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暑 | 风动莲生香 我爱夏日长


小暑



薰风愠解引新凉
小暑神清夏日长
断续蝉声传远树
呢喃燕语倚雕梁



《中国天文年历》显示

北京时间7月6日23时14分

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季节就要结束,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面临盛夏“大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小暑,六月节《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古时候,消暑能力有限面对酷热,古人似乎只有两个字一个是“逃”,一个是“熬”

如何“逃”?深藏“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到林中、到水边……躲避烈日


如何“熬”?熟睡

苏轼以酣醉和沉睡的方式避一时之暑

“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辛弃疾更是对于避暑方式做出全面概括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小暑时,南方地区已是盛夏部分地方也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从小暑开始,人们做好了迎接酷暑的准备




小暑·三候






一候,温风至

二候,蟋蟀居壁

三候,鹰始挚



小暑·习俗


|三伏贴敷|


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农历六月为长夏,是万物一年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候,人体的代谢能力也在此时达到顶峰,药物的利用率也随之增高,故中医有三伏贴敷的调养法。


食 新



旧时有小暑“食新”迎丰收的习俗。小暑过后,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好饭后,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还可以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再搭配新上市的蔬菜。


晒书晾衣



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指衣服。旧时,家家户户会选择在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小暑养生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

很多人认为赤膊凉爽,其实并不尽然。专家表示,当外界温度超过37℃时,皮肤不但散热功能减弱,反而会从外界吸收热量。所以,盛夏时节应适当穿些棉质衣物,既隔热,又可阻挡紫外线照射。




小暑期间防湿邪 
健脾养胃食疗方


而长夏在五脏属脾,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而脾最怕的就是湿邪。

人们经常出现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头脑昏昏沉沉、倦怠乏力、一直很想睡觉、小便变少且颜色变黄,舌苔白腻等症状。

下面给大家推荐几款健脾养胃夏季食疗方。



扁豆山药莲子粥



功效:健脾补虚安神
原料:白扁豆15克,山药15克,莲子15克,粳米50克
制作方法:以上四味加水共煮为粥(1-2人量)。



木瓜皖鱼尾汤



功效:暖胃和中、消食化滞
原料:番木瓜1个,鲩鱼尾100克
制作方法:木瓜削皮切块,鲩鱼尾入油煎片刻,加木瓜及生姜片少许,放适量水,共煮1小时左右(2-3人量)。



参苓术草煲猪肚



功效:益气生津,养心安神
原料:党参、莲子各30克、白术10克、云苓15克,猪肚500克,生姜3片
制作方法:药材稍浸泡;猪肚洗净,用食盐揉擦净,再洗净。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2小时,下盐便可(4~5人量)。猪肚捞起切块,拌酱油佐餐用。



参芪猴头炖鸡



功效:补气健脾养胃
原料:猴头菌100克,母鸡1只(约750克),黄芪、党参、大枣各10克,姜片、葱结、绍酒、清汤、淀粉各适量。
制法:将猴头菌洗净去蒂,发胀后将菌内残水挤压干净,以除苦味,再切成2毫米厚片待用。把母鸡去头脚,剁方块,放入炖盅内,加入姜片、葱结、绍酒、清汤,上放猴头菌片和浸软洗净的黄芪、党参、大枣,用文火慢慢炖,直至肉熟烂为止,调味即成(4~5人量)。



小暑
下半年的第一个节气
愿你生如夏花,明媚灿烂
热情满满迎接新的旅程!


编辑 | 田心君

制图 | 田心君

摄影 | 文森蓝、梁志远

责编 | 吴美美、田心君来源 | 中国网、广东省中医院、灼见、中国天气投稿邮箱 | haizhujun@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