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2014净土大经科注 第304集

2017-10-22 净空老法师 莲友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346f7qyl2&width=500&height=375&auto=0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04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七百二十七頁,倒數第五行:

 

  「總標三輩」。二十四、二十五這兩品是講修行。我們在前面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了相當的認識,生起無限的嚮往,現在要告訴我們怎麼去,那這品經就很重要了。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這總標,先給我們說明,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有至心願生彼國』的,這句話重要。至心是真心,真願意往生。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要解》裡頭說的,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換句話說,我們有真信,沒有懷疑,我們有真願,不留戀娑婆世界,這才能去得了。所以,至心願生,願生當然有信,沒有信這個願是發不起來的,是願裡頭就有信。具足信願就能夠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就有了,但是到極樂世界有三輩。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前面一品,第二十三品,「十方佛讚,乃諸佛稱歎願之成就」,四十八願的第十七願諸佛稱讚願,諸佛稱讚,第十七願成就。這個願兌現了,世尊為我們說清楚、說明白了。諸佛稱讚是阿彌陀佛要求的,諸佛不辜負阿彌陀佛,真的稱讚,沒有一尊佛不稱讚。怎麼稱讚?就是宣揚,把極樂世界真實狀況介紹給一切有緣眾生。有緣的眾生,就是具足信願持名,這有緣,決定得生。那個緣還差一點,沒成熟的,慢慢來,遍數聽多了他就有印象,他就會認真去考慮要不要接受。一直到他信願圓滿,他就相信了,再聽到佛說,他就信願持名,就往生了。所以,佛稱讚願非常重要,不是佛,沒有人知道,不是佛,他說不清楚,只有諸佛他講得清楚、說得明白,讓大家聽了生起信心。

 

  所以底下說,「蓋欲十方眾生,聞名發心,憶念受持,而隨願得生」,這就是諸佛稱讚的目的。諸佛希望一切眾生早一天成佛,為什麼?成佛才叫做離究竟苦,得究竟樂。諸佛如來、菩薩、羅漢示現在九法界,目的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佛陀教育的宗旨。如果有人問我們,你為什麼要學佛,我們怎麼回答他?我要離苦得樂,我就為這個。佛陀教育確實能幫助我離苦、幫助我得樂,不是現在這些小苦小樂,佛幫助我們離究竟苦、得究竟樂。究竟苦就是六道輪迴,脫離六道輪迴,究竟樂就是極樂世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學佛的人不迷信,哪個迷信的人說離苦得樂?真正頭腦清楚有大智慧的人才會說這句話,我要離苦得樂。

 

  真有這個方法,真有這個道理,那就叫真理。掌握住真理,方法簡單容易,真正是中國古人所謂大道至簡。佛法裡頭這個法門,真正至簡到至簡處,沒有比這個更簡單的。信、願、持名,就一句佛號,六字、四字都可以,還有哪一個比這個更容易的?關鍵就是你能夠掌握住,讓這句佛號不間斷,就成功了。我們要做的事情,信願持名,不要把持名忘掉了。常常念常常忘掉,這就是業障習氣現前。你要問什麼是業障習氣現前?把佛號丟掉了,又去打妄想去了。除了佛號之外,任何的思想都是妄想。妄想裡頭有善有惡,那是業,善業感三善道,惡業感三惡道,出不了六道輪迴,離不了究竟苦,這要認識清楚。真正用功的人,逼著自己,日夜不休息,晚上不睡覺,念到通宵,一句跟著一句,怕丟掉。這樣的人有,歷朝歷代都有,現前也有,他們都有成就,真的往生了,真的離苦得樂,給我們做出榜樣。

 

  這一品,「今品則論」,這個論就是討論,研究討論,或者是世尊在這裡論述,「往生者因行之類次」。這個次就是三輩,類是有四土,實報土是一類,方便土是一類,同居土是一類,一類裡頭又有九品,這都屬於類次。「蓋以凡夫聞名後,信願有深淺」,有人信得很深,有人很淺。「發心有大小」,有人發大心,什麼是大心?個人離苦得樂,這個發心小;我離苦得樂之後,我要像阿彌陀佛一樣,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這個發心大,跟佛一樣。這是佛最歡喜的,又一個志同道合的人來了,歡喜。

 

  我們現在發大心,這個大心發了怎麼?不能兌現。不是要我們現在兌現,現在真有這個心,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現在也起作用,作用比你理想要小一些。像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一句佛號未曾丟失,他就一句接著一句,他成就了,他的成就靠這個。我們世俗說老人家壽命長,那個延長是阿彌陀佛給他的。他多次要求佛來接引他,佛告訴他,你修得不錯,多住幾年,給佛門弟子做個榜樣,給念佛求生淨土的人做個榜樣。世尊留他住在世間,為什麼?他一句佛號未曾丟失。睡覺的時候是斷了,丟失了,醒過來就接上。工作的時候,不用思考的工作不丟失,用思考的工作暫時丟失,事情辦完,佛號又起來了,這就行。給我們做榜樣。

 

  我們要發願也給念佛同學做個榜樣,像海賢老和尚一樣,那你得要忍受這個世間的苦難,佛會把你的壽命延長。這個延長是有價值的,為什麼?你的念佛是自行化他,自己念得受用求往生,別人看到是個好榜樣,那就是化他,自他兩利。自他兩利的是菩薩,不是凡人。在今天這個環境,真的是苦不堪言,社會動亂、天災人禍,到處都有,不定什麼時候發生。人活在這個世間沒有安全感,無論富貴貧賤,大家都感受到,沒有安全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又做出好榜樣給別人看,佛加持你、菩薩加持你,護法龍天也加持你。由你自己選擇,經上說得很清楚。所以,念老在此地說,「發心有大小,持誦有多少」,你讀經,一天念多少部,佛號一天念多少聲,這就屬於多少不一樣。「修習有勤惰」,修,注意這個習字。修,這個裡頭有理論、有方法,經典上教給我們的,習這個字重要,為什麼?得落實,不落實那是假的、是空的,不能感果,真正感果全在這個習。習,隨著你的智慧,隨著你的善巧方便,怎麼樣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日常生活這句佛號不離開。工作,在工作的時候這佛號也不離開,乃至於處事待人接物。這句佛號,給諸位說就是至誠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

 

  我們常常勸勉同學,學佛要用真誠心去學,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第一個就是至誠心,真誠到極處,這是菩提心的體。從體起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叫深心,他受用叫慈悲,大慈大悲。對待別人大慈大悲,像佛對待眾生一樣。看到眾生在受苦、在受難,要幫助他,現前的幫助他是自他兩利,念佛給他迴向、誦經給他迴向。誦經是讓他先明理,後就發心了;已經發心了,我們念阿彌陀佛給他迴向,這樣就好。所以要懂,誦經是什麼意思,念佛是什麼意思,清楚、明白。習,習是真幹,沒有真幹,不能成就。所以修習有勤有惰,種種不同。

 

  「眾生之宿根有無量差別,福德因緣亦復各有殊異,人人自別,各各不同」。這話說得多好!這個都是總說,細說就太多了,說不盡,總說,人有這麼多不同的類別。下面念老接著告訴我們,「故知十方眾生往生者無量」,真的,「其品類亦無有量」。往生到四土,三輩九品,每一品也無量,每一類也無量。什麼是無量?時時刻刻往生的都無量,遍法界虛空界這個範圍太大了,有沒有邊際?沒有邊際,其大無外,還有反過來看,其小無盡。大裡面有小,小裡面又有大,重重無盡,這是事實真相。

 

  早年頭,唐朝時候,清涼的老師賢首國師,那個時候《華嚴經》在中國最初譯出來,晉朝翻譯的,六十卷,賢首國師讀的《華嚴》是六十卷,八十卷是唐朝時候翻譯的,他沒看見。講到重重無盡,皇上聽不懂,這什麼意思?國師很聰明,請皇上建一個八角亭,建個小亭子,八角亭,八面,放上鏡子,八面八個鏡子互相對照,上面加一個,下面也加一個,請皇帝到當中站下來去看一看。皇上進到八角亭一看,明白了,光光互照,重重無盡,上下亦無盡。宇宙就這樣生起,不可思議,無法想像。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是事實真相。

 

  往生的,我們念念都有人往生,十方世界人,從來沒有中止的,沒有說休息的,阿彌陀佛的接引沒有一個漏失的。那有人說阿彌陀佛太辛苦了,沒有一點休息的時間。接引是不斷,彌陀感應,眾生求生淨土是感,阿彌陀佛是應。佛發了這個願,這個願是真的,不是假的,接引願,你往生,佛一定來接引。

 

  宇宙多大?無窮大,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生滅、沒有遠近,那些都是我們的妄想,這些妄想統統丟掉,你就契入了。只要有一個妄想,那個妄想造成你障礙,障礙你不能見性,障礙你不能夠理解。你要想真正理解,中國古聖先賢的學問是佛學,他們達到的境界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而且都是無師自通的。古人無師自通的多,常有,什麼原因?心地清淨,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容易,不定什麼一觸動,他善根發現,就悟了。這就是無師自通。我們看到世界上一些大的宗教,創教的那個祖師都是屬於這一類的人,心地清淨,自然通達明瞭。觸動的緣沒有一定,不定什麼緣,有人看到秋天樹上落葉,葉子落下來,他看開悟了,有人聽到流水的聲音,開悟了,不定。能幫助你開悟的那都叫佛法,佛法沒有邊際,八萬四千法門,佛說的,佛沒有說的包括進來,無量法門,只要能幫助你開悟都是佛法。

 

  所以古人教我們,經要念,念會得定,念怎麼樣?就只管念,別想。一想的時候,你一面念經,一面打妄想,我想經裡的意思,那告訴你,經典裡沒有意思,清淨心中哪來的意思,意思全是妄想。所以佛說,佛說經,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大乘起信論》明白的教給我們,不能用心緣相,心緣相是我想到這什麼意思,沒有意思。沒有意思,你開悟之後,你在這個經文裡頭看出無量義,你才能真正度眾生。為什麼?眾生品類無量無邊,你所說的是正契合他的機,他開悟了。你對那個人講的時候,又是一個講法,它不是一個講法,給誰講,誰聽了,那個當機的人就開悟了,妙!

 

  特別是淨宗這部經典,這個經典是妙極了,你只聽懂了,死心塌地,全部丟下,一切放下,就這一句佛號,我相信你一定開悟,小悟,大悟,大徹大悟。你念佛名,可以,海賢給我們做了榜樣,就一句佛號,沒有多的;有人讀經,行,一天念十部、一天念二十部。開始念的時候不熟,念一遍要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念熟了,完全會背了,背得一個字不漏,念一遍半個小時。所以有人是一天念十個小時,行,熟透了的時候十個小時二十遍。一天念十遍也是十個小時,他念的速度慢,一個小時念一遍。還有十個小時只能念五遍,都沒問題,只要你放下萬緣,一心去念。要用一心,就是念的時候沒有懷疑、沒有夾雜,字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就行。

 

  念上一千遍,一千遍小悟,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這裡頭大概什麼意思明白了。古時候在這個時候明白了,自己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要請一個老師來做證明。你把你的悟處給老師報告,老師聽聽看是不是真悟了,真悟了,就畢業了。一千遍是小悟,兩千遍是大悟,一千遍完了之後,再念一千遍,還是老方法,沒有懷疑、沒有夾雜,念的時候沒有妄念、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要這樣念才行。兩千遍,你再把你的悟處講出來,你悟得深,有深度了,能觸類旁通,活學活用了,比念一千遍高明多了。一千遍,你體會得沒錯,第二個一千遍可以用了,可以講經教學了,大悟,菩薩。第三個一千遍就有徹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全通了。

 

  我們在《壇經》上看惠能,惠能大師,他聽人念《金剛經》,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這是什麼?無量劫修行的善根,遇到這個緣,他開悟了。他不是見色,他是聞聲,聽別人念《金剛經》,就觸動了他的善根,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對於這一句感觸非常深。得一些善友幫助他,讓他有這個緣分去親近五祖。在黃梅八個月幹什麼?跟五祖只見了兩次面,沒有進過禪堂,沒有進過講堂,八個月舂米、破柴,在廚房裡幹活。那是什麼?我們現在明白了,那是他在那裡修禪。這個只有他自己知道,五祖知道。

 

  他是真用功,所以他緣成熟了,五祖估計,八個月了,成熟了,宣布傳法,叫大家寫一首偈。你看《壇經》上記載所說的,到最後真是逼著神秀寫了一首偈,大家曉得沒開悟。「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寫的。這個信息傳到碓坊裡面,他聽了,知道這沒開悟,所以他也想去看看。請人帶他到寺廟裡頭貼這個偈子的地方,他說我去拜一拜,種一點善根,他謙虛。這個記載讓我們了解,能大師是個老實人,你看在這個廟裡頭八個月,貼這個偈子的地方他居然不知道。指派他到碓坊工作,他八個月就在碓坊,除了碓坊之外哪也沒去,這寺廟那麼大,拐拐角角沒去。要是一般的人,一定是到處都搞得好清楚、摸得很清楚,說哪裡我知道。他完全不知道,老實、聽話、真幹,就從這裡看出來了,他的本事就是這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幹。

 

  他把偈子改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偈子大眾一看都嚇到了,但是不敢說。老和尚趕緊趕過來把這個偈子擦掉,沒見性,告訴大家,讓大家心安起來。巡寮,接著就巡寮,巡寮就是把整個寺廟到處都看一遍,叫視察,佛家叫巡寮。這是掩人耳目,暗中到達碓坊,你看問他,「米舂熟了沒有?」這都是禪機,別人不知道,他話裡頭有話。熟了,早就熟了,「猶欠篩在」,就是沒有人給我做證明。那個「米熟了沒有」就是你有沒有參透?是不是真的大徹大悟,真的徹悟了?老和尚給他印證,所以在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那個三下沒有人知道,只有他知道,叫他半夜三更到方丈室去見老和尚,召見。

 

  他真的三更,推門門都沒有關,一推就進去了,你說兩個人默契多好。給他講《金剛經》大意,也是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表態了,自性是什麼?說了這五句話。真的,五句話是描繪自性,很重要,自性就是真性。第一句是「本自清淨」,從來沒有染污過,每個人的自性都是一樣的,我們是同一個自性,就是真性,沒有染污過,不可能有染污,染污是阿賴耶,是意識。不生不滅,這是真的,一切法都是生滅法,只有自性沒有生滅。「本自具足」,這句話很重要,具足什麼?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無量相好,一切無量統統具足,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第四句「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什麼?自性本定。這是講自性的體相用,末後一句,完全講起的作用,「能生萬法」,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的。怎麼變現?一念變現的,你只要起個念頭,它就現相。

 

  五祖一聽,行了,叫他別說了,說到這就止住他,別說了,衣缽給他,叫他趕快走。為什麼?嫉妒障礙。神秀有修行,有道行,沒有嫉妒障礙,神秀的徒弟不服氣。那些徒弟都認為第六代祖一定是神秀,我的師父,怎麼能給別人?而且這個人還不是個出家人,是在這做義工的,怎麼他拿去了?人不服氣,拼命去追、去找。你去看這信息。

 

  求的是什麼?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方法太多了,無量法門。惠能大師開悟不在八萬四千法門之內,是在無量法門之內,八萬四千法門之外,無量法門,不定什麼法門,都能幫助你開悟。所以,六祖看到他的偈子,改的偈子,他真的悟了。晚上召見再面試,是真的是假的?沒錯,是真的,這個五句二十個字,說明自性是什麼。這一通了一切通,在逃難的途中,遇到無盡藏比丘尼,捧著《大涅槃經》來跟他請教。比丘尼念,哪裡不懂,妳們念出來,他講給妳聽。沒有一部經他不通,這叫真通了。這個叫圓滿的教學,不是零零碎碎的,圓滿的教學。

 

  我們對這個案例要重視,中國歷代用這個案例成就不少人,宗門、教下有大成就的,總的一句話,就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一門深入;不讀書,工作也是一門深入。能大師的一門深入就是舂米、破柴,沒有妄想,每天就幹這個事情。海賢老和尚的一門深入,種地,完全表現的是農夫,出家還是農耕,開荒,一門深入,幹一輩子。往生的這一天也沒有休息,他是晚上往生的,白天整理大菜園,整土、澆水、拔草,晚上走了。趙州和尚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臨走這一天不休息,真的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做給我們看,叫真精進。

 

  所以根性不一樣,我們也可以說,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根性的人。度眾生不容易,不認識根性,你怎麼能挑動他,讓他大徹大悟?所以講經教學這叫勸善,勸人了解善惡,明瞭六道裡面的因果報應,勸導大家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個教不是究竟教,不是圓滿教,是在六道裡面幫助你不墮三惡道,你在三善道,你沒有出輪迴。所以一定要到小乘,真斷煩惱,才能出離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只要你有見思煩惱,就有六道輪迴。你見思煩惱斷了,你找輪迴找不到,為什麼?輪迴的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它是生滅法。滋養它的就是執著,也就是見思煩惱,是滋養它的。見思煩惱斷了,輪迴不見了,現的是什麼?十法界。

 

  十法界怎麼來的?無明煩惱變現的。所以,無明煩惱破一分,十法界不見了,真的出來了,一真法界出現了。一真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釋迦牟尼佛的華藏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大日如來的密嚴世界。經上也透了信息給我們,這三個實報土,名字不相同,實際一處。所以往生到那裡去之後,那個學密的人:「怎麼你也在此地?」甚至於看到學別的宗教的,別的宗教他是到天堂去了,他叫天堂,我們叫極樂世界,他說你看這是基督徒,他也來了,那個伊斯蘭教那些他也來了。一處,一真法界,這個真的可以相信。穆罕默德跟惠能大師一樣,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你看他能夠口述一部《古蘭經》,別人把它記錄下來。這是什麼?達到那個境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境界,才有這個本事。遇到那個地區,那個時代的眾生是屬於這一類的根器,就要現這種身,說這個法,他們能接受,他們能依照這個修行。

 

  整個虛空法界跟自己一體,道家也講,在中國道家,「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跟惠能法師這個五句沒有衝突。莊子是什麼境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中國稱聖人、稱聖賢,在印度稱佛菩薩,名稱不一樣,境界相同。他們將來離開這個世界,往生,念佛的往生到極樂世界,像老莊修成的,他不是神仙,他也到極樂世界去了。他們所講的那個天是極樂世界,不是別的地方,不是二十八層天,它遠遠超過二十八層天,這我們要能看懂。常常讀經裡頭體會到的,對這個事情肯定、相信了,才曉得所有宗教是一家。真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不就說明了,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全是觀音菩薩現的,全是阿彌陀佛現的,或者說全是釋迦牟尼佛現的,統統講得通,沒有障礙,妙極了!我們這個慈悲心才發得起來,像佛一樣,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衝突,沒有我第一你第二,沒有,平等的,就沒話好說了,沒有高下,一體。

 

  所以底下,念老說,「世尊乃於無量不同之中,粗標大類」,只能說大類,簡單一點,細說太多太多了。「於本經中分為上中下三輩,是為至略者也。三輩各有三」,就是九品,「則為九,是則《觀經》中之九品」。九品裡頭,每一品裡頭又有九品,那就九九八十一。「如是輾轉推演,實是無量。今於無量輩中,總括為三輩。其往生後品位雖懸殊,若論其能往生之主因,莫不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蓋此正本經之綱宗,往生極樂之關鍵」。這兩句話重要,要記住。本經的綱宗就是淨土的綱宗,淨土的綱領、淨土的宗旨,綱宗兩個字是這個意思,是淨宗的關鍵。就是這兩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專念就是念阿彌陀佛,這裡給我們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行就是要抓綱領,掌握著宗旨,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我自己學佛,今年是二O一六年,學佛六十五年,講經五十八年。我這這麼多年的體會到,真正能認清楚淨宗的宗旨、淨宗的綱要,我能夠掌握到。我能夠勸別人,有信心的勸導大家,不會欺騙你,不會讓你走錯路,你走這條路,跟我一樣,必定一生成就。不能懷疑,不能再去挑三挑四,再去搞別的法門,那就錯了。我們相信古聖先賢教給我這個法門,抉擇法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在一切法門當中,我只選一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版本有九種,我只選擇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為什麼?這個會集本是真經,每個字每一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經文,夏蓮老沒有自己去造一句,沒有改動一個字。這就是他了不起的地方,這就是他慈悲到極處的地方,現在人說偉大到極處,所以它是真經。我們就讀這一本,就是把這五種原譯本全讀到了,綱宗掌握住了。

 

  信心具足,願心具足,萬緣放下,怎麼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態度、是理念。你能夠抓住這兩句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無論佛法、世法你都能達到登峰造極。這個功夫有三個等次,一千遍,我常常說的,小悟,真悟了,沒有人教你,你通了,無師自通;兩千遍,大悟,這個悟有深度、有廣度;三千遍,大徹大悟。是不是到這個地方就不讀了?不是的,三千遍以後還有四千遍、五千遍、六千遍,一直念到往生。念的時候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用的是什麼心?經題上講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覺而不迷,我用的是清淨平等覺來念這部經、來念這句佛號。

 

  什麼叫清淨平等覺?萬緣放下,連佛法也放下,才行。所以,你同時學兩部經就麻煩了,兩部經矛盾的,說的不一樣的,反而引起你的疑惑,疑就是煩惱、就是障礙,根本無明。這不能不懂、不能不清楚,關係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往生,能不能出離六道輪迴,關係可大了。只要把握這個,遊戲人間,快快樂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享受,沒有地位、沒有財富,甚至於連佛法也都放下了。

 

  下面,我們再看下面的第二段。「三輩往生」,這是我們凡夫得生淨土的類別。這個字是「儕」,念「柴」,就是我們,用現在話說「我們」,我們凡夫得生淨土的類別,我們往生淨土是哪一類。「其願行功德,是我輩企求往生者之軌範」,軌是軌道,範是模範。看看前面的往生人,哪些是標準的往生人?歷代祖師,淨土宗歷代祖師是我們的軌範。那現在這海賢老和尚,我們尊重他是第十四代祖,他是我們的軌範。「若真志求往生,則當依之,猶如明鑒」,明鑒就是明鏡,一面鏡子,常常照著,「時時對照」。這些祖師都是我們的鏡子,我們跟他對照對照,像不像他,時時對照。「思欲類及」,常常想著,我要跟他一樣。距離我們最近的,海賢,海賢上去是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我們沒見過面,《文鈔》留在世間。讀《文鈔》就是拿印光大師這面鏡子來對照自己,我們哪些像他,哪些跟他是背離的。這是榜樣。

 

  「當知淨宗稱為易行道者」,這是古人就有這個說法,是易行道。什麼易行道?「是與餘」,餘什麼?八萬四千法門,把這一門提出來,底下剩下來是「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來相比較,它是易行道,比這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容易,那些法門都比我們這個法門困難,是這麼一回事。「唯此獨易,故稱易行」,這個易行要認清楚,不是像你想像那麼容易,不是。「若論其實,如本品所明,則知往生,亦非易事」,這一品經裡頭就講清楚了。所以這品經非常重要,你不求往生,你不知道沒有關係,你要求往生,非要認真學習。這兩品經,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四「三輩往生」,二十五「往生正因」,這兩品是方法。你要不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你這一生耽誤了自己,恐怕還會造罪業。為什麼?我學的易行道,現在沒有成功,佛說的不靈。這就謗佛、謗法、謗僧,這個罪就是無間地獄。學佛沒學好,學到無間地獄去了,今天社會裡頭我們細心觀察,有這種人,不是沒有。我們自己要小心、要謹慎,時時刻刻警惕,給大家做一個最好的榜樣。

 

  下面,念老為我們提示,「倘不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一向專念,而欲往生,無有是處」。念老這些話,都要把它念熟,常常能想得起來。是不是真為生死?這是大事。無量劫的輪迴,沒有辦法了生死出三界,這一次我們遇到,你說這一生是多麼寶貴。過去生生世世迷惑顛倒,把了生死這樁事情疏忽了,這一生難得又遇到了,如果再疏忽就錯了。過去已經過去,希望這一次不要再錯過。要怎樣才能真為生死?放下萬緣。剛才我們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金剛經》上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只取這個法門,其他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我們都放下。這就是蕅益、蓮池大師他們兩位老人常說的,「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你們哪個喜歡去悟你們去學,我不反對。我呢?我不幹了,我搞清楚了,我要走我最有把握的這個法門,其他的法門我沒把握。煩惱不好斷,很難斷,我只取這個易行難信。難信對我,我現在真信了,搞了半輩子,在經教裡頭明白了,恍然大悟,專修這一門。靠定阿彌陀佛,這是他力法門,依靠阿彌陀佛靠定了,不再懷疑、不再離開。

 

  發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講得最好,深信發願就是發無上菩提心。菩提心是作佛的心,往生到極樂世界幹什麼?就是去作佛的,而且還作佛中之佛。前面講軌範,我們作佛的軌範不是別的佛,是阿彌陀佛。我們今天修行的軌範,是印光法師、海賢老和尚,也不要找太多,這兩位足夠了。印光大師每一篇文章,都是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海賢老和尚一生的行誼,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看清楚、看明白了,學他的話說,我不再拐彎,不再丟失了。

 

  一定要看清楚,這個世間,包括釋迦牟尼佛過去在這個世間修行證果講的這些經,全是生滅法,這個要知道。佛所說的都是方便法,都是生滅法。學佛的人有這麼多的根性,他說出這麼多經來;沒有當機的、沒有這個根性,他不說。說的少,沒有說的多,無量無邊,他說的少分。為什麼?地球上的根性的人,尤其在這個世界還有時間侷限的,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就是一萬二千年,這個階段裡頭眾生的根性,他都顧及到了。法滅之後很長很長的時間,彌勒菩薩再來,《彌勒菩薩下生經》裡頭講得很清楚。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內院裡面也是講經教學,這是很長很長一段時期,它那裡根性複雜。所以我們能體會得到,彌勒菩薩一生所講的經,雖然只有三會龍華,講的內容比釋迦牟尼佛更豐富。為什麼?他時間長,人有福報。因緣際會,各個不相同,諸佛菩薩遊戲神通,普度有緣。我們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就會抓住機會不放鬆。

 

  下面念老非常懇切勸告我們,「敬祈當世行人」,我們現在在世間修行的人,「慎莫初聞淨宗易行,便生輕慢」。有沒有這個人?很多,不但是有,很多。現在盛行的,教下的真的是愈來愈少,教下修行成就的比不上上一代。我們前面這一代,像諦閑老和尚、倓虛老和尚、圓瑛老和尚,甚至於像李炳南老居士這樣的人,夏蓮公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在家、出家,我們這一代比不上。我第一次跟黃念老見面,老居士就告訴我,這個時代禪宗、密宗成就非常困難。禪宗得定的有,像虛雲老和尚得定,沒開悟,算是不錯了,他往生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密宗,他告訴我,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週年了,我們那次見面的時候,密宗修行成就的人只有六個,他能說得出,往後成就全憑淨土。

 

  我們從教下回頭歸淨土,他很讚歎,很不容易,真不容易。我要不是李老師把他自己用的經本,他自己講過一遍,就在經本上寫的註解,我們叫眉註,這個本子給我,他老人家往生之後,我就依靠這個眉註講過十遍。以後遇到念老的這個集註,註得好。能不能再找到這個人能夠作一個,不要說超過念老的,能夠跟念老並駕齊驅的,找不到!這些人現在都走了,這些東西留給我們。我們是追趕不上,但是我們依照這個本子修行,這個做得到。依照這個本子成就,就是這個會集本、這個集註,保證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我們能做到。這也就是老人的期望,能度一個算一個。各人的緣分不一樣,佛度有緣人,不度無緣人,不是佛心不平等,是眾生煩惱不一樣,佛心是平等的,念老跟夏老平等的。這一點我們都要知道,知道之後才知道感恩,知道之後才知道修行重要。

 

  末後這幾句話,我們從前面念起,「慎莫初聞淨宗易行,便生輕慢。信心虛浮,志願弛緩。口談淨業,心戀塵緣。如是求生,當待驢年」。驢年是哪一年?十二生肖有沒有屬驢的?沒有。沒有就是完了,全功盡棄,這沒有你的分。所以一定要認真,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一向專念」,這就對了。

 

  「又本經三輩與《觀經》九品,是否相配,古說不一」。佛在當年講經,聽眾都是阿羅漢、菩薩,證得初果、大乘初信的不少,這緣多殊勝,所以佛講經他們一聽都懂,沒問題。佛滅度之後,一代代傳下來,傳到現在將近兩千年,現在人多疑,現在人對古人沒有信心,愈來愈困難。所以這裡三輩是不是《觀經》講的九品,古大德的說法也不盡相同。「論為同者」,有認同的人,「有曇鸞諸師」。曇鸞師有《略論》,裡面說:「生安樂土者,《無量壽經》中唯有三輩上、中、下。《無量壽觀經》中,一品又分為上中下,三三而九,合為九品。」這是曇鸞法師《略論》裡頭所說的。

 

  又《淨影疏》裡面說:「十方世界,諸天人民,願生彼國,凡有三輩。總以標舉,如《觀經》中,粗分為三,細分為九。」有這樣的話。這是遠公大師,隋朝的,他住的道場叫淨影寺,所以後人對他尊重,不稱名,稱地,淨影大師。他的名號跟我們初祖完全相同,叫慧遠,遠公是在東晉時代,這個是隋朝時候,不同時代。《嘉祥疏》,嘉祥大師《觀經疏》,他也有《無量壽經》的疏,註解,這裡面說了,「《無量壽經》但明三輩。此」,這個此是指《觀經》,「中開三輩為九輩。三輩者,謂上中下也。九輩者,於上品有三,中下亦三,故成九輩」。我們常說的三輩九品,就從這來的。「又憬興曰:今即合彼」,把《無量壽經》跟《觀經》會通起來看,「《觀經》九品,為此三輩」,本經三輩,「其義無異」,意思是相同的,沒有兩樣。

 

  底下引蓮池大師《疏鈔》裡頭說,小本《彌陀經疏鈔》,「三輩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就是不必懷疑,蓮池大師講的。「又天台《觀經疏》」,天台是智者大師,《觀無量壽經》註解,裡面說,「九品,為令識位高下」,教我們認識地位高下,《觀經》裡頭九品,「即大本三輩也」。大本就是《無量壽經》,就是《無量壽經》裡面講的三輩,《觀經》分為九品。

 

  「至於主張兩經相異」也有人,這兩個經講的不同,有靈芝法師、有孤山大德這些人,「則靈芝、孤山等諸師。靈芝師謂三輩止對《觀經》之上品;不攝餘六品,因《觀經》之中品及下品,皆未發菩提心也。孤山稍廣,謂此之三輩只攝彼之上品與中品,不攝下三品,因本經中三輩往生者,皆是善人,而彼《觀經》中之下三品,皆是惡人,臨終懺悔,念佛得生也。是故諸師皆謂兩經不能相配」。他說得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說三輩九品能講得通,但是他認真三輩比較的時候,《觀經》裡面只有上輩講發菩提心,中、下品沒有講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很重要,為什麼?發菩提心就是善人,經上講的諸上善人,那都是發菩提心的。沒有發菩提心不能說上善,而且還有些做惡的,做惡的修這個法門,懺悔,懺除業障,轉惡向善,這樣念佛往生的。

 

  這兩種講法,都是祖師大德,都有道理,我們遇到怎麼辦,我們是跟誰去學?我覺得這個不要緊,我們跟經,經為準。經上說,這個經上說三輩往生,既然講到三輩往生,而且都說都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三輩都有,上輩也有、中輩也有、下輩也有,統統都有,我們依照這個經。換句話說,曇鸞法師他們所主張的就對了,就正確了。

 

  曇鸞、道綽這兩位大德沒有列在淨宗祖師的地位,黃念老告訴我們,是因為他們的著作沒有傳下來,到哪裡去了?日本人帶走了。唐朝這些學生多半都是善導的學生,所以曇鸞、道綽的著作被他們帶走,中國就失傳了,現在從日本再取回來。看他們這個著作,那是祖師,不假。所以,蓮公、念老都主張,我們再列祖師的位次,一定把這兩個人加進來,曇鸞二祖,道綽三祖,善導四祖,這樣排起來才正確。這是他希望我們後人,如果再印祖師這個列位,要把這兩位列進去,這正確的。

 

  我們再看,末後蓮池大師所說的這一段。「蓮池大師於《疏鈔》中」,就是《阿彌陀經疏鈔》,分量很大,過去我們講過一遍。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我記得都曾經講過。《疏鈔》完全用華嚴的十門開啟,十玄,把小本《阿彌陀經》提升到跟《華嚴》平等,這是蓮池大師的用意。因為在那個當時,大家輕視淨土,《華嚴》是每個人都崇拜的,佛家裡頭的第一經,最殊勝的、地位最高的,沒有比《華嚴》再高了。所以,他這樣一說,把淨土的地位提升了,《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疏鈔》說得好!我記得這部《疏鈔》我講了好像是,那時候是用錄音帶,有卡式的錄音帶,一個錄音帶是九十分鐘,我記得我講了三百多次,幾乎是一年的時間,一年三百六十天,我講了大概三百三十多次。這一套帶子曾經帶到美國,讓美國同修對淨土產生尊重。因為大家瞧不起淨土,我這三百多個卡帶擺在講台前面,人家問我這是什麼?《彌陀經》,一部。一部《彌陀經》講這麼多!大家就嚇到了,不敢輕慢了。我說是蓮池大師《疏鈔》。

 

  《疏鈔》裡面把這兩種說法會通了。「《疏鈔》曰:草庵《輔正解》曰:天台以九品同三輩者,乃約位次相同」,沒有講到行因,講地位相同。而「孤山、靈芝,皆不違天台」,他不約行,「所以然者,以天台但約位次,則輩品正同。二師唯約行因,則止齊中上」。一個是從行因上,要對照起來,他只有中輩、上輩。「各有所據」,都有經典做依據,「取義不同」,所以並不相違背,「故不違也」。

 

  下面這是大師告訴我們,「剋實而論,則煩惱不異菩提,始惡何妨終善」,這句話重要。「惡人既已成善,豈不賢聖同科」,這句話說得好。惡人只要他能回頭,為什麼?他本來是佛,只是一時迷惑顛倒,幹了壞事,造了地獄的因,墮到地獄裡頭受果報。他不是沒有善根,他不是沒有佛性,有,只是墮在煩惱裡面,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了。現前的社會所呈現的是負面的,不是正面的,這個惡心,貪瞋痴慢疑這個惡念,跟外面的風氣相應,所以它很容易長成。善心所在現在比較難,不是沒有,但是只要他學佛了,讀聖賢教誨,真正回頭,回頭就是聖賢,回頭就是佛菩薩,所以講聖賢同科。「三輩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上之會通」,蓮池大師的說法,「甚契法要」,契合佛法最重要的理解。

 

  「蓋天台等主張兩經相配者,乃著眼於往生後之階位」,沒有說到他因地的行持。「靈芝諸師指為異者,乃專就因地行持,乃就曾否早發菩提心與平日之善惡而言。則《觀經》之下三品,不能齊於本經之下輩矣」。「蓮師末後曰,始惡不妨終善,深契聖心」,這句話重要,給人有改過的機會。先迷沒有關係,你從小長大,你沒有聽過佛法,沒有讀過佛書,人云亦云,別人說佛是 66 47750 66 31616 0 0 7531 0 0:00:06 0:00:04 0:00:02 7531信,我也叫它迷信,別人輕慢它,我也是輕慢它,我們年輕就是這樣的。所以我感謝方老師,如果不是方老師,因為方老師是我們心目當中最尊敬的人,他說話我們聽、我們能接受。不是他給我介紹,別人來勸我,我會反駁,我歪理由很多,不能接受。只有碰到這個人我辯不過他,服了,這始惡終善,二十六歲回頭了,搞清楚、搞明白了。以後遇到的善知識,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堅固我們的信心。

 

  但是,信這個法門難,諸佛所說的難信之法,我對這個有非常深刻的領悟,真難。我學佛三十年才相信這個法門,我學佛到今年六十五年,學佛三十年才相信,對淨宗才尊重,才開始認真研究學習,不容易。不像一般大乘經論,年輕人,知識分子,喜歡研究這些理論,那些大經大論很合口味,這個往生極樂世界很難相信。難信能信,真不容易。

 

  這一句下面,念老勸導我們,「惡人臨終如能懺悔發心,至心念佛,則惡人已成善人。故亦蒙佛攝受,隨願往生。故蓮池大師曰,豈不賢聖同科,同登極樂。由上可見,此經三輩」,《無量壽經》,「彼經九品」,《觀無量壽佛經》,「實相配合,不容或疑」。這是念老他的見地,我們對他這個說法贊成。所以說由上可見,此經三輩,彼經九品,實相配合,不容或疑。

 

  「又《報恩論》曰:此經上輩當出家」,這個當也是配合的意思,「中下二輩當在家,乃從其多數,粗舉大凡,故云凡有三輩。《觀經》就此大凡,略開為九,而又極其優降,以括」,括是包括,「無量行因之不齊」。「此論極好」,這個說法好,《報恩論》裡頭講的。

 

  從古大德這些講法,我們是抓最重要的綱要,他們的話能聽懂很好,聽不懂沒關係,學這部經最重要的是本經所說的。如果你學會本經之後,再學《觀無量壽佛經》,念老這段註解非常值得參考,為什麼?要把它融會貫通,目的,幫助大眾斷疑生信。《觀經》裡頭,不疑就沒有必要,你問他們不疑的人,他會這個說法點頭,那個說法他也點頭,他不會反對、不會排斥。為什麼?一心不亂,這個重要。念這句佛號、念這部經文,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們動懷疑的時候是夾雜。不夾雜,超越這個境界了,它對我們不產生障礙,沒有問題,這個心態是正確的。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

佛教入门篇|认识佛教【全】

净土入门篇|净土资粮【全】

佛说阿弥陀经【全】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

普贤菩萨行愿品 【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全】

往生论讲记【全】

地藏菩萨本愿经【全】

太上感应篇 【全】

近代往生录传记 【全】

学佛问答汇编一

佛典寓言汇编一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全】

陈大惠-弟子规看天下【全】

陈大惠-教孩子的学问【全】

陈大惠-孩子要有好老师【全】

经典文章汇编一

001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汇集

002 佛说阿弥陀经 汇集

00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汇集

004 普贤菩萨行愿品 汇集

005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汇集

006 往生论 汇集

007 地藏菩萨本愿经 汇集

008 十善业道经 汇集
009 太上感应篇 汇集

010 无量寿经 汇集

011 华严经 汇集

012 金刚经 汇集

101 认识佛教 汇集

102 净土资粮 汇集
103 学佛问答 汇集
104 佛典寓言 汇集

105 近代往生录 汇集

106 净空法师答四众弟子问 汇集

201 细讲弟子规 汇集
202 东魁禅语 汇集

203 弟子规看天下 汇集

204 孩子要有好老师 汇集

205 教孩子的学问 汇集

901 经典文章 汇集

净宗学院| http://new.pllc.cn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http://www.amtbhk.com

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http://www.amtb.tw

华藏卫星电视台| http://www.hwazan.org/web/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http://sxjyqqw.org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目录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