,從事上見到理,自自然然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不再打妄想,不再幹這個傻事了。所以他心清淨,他心平等。我們的心為什麼不清淨、不平等?我們聽經也聽了很多,也讀得很多,佛講宇宙人生體、相、作用的大道理,我們也好像懂得,也似乎明白了,可是境界風一動,我們的心馬上就起波浪。你要是不相信,你走到門口,遇到一個無緣無故的人罵你幾句,你馬上就生氣了,你的心就動了,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誘惑,禁不起考驗。為什麼?實在講,佛講的這些理,我們聽了似乎懂得,沒有真正懂得;如果真正懂得的話,你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你的心一定是平靜的,絕對不會被外境轉動。你要問為什麼?道理很簡單,都在《金剛經》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有什麼好動心的、動念頭的?沒有了。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道一切法緣起性空,了不可得。無論是什麼境界,再大的變化,他見到如如不動,天翻地覆他看到若無其事,沒事!這是真正從相上見到性,從事上見到理。所以這種功夫,大乘佛法裡面叫做「性定」,他不是修來的,不是修的定,修的定靠不住,這叫自性本定。就像《楞嚴經》裡面所說的首楞嚴大定,它是屬於自性本定,決定不受虛妄境界的動搖。請看底下這一句,
【絕待之性,亦未嘗離對待之相而獨存。】
前面一句明白了,這一句好懂了,性跟相一體,事跟理一體,決定不是兩樁事情。性不可以離開相而獨存,正如同相不能離開性而別有,兩個關係是一不是二,是一體之兩面。
【是故當於日常一切對待之事相上,雖無妨隨緣而行,卻不可隨緣而轉。】
底下這幾句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修行的祕訣。如果你要會了,那你的本事可不小了,你的生活就改變了。這個改變不是小的改變,是從凡夫的生活改變成佛菩薩的生活,那得大自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沒有一法不是相對的,眼所見的,耳所聽的,乃至於你心裡面所想的;你所想的有能想、有所想,你見的有能見、有所見,你聽的有能聽、有所聽,全是相對的,全是對待法。這裡教給我們用功,如何能在一切對待法裡面隨緣?底下就是不變,「卻不可隨緣而轉」,就是不變的意思;可以隨緣,但是不能變,變就壞了。那個不變是什麼不變?要懂!清淨、平等心不變,這個東西不能變。我們依這個經義來講,相可以隨緣,事可以隨緣,隨緣裡面不變自性,我們就成功了。實在講,諸佛菩薩跟我們生活在一起,有什麼不一樣?他就是這個本事,隨緣不變。
這句話,我在講席裡面把它說成四句,隨緣不變是教菩薩的,我們要學,我們一定要隨緣。隨緣裡面修什麼?修不變;不變,簡單的講,不分別、不執著,學這個。隨緣裡面學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能夠到不起心、不動念,那是高段的。開頭下手,從不分別、不執著下手;如果能到不起心、不動念,那你是已經得到三昧了,你已經有相當的功夫了。這個要真幹,這叫真修!這不是裝模作樣的,是真實功夫,這是菩薩行。第二類,再來人,佛與大菩薩倒駕慈航再來的,他們是「不變隨緣」,他已經不變了,所以不變隨緣是倒駕慈航。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世間,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他是不變隨緣,不變功夫到家了。我們現在隨緣裡頭學不變,人家是已經不變隨緣了。像印光大師,我們很多人都知道的,他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人家也是不變來隨緣的。在中國袓師大德裡面,有不少人身分暴露的,是古佛再來的,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唐朝的傅大士是在家居士,彌勒菩薩再來的,示現在家人的身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菩薩再來的;豐干和尚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些再來的人不變隨緣,再來人!還有兩種:小乘阿羅漢跟辟支佛,我們叫他做小乘,這種人「不變不隨緣」,他不到人間來,不跟你們接觸,不變不隨緣。另外一類是我們凡夫,「隨緣隨著變」。所以我把這一句說成四句,我這個講法你們很好懂!佛菩薩、羅漢、凡夫,到底什麼地方不一樣,你就明瞭。一樣穿衣,一樣吃飯,一樣工作,沒有兩樣,就是隨緣不變不一樣,那個不相同。這個地方教給我們的,好!教給我們隨緣不變,這是教菩薩法,我們應當要學習的。「雖無妨隨緣而行,卻不可隨緣而轉」,這就是隨緣不變。
【緣應了者,得機便了,不與糾纏。】
人與人之間,這舉例子給你講,真的是愈講愈細。人與人之間凡是有關係的,什麼關係?見個面點頭笑一笑,這也是關係,這個關係是淺的;關係深的就變成一家人,變成父子家親眷屬。緣很複雜,非常複雜,數不盡,也述不盡。佛為大家講經說法,只好把複雜的因緣歸納,歸納為四大類,再複雜也不外乎這四大類。這四大類是什麼?報恩的。那你們的關係非常好,非常友好。為什麼?有恩義在,來報恩的。報怨的,那你們的關係會處得非常不好,冤家聚頭,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來了,這是報恩、報怨的。還有兩種是討債、還債的,總不外乎這四類。一家人在一起四種緣,親戚朋友也是這四種緣,只是這四種緣裡頭有親有疏、有近有遠。所以你在馬路上走路,在外國是常有,中國人沒有這個習慣。外國人遇到,不認識也跟你打個招呼,點個頭,那也是緣。中國人好像沒有這個習慣,不認識就是不認識,理也不理會一下,這都是緣。緣該了的,譬如你遇到個討債的,討債要還他。我們現前借人家錢,當然到時候要還他,可是有些債是前世的、過去生的,我們不知道。這個錢或者是無緣無故被人拿走了,或者是被人騙去了,或者是某一種環境之下,人家強取了,我們也拿不回來了,統統有緣。就連那個小偷,把你的財物偷去了,也是緣。他為什麼不偷隔壁的,偷你的?你要曉得,隔壁那個人不欠他,前世不欠他,他不會去偷他的。他來偷我的,我不學佛我不知道,學了佛才曉得,這個帳了了。他偷去算了,不必去報案,帳到這裡就結了,這個好!你要真正懂得,你不懂得不行!總而言之,不是我欠他的,就是他欠我的;我沒有欠他,他偷去了,他來生欠我的。來生欠我的怎麼樣?也一筆勾掉,我也不要了。那到來生我還再去偷他的嗎?來生我們到極樂世界作佛,不要了!這就是說,緣應了者,得機便了。這舉一個例子,不必再囉嗦了,從這個例子諸位就要能體會到,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所以學佛的人很開心、很自在,這就了了。不與糾纏,一糾纏就沒完沒了,那個麻煩才大,生生世世在糾纏,這是愚痴,這不是智慧。智慧的人一刀兩斷,再不搞這個麻煩事情。
【緣應結者,亦無妨結,但不攀緣。】
結緣,特別是佛教菩薩,菩薩要與一切眾生結法緣,你不結法緣,你怎麼能度眾生?緣要結,不妨礙結,但是不要攀緣。什麼叫攀緣?我們用最簡單、很清楚的話,來給諸位說,結緣裡面有感情,就攀緣了,那個不好。結緣裡面是智慧、是理智,這個對的。為什麼?後頭沒有麻煩,沒有糾纏。有個情在裡頭就有糾纏,智在裡面沒有糾纏。所以我們要鼓勵學佛的同修,要與一切眾生結法緣,把佛法介紹給他,把斷惡修善的這些方法介紹給一切眾生。介紹就好了,不要去扯關係,介紹就完了,這樣就好。前面講一切隨緣,不要去攀緣。這一段好!這一段真的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學佛怎麼樣過日子,怎麼樣生活,非常的具體,非常有用。
【二六時中,果能如是勤勤觀照,密密勘驗,心把得定,腳立得牢,不為相所縛,而泯相入體矣。】
我們看這幾句。前面把方法教給我們,要認真去做。二六時中就是講不間斷,古時候的中國,用的時間單位是晝夜十二時,現在一般算命還用中國的老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算命排八字還是照這個,還是用這個。我們中國一時,是現在的兩時,現在的兩時是我們的一時,我們現在的時間單位叫小時,外國人不稱小時,沒有小時這個意思,我們中國人稱小時,比我們中國原先的時辰小一倍,現在用二十四個時辰。二六就是白天六時、晚上六時,晝夜不間斷,功夫要這樣做法,現在人用功就很困難。
你看在古時候,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的,佛當年在世,跟釋迦牟尼佛學佛的這些人,佛給他們規定,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夜晚十點鐘睡覺,兩點鐘就要起床,就要用功辦道。所以他真的可以做到不間斷,睡眠的時間少,不是很長,因為睡眠是昏沉,你的功夫中斷、間斷了。出家人在那個時候睡眠,佛並沒有限制,但是絕大多數所謂不倒單,他們不躺下來睡,打坐,睡覺也打坐,坐在那邊睡,容易警覺;躺下來睡,會睡得很熟,不容易警覺。古時候用這個方法,勉勵自己,希望做到功夫不間斷,這是我們所謂的苦行。吃不會吃得很飽,當然也不會吃得很好,睡也睡不好,穿也不會穿得很暖。這種生活方式很有道理,叫你時時刻刻知道作人很苦,趕緊脫離六道輪迴,他用意在此地。你吃得太好,穿得太好,一切都很舒服,不想離開六道,這六道還不錯!跟你講西方極樂世界,搖頭,我沒有見到,我現在這裡很不錯,不想去!所以佛教弟子們過這種苦行的生活,常常提醒警覺,這真的是大智慧。無量劫來我們在六道裡打滾,苦不堪言!諸位要細細想想就知道,太苦了!能有警覺心,想出離六道輪迴,這叫真正覺悟。所以佛一切的教導設施,都是幫助人覺悟的。
這是說二六時中,果能如是勤勤觀照,密密勘驗。這個密密是細心,很細心的去體驗,就能曉得自己的功夫了。功夫在哪裡做?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剛才講的「隨緣不變」,在一切隨緣裡面去學不變。在境緣當中,應當了的,要趕快了;應當結的,可以結。結不能攀緣,結緣裡面不能有感情,有感情就是攀緣。結緣最好是結法緣,善、惡緣都不好,惡緣更不能結,結了惡緣將來冤冤相報,結了善緣將來要報恩。總而言之,報恩、報怨都脫離不了六道輪迴,你還是在搞六道輪迴。結什麼緣好?結法緣好。法緣就是勸人念佛,勸人求生淨土,這個緣好!我們自己希望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如其我一個人去,為什麼我不多勸一些人,多帶一些人去?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看到你帶一大批人來,這個很高興,這不是一個人,這麼多人跟你一道來,這個很有意義,所以是多結法緣。勤勤觀照,密密勘驗,都是講前面的功夫。
底下兩句話很要緊,我們功夫能不能成就,我們念佛能不能得一心,能不能功夫成片?這兩句話關係很大。心要把得定,腳立得牢。心把得定,我們在境界裡面絕對不會被外境動搖,我們的心始終就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念佛求生淨土,不會為世緣動了心。腳立得牢,是講我們的身體,我們身體隨緣,不會隨緣所轉,不會為境界所轉,也就是我們持戒要清淨,戒律清淨就是腳跟站得牢,一切如法,如理如法。心把得定,心地清淨,不為相轉,身心都不會為外面境界所動。正是本經末後,世尊教給須菩提尊者,「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腳立得牢,如如不動,心把得定,這樣就能成功。泯相入體,要用在淨土宗來說,你就容易得一心不亂,你能夠這個修法,你就能得一心不亂。
【此是學人第一著功夫,便是隨順真如,便是直指向上。】
這裡頭三句,第一句是泛說,無論你是學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你能夠運用這個原則原理,這是第一等的功夫。隨順真如是性宗常講的,這就是隨順真如;直指向上是禪宗裡頭所講的,這種修法就是宗門裡面「向上一著」,講的就是這個。由此可知,我們念佛用得上,我們在方法上、形式上,跟宗門教下不一樣,但是在精神上,在原理原則上完全相同,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
【果能如是】
你果然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而且這個理論與方法,你都可以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把它用在你工作上,對人對事對物,你統統都會用了。
【則任他萬相紛乘,自不為其所動。】
這個社會怎麼樣的複雜,人事甚至於怎麼樣的混亂,你也不亂,你也不雜,你不為其所動。
【以上皆是從諸法空相起修之方便】
《金剛般若》到最後,結歸在諸法空相,這是說出諸法空相的修法。
【有緣人隨修行之,大有受用。】
哪些是有緣?我們都是有緣的。你今天讀到這個經,聽到這個經,這就是有緣,沒有緣的聽不到。我們在此地講經,我們的錄相帶、錄音帶流通出去了,將來能夠聽到磁帶也都是有緣的。有緣!你要真聽懂了,聽明白了,肯照這個樣子去做,那就恭喜你,你一定得大受用,你可以改變你的生活,你能夠改變你的工作。這個改變不是在形式上的改變,不是叫你在工作上改行,不是的!你還照樣生活,還照樣工作,改變是你在生活工作裡面得樂,你不會得苦,這就是大受用。再看底下這一段,約塵界明離一多:
經【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塵是最小的,是物質裡頭最小的。界是世界,是物相裡面最大的。《金剛經》上講的這個,現代科學研究的重心也是這個。他研究大的,在那裡探討、觀察,在探討研究太空,無量無邊的太空,現在科學家在探討。虛空、太空有沒有邊際?邊際在什麼地方?這是講大的。小的研究微塵,佛法叫微塵,他們在研究原子、電子、基本粒子,現在最新的量子,這是最小的。佛在這一段,就是把一個最大、最小的,來告訴我們如何在觀念裡面,把一多、大小,這都是相對的,這個東西從哪裡來的?還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來的,不是真的,也要把它捨掉。我們看註解:
【此明眾緣聚散無常之義】
經文的真正意思在這個地方。這個意思現在科學家懂得,宇宙一切萬法從哪裡來的?都是從最小的基本粒子聚集而變現出來的,科學裡面所謂是方程式,它的組合,組合排列不相同,所以變成原子;原子的組織排列又不相同,這樣變成分子;由分子變現出動物、植物、礦物一切萬物,這是把物質的根源找到了。其實說到最小的,今天講到量子,講到基本粒子,有許多科學家也觀察到了,實在講這個東西就是波動的現象,科學家承認,他們講基本粒子,或者講波動,意思都相同。基本粒子就是波動,波動就是他們觀察當中所謂的基本粒子。認識這個事實,那就是《金剛經》後面講的「一合相」,合是組合,同樣一個東西,組合不相同,變成種種複雜的現象。相有沒有?相沒有。相,實在講就是這個基本粒子的聚散,聚集起來,有了,相現前了;散開來,沒有了。聚散無常,所以相是假相不是真相,相是幻有不是真有。這是事實,一定要曉得。這是說眾緣聚散無常之義。
【文中重在碎合】
先說把這個世界碾碎,這正是科學家用分裂的方法,最小的物質,一粒微塵,把它分開來,分成小的,然後再分,才發現原子、電子、基本粒子,愈分愈細才發現到,這是碎,用這個方法。「合」是組合,這個基本粒子組合,那就變成世界。所以這兩個字意思很深很深,我們現在講分解,「碎」就是分解,「合」是組合。
【因其可碎可合,足證微塵世界之相,皆是緣生,當體即空。】
世界怎麼來的?微塵組合的。它可以組合,它可以分解。所以從基本的物質上來觀察,現在在一般上說,過去認為物質最小的是原子,原子不能再分了;以後科學再進步,技術再進步,把原子也給它分裂,這是大家都曉得,把它分作中子、質子。以後認為中子、質子不能再分了。現在中子、質子又可以分,它裡面還是三個最小的東西,現在科學名詞叫夸克,組合的。夸克將來還能不能再分?科學家現在在一般觀念上講,應該還可以,但是現在我們還沒有這個技術,看看將來技術再進步,大概還可以分。所以才曉得,一切法緣生,因緣生法。緣生之法沒有自性,沒有自性是沒有自體,所以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說宇宙的現象,所有動物、植物、礦物,小到微塵,大到太虛空,都是因緣生法,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哪一樣東西是自己的?你要能了解事實真相,你還會執著嗎?你還會打妄想「這是我的,那個東西我要佔有它」?那個念頭就沒有了。這統統叫妄想、妄念,絕非事實。說老實話,身體都不是自己的,身體也是這些基本物質組合而成的,緣聚身體就在,緣散身體就沒有了,哪裡是真的?連這個身都不可得,《金剛經》前面講,不但身不可得,心也不可得,心也沒有。這是我們講得更抽象,因為心不是色法,不是物質,心是精神這一部分,也是緣生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是緣生的。這才了解原來身心萬物都不可得,都是緣聚緣散的假相而已。
【而法性中,本無此物。】
法性是真的,真如本性那是我們自己。佛法歸根究柢就是找到自己。這個跟科學不一樣,科學在那裡探索,到後來沒有結論,科學走到最後一場空;我們佛法走到最後,有個真正的自己:真如本性,這個東西不生不滅,禪宗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裡面沒有這些東西,本無此物。
【故雖不斷滅,而不可執著也。】
這些幻相,前面說過,我們覺悟的人、修行的人,應當是任他萬相紛紜,自不為其所動,就行了。這就是我們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諸佛菩薩如是,我們今天學佛、學菩薩亦如是。所以,一切萬相需不需要斷?不需要。為什麼?假的,當體即空,你要斷它幹什麼?你有個斷的念頭,錯了!不理會它,不執著它,它就沒有了,就不相干。要緊的,決定不能執著。能不執著,四相就破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破了。只要有絲毫的執著,誰執著?我,就有我相,有絲毫的執著都不行。諸位一定要記住,有四相就是六道凡夫,有四相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著了相決定不能成就。相不容易斷,說老實話,講是講得容易,你斷斷看,我要斷,「我」還在,我想斷,還在。起心動念它在,不起心不動念它還在,這才知道難!
因為難,諸佛如來大慈大悲,給我們開了一個方便法門,教我們帶業往生,不斷也能出去。可是諸位要記住,不斷也能出離六道輪迴,只有這一條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就跟中獎一樣,你中了特獎,只有這一條路才走得通,你怎麼剛剛好碰上,這不容易!真的比中特獎還要困難。我們今天中了特獎,自己不曉得,那是糊塗,那才叫真可惜!這就是中了特獎,不去對獎,多可惜,太可惜了!我們今天中了特獎,念佛往生就對獎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對獎了,這個要曉得。所以最要緊的是不執著,知道事實真相,於一切法都不執著;不但不執著,連分別都不要。一心一意抓住,念阿彌陀佛,一句彌陀念到底。
【當知世界微塵,大小雖殊,無實則一。】
大是世界、太空;小,我們今天講量子,量子力學是現在講的最小的。大小不一樣,但是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大世界緣生性空;小,小到微塵,小到中子、質子、原子,也是緣生性空。無實則一,無實就是空、性空,體性空這是一。
【世尊說此,是欲人徹底了解世間所有。】
了解這個幹什麼?叫你放下,叫你不要苦苦的去執著,佛講經說法目的在此地。
【大至世界,小至微塵,莫非虛妄,當體即空。】
講到世界,講到微塵,這裡面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包括在其中,這個要知道,要曉得當體即空,要曉得統統都是虛妄。《金剛經》經文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後面偈頌裡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後面夢幻泡影四句偈,是整個《金剛般若》的總結。你要常常念著,常常想著,你自然就會放下,就會看破;放下,煩惱就輕,智慧就長。放下的好處太多,開真實智慧,那真是得大受用。溫哥華陳老居士刻了一個印章,就是這四句偈,我們現在把印章放大,印在背心上,我看到很多人穿著,好!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是好事情。
【不可執著,不必貪戀。】
諸佛菩薩真的是苦口婆心的勸我們,不要執著,不要貪戀。
【一切放下】
佛教給我們,諸位要曉得,他做到了。他要是沒有做到,教給我們,我們會不相信。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帝王之家,世間人要求富貴,他是現成的,富貴現成得來的,統統捨棄掉,統統放下。他要不出家,可以繼承王位,王位不要了,榮耀不要了,地位不要了,權力不要了。出了家,富貴也不要了,他真放得下,真沒有貪戀。出家之後,三衣一缽,每天到外面去乞食,做給我們看,他的生活樂不樂?非常快樂,非常自在;我們世間人看到苦,那個生活是大自在,身心沒有絲毫壓力。我們看現在這個世間富貴人,他得富貴,享受富貴;你仔細去觀察,他付出多大的代價!我看到有一些同修經商,不錯!賺錢是不少,太辛苦了!如果這樣辛苦,我寧願不要,這是真的。為什麼?得不償失。一定要把事實真相看清楚,然後聽到佛這個話,我們自然會點頭,會肯定,不再執著,不再貪戀。
【一切放下,方於實相相應。】
實相是事實真相相應,事實真相相應,你過的生活是真實的生活,正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三種真實。「真實之際」就是說的實相相應;「真實慧」,真實的智慧;「真實之利」,我們凡夫講利益,佛告訴你那才是真實的利益。
【迷人長劫之中,唯造惑業苦耳。】
反過來看,沒有覺悟的人,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他們過的生活,無論是富貴,無論是貧賤,總而言之,他們過的生活是迷惑、造業、受報,他們的日子是六道輪迴的日子。佛菩薩過的日子,是一真法界的日子,那怎麼會相同?完全不相同。佛菩薩那種生活之樂,凡夫不知道。凡夫能看得出來的,那不是普通人,那真正是有學問、有修養,身心清淨,觀察到佛菩薩這個生活自在、快樂。
過去我出家受戒的時候,我的得戒和尚道源老法師,在戒壇裡面他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我記得我過去好像也曾經說過,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就出現在他們的家鄉,他是江蘇蘇北人,那個時候他還很年輕,在當小和尚。家鄉有這麼一個新聞,奇怪的事情。有一個要飯的乞丐,這個乞丐的兒子以後發了財,在這個地方經商很成功。他的老爸爸在外面要飯當乞丐,人家看都看不過,親戚朋友都責備他、罵他,你不孝,你不是沒有,你家裡這麼富有,怎麼可以叫你的父親到外面去要飯?他也是有口難言,他父親甘心情願的,但是為了自己面子,派了很多人到處去找,好不容易把老先生請回來了。請回來之後,給他換了新衣服,不讓他出門了,在家裡養尊處優,過一個好的生活。大概住不到一個月,老先生看到防範的人比較鬆了,他又偷偷的跑掉,又去要飯了。後來有人問他:你為什不在家裡享福?他說:家裡面有什麼福享?我這個生活才真享福!每天沒有事,遊山玩水,走到哪裡吃到哪裡,走到哪裡住到哪裡,身上一文也沒有。那個社會動亂,到處都是土匪,土匪不會搶乞丐,所以他的天下太平,他的天下沒事。這個人了不起,不是普通人,他會找他自己的樂趣,過他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是真正看得破、放得下,有智慧的人,他不做這個事情。老法師告訴我們,講這一樁事情,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這個人並沒有學佛,他有這個智慧,他要過他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不願意受約束,擺脫繁雜的社會,他連家庭都統統放下了。在我們想像,他這個人這一生沒有學佛,過去生中一定是學佛的,一定有很深厚的善根;否則的話,他怎麼會想到過這種生活方式。這是真實自在、快樂、幸福、美滿,我們世間人怎麼看得到?他快樂在哪裡?身心沒有罣礙,沒有一絲毫憂慮,沒有一點煩惱,沒有一點牽掛,這個才叫真正了不起,世間人不能跟他相比的。世間人迷在長劫之中,幹的是惑業苦,迷惑、造業、受果報。我們看這個經文,確確實實如果不細說,這個經文很難看得出來它裡面有這麼深的意思,真的是深廣精微。再看底下一段,世尊叫著須菩提,問他這一句,當然尊者要答覆,下面是尊者答覆的話。
經【甚多,世尊。】
世尊問,把這個世界碾碎為微塵,不要說是大千世界,一個世界就不得了,那個數字他沒有辦法計算,何況是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甚多,世尊。
經【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
眾是眾多的意思。須菩提尊者很聰明,佛這一問,他就曉得佛的問意所在,這個非常重要。如果問意在哪裡都不曉得,你怎麼答覆?這就懂得佛的意思。我們看註解,
【問意著重在眾字】
「是微塵眾,寧為多不」,著重在這個眾字,眾多的意思。
【微塵是集合之幻相,並非實有。】
這個意思剛才說過,小雖然很小,小到很不容易發現,現在科學這個發現也相當不容易,是因為現代技術進步,特別是光學,比過去二、三十年進步太多太多了,利用這些先進的科學儀器才發現。依照這個發現理論來推測,如果我們科技再進步,可能還會有新的發現。佛經裡面講的微塵,極微之微,講的鄰虛塵,鄰虛塵佛就說不能再分了,跟虛空做鄰居,佛還是用這個塵。今天已經觀察到波動,跟鄰虛這個意思就有一點靠近。佛告訴我們,物質是怎麼發生的?是從「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波動的現象,無明是個動相。所以法相經論裡頭說,「無明不覺生三細」,這是三細相,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業相要用現代話來說,極其微弱的波動。從業相再變成「轉相」,轉還是一個波動,不過波動的幅度比業相要大。從轉相就變成「境界相」,境界相就是物質,就可能變成現在所謂的基本粒子,這個東西是這麼發生的。如果在佛經理論上講,為什麼波動會變成物質?佛教給我們一個原理,教給我們一個理論的基礎: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分別執著。這個物體,執著變現出來的,它本來沒有,是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分別就是波動;執著,把這個波變成了物質。我們用現代科學的觀察,再看到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你合起來看,容易明白多了。這是現代的物理學,佛經上全都有,佛在三千前說的,沒有這些科學儀器,居然所說的是最進步的科技才發現。我們相信佛的五眼圓明,佛的眼睛比你現在什麼樣高級的光學還要銳利,他看得很清楚。現在科學家還沒有看到轉相,還沒有看到業相,頂多只看到現相而已,看到這個東西。佛給我們講的,的確非常之微細。所以要曉得,這個東西是緣生的,緣生的沒有自性。
【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不可得,當然就不要再分別,更不需去執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給諸位說,這個真相你就見到了。你為什麼會見到?自性般若。這個高度的智慧,圓滿的能力,佛是五眼圓明,他見到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五眼,我們每一個人都具足圓滿的般若智慧。我們今天的智慧沒有了,能力沒有了,怎麼沒有的?佛告訴我們,《華嚴經》上講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這是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穿了。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諸位要曉得,妄想就是分別。離開妄想執著,我們本能的智慧能力都恢復,佛能見到,我們也能見到。佛告訴我們,妄想執著離一分,你的智慧能力就透一分;妄想執著離兩分,你的智慧能力就得兩分,就恢復兩分。是不是真的?真的。《金剛經》上就是這麼說的,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也就是妄想執著放下一分,他的智慧德能恢復一分;二住菩薩放下兩分,他就得兩分;到等覺菩薩四十一品無明統統都放下了,他得到的智慧德能是圓滿的。這個得也是很勉強說的,他本能恢復,哪來的得?得是從前沒有,你才可以說得,他本來有的。所以得也是不得已勉強說的。不能執著真的有得,不能執著真的有智;《心經》上最後告訴我們真話,「無智亦無得」,那個智圓滿的,那個德能圓滿的,圓滿的智慧德能不是得來的,是自性本來有的,現在恢復而已。我們今天講到這裡。
001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汇集
002 佛说阿弥陀经 汇集
00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汇集
004 普贤菩萨行愿品 汇集
005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汇集
006 往生论 汇集
007 地藏菩萨本愿经 汇集
008 十善业道经 汇集
009 太上感应篇 汇集
010 无量寿经 汇集
011 华严经 汇集
012 金刚经 汇集
101 认识佛教 汇集
102 净土资粮 汇集
103 学佛问答 汇集
104 佛典寓言 汇集
105 近代往生录 汇集
106 净空法师答四众弟子问 汇集
201 细讲弟子规 汇集
202 东魁禅语 汇集
203 弟子规看天下 汇集
204 孩子要有好老师 汇集
205 教孩子的学问 汇集
901 经典文章 汇集
净宗学院| http://new.pllc.cn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http://www.amtbhk.com
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http://www.amtb.tw
华藏卫星电视台| http://www.hwazan.org/web/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http://sxjyqq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