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6岁的海珠桥太美了!一波珍贵历史照片还原前世今生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领取中秋假期红包!500个!


临时封闭一个多月的

海珠桥

在本月5日重新通车



夜幕降临

连接南北的海珠桥

宛如珠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图虫/Toyboy)

(图虫/ic)


(图虫/随心青春Cx)


转眼间,海珠桥已陪伴街坊

走过86年了

作为珠江上第一条跨江桥梁

它不仅是广州的交通枢纽
更是改变“河南地”命运的“引路桥”

今天
G仔就用30多张珍贵历史照片
还原海珠桥的前世今生
带大家感受时代变迁






民国时期
01为南拓发展广州市长提议建桥
民国早期,珠江广州段并没有任何桥梁,两岸交通不便,只能依靠小船来往。


因此,珠江上聚集很多“疍家”,运载生活物资。



而人口财富高度聚集河北一隅,对于当时已成为南中国乃至东南亚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广州来说,是一个发展局限问题。


南拓最好的办法,就是建造一条跨江大桥,把水上交通打通成陆上交通,人口和资本就能向对岸溢出。


1929年初,时任广州市长林云陔提议建桥连通珠江南北。



02耗资103万两白银设计对标伦敦桥


在公开招标中,美国慎昌洋行取得承建权,并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


这座历时三年多,共耗资103万两白银的桥梁成为20世纪30年代国内的一项重大工程。



“珠江第一桥”最开始被称为“珠江大铁桥”,后因临近“海珠石”,又有渔舟晚唱、珠江夜月等美景,更名为“海珠桥”。


桥于1929年12月动工。1933年2月15日,落成通车。


▼组图为海珠桥1933年2月15日开通之日盛况  


当时海珠桥的桥长180米,宽18.3米,为下承钢桁架桥梁。整个工程设计建设对标伦敦桥,采用开启式设计,中间的吊梁在大船经过时可以开启。


开启和闭合一次约5分钟,以利于大型轮船从桥下通过。



这是中国罕见的开启式跨江铁桥设计,既能方便两岸交通,也能继续保持广州港的大型船只沿江直上白鹅潭、沙面,保证了珠江水运和港口船运的无缝对接。


▲20世纪30年代的广州街道地图,图中清晰可见当时横跨珠江的只有一条海珠桥。


值得一提的是,海珠桥落成时曾在中跨钢梁上镶刻有“海珠桥”三字,这三个字由粤籍著名书法家胡汉民题写,其手书原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03建成后两次因战乱而被破坏


1938年

1938年10月,日本全面包围广州。出于战略考虑,国民党广州警备司令部忍痛破坏海珠桥的开闭部分,目的是阻止日军船舰来往珠江河段。


▲日军驻守海珠桥现场


尽管如此,但是贪得无厌的日军部队占领广州后,竟然将海珠桥的开合机全部拆卸,运回了日本。


从此海珠桥便丧失了开合功能,大型船只不能进入内港,只能停泊在黄埔码头。


1949年

1945年,随着日军溃败、广州光复,海珠桥有过一段短暂的和平时光。
然而,1949年,国民党从广州败退前夕,提出“总撤退、总罢工、总破坏”的口号。海珠桥再次成为靶子。


当年10月14日17时50分,珠江上传来猛烈的爆炸声——曾凝聚广州人骄傲和梦想的海珠桥再次被破坏。


但是爆炸并未如国民党所愿。


海珠桥爆炸40分钟后,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先头部队进入广州市区,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长堤的东亚酒店徐徐升起,广州就此解放。





新中国成立,20世纪50~70年代


01重生


炸毁了海珠桥,却无法炸毁广州人民对生活的希望与热情。


1950年3月25日,市政府开始重建海珠桥,由衡阳铁路管理局技术人员日夜奋战,仅用6个月时间便把海珠桥修复并通车。

▲1950年11月7日,当时的广州市市长叶剑英出席修复通车仪式。

此次修复后的海珠桥桥长486米,正桥182米,桥宽33米,变身为钢筋混凝土与钢桁架梁混合结构。桥上来回设有三线行车,两边亦设有行人路及自行车道,外观与原桥大致相若。遗憾的是海珠桥桥面不能开合


▲恢复通车后,大大小小的船只陆续在海珠桥下通行。


02扩 建
70年代,海珠桥上交通日趋繁忙紧张。


1974年12月,海珠桥扩建工程正式动工,在原桥两侧加宽各11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桥跨与原桥一致组合成一新的桥面体系。





改革开放,20世纪末~21世纪初


01见证时代变迁


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号角吹起,广州作为祖国南大门加速对外开放的脚步,开始了经济的腾飞。


海珠桥成了海珠岛与珠江北岸经济社会交流发展的重要枢纽,助推海珠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也蒸蒸日上。


▲1988年10月26日早晨,海珠桥上自行车如潮。当时,广州一共有206万辆自行车,早高峰时段,海珠桥上每小时能通过超过8万辆自行车。上下班万台自行车经过海珠桥的壮观画面曾一度被外媒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观”。周晓辉/摄


在这个时期的海珠桥历史印记上,不得不提上面这一张经典的照片——《上班时间的交通》。这照片摄于1988年,拍摄者为当时《广东公安报》摄影记者的周晓辉。


黑白的影像真实再现了专属于“自行车时代”的拥堵,密密麻麻的上班族推着自行车从海珠区过桥赶到珠江对岸“返工”。


感受如此震撼的场景后,作为记录者的周晓辉当即决定:每隔10年,在同一地点拍摄海珠桥上的上班交通状况


▲1998年10月26日早晨,海珠桥上摩托车和出租车增多。当时广州市摩托车已达80.3万辆,比1988年的13.4万辆增加了近5倍。周晓辉/摄


▲2008年10月27日早晨,海珠桥上公交车和私家车增多。当时,广州城区已经实施“禁摩”,小汽车取代摩托车,成了路上的“主人”。周晓辉/摄


▲2018年10月26日早晨,海珠桥上共享单车加入自行车行列,汽车分批过桥。周晓辉/摄



02加固与大修


改革开放至今,海珠桥陪伴城市日复一日向前发展,而它自己却逐渐年迈,必须要面临“体检维修”。


▲1995年5月至1996年9月,海珠桥在原桥上进行加固、维修。


2012年2月28日,海珠桥再次封闭,进行为期18个月大修。2013年8月,大修基本完成基本恢复1950年原始结构。



2013年9月1日中午12点,修复后的海珠桥正式恢复通车。大批市民和各家媒体在海珠桥上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这又是海珠桥一个新的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修完成时,建桥之初粤籍著名书法家胡汉民所写的“海珠桥”三个字手迹重新回到桥上,但镶刻位置改在北跨钢梁上部。



这次维修后,海珠桥上新增了年份数字造型雕塑,纪念它建成至今各历史节点事件。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而今年8月3日至9月5日,海珠桥再次临时封闭,主要是因为配合道路品质化提升工程的需要。重开后的海珠桥全新亮相,再次成为城中市民打卡热点。



海珠桥与广州人的关系,就像珠江和广州城的关系,同经风雨,密不可分。它见证着珠江两岸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也是羊城交通变迁的一面最直观的镜子。


而对于海珠人来说,海珠桥是打开这一方水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环,是美好生活的幸福通道。


无论珠江两岸发生着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海珠桥依然静静地横卧珠江,任时间冲刷,并赋予它时代的印记。

编辑 | 田心君

责编 | 吴美美、晓东南图片 | 周晓辉、江少坚、王晓乾、网络来源 | 广州印象、天天摄影网、人民摄影、发现广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